《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教学设计

       1.梳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学习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2.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3.勾画精彩语句,揣摩其含义及表达效果。

       文章多次用到照应,有首尾照应,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多种方式的照应,使文章的结构严谨,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这些照应,又几乎全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课堂小结:生命的尺度和价值不在于它的长短,而在于如何运用它。生得其时,死得其所,是生命的最佳状态。把个人的生命融入国家、民族的正义大潮中,是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

       三、板书设计

       闻一多学者《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做了再说,做了

       也不一定说

       革命家起稿政治传单

       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游行示威说了就做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文章写得十分精粹,全文虽只有一千多字,但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最本质的特征。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这节课我们来重点分析这篇文章的语言。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品味语句,体会表达妙处

       1.先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再讲一讲喜欢的理由。

       2.教师提出如下语句让学生讨论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1)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明确:语句化用典故,句式工整,富于感情,表达了对闻一多先生钻研精神的赞美之情。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明确:“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世纪20年代末起,闻一多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力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明确:“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作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先生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明确:“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灯火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先生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四壁”出自闻一多先生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明确:“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闻一多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使他分心。引用别人所称“何妨一下楼主人”,更说明他用心之专。

       目标导学二:合作交流,感受语言特点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对文本的理解,学习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可作相应的朗读指导,如对语调、语速、语势、语气的把握与表现。

       2.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句说说本文的语言特点。

       明确:

       (1)生动形象

       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

       点拨:本来是叙述语言,讲闻一多先生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一词,这就包含了比喻义,既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是热情的称赞。

       (2)精练含蓄

       比如一个“说”字,很普通,却赋予多种含义。

       ①作为学者部分的“说”有哪几种含义?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点拨:这两句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者说明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

       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

       “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点拨:这两句中的“说”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②作为革命家部分的“说”有什么含义?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

       他“说”了就“做”。

       点拨:这几句中的“说”是对革命的宣传和动员,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这部分的“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斗争精神、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品德。

       (3)富于感情

       本文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很难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景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记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

       (4)富于音乐美

       ①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这些词语结构整齐,有节奏感。

       ②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想,无声无闻”“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这些句子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目标导学三: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朗读闻一多的《红烛》,体会的思想感情。[原文见相关教学资源(官网可下载)]

       点拨:《红烛》是诗人内心的真实表白,诗中概括了诗集所表现的对祖国前途的执着追求和献身于祖国的伟大抱负。诗人将自己比作红烛,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破世人的迷梦,捣毁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和快乐的果。

       2.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对你有什么指导意义?其实,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请你说说关于言和行的成语或名言,并选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

       示例: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大丈夫敢作敢当;言出必行;言必信,行必果;不要做口头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课堂小结:《一多画像》这样写道:“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闻一多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于一身,青年时代是新月派诗人,中年时代是旧经典的研究学者,晚年成为青年所爱戴的民主战士。他横眉怒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了为民主、为新中国而战斗的前线。他严谨的治学精神和疾恶如仇、为祖国安危而英勇献身的凛然正气与高尚风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闻一多先生曾经说过:“生命的量至多不过百年,他的质却可以无限度地往高深醇美的境域发展,生命的艺术化便是生命达到高深醇美的唯一方法。”让我们永远称颂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三、板书设计

       诗化的语言生动形象

       精练含蓄

       富于感情

       富于音乐美

       可取之处

       1.对“说”和“做”这两个字的理解适当地穿插了一些相关的背景介绍,帮助了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2.本课可讲的内容比较多,要有一定的取舍,面面俱到反而使学生抓不住重点,所以将重点放在了细节描写和诗化的语言的品析上。

       不足之处

       虽然学生对文章内容和人物品格的理解较好,但由于在语言品读方面阐述得较为片面和浅显,不能使学生很好地体会语言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