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读后感(共7篇)

纪录片《高三》读后感

       【观后感一】高三,一个一劳永逸的谎言

       看了周浩的纪录片《高三》,也是高考三年以来自己杂文胡思乱想之后,我对这怪事也有了新的理解。当他提及其长篇小说《黄金时代》时说,“众所周知,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处于非性的年代,也只有在非性的年代里,性才会成为生活的主题,正如饥饿的年代吃会成为生活的主题”。同样,也正因为我受“教育”的十年间,除了考试,一切都是一种“非”的状态,也难怪我对这些“非”的状态记忆犹新了。至于“上初中是为了中考,上高中是为了高考”这样的“口号”,我不禁要问,高考是问了什么呢?你如果说是为了上大学,那么你敢不敢继续回答我的为什么呢?敢不敢认认真真的面对自己这已经开始,却从未停止结束的人生呢?!记得我高中曾写过“为死而生,为生而死”这样的诗句,回头看看还真羡慕自己当年的才华。

       当我通过阅读积累了更多的文革经验之后,我深深的感到,其实文革从来都没有结束。如果说曾经的文革是一场残酷而激烈的极刑的话,那么我们现在的“文革”就是一次幸福的安乐死,幸福什么呢?人们为自己不再被处以极刑而幸福,而人们并不知道,那令人恐惧的瞬间已经占据了我们生命的时时刻刻。我惊奇我们身边还有无数这样的事情发生,并且一刻都没有停止过。为了那么一个瞬间,为了那么一个场面,为了那么一个口号,为了那么一个梦想。我们的眼中虽然没有了“三反五反”,但它时时刻刻在混沌中存在:我们的眼中虽然没有了“大跃进”,但它时时刻刻在混沌中存在:我们的眼中虽然没有了“文革”,但它时时刻刻在混沌中存在。

       人民把自己生命的时时刻刻耗尽,耗尽在母亲一个又一个的瞬间里。当这些瞬间成为母亲生命的时时刻刻的时候,人民终于说话了。人民扭捏的看着母亲,说“其实人民不需要自由”。

       此文为读后感,并非影评,大家可以揣测一下读后感与影评的区别,一个侧重个人思想的全面表达,一个侧重客观的评论,另此文仅代表观点,李老师观点持中立态度

       【观后感二】我那走失在路上的半条命

       整个高三,我的书桌后面都贴着一篇从《青年文摘》上剪下来的文章,文章的题目和具体内容我已经记不清楚了,只记得那是关于一个成绩不怎么好的女孩子考进复旦的故事,我记得她在文章里写起那个学校沸沸扬扬的凤凰花,心生向往。

       那是2022年的冬天,我的世界天昏地暗,我总是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哭,后来因为睡眠不足,连哭都哭不出来了。

       整个夏天,我都充满了遗憾,可是我没有给任何人说起我的遗憾。

       那是2022年的夏天,高考完之后填志愿,我的班主任一直在问我,你已经想清楚了吗,你真的要放弃吗?我去教务处拿推荐表,教导主任说,你真的就只填这个志愿了么,可以再高一点的。我的父母说,你自己决定吧。

       后来,我坚持填上另外一个大学的名字,我开玩笑地说,那个学校有全中国最漂亮的樱花啊。再后来,成绩单和分数线下来,我看到我已经远远超过了我梦寐以求的复旦许多许多,我什么都没有说,启程去了另外的城市。

       我从来没有给任何人说,那时候我是多么地恐惧。我的满脑子只有一个想法,如果志愿填错了,我就要重来一次这噩梦一样的高三,如果这样的经历要重来一次,我是活也不想活的。

       所以,我真的只是遗憾,我从来不后悔我做了那样的选择,因为,我真的,很害怕。

       看《高三》,看到的是和自己一样的时光,彷佛看到了那时候坐在同一个教室里,那些形形色色的脸。从高三开始,我们都有一个同样的身份——毕业班的学生,而我们的的身份界定开始越来越明晰了:优生,中等生,差生。

       前两天在MSN上遇到一个小姑娘,说起纪录片来,就讲到了高三,她说:“当时我看这个片子的时候哭得一塌糊涂的,但是你应该没有那么大的感触,因为我看的时候刚刚高考完,可是你现在都大学毕业了。”我没有再给她说我是怎样也心酸得一塌糊涂,你知道有些东西如果没有忘记,那么当它全部浮出海面的时候,便是怎样也无法止步。

       我还记得我们那个全省最好的高中里,大家是一同经受着怎样地狱式的特训。

       我在那一年里买的参考书比我整个高一高二加起来的还多,我在那一年里做掉的题比我以往十几年加起来的还要多,我在那一年里上课说的话传的纸条,是我迄今整个人生最沉默的时期。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被励了志,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有了梦想,总之在那样的岁月里开始思考人生的去留,想远走高飞,就是无论如何都想远走高飞,书柜上贴满了自己写的小纸条,全部都是励志的话。天还没有亮就起床,一起起来的还有小心翼翼的母亲,她总是会比我早起来半个小时,做好早餐才把我叫醒,然后我再行尸走肉一样梦游在上学的路上;睡觉的时间从凌晨一点到五点不等,有时候做题做得疯了,就一头栽进去,等到出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早都已经没有办法睡死过去了,又或者,在不知不觉的时候已经在桌子前倒下了。

       困,就是困,除了困还有怎样的感觉,我从前是个熬不住夜的人,经过了高三,连通宵都不怕了。

       我那时候并不是成绩特别好的学生,所以高考的时候在班上考了个:纪录片《父亲》读后感

       纪录片《父亲》观后感

       在我看来,《父亲》这部纪录片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故事,主人公韩赔印是中国千千万万父亲的缩影,他勤劳、淳朴、善良、乐观、慈祥,也和每一位父亲一样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孩子。

       但是,《父亲》这部记录片有着不平凡的拍摄手法。故事以父亲韩赔印的日记本(也有记账薄)为主线,贯穿全片,让这位原本很普通的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父亲形象,愈发让人觉得他其实在平凡地生活,做自己分内的事情,但是,他又是那么的特殊。他的日记本里总是写满了自己半辈子对于人生思考,文字浅显易懂,却并非不是人生哲理!他的日记本里总是写着对于儿子韩胜利的期许和鼓励,这与片子后面儿子并没有如父亲希望的那样找到好工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父亲的一如既往的和善努力,让观者更多感受到了父爱的深厚,这位朴实父亲的乐观。他的日记本里总是准确地记下一笔笔账,哪怕是几块钱,也要清楚的在小小的日记本上写下,再高兴地画下一条条横线。父亲在像亲朋好友借钱时,虽然屡受挫折,但是仍然乐观,仍然拉下自己的面子,继续为儿子借生活费。这就是父亲对儿子的爱,不仅仅体现在关键时刻,还体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为了让这部纪录片的突出性加强,该片运用了对立的人物情节组合故事。其中,最多的是父亲与儿子的对比,镜头总是在父亲的生活与儿子的生活之间穿插,儿子在不停地学习生活,父亲在不断努力挣钱;儿子每个月生活费只有200块,父亲每个月150块就够了。期间,也有韩胜利与其同学的对比,周末同学们在玩耍,他一个人在校园里拾垃圾;全寝室6个人,有3太计算机和5部手机,但他什么也没有;寝室都在休息时,他天刚亮就起来看书背单词。父亲为了儿子读大学很不容易,比儿子吃更多的苦,儿子在学校比其他人都努力节俭,从而也体现了韩胜利家境的贫寒。

       纪录片里有许多重复的镜头,但是它们当中的重复是有变化的。比如,父亲的日记本很爱出现,但是每次都是在不同的情况出现的,有的是父亲在记账,有的是父亲在算账,有的是父亲在创作自己的对联,有的是父亲在写自己的梦想和对儿子的期望,有的是父亲的人生领悟。但是,父亲的日记本总是旧旧的,总是记的满满的。重复这父亲与儿子一起吃饭,但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们父子两的生活也随着日子的变化,吃的也渐渐变好了,特别是儿子回家,一家人吃的也挺好的。他们的家境随着儿子的大学毕业在变好,然而大学本科毕业的儿子每月的工资却没有年近60的父亲多。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感到心酸的事情,但是,白发越来越多的老父亲却没有一句怨言,坚持着,努力着,为儿子还因上大学歉的2万元。从红色年代走过来的父亲,带着这份积极向上的精神,一直是儿子最大的精神支柱。

       全片平淡如水,但却像一杯浓茶让人在夜里无法入眠。让人感觉到现实的残酷,大学毕业的大学生被现实打到,现实让我们心寒。但父母和家仍是我们最好的温暖港湾。就算在外受了再大的困难委屈,也要想想乐观父亲给予的一切,伟大父亲的乐观向上!

《大国崛起》纪录片读后感

       大国崛起观后感

       1492年,随着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孤立的世界得到了连接。一些发展较快的国家开始迅速崛起,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临,使得一些国家开始走向世界,扩张势力范围,成为一时的世界霸主。

       《大国崛起》就是一部反映大国兴盛的纪录片,它先后描述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这九个资本主义大国在世界崛起的过程,从中国人的视角看世界,回顾大国崛起过程,给我们中国的崛起留下很多启示。

       西葡的崛起主要靠资本积累,在航海家发现新大陆后。他们不是去传播先进的文明,而是用血腥的方式去征服那些发展较慢的地方,他们依靠贩卖黑奴,掠夺黄金来积累财富。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原始积累变得简单粗暴,西葡也难免脱离衰败的规律。工商业的发展才是今后历史的走向。荷兰便是工商业发展迅速的典范。他们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海上贸易。东印度公司成为了全球贸易的垄断商,荷兰人被称为“海上马车夫”也就理所应当了。

       资本主义的潮流是挡不住的,随后英法美相继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原先的旧的阶级虽然顽固,但这些国家还是靠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虽说与欧洲隔离,但四面环海有利于发展海上贸易。英国人通过一场不流血的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进而他们强大的海军开始肆虐世界各地,建立了广泛的殖民地,也给被殖民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法德的革命则悲壮了许多,法国大革命轰轰烈烈,造成了很大的牺牲,也诞生了拿破

       仑这样的英雄人物。而德国人也是通过三场统一战争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更可怕的是他们的军国主义传统得到保留,在二战期间错误的思潮被利用,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

       美国这个当今的超级大国,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但他们在两百多年,创造了几千年的成果。独立战争到南北战争,美国人把握了自己的命运,他们有着强烈的独立意识,期待改变自己的命运。大量的外国移民给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思想。两次工业革命,美国人渐渐走向世界霸主。我们最应学习的还是近邻日本,这个善于学习的国家在唐代还是我们的学生,在近代和我们处境相同。但他们则迅速改革,向外学习技术,对内改革了落后的制度。摆脱了可能被奴役的情况。而中国当时昏庸的清政府固步自封,把自己推向了挨打的地步。后来日本的侵华则深刻体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近代侵略中国的沙俄之前也是贫穷落后,农奴的生活状况糟糕。统治者发现农奴制是限制发展的最大障碍,便通过废除农奴制,至上而下进行全面改革,让沙俄重新强盛。

       纵观世界历史,大国的崛起都是在落后之后实现的。而中国的崛起则显得漫长,在落后挨打了一百多年后,1949年,毛泽东的新中国终于屹立起来。中国人实现了独立自主。三十年后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开始迅速发展,走向崛起的道路。这归功于我们领导人把国外的先进理念同自身的实际做了紧密结合。进而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科学的指导方案。我们在摸索过程中走了很多弯路,但党还是及时拨乱反正,把我们引向正确的道路。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

       时代的主题,中国正在以强劲的势头崛起,但我们始终坚持“和平崛起”的方略,不称霸,不威胁其他国家。我们应吸取近代大国扩张奴役别国的教训,坚决维护世界和平,给全世界人民谋福祉。

       在发展过程中,我们还面临许多问题:通货膨胀,贫富差距,科技创新不足。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未完全转变。体制束缚了许多行业的发展,政治体制改革有些缓慢,中国还没真正成为世界强国。因此,我们应团结一致,上下协同,听从党中央的正确指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大国崛起方式不同,但都是紧密结合了自身国情做出决策。我们在向先进国家取经学习同时,一定要和自身国情相结合,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避免出现类似的悲剧。相信我们党在经历了那么多的磨难之后一定能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国崛起,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看纪录片《新中国》读后感

       看纪录片《新中国》读后感

       学号:2022202262

       2022年1月8号写

       通过对《新中国》这部纪录片的观看,让我再次了解到建国以来我国的发展历程: 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确立,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党的这次会议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将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发展模式的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现阶段具体实际相结合结合的产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通过观看《新中国》我国建国以来的经济变化,给了我许多启迪,我们国家在解放初期,遇到了与苏联当时类似的状况。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集团对我国实行集体经济封锁,妄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正是这个环境,才迫使毛泽东采取了向苏联一边倒的政策。苏联模式成为我们当时效仿和参考的唯一标本。从苏联支援我国建成的156个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的大厂,到我国向苏联派遣多批次的留学生,在苏联的帮助下,我国建立了一批重要的基础工业,基本确立了以计划经济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计划经济保证了当时我国的生存和发展,并为以后的强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在60年代后期,由于国内和国外的环境发生变化,划经济在这样的环境下的弊端也越来越突出,已经严重制约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经济的缺点是信息难以完整收集;计划难以科学制订;大锅饭的分配制度压抑了人民的劳动积极性。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邓小平才及时提出了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问题,并由此涉及到了我国社会的深层次变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产物,他的优越性在于它克服了计划经济的优点,同时吸收了市场经济的优点,计划经济不能解决的问题靠市场经济 来解决,而市场经济不能解决的问题又需要计划经济解决。当前,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这就决定了我们既可以解决计划经济不能解决的市场问题,又能解决市场经济不能解决的计划经济问题,从而形成了我国特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计划和市场两种调节手段共同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已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和形成开放型经济为标志,我国的社会经济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改革开放前,我国长期存在物资短缺问题,生产资料靠计划分配,生活消费品市场化程度很低。如今商品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调节机制也已基本形成。在人民生活方面,改革开放前,我们以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为生活向往,如今人们的生活质量发生了质的变化。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方式已经实现,彩电、洗衣机、冰箱在平常百姓家基本普及,电脑、摄像机、家用汽车等现代化工具已进入较富裕家庭。……这些变化与改革开放前相比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人们的不懈努力,2022年,我国顺利加WTO,实现了由封闭 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变,同时也证实了我国市场经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得到了世界的认可。2022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许多国家至今仍没有摆脱 这次金融危机,然而,然而我国正是利用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两种手段,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很快跳出了金融危机的漩涡,成为世界经济复苏最强劲的引擎。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30年的变化发展,让我们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的生活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的发展充分证明了坚持和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和优越性。

经典纪录片(历史纪录片)

       经典纪录片大全(历史纪录片 好看的纪录片)

       A 《暗道之谜》 《埃菲尔铁塔轶事》 《啊 可可西里》 《澳北探秘》 《假如气温上升六度》 《澳门岁月》 B 《白马寺》 《百年家族 卢氏家族》 《北洋军阀》 《兵马俑的神秘主人》 《百年小平》 《百年先念》 《百年光影》 《百年饭店》 《8分钟记录》 《白药传奇》 《八大员》《百年中国》《百年文字狱》《宝岛寻宝》《白山黑水夕阳红》《百年世博梦》《北海探奇》《百年评书》《本能猎手》《百年京张路》《芭蕾史上最完美的搭档》 《百年米轨》《芭蕾》《北极谜案》《别斯兰之围》《班超》《不腐女尸》《百年守望》 C 《崇圣寺探秘》《宠物大观》《长江》《陈云》《陈赓》《猜想祖先》《穿越陕甘》 《长安街》 《超级飞人》《慈溪身世之谜》《春晚的幕后故事》《穿越海疆的记忆》《春晚设计者》《重返北领地》《辞丑迎寅》《沉默的宝藏》《传奇女性邓颖超》《长信宫灯》《超级动物金刚经》《闯关东里走出来的女人》《沉睡的宝石》 D 《大石墓之谜》《大猫日记》《大足石刻》《滇缅铁路》《动物探秘》《动物吉尼斯》《董必武》《代数疑案》《独领风骚—诗人毛泽东》《邓小平》《大戏黄梅》《大国崛起》《动物雪地运动》《大秦帝国》《大学堂.兰州大学》《大象的隐秘生活》《大三峡》《大学堂.西安美院》《DV原创》《大漠驼踪》《:纪录片

       纪录片《平衡》观后感

       看过《平衡》,不禁让人重新思考什么是纪录片,想了很久才忽有所悟,其实《平衡》本身不就是答案么,彭辉用了3年时间来记录,时间、空间和事件的震撼力使人不自觉地陷入沉思,彭辉在专访中曾经说过,也是他创作纪录片始终坚持的基本观点:“我试图想把纪录片的创作看成是对生活的复制,纪录片工有责任把看到的最原生态的东西展示给观众,否则就不叫纪录片,这种‘原生态’是最能体现纪录片的真实性的。”这部片子拍摄的理念独特,内敛、不张扬、质朴,没有一点刻意煽情的东西。

       全片没有一句解说词,片中使用了少量音乐,大多是自然音响,风声贯穿全片,在青藏高原上,肆虐的大风,真实直接地表现了西部野牦牛队的工作环境,在环保主义者杨欣过生日片段中,大家为他学唱生日歌也是自然音响之一,毫不粉饰的音响带来了体现情感的最佳效果。令人印象深刻的,在一次巡逻中,采访车和巡逻队的所有车辆全部深陷于可可西里著名的"鬼门关"。在那里困了三天,当扎巴多杰递吃的给队友时,那冻到僵硬的腊肠咬起来的声音不得不联想到咬黄瓜时的脆响声,和着他们的笑声,带给观众的却是心酸,早上,队长扎巴多杰一走出车门就趴在稀泥地上,埋头去喝车辙里积存的泥水,其他队员也纷纷效仿吸起泥水来,这里并不是我们想象当中蓝天白云广袤的高原风景,这里岂是恶劣能形容得了的?当看到遍地的藏羚羊尸体时,让人怀疑盗猎者到底还有没有人性存在,顿时心头涌起杀之而后快之感,可这样与盗猎者又有什么区别?

       全片主要由扎巴多杰叙述串联,任何一个声音来解说都无法达到扎巴多杰自己讲述的震撼力,他在片中毫无掩饰地讲述了巡逻队的功绩和缺陷,是他让《平衡》具有"真实"的生命,但是从北京回去之后,一颗子弹击穿了扎巴多杰的头颅,不管是出于好奇还是什么,在网上搜索了扎巴多杰的死因,官方鉴定是自杀身亡,这怎么能让人相信?片中那样一个刚强的人,无人区残酷的环境都没能打倒他,况且他在采访中说过:“我死都不怕!”难道是他的言论触动了“这个机构那个机构”的人的敏感的神经造成了他最后的结局?我宁愿去相信扎巴多杰之死是盗猎份子所为,有人说让他的死成为一个永远的谜,但是他的死唤醒更多人的环保意识了吗?揭示出体制上的弊端了吗?他的死究竟值得吗?让他的死成为一个谜正确吗?

       所谓的平衡是什么,起初仅仅以为是生态的平衡,其实却还有人性的平衡,社会体制的平衡……发人深省的片子是有意义的,《平衡》就是这样,把真真切切摆在你的面前,触目震惊也好,麻木不仁也罢,让我们想想到底生活在一个怎样的世界。

纪录片

       三明学院纪录片课程论文

       纪录片:《美丽中国》

       姓名:

       院系:

       年级:

       专业:

       学号:

       记录片《美丽中国》观后感

       制作发行:CCTV BBC 发行时间:2022年

       荣获奖项:艾美奖

       《美丽中国》分为《锦绣华南》、《云翔天边》、《神奇高原》、《风雪塞外》、《沃土中原》、《潮涌海岸》六集。全片拍摄中国50多个国家级野生动植物和风景保护区、86种中国珍奇野生动植物和30多个民族生活故事,展现中国自然人文景观。该片是由世界闻名的英国BBC自然历史制作小组和中央电视台影视制作主力——央视传媒合作制作的一部关于中国野生动物和自然风光的系列纪录片,也是BBC和中国电视台的首次合作。该片延续了BBC狂野系列概念,但却将视角扩展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各个角度全面反映中国人文地理的极为罕见的优秀纪录片,内容涵盖整个中国的辽阔疆域: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无一遗漏。整部片子的背景音乐、画面、解说词配合得简直是令人无可挑剔。这部纪录片是同学推荐我去看的,当时只是想说满看一下并不是很在意,结果实在是让我震惊了。因为这是我看过拍摄中国记录片中最美的纪录片。看完《美丽中国》真的是感慨万千,我不得不为摄影师的独特视角和中国博大的人文情怀所折服。冰清玉洁的雪山,雄奇秀丽的山川,一望无际的草原,诗情画意的湖泊,波澜壮阔的大海,层次分明的梯田,一切都美得令人窒息。机灵可爱的金丝猴,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威风凛凛的东北虎,亭亭玉立的丹顶鹤,珍贵稀有的扬子鳄,如此丰富多样的自然世界是在令人叹为观止啊。《美丽中国》对南方自然生态的捕捉,对百姓生活近似原始现状的记录,那一幅幅画面,水田插秧,稻田掠影,稀有动物的生存现状记录,洞穴居民生活本象记录,给我以视觉的美感和享受。除此之外,更多的会是被中国的魅力所吸引,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文明史时间是最古老的,其人口是世界上最庞大的,五十六个民族,各型各色的传统胜过方式,充满的神秘的色彩,总让人想要融入其中一探究竟。

       我个人也比较喜欢旅游,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并没有去过什么地方,所以我很喜欢看这种记录世界各地的生态人文的记录片以及旅游节目,可以让现在还不能到处行走的我弥补一些缺憾。在电视上,我也会看《北纬30度中国行》系列的介绍祖国大江南北美好景色和淳朴的人文情怀,和《美丽中国》一样,总让人惊

       2叹祖国的大好河山不但能雄姿英发也能温婉尔雅,美丽的景色,美丽的文化,美丽的人们,总让人有美好的向往,也让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也可以走遍美丽的中国。这部记录片播出之后,让更多的外国人甚至是中国人都能全方位的更细致的了解中国的美丽。

       《美丽中国》从技巧、内容、精神上都是纪录片创作的典范,它生动、深刻地展示了自然类纪录片应该如何从纪实的品格上升到思维的品格,引发人们对人与大自然的重视审视与深刻反思。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更需要我们去精心呵护,有很多稀有物种已经永远消失了,我们不能让现在还存在着的东西消失。希望大家都可以去看看,然后更加的爱我们的大好河山,更加爱护我们可爱的祖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