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教学课件(共14篇)
《岳阳楼记》教学评课
《岳阳楼记》教学评课
《岳阳楼记》是一个脍炙人口的名篇,怎么处理应该说很多老师都做了艰苦的探索,本节课是本文的,我们不要低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怎么把他们的思维、把他们的学习紧紧地扣住重、难点来进行,:岳阳楼记教学
《岳阳楼记》教学范例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二、教学重点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三、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四、教学课时:两到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下了文人骚客的诗词歌赋。比如我国古代的三大名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上面就铭刻了很多美文妙句。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令人神往之至;崔灏《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让人回味无穷;而岳阳楼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唱不衰,《岳阳楼记》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二)出示目标
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三)了解及相关知识
1、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自幼苦学,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27岁中进士,为官敢于直谏,曾负责西北边防,屡立战功,后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提出革新朝政建议,触动保守派利益,遭到贬谪。死后谥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他的诗文代表文学创作的进步方向,具有鲜明的政治内容。
2、岳阳楼位于今湖南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岳阳楼高三层,下临洞庭,遥望君山,建筑雄伟,气势磅礴。许多文人学士都曾在这里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自范仲淹《岳阳楼记》后,岳阳楼声名益著,与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楚地三大名楼,成为游览胜地。
3、解题: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要有宽阔的胸怀。
(四)朗读课文
1、看画面听读课文。
2、自己朗读课文。
3、小组合作交流疏通文意。
4、词语小结:一词多义、通假字、虚词。
5、练习1:朗读节奏划分、骈句的分辨。
(五)研讨释疑
1、再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2、细读课文,分析理解内容,思考讨论:
(1)写文章,往往以一两个警句(关键性词句)领起全篇,:《岳阳楼记》教学
《岳阳楼记》教学实录(节选)
执教者:欧阳代娜 辽宁鞍山十五中学
预习提纲
一、查阅工具书弄懂课文中生字词的读音,朗读全文。
二、熟读并口译文章的一、二自然段。
三、思考以下问题:
文章的文眼(也叫题眼),全文由此而思路顿开,文思如涌,一气呵成地完成这篇宏伟杰作。大家找一找是哪个字?[课堂活跃,大家争论]
生:“异”字。
师:十分正确。请把这个词加上着重号,整句话下面画上波浪线。这一个“异”字,引出了下面的叙述,导出新的思路,最后抒发出伟大的抱负,十分重要。以后大家看书,要学会把握这些关键的字词句。现在大家来研究下面的文章,接着写什么?请看下面文章也只是一般地描写洞庭湖风光吗?定有他的深刻思想安排在巧妙的构思之中。请大家注意的观点体现在哪个句子中?我们一齐来朗读文章成为脍炙人口的杰作,教育和启发了千百万后来人去为祖国的发达、民族的兴盛不遗余力地去拼搏,奋不顾身地去斗争,不惜流血牺牲,使后人能过上幸福生活。我们从小也要立志做这样的人,为祖国为民族去拼搏,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文章到此,是否可以结束了?“微斯人”一句是不是多余的? 生:不是多余的。
师:为什么?它有什么作用?大家再回到文章的幅虽然不少,但这只是一种铺垫,为了烘托中心思想而写。它的主体部分在:岳阳楼记 微课教学设计
27 岳阳楼记
一、创设情景,诵诗导入
古往今来,迁客骚人为洞庭湖壮丽的景观书写了浩如烟海的千古绝唱,岳阳楼上更是题满了文人的诗词歌赋。但是面对前人熠熠生辉的文字,宋代的范仲淹却选择用神来之笔使岳阳楼再放异彩,使他的名篇《岳阳楼记》从此名传于后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听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语句的节奏,停顿、轻重音。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做到流利朗读。
3.借助课下解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思考问题:洋洋洒洒写了这么一篇文章,究竟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用原文回答。
[点拨]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4.学生在理解文章表达感情的基础上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感情。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1.分析文章结构,领会文章写法 [点拨]板书
(一)交代写作缘由——叙述;
(二)描写岳阳楼景色——写景抒情;
(三)表达自己的胸襟抱负——议论。 2.赏文章美景,体会文章语言
(1)岳阳楼的景色是怎样的?文章共几处写了岳阳楼的景色?分别是从哪些方面去写的? [点拨]全文共写了三处景色:一处是课文优美的散文,充满诗情画意,不但给予我们美的享受,而且范仲淹那博大的胸怀,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读这篇文章,我们好像站在岳阳楼上,那浩瀚无涯的洞庭湖水,给予我们恢宏的气势,也给予我们一种责任。2.作业(1)背诵全文。
(2)仿照课文
3、4两段,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即景抒情的文章(可以尝试用文言文创作)。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认识、写作背景及文体特征;能够背诵课文; 揣摩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通过朗读继续提高诵读能力,品味意境;
3.感受胸襟、抱负的同时、体会的政治理想,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借鉴。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背诵课文,理解文章写景抒情、对比表现主旨的特点。
教学难点:领会文章中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以及的志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具安排:多媒体课件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宁安农场中学
《岳阳楼记》它是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思想性很强的名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古代优秀作品的美,学习古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丰富复杂的感情。经过具体的课堂教学之后,我思考了很多内容,接下来我就谈一谈讲这一课的感受:
一、自主预习与小组讨论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我按照自己的教学安排,利用早读时间认真督促学生预习。而预习的方式就是自主预习和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
二、朗读与品味意境相结合古文学习最大的难点在于语句的理解,为突破这一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了诵读,以读促悟,同时借助多种形式进行: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句子的翻译可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让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必要时教师才作相应的指导。
学完这篇名篇,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发现也存在不少的问题:课上我虽然注意了努力放手让学生去尝试,但缺少具体学法的指导,如:翻译时,对于句子中省略的成份、词序的调整等,没给学生作具体的指导,这是今后应该注意的。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岳阳楼记》是初中语文课本中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几百年来传诵不衰,以其崇高的思想境界和独有的艺术魅力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更是我们中学语文积累的必诵之篇。挑战这篇耳熟能详的传统篇目,有压力,也有乐趣,挑战中有成功之处,也有败笔。每每回味,感慨颇多。
《岳阳楼记》是一篇美文,如何让这篇“美”文,在我的课堂中“美”起来呢?我在心中不断的构思、演练,最终决定以“读”促学的方式进行学习,大胆的预设,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
整堂课的设计流程以循序渐进的推进进行:导入——配乐范读——指导读顺、读通、读懂——品读——齐诵名句。教学的步骤环环相扣,注重对学生的点拨,从而使指导的内容不断深化和条理化。
预设的环节充满和谐之美,但真正落实到课堂中,情况还是有变化的,有让我深感意外之处,也有惊喜的地方。
导课的环节,我写了精彩大气的导入语和声情并茂的朗诵加之,希望借此把学生的感情调动起来,也许是环境的关系(听公开课),也许真的被我的语言吸引,学生很入神,很用心的听,留下了一片安静。面对这种出乎意料的情形,我来了个逗趣“你们是被老师的语言吸引了,还是被美伦美幻的画面吸引了”学生此时方回过神,情绪平和了许多。
由于学生对课文不熟悉,我采用先自由读,再师生合作读的方式引导学生读课文,感受文张章的语言美。在教师范读基础上在读,学生还真能模仿几分,根据自己的理解绘生绘色的朗读了课文,学生表现语言的能力还是让我暗叹,平日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太少了。
最让我捏一把汗的是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景美、情美、理美这一开放的环节,学生究竟能悟几分,能欣赏几分呢?我为这一环节的展开叫焦虑、紧张,它关系到整堂课的成败。短短几分钟的自渎欣赏之后,我询问学生自渎后的理解感悟。很多学生用亮闪闪的眼睛望着我,语言又止的样子,片刻的沉寂后,终于有学生打破了沉默,我认为“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这个句子写的好,写出了洞庭湖波澜壮阔的气势!短短几句话虽不够精美,但给课堂投入了一粒石子。不爱发言的吴振都敢于亮相,其他同学不甘示弱纷纷举手,品美文的过程在同学们虽稚嫩、肤浅,但积极踊跃的赏读下活跃起来,时而精彩的解读让人赞叹。美点在同学们的一赏再赏之下清晰了,我也就水到渠成的对文章的结构、立意进行小结:前文的写景,抒情都是为后文的议论蓄势张本。范仲淹以他的文采、真情,尤其是其博大的胸襟与远大的抱负,让岳阳楼名扬天下,千百年来无数的仁人志士,踏着他的足迹吟唱名垂千古的佳句„„。在由这个小结自然过渡到齐颂名句的环节,学生诵读这些有震撼力的名句,聆听历史的回音,声音不觉高昂,感情振奋激动,我的心也随着学生的诵读激荡着。
在这种情境中,学生能够自觉的品味语言,投入的学习,用自己的才能为课堂增色,与其说学生想表现,不如说学生更想让我们的课堂成功。听着学生语无伦次的分析,我被感动,听学生的妙语连珠我被感动,他们是学习的主人,他们让课堂充满诱人的力量,他们让课堂熠熠生辉,一次次的感动中深深自责,平日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太少太少,我应更加努力的钻研教材,使自己的思维灵动起来,给他们一个更完美的课堂。
课下学生一路追问“我表现得怎么样”?我笑而不语心中默默对自己说,要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才无愧这些生命。
刁红梅
2022-8-12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2022-12-06 19:03:33| 分类: 九上教学实录|字号 订阅
本文转载自荆门初中语文《王君:《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咬文嚼字,从“大美”中悟大爱
——《岳阳楼记》课堂教学实录片段
【教学安排】
一、初一上期,二班的孩子们就提前背诵了初二下期的课文《岳阳楼记》。
二、的解读如汗牛充栋,教案设计也丰富多彩。我想,“大美”这个角度应该是一个比较新奇的角度吧,小而深,由此切入,学生应该有比较厚重的收获。从课堂教学实效来看,我的教学预测基本准确。
四、课外完成练习册《点金训练》。我的天,从应试教育这个角度来看,这本辅导书编得实在太好了。所有基础知识几乎条分缕析地一网打尽,还和中考联系得很紧。这根本就是一本变了脸的教参。我想,学生手里拿着这样一本书,教师如果对文本没有独特的诠释,真的是不敢上课啊!这本书要求学生认真做,自己批改。我认真检查,但从不评讲。实在太无聊了。纯粹应付考试的东西,我都反感。如果中考不这样考,我绝对不会让学生做。课外练习的最好方式,还是应该继续阅读同类作品或者阅读同类解读作品。
所以,还是在戴着镣铐跳舞。努力争取跳得好点儿罢了。
【文章在学习《藤野先生》的时候我作为拓展材料给学生读过。没有时间在课堂上提起,但是,学生心中应该有烙印的。或者会在未来的日子里豁然贯通的)
师:是啊,同学们,我们在抗震救灾的这个时候来学习《岳阳楼记》,大家的感受应该更深。在民族的大灾难面前,不是“微斯人,吾谁与归”,而是大灾有大爱,大灾出英雄,中华民族空前团结,无数人都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同学们,这样的生活,这样的文字但愿能够给大家的心中增添更多的浩然之气。希望同学们都成长为顶天立地的“大人”,有大胸怀,大眼光,大气魄,大追求。
(因为没有时间了,我推荐的二十句有“大情怀”的爱国名句没有能够拿出来,放在了:《岳阳楼记》教学案例
《岳阳楼记》教学案例
一、设计思想
本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不仅立意高远,而且文采斐然,句式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反复诵读吟味,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主旨,并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二、教材分析
《岳阳楼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是范仲淹应老友滕子京之请,为新翻修的岳阳楼写的记文。以简洁的语言,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着重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又因情而生发议论,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境界。在记山记水的背后,蕴含着忧国忧民的情怀。其人格魅力,千古传唱!
三、学情分析
我们班现有学生72人,但语言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语言组织能力欠缺。根据学生的现状,我在对本堂课的教学中,通过图片、视频以及多媒体课件把知识直接展示给学生,还通过我们生活中最浅显的事例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对他们来说深奥的道理,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的诵读课文,领会文章的主旨。
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刻体会“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五、重点难点
理解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领会文中警句的思想内涵。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讲述法 图文对照法 多媒体教学手段
七、课前准备
学生作品
岳阳楼记视频片段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疏通了课文,掌握了重点字词,初步了解了 课文内容。并探讨了课文的一、二段。本节课我们要分享交流的内容,请看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
三、四、五段,领会文章的主旨。
2、联系个人实际,谈谈你对文章名言警句的理解。(二)、回顾课文
请一名学生背诵课文:《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三)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记”,恐怕不会这样声名赫赫,为人所称道。
范仲淹,北宋中叶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在两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又改嫁。他后来辞别母亲,到长白山读书,日食冷粥,常攻读到深夜,如此三年。他从小就有大志,做秀才时,就“以天下为己任”。1015年考中进士,进入官场、仕途。
西夏元昊造反,西部边事紧急时,他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镇守西部边疆,西夏不敢进犯。当时边区人民对他十分佩服,说:“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西夏兵士也惧怕他,说:“小范老子,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由于声望日高,后被拜为参知政事(副宰相)。
有《范文正公集》行世。(二)诵读活动 1教师范读课文。
1 / 5
朗读时语速稍慢些,突出句子内的停顿,最大限度地便于学生理解课文。2同桌或前后桌的两位同学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诵读要求与策略:
能准确、清晰地读,要认真、忘我地读;能指出对方同学朗读中的失误与不足。(三)读准正音
1学生端坐,师生齐声朗读。2请同学认读下列字、词语。
谪守 属 浩浩汤汤 朝晖 潇湘 霪雨霏霏 隐曜 樯 岸芷汀兰 宠辱偕忘 噫 3注意句子内的朗读停顿。例如:
①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登/斯楼也。
⑥吾/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4练习朗读。(四)自学质疑
1请同学自读文章,重点不在描写景物,而在表述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见解。说说是怎样一层一层地引出他的见解来的,对这种见解应当怎样评价。2课文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自然地融为一体。试在课文中找出有关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的部分,想想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3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4用哪些语言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4 / 5
5细读: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岳阳楼记》是八年级语文上册,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老友滕子京之请,为新翻修的岳阳楼写的记文。以简洁的语言,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着重渲染了一悲一喜的情境,又因情而生发议论,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理想。在记山记水的背后,蕴含着忧国忧民的痴情。其人格魅力,千古传唱。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两个(1):了解范仲淹及写作背景,能借助工具书,解释、疏通文义。(2):理解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激发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本文是一篇散文,以“记” 为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作特色应是本文学习的重点,另外本文语言内涵深刻,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领会文章中名言警句的深刻内涵以及的志趣应是本文学习的难点。
四、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基础,能借助课下解释和工具书初步读懂课文。学生已经具备 一定的分析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但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本文时应注意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五、设计思路:
作为千古名篇,本文不论是思想内涵还是写作技巧,都有值得品读讲解的地方。但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的实际,不可能、也不必要在课堂设计上面面俱到。因此,怎样对教学内容进行斟酌取舍,做到“长文短教”,这是在备课过程中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本例教案以理解感悟课文的立意美为中心,理清课文“由楼写景,由景写情,由情显志”的写作思路,设计了学生数遍阅读课文,理解文中的深意,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的情感体验,联系实际生活,通过想、辩、写的过程重点体会古代政治家范仲淹的思想境界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就来阅读这一名篇,看看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2.岳阳楼简介: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就是旧县城西门城楼。其楼高三层,下
临洞庭,遥望君山,建筑雄伟,气势磅礴.可鸟瞰洞庭湖,岳阳楼始建于唐朝,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其间又几经扩建,规模宏阔,气势壮观,以岳阳楼为题材的优美诗文美不胜收,范仲淹自己也说:“前人之述备也。”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自范仲淹《岳阳楼记》后,岳阳楼声名益著,与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楚地三大名楼,成为游览胜地。
中国四大名楼岳阳楼(湖南)
黄鹤楼(湖北)鹳雀楼(山西)滕王阁(江西)登鹳鹊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唐)崔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3.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苏州吴县(今江苏吴县)人。他出身贫寒,自幼苦学,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宋史》记: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堪其乐也。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勤爱民,有政声,常自诵:“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1015年(皇佑三年)以户部侍郎知青州27岁中进士,1052年病逝于赴颍州途中。为官敢于直谏,曾负责西北边防,屡立战功,后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提出革新朝政建议,触动保守派利益,遭到贬谪。死后谥文正,著有《范文正公集》。他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他的诗文代表文学创作的进步方向,具有鲜明的政治内容。4.文体简介:
“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一般地说,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事物有所感受,而后不拘一格地写出来,都可以叫做“记”。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小石潭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它可以全是叙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以全是写景,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还可以兼有叙事、写景、状物、议论等表达方式。表达方式虽有不同,但目的都在于抒发的情思和抱负,或阐述对某些问题的观点。“记”在写法上可以分两类:一类是不直接说,或基本不表露自己的观点或感情状态,而是寓情理于事、景、物的描述之中,例如《桃花源记》。另一类是由事、景、物的描述中,自然发生出情理,而常以“卒[卒:完]章显志”的方式表现出来。本文属于:岳阳楼记 教学反思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花了4课时,终于讲完;额《岳阳楼记》。它是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思想性很强的名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古代优秀作品的美,学习古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丰富复杂的感情。经过具体的课堂教学之后,我思考了很多内容,接下来我就谈一谈讲这一课的感受:
一、自主预习与小组讨论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我按照自己的教学安排,利用早读时间认真督促学生预习。而预习的方式就是自主预习和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让孩子们先自己阅读,可以读给自己听,也可以读给他人听,再把一些难解的字词做上记号,带着问题去看注解或查阅工具书,主动解决;然后带着问题或学习成果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互相探讨,力求得出结论;解决不了的问题留待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所以上课的时候,我只把需要强调的字词句加以提示,学生就能基本把握文章内容。
二、朗读与品味意境相结合古文学习最大的难点在于语句的理解,为突破这一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了诵读,以读促悟,同时借助多种形式进行: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句子的翻译可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让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必要时教师才作相应的指导。课堂上,我抓了几个重点句进行赏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检测了学习效果,又品味了文章的意境。
三、理解内容与体会感悟相结合 简介时,的被贬遭遇与其崇高远大的政治抱负更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文章主旨,他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旷达胸怀与崇高的忧乐观,更是探讨的重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即使在今天依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学完文章之后,我还要求学生在日记上谈谈自己的学习感受,以便进一步巩固德育效果。
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发现也存在不少的问题:课上我虽然注意了努力放手让学生去尝 试,但缺少具体学法的指导,如:翻译时,对于句子中省略的成份、词序的调整等,没给学生作具体的指导,这是今后应该注意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过于注重强调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习、领会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对于语言品味,尤其是三四两段的景色描写这一块有所忽略,《岳阳楼记》不仅思想性很强,也是一篇写景美文,而我忽略了学生对美的感受和体会,减弱了这一名篇的欣赏价值。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我讲的是《岳阳楼记》。它是篇幅较长、内容丰富、思想性很强的名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古代优秀作品的美,学习古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丰富复杂的感情。经过具体的课堂教学之后,我思考了很多内容,接下来我就谈一谈讲这一课的感受:
一、自主预习与小组讨论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我按照自己的教学安排,利用早读时间认真督促学生预习。而预习的方式就是自主预习和小组合作讨论相结合。让孩子们先自己阅读,可以读给自己听,也可以读给他人听,再把一些难解的字词做上记号,带着问题去看注解或查阅工具书,主动解决;然后带着问题或学习成果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去,互相探讨,力求得出结论;解决不了的问题留待课堂上师生共同探讨。所以上课的时候,我只把需要强调的字词句加以提示,学生就能基本把握文章内容。
二、朗读与品味意境相结合古文学习最大的难点在于语句的理解,为突破这一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了诵读,以读促悟,同时借助多种形式进行: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句子的翻译可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让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必要时教师才作相应的指导。课堂上,我抓了几个重点句进行赏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检测了学习效果,又品味了文章的意境。
三、理解内容与体会感悟相结合 简介时,的被贬遭遇与其崇高远大的政治抱负更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文章主旨,他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旷达胸怀与崇高的忧乐观,更是探讨的重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即使在今天依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学完文章之后,我还要求学生在日记上谈谈自己的学习感受,以便进一步巩固德育效果。
四、教后反思
学完这篇名篇,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发现也存在不少的问题:课上我虽然注意了努力放手让学生去尝试,但缺少具体学法的指导,如:翻译时,对于句子中省略的成份、词序的调整等,没给学生作具体的指导,这是今后应该注意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过于注重强调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习、领会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对于语言品味,尤其是三四两段的景色描写这一块有所忽略,《岳阳楼记》不仅思想性很强,也是一篇写景美文,而我忽略了学生对美的感受和体会,减弱了这一名篇的欣赏价值。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岳阳楼记》教学反思
汝南县南余店初级中学
姚自强
汝南课改已走入第四个年头,在我们教师熟练运用三主六环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师生共同成长为主线;六环是指揭题示标、学习指导、自研共探、学情展示、归纳总结、巩固提升六个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我在对古文学习上又有所创新,现将学习《岳阳楼记》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一、课前重朗读预习,时间利用早读
1、第一遍学生边读边勾画重点字词,把握不准读音的字词需用笔勾画做出标记。此环节重在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笔勾画出的生字词马上对子交流,解决不了的赶紧查阅工具书或是上升小组解决。所有的学生都会动起来,交流,补记,快速解决自己的疑难。然后听录音朗读,听教师范读,初步把握节奏停顿和感情。
2、练读课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内容。不一样的精彩在这里上演:学生自己练读,为的是读通顺;对组练读,一个读,一个听,为的是读正确,读流畅;小组轮读,求的是读熟,熟读。多次的读,不同层次的读,学生很快就会读流畅,读熟,为背诵课文打下基础。
二、课堂上依照学习目标,自主学习,步步为营,扎实有效。
译文环节采用结合解释、工具书自主译文。教师巡回指导、督促。生译文时有疑难可用横线加问号标识出来。勾画出的疑难问题依然是对组解决,还有疑难上升小小组,继而上升大组,最后小组存在的疑难组长统计交全班解决。此环节至关重要,需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这是知识的进一步学习理解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积累释疑的环节,中等偏差的学生此时好溜号,需给以明示,督促学生完成学习内容。这种学生自主学习,遇到疑难同伴互助的学习,省时快效,收获多多。
独立完成导学案,总结重点词汇和重点句翻译。第一步,不许看课本、查阅资料,独立完成,用笔标记疑难。第二步,自己查阅资料,用笔写出答案。第三步,独立解决不了的问题,加三角标识。对学、群学解决。
三、学情展示环节,循序渐进,重朗读、重文言词汇积累
此环节重在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或是学习中小组存在的疑难,或是本课的重点、易错点、考点,也是积累重点知识、查缺补漏的关键环节。
1、读文展示。以小组为单位,抽签确定学生读文,留有准备时间,学生很激动,准备的一分钟还忍不住在组内读了一遍,同组同学还有的就个别句子示范给他读。读文效果很好,即使是较差的学生,文章读的很流畅,几乎没有错读现象。有的同学晃动着脑袋,好似随着句中的忧、乐而自得其乐,那神态,那语气,学生报以雷鸣般的掌声。
2、积累字词展示。以小组为单位,组内交流展示个人积累的字词含义,其他组员听记补充。学生知道需积累的重点内容是本课出现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重点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几种类型。这是以小展示为主的展示,即小组内的展示。这是充分发挥小组长职责的重要一环,组长领着组员按顺序说说每个人找到的需积累的重点词。先说通假字,再说本课的古今异义次,在第几段,哪句话,哪个词,含义是什么。这样以组为单位分类积累,因为每个同学都有可能会上台展示,所以都很认真,真正做学生面向全体。而且由组长领着学习、整理、补充,效果非常好。(导学案明确给出本课通假字几个,重点的一词多义几个,这样就避免了盲目性。)
3、译文、理解展示。学生翻译课文,留有准备时间,上台展示不许带参考资料,只能借助课本下解释。对于展示不准确的及时跟进评价,或生评或师评。对于重点语句的翻译,让学生重复译,让生重点记忆。如本课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这是互文的翻译:“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很多学生起初都会翻译成:“不因外物好而高兴,不因自己而悲伤”。纠错之后学生大声翻译,教师点名翻译,效果非常好。尤其是导学案出现的重点语句重点找学生说。
让学生概括各段内容,体会的思想感情,谈学习的收获。如本文学生在理解“古仁人”的思想境界时,不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含义,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抱负也不能理解,经过引导、讲解,学生才明白:和朋友处于封建社会,都遭贬官正处在边远的山野之际,而却不因此而郁郁寡欢,没有破罐破摔(学生语),难能可贵的就是在劝勉友人的同时,也在抒发自己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
就这样,学生在学习着知识,在提升着能力,他们投入的学着,快乐的讨论着、整理着、补记着,这是孩子学习的殿堂,这是知识飞扬舞台。学生动起来了,知识就活起来了,这一切的一切,都得益于我们县的三主六环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