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学校

       张店区章——山雨欲来风满楼

       课

       中

       导

       学

       课

       中

       导

       学

       阶

       段

       课

       中

       导

       学

       阶

       课

       中

       导

       学

       阶

       段

       一、公车上书,建议变法

       先来通过图示了解康有为其人,想一想他的学术思想方面有何特点?(出示)

       (生):中西结合

       可以看出,康有为既精通传统文化,又熟悉西方文明,这种兼具东西方文化的特色,为他日后领导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通过材料一,(出示)

       材料一: “如照此签约(马关条约),后果必然是‘法人窥粵,英人窥滇,俄人西窥新疆、东窥三省。四夷入侵,各示所欲’。”——康有为

       我们可得知当时中国面临何种状况?

       (生)列强掀起瓜分狂潮,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时年37岁的康有为在京考试,听闻签订条约后痛心疾首。根据材料二,他做了什么大事?结果如何?

       材料二:“乃合十八省举人,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写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遍传都下,士气愤涌……都察院,却不收。” ——《康南海自编年谱》

       生:公车上书。由于顽固派阻挠,上书没有传达光绪皇帝。

       公车上书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拉开了变法序幕。

       阅读课本P29自主学习。找一找康有为为了变法做了哪些准备?

       生:创办报刊、学会,培养维新人才,传播维新思想

       他和众人之力,在全国各地组织学会、报刊,培养维新人才。到1898年,全国的学会、报刊、书局等达到300多所。通过当时康有为及其学生梁启超的言论,共同体现出了怎样的思想?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梁启超《时务报》

       “守旧不可,必当变法;缓变不可,必当速变;小变不可,必当全变”——康有为

       生:变法图强;促进了维新思想的传播,让封闭的国人耳目一新。

       我们通过框架图进行意义建构。

       可距离《马关条约》的签订仅仅过了两年,1879年,德国强行占领胶州湾。这给康有为内心带来极大震撼,他痛心疾首,再次上书光绪帝,强调变法的迫切性,变法高潮呼之欲出。

       二、敢叫日月换新天

       光绪帝当即下令,让荣禄等五大臣问话康有为商量救国之策,这是一场顽固守旧派与维新派的交锋。

       康有为在辩论中有力的回击了顽固派,获得了光绪帝的赏识,于1998年6.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由于此年是戊戌年,又称为戊戌变法。

       阅读教材30页,完成下表。

       生:填充变法内容

       并展开小组讨论,新法内容中,哪些是“新”哪些是“旧”?现在角色体验, 如果你是以上这些人物,你会同意变法吗?为什么?

       生:如果我是…,我…

       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可以看出当时的变法侵犯了顽固派的利益,必然招致他们的疯狂反扑。纵使康有为豪情万丈也无力扭转乾坤:

       三、豪情无力扭乾坤

       9.21日,慈溪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失败了,不同人迎来了不同的政治命运。结合课本,大家来说一下。

       生:光绪皇帝被囚禁于北京瀛台 ,康有为逃亡海外。 谭嗣同为首的六位维新人士拒绝出逃,慷慨赴死。

       我们通过视频来共同走进戊戌六君子,并思考他们身上展现出怎样的精神?(播放视频)

       生:爱国、为国捐躯、不怕死

       正是由于中华民族有千千万万个这样为国献身、为变法而献身的勇士,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让我们向先烈致敬!

       四、豪情无力扭乾坤

       王安石有诗云:“丹青难写是精神”,不同时期人们对于戊戌变法也抱有不同观点,结合材料,展开小组讨论,你更赞成那种观点,说明理由。

       A: “几个幼稚的秀才和一个年少不更事的皇帝,用他们的前程和脑袋,验证了保守势力的强大,它对中国近代社会没有产生积极影响”

       B:“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

       生:讨论并回答

       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却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深远影响。比如,仅仅三年后,清政府就展开新政,而其内容几乎照搬的戊戌变法。

       1901年,慈禧太后实行新政。 1905年9月,宣布废除科举。 1907年,宣布预备立宪

       1911年5月,宣布组织各国君主 立宪之制,组织内阁。

       课尾

       总结

       阶段

       在变法失败与六君子的流血牺牲后,更多人意识到:救亡图存,单纯依靠政治改良已是不可能,中国的前途必将是武力推翻清政府,革命的雷声已在云层中隆隆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