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成像教学心得体会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八年级上册4.3《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1.本节课设计是以照镜子并向学生提问为起点,学生活动为主线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场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树立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节课重点在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全程及科学方法,并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中,体会物理是有用的。

       2.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很多感性认识。每一位同学都能说出一些,在与同学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各自的观点看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由于以前没进行这种类型的课,加上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参与交流讨论,尤其在设计实验方案环节,我说的太多,占用时间过长,导致学生动手实验的时间较短。尽管完成了教学任务,得出了实验结果,但感觉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较差,需要老师更多的指导,需要创设更多的机会,培养他们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而且教师在上这类探究实验课时要积累经验,总结失败的原因,是课堂更好的体现新课标理念。

       3.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要更新,应认识到: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的树立,是与科学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的。要从过去过分强调知识的学习中转变过来,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改变教学法手段,充分认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从满堂灌中退出,课堂应是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像《平面镜》这样贴近生活、应用性强的课,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就应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提出问题的意识,学会科学辩证地看待问题。一堂课要培养学生什么,学法的指导应贯穿全程。如何让某一种能力的培养突显,在课堂中对教材的处理应是有所舍弃、有所加强,若要面面俱到,必将面面不到。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白依拉嘎乡中学 刘红艳

       一、让学生自信快乐地学习:

       初中学生年龄在十三四岁,稚气未脱,活泼好动,感性认识占主要地位,课堂上应多用实验来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乐地学习物理。因而本节课设计以学生提问为起点,学生活动为主线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场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树立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本节课重点在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全程及科学方法,并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中,体会物理是有用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思维活跃,能提出许多问题。学生能独立完成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特别是探究开始,教师备课时原计划通过步步提示让学生表达出设计实验的方案,没想到课堂上学生却是争先恐后地想表述,使学生情绪高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给教师意想不到的收获:

       学生对平面镜提出了许多教师想不到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小镜子能照出很大的像?摩托车旁的镜是不是平面镜?课堂上说实话老师有些紧张,总担心学生提出怪异的问题,教师的智慧和灵活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思教学之过:

       在学生提出问题时,有些问题没有直接回答,在问题罗列后又立刻出示演示,虽演示能吸引学生,但可能打断学生的思路,也许学生能想出比教师更好的方法,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在“二平面镜成虚像原理、三平面镜的应用”不敢放得开,约只用了15分钟,特别对“虚像”这一难点没有板书,只用多媒体显示,且多媒体课件制作相对简略,对学生作图能力的培养可能不利。对“潜望镜”能激发学生创造性的也因时间仓促而未能完全分解展示给学生。

       四、想教法之变:

       面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要更新,应认识到: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的树立,是与科学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的。要从过去过分强调知识的学习中转变过来,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改变教学法手段,充分认识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从一堂灌中退出,课堂应是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像《平面镜》这样贴近生活、应用性强的课,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就应当让学生历经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提出问题的意识,学会科学辩证地看待问题。一堂课要培养学生什么,学法的指导应贯穿全程如何让某一种能力的培养突显,在课堂中对教材的处理应是有所舍弃、有所加强,若要面面俱到,必将面面不到

平面镜成像教学反思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平面镜》教学设计

       淮海中学 卢克松

       【教材分析】

       《平面镜》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与应用,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新概念,后面又将学到光的反射、凸透镜成像,所以,本节课既是对光的传播的一个延续,又为以下的知识埋下了伏笔,真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这是培养学生重视实验和归纳,亲自感知获得知识过程的一个很好的机会,也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好素材。另外,为了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课本还安排了牙医和舞蹈演员等利用平面镜解决实际问题,使得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真正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这一理念。

       【学生分析】

       光学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初中生的思维方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本课,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本节的重点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等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半透明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引导,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拨,尽量由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知道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认真记录实验信息,得出结论,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1.对虚像概念的理解;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教学器材】

       电脑等多媒体设备,每个实验小组同样大小棋子2枚、平面镜一面、半透明平板玻璃一块、支架、刻度尺、白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老师在实验室做了一个神奇的实验,我们来看一下视频吧!

       (播放视频:不灭的蜡烛,待播放到水已经漫过烛焰,但烛焰还在燃烧时,按下暂停)

       教师:看到了什么?

       学生:蜡烛在水中燃烧

       教师:想知其奥秘吗? 学生:想!

       教师:请继续观看!

       (视频镜头拉远,现出平面镜)学生:(露出揭开谜底的喜悦)教师:哦,原来这是什么造成的呀?

       学生:镜子(有的会说玻璃,也有的同学通过预习会说是平面镜)教师:镜子在物理上我们称为平面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和学习习近平面镜!(板书:平面镜)

       二、进行新课

       1.提出问题、进行猜想(随时在黑板最右侧写下学生的猜想)

       教师:我们平常那些地方会用到平面镜呢?(学生讨论1分钟,会有学生说到照镜子)

       教师:在照镜子过程中,镜前的物体统称为物,镜中所成的称为像,根据经验,你觉得像和物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同学可能回答出一些,如近大远小,物像一样大)(学生可能会回答出像和物到达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若没学生回答这条,就做如下提示:竖根指头在平面镜前,变化距离,问学生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手指远像就远,手指近像就近,教师问,那到底是手指离镜面近,还是像离镜面近呢?学生回答:一样。教师:得出猜想。)

       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的猜想并尝试让学生说出猜想的理由)

       ●像与物体是等大的;

       ●像是“近大远小”;

       ●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像与物体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像和物体是左右相反的;

       ●像是只能看不能用手去接触的。

       若猜想很多可做如下处理 教师:非常好!大家提出了很多猜想,同学们看看

       这些猜想有没有一眼就能判断出是错误的呢?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可能会排除一些猜想)

       2.设计实验

       教师:这些猜想几乎都离不开物和像,物位置已确定,那么像在哪呢?(教师拿出一块平面镜,假装在平面镜后面找某物的像)

       学生:在镜子后面呢!

       教师:(镜子背面斜对着学生,镜面对着教师自己)我的像在哪呢?(用手指着镜子后面不同地方)这里,还是这里?

       学生:(可能还会说就在镜子里啊)

       教师:但是具体的位置确定不下来啊,怎么办呢?

       学生思考:(有预习的学生可能会说用玻璃板,若有就追问怎么做,假如没有就如下进行)

       教师:(教师拿起玻璃板对着自己,一只手指着平面镜后面)你们用桌上的透明玻璃板试试呢,看看能不能确定像的位置。

       (学生拿起桌上的半透明玻璃板尝试观察)教师 :那么现在确定像的位置了吗? 学生回答方案

       教师:终于可以确定了像的位置,那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体是否大小相等呢?(明确探究目标,然后给学生充足思考时间)。

       注:在实验设计时,学生可能对“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感到困难,若学生不能找到合适的方案,教师可以提出启发性的问:“桌上有2个一样大小的电池,你们有想到怎么利用它们吗?”,再让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确问题的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与所成的像进行比较。

       学生:(讨论后给出方案)

       教师:下面时间就交给你们了,去验证你们的猜想吧!

       请注意,一次实验有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至少要重做2遍,这样得到的实验数据才有说服力。另外,为了更好的收集证据,便于后续的分析与论证,同学们在实验中一定要留下痕迹 ;例如将白纸垫在下面,标出像和物以及平面镜的位置。

       4.分析和论证:

       教师指导各小组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分析数据,归纳结论。

       结论一:像与物大小相等

       结论二: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如需要,教师在适当做以下提醒:

       教师:你们可以再把物和像对应点用笔连接,观察一下和平面镜是什么关系呢?

       (学生尝试连接后观察)学生:垂直

       结论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教师:我们若把结论一二三结合起来,你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吗? 学生: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学生若说不出,可结合数学知识进行提醒)

       教师:实验中我们透过玻璃可以看到电池的像,你们拿张白纸放在镜后像的位置,直接观察白纸,看白纸上能否呈现出像呢?

       学生实验后得到结论: 不能

       教师:那么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的“信息快递”告诉我在物理上我们称之为什么像呢?

       学生阅读后回答:虚像

       教师:那下面我们来通过小练习总结下你们的战果,我起头,你们齐读!(1)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不相等);(2)像到镜的距离与物到镜的距离(相等/不相等;(3)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不垂直);(4)平面镜所成的像(能/不能)呈现在白纸上,是(实/虚)像;(5)像与物相对于平面镜是(对称/不对称)的。5.实验反馈

       教师:我们通过实验已经归纳出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那么在刚才的实验中你们遇到什么困难了吗?你们又是如何让解决的呢?若困难还没解决正好说出来让大家帮忙解决!

       学生思考后回答

       注:若没有学生回答,可做以下引导,1、平面镜要垂直于桌面的问题;

       2、像不清楚的问题;

       3、对应点问题

       6、巩固练习1)某人从远处走近一穿衣镜时,他在镜中的像以及人和像间的距离将()

       A.像变大,人和像间的距离变大

       B.像变大,人和像间的距离变小

       C.像不变,人和像间的距离不变

       D.像不变,人和像间的距离变小 2)

       A B

       C D 甲 乙

       如上图(甲)所示,一只大熊猫正抱着一根竹子在镜前欣赏自己的像。此时,它从镜中看到的自身像应该是图(乙)中的()

       7.应用一

       教师:同学们真是厉害,再上个难度让你们试试,刚才我们得出物与像关于镜面对称,那么我们可以通过作图来确定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吗?

       练习:作出AB的像

       步骤:1)过A点作平面镜额垂线(标垂直符号);

       2)设垂足为O,延长AO至A’,使AO=OA’(平面镜反面用虚线); 3)同样作出B的像B’;

       4)连接A’B’,用虚线表示虚像。

       7.情景再现:为什么蜡烛可以在水中燃烧?

       8.平面镜其它应用

       1)用ppt展示古人诗句对于平面镜成像的描述

       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

       ——李白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辛弃疾

       风收云散波忽平,倒转青天作湖底。

       ——清,查慎行

       2)图片展示舞蹈演员利用平面镜矫正姿势;花店利用平面镜扩大视野空间;牙医利用平面镜看清牙的背面;潜望镜等应用。

       三、课堂小结(课件显示)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2)像到镜的距离与物到镜的距离相等;(3)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4)平面镜所成的像不能呈现在白纸上,是虚像;(5)像与物相对于平面镜是对称的。

       四、魔术大揭秘(课件显示)

       储币魔箱

        从储币箱前的透明玻璃可以看到箱子内部的空间。

        从箱顶的投币口投入钱币,但看不到钱币落入箱内,这是怎么回事?  如果告诉你,箱内有一块平面镜,你能解释刚才的现象吗?

       【教学反思】

       本节课虽然是学生分组进行的探究活动,但考虑到学生实际知识和能力准备的情况,还是要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有顺序地进行。要避免放得过松,导致探究活动进行不完,同时要坚持教师的引导与学生自主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逐步完成实验,在教师的引导下相互交流与评价得到结论,从而完成了本节教学目标。探究过程也不必让学生严格遵守探究的步骤,不要用条条框框来禁锢学生的思维,应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发展他们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2)15-0034-02

       一、教学目标

       1.能描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二、重点难点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

       2.虚像的概念。

       三、学情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对光的反射的延伸,是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十分密切。大部分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这个认识中由于视觉的问题存在一个误区“物体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小”,在实验中,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把此问题纠正过来。教学中,要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识标】

       展示学习目标(课前书写在黑板上出示)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会应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解决问题。

       【活动二:导学】

       一、导入(2分钟):

       猜谜语:生活中有一样东西,你对着它哭它也哭,你对着它笑它也笑。同学们猜猜它是什么呢?

       1.欣赏自然界中的镜子:PPT演示桂林山水、云南大理寺白塔。

       2.平静的湖水像一面镜子,把山水都倒影在里面,那么在生活中镜子有哪些呢?

       二、自学(8分钟):

       镜子是生活中最常见不过的东西了,每天早上起床洗漱完毕,:“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该实验是初二学生接触到的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实验,可以起到示范作用,通过该实验可以初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观察思考、分析论证、归纳推理、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两个要求:

       1、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平面镜成虚像,虚像是怎样形成的,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现象。能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

       2、过程与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经历“平面镜成像”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学会与老师、同学合作,尝试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折纸模型模拟实验,体会虚像的成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成功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观察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现象,感受大自然之美,认识平面镜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设计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计划 难点:虚像概念的建立

       四、教学用具

       两只相同的蜡烛、平板玻璃板一块、平面镜一个、玻璃板支架一个、刻度尺一块,白纸一张

       五、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从每天照镜子引入,欣赏图“湖边垂柳”进一步扩展平面镜的概念,同时感受自然之美。使学生知道镜面、平静的水面、光滑平整的玻璃、金属面都可以看作平面镜。通过观察平面镜中的像,学生自然提出问题:平面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二)猜想与假设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猜测。利用桌上的平面镜照镜子,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及照镜子的感受对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大胆猜测。一般学生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的猜想):像的大小随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的变化而变化;物体远离平面镜,像也远离平面镜等;像与物体是等大的或缩小的像;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和物体是左右相反的;像是只能看不能用手去接触的。

       (三)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向学生提出问题,帮助他们在思考的过程中设计、完善实验计划。

       [问题1]观察平面镜中点燃蜡烛的像,由于看不到镜后的情况,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学生思考,认识到应该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做实验。[问题2]怎样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

       学生思考,常有学生提出用尺子测量,把物体拿过去比较等方法,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案进行交流与讨论,找出合适的方法。

       打比方,让自己的孪生姐妹去和别人比较身高,就可以知道自己和该人谁比较高。引出用另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蜡烛去和蜡烛的像进行比较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提示:确定像的位置的时候,要左右观察蜡烛与像重合。[问题3]怎样测量物体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

       用刻度尺测量点燃蜡烛以及用于确定像位置的蜡烛到平板玻璃板的距离。提示:应多次改变物距,记录多组数据。

       [问题4] 在玻璃板后放一个光屏,不透过玻璃板观察,上面能看到像吗? [问题5]像物连线与平面镜之间的关系?(留给学生实验中观察)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是实验的一部分,要求实事求是的记录。

       (四)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教师巡堂,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合作进行实验。

       (五)分析论证

       完成实验后,由学生自己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

       3、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4、像和物体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六)评估

       实验操作中有什么不足之处?测量的结果是不是可靠?各组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对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还有哪些猜想?在实验中有学生注意到蜡烛与像不能完全重合的问题,以及观察到的像有重影的问题,组织学生对如何完善实验展开讨论。

       (七)反馈练习

       1、在距离平面镜8cm处点燃一支蜡烛,这时镜中的像距平面镜_______cm;若将平面镜移到原成像的位置,则像向后移动________cm。

       2、某人从远处走近一穿衣镜时,他在镜中的像以及人和像间的距离将()

       A.像变大,人和像间的距离变大 C.像不变,人和像间的距离不变

       六、板书:

       一、平面镜成像

       1、特点

       ⑴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⑵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⑶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2、原理: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虚像

       二、平面镜的应用 ⑴成像 ⑵改变光路

       七、课后反思

       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现象比较熟悉,从生活实际进行引入,使学生感到比较贴切,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本节课重点是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设计,让学生体验设计实验、进行操作、观察记录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得出初步结论的探究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提问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是比较有效果的,比如引导学生用玻璃板替换平面镜,用蜡烛放在像的位置记录像的位置,并比较大小。整节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引导、帮助作用。

       B.像变大,人和像间的距离变小 D.像不变,人和像间的距离变小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2)了解平面镜虚像的形成原因。(3)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平面镜成像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图片,感受大自然的美。

       (2)通过对平面镜的物与像对称的讨论,领略平面镜中的简洁对称之美。(3)使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成功的喜悦。

       (4)通过利用平面镜的小发明、小制作,认识平面镜在科学技术、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学情分析

       1、八年级学生刚接触物理课,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

       2、学生成绩一般,没有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3、学生思维活跃、善于观察,但对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较差。

       4、学生不能将看到的现象与物理知识联系,学习兴趣不浓。

       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引入

       多媒体课件播放“桂林山水”图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

       师:刚才我们所看到的景象美不美?这么美的景象是怎样形成的呢?如果在波涛汹涌的海面还会出现刚才的景象吗?为什么?

       生:平静的水面能起到镜子作用,水面不平的话不能起到镜子作用。

       师:同学们的课桌上也有一面镜子,大家可以拿起来观察一下,注意它的表面怎么样? 师:像这种表面是平的镜子物理学中叫做“平面镜”。

       师: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镜子大都是在玻璃后面涂上水银制成的,是不是只有涂了水银的玻璃才是镜子呢?

       生:不是,还有我国古代的铜镜,还有平静的水面,还有光亮的金属表面等。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不仅玻璃可制成平面镜,抛光的金属平面、平静的水面都可以看作平面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平面镜中的奥秘!【活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观察并提出猜想

       师:现在,请大家拿起桌上的平面镜,用它照照自己,看一看,你在镜中的像有哪些特点? 同学纷纷拿起镜子观察,在教师引导下讨论得出结论:

       (1)我看到的像和我长得一样。(2)我靠近镜子,像也靠近。(3)我的像总在我的正前方。师:当我们远离或靠近镜子时,镜中的像是否会变化呢? 有的说会,有的说不会,意见产生分歧。

       师:刚才,大家谈了平面镜成像的一些特点,是不是都正确呢?是不是全面了?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

       2、实验

       师:现在大家仔细阅读课本的实验部分,并思考:为什么要用透明玻璃板作平面镜?怎么确定像的位置?

       生:这样既能看到像,又能看到平面镜的后面。

       生:拿一只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蜡烛像的位置。

       师:下面请大家参考课本上的实验步骤完成这个实验,并将实验数据填到表格中。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做实验,结束后让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

       3、得出结论

       师:根据实验数据,请大家讨论:(1)物体与像的大小是否相等?(2)物体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相等?

       (3)物体与像的连线是否与镜面垂直? 学生讨论并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

       4、演示虚像

       (1)把一块玻璃立在桌面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支蜡烛,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和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离相等,将蜡烛点燃,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

       (2)拿一张纸放在蜡烛像的位置,却不能在纸上看到蜡烛的像,说明在像的位置没有真实的光线。

       师:这些现象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学生立即被这奇怪的情景吸引,议论纷纷。(学生通过视觉和触觉感知虚像)生:虚像

       得出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讲授】平面镜成像原理

       师:平面镜可以成虚像,那么平面镜成像的原因是什么呢? 解释:以点燃蜡烛为例分析平面镜成像原理。

       物点S 发出的光射到镜面上,经过镜面的反射后,反射光线射入人眼。人就通过镜子看到了点S,但人的眼晴会认为光是从S'点沿直线传来的,S'就是S的像点。蜡烛由无数点组成,每一点在镜中都有一像点,所有像点就组成了整个蜡烛的像。所以平面镜成像原理——光的反射。【活动】平面镜的应用

       师: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平面镜,哪位同学来说说我们平常的平面镜有哪些应用? 生:练功房中的平面镜、潜望镜、牙医用的小平面镜等。

       师:同学们,平面镜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例如:平滑的桌面,平静的水面,平滑的金属面,它们都相当于平面镜。它们的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美丽的风景。湖光山色美如画,这其中就有平面镜的巧夺天工。【练习】课堂练习

       师:现在请同学们完成手中的习题,看谁做的又快又好。让同学们展示自己的答案并解决出现的问题。

       【作业】课后作业

       利用光在两平面镜之间多次反射,用身边的一些物品制作一个潜望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