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理情节发展
2.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
3.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对比及细节描写的运用
二、课时:两个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谜语“装在套子里的人。——打一字”导入。学生解迷题:“囚”。
人被囚禁的滋味是痛苦的,失去自由的生活是暗淡无光的,可是偏偏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但喜欢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还妄想把别人,甚至把全城的人都装进套子里,他是谁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个人,认识著名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笔下的经典人物别里科夫,认识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
(二)及背景简介
1.契诃夫(1860-1904),是俄国十九世纪末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贫困,对生活在底层的人民的疾苦、思想和要求有深刻的理解,这也是他作品的现实主义的生活基础。他的作品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病态,以及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猛烈抨击了沙皇专制制度。他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2.代表作:
中篇小说:《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
剧本:《樱桃园》
3.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898年,当时正是俄国历史上最反动的时期。这时农奴制已废除,但其残余仍严重存在,加上资本主义发展带来新形式的剥削,使广大人民群众陷于极度贫困的境地。随着反动势力的加剧,人民革命运动正在酝酿成熟,工人运动逐步发展,工人政党正在组成,革命高潮即将到来。在这大革命的前夜,反动的沙皇政府变本加厉地实行暴虐统治。
当时的俄罗斯,警探密布,禁止一切科学研究活动,用监狱和流放的手段对付进步作家,封闭进步刊物。沙皇政府的忠实拥护者——贵族、官僚、地主、资本家和反动的知识分子极力维护旧秩序,他们连结成一张巨大的网笼罩全俄罗斯,连微小的改革都不允许,告密、陷害之风盛行。在沙皇的高压政策下,俄国的小市民和一部分知识分子退缩、消沉、随波逐流,有的甚至堕落成为沙皇的警察和密探。他们害怕和压制一切新生事物,形成了一股保守势力,适应了沙皇反动统治的需要,成为暴虐政治的大锁链中的一环,别里科夫正是其中的一员。契诃夫对此深恶痛绝,《装在套子里的人》就有力的批判了这一现实。
(三)自学一
快速阅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思考完成:
1.理清文章情节结构
明确:
(一)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第1-5段)。
(二)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第6段至倒数第37段)。
(三)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最后3段)。
2.根据课文内容筛选信息,为“装在套子里的人”编写一份档案或者简历(如姓名、性别、职业、口头禅、人际关系、死亡日期等等)。
明确:
姓名:别里科夫
性别:男
职业:某中学希腊文教师
口头禅:千万别出什么乱子
人际关系:无密友,但却辖制全城;曾有未婚妻女友密哈益·沙维奇·华连卡。
死亡日期:1898年6月底或7月初。
(四)自学二
1.从哪些方面表现别里科夫“套子”特征的?
明确:(1)生活习惯上(有形的套子):
①穿着: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戴黑眼镜,耳用棉花堵,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②用具:伞、表、刀装在套子里
③出行:坐上马车,支起车篷
④住处: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
⑤习惯:一上床就拉过被子蒙上脑袋,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通宵做噩梦
(2)思想观念上(无形的套子)
①歌颂过去,歌颂从没存在过的东西
②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
③只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
④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
⑤只求不出乱子
⑥禁闭开除学生
2.别里科夫为什么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呢?
明确:①害怕改变现状
②害怕新生事物
③保守反动
3.结合写作背景,概括别里科夫性格特征。
明确:用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神态和动作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胆小多疑、因循守旧、思想僵化、害怕变革的套中人形象,他极力维护现行秩序,害怕反对新生事物,是沙皇专制政府的忠实走狗,是那个时代滋生出的怪胎。
(五)自学三
除了别里科夫,在文章中,还精心刻画了一对有新思想,向往自由,敢说敢为的年轻人华连卡姐弟,塑造这两个人物有什么作用?
明确:
(1)从人物看,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向往自由,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他们的形象与别里科夫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出别里科夫的顽固、守旧、虚伪和腐朽,突出了别里科夫的“套子”特征。
(2)从情节看,华连卡姐弟与别里科夫的斗争是小说的高潮,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矛盾突出。
(3)从主题看,华连卡姐弟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他们之间的斗争象征了他们所代表的新旧思想的斗争,而华连卡姐弟斗争的胜利象征着追求自由生活的进步力量对窒息生命的反动势力的斗争的胜利。
(4)从效果看,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戏剧性和吸引力。
(六)自学四:如何理解小说的结尾部分,归纳概括小说的主旨。
明确:
(1)批判沙皇统治所造成的僵死、腐朽的可悲的现实;
(2)反映了十九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
(3)表达消灭沙俄专制制度,创建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七)合作探究
1.为了使人物的形象更为鲜明,是极尽讽刺之能事,将别里科夫封闭、守旧、胆小、多疑的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思考:采用了哪些手法来增强讽刺效果呢?
明确:讽刺手法是用讥讽的笔法描写敌对或落后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或否定的效果。
①夸张的语言、神态描写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来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
②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的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
③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
2.在别里科夫的一生中,一定有很多的事情可以展现出其性格特征,为什么偏偏选择了他的婚事**这一件事,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恋爱”故事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明确:华连卡是一个开朗乐观热情大方富有朝气的女孩,她是新思想、新事物、新生活的象征。别里科夫与她谈恋爱,说明别里科夫这类守旧胆小反动的人也试图走出套子,摆脱困境。而他们恋爱的失败则说明别里科夫思想中旧思想旧观念旧制度根深蒂固,是不可能走出套子的。
3.如何认识别里科夫这一人物?
明确: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
既是沙皇专制制度的鹰犬,又是这种制度的牺牲品;既是凶恶可怕的卫道士 ,又是不堪一击的可怜虫。
(八)当堂训练
1、“像那样的感情,我们很久很久以前做小孩子的时候,遇到大人不在家,我们到花园里去跑一两个钟头,享受完全自由的时候,才经历过。”这句话的含义( A )
A.暗示了沙皇专制统治的长期性、残酷性
B.残酷的统治也扼杀不了孩子们享受自由的天性
C.表达了对儿时美好生活的眷恋
D.表现了成人社会的虚伪和儿童世界的美好
2、讽刺是《装在套子里的人》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法,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文章开头对别里科夫肖像和生活习惯的描写,使人感到滑稽可笑而又令人憎恶。
B.“千万别出乱子”“只求不出什么乱子”的反复出现,写出了别里科夫顽固保守、谨小慎微的性格。
C.凡是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虽然看来跟他毫不相干,却惹得他闷闷不乐。概括:他希望周围人按法规办事,不能违背法令,可见他的思想很受欢迎,人们都不敢违抗。
D.“这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一句,深刻表现了对别里科夫的轻蔑鄙视。
3、对“在别里科夫这类人的影响下,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C )
A.使用了夸张手法,目的在于突出别里科夫的可憎可恶。
B.这说明全城的人缺乏反抗精神,不自觉地受了别里科夫的影响,也变得胆小怕事。
C.别里科夫们是专制制度的忠实维护者,他到处嗅着不合当局要求的气味,动辄告密,使得社会沉闷压抑。
D.运用了反语,对别里科夫这类人的虚伪与虚弱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4、课文末尾指出:“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这样写的深刻含义是 ( B C D )(可选多项)
A.别里科夫是令人讨厌的人,生活中现在和将来都会遇到这样的人。
B.一个别里科夫死了,还会有许多别里科夫存在,预示社会的黑暗腐朽现象还将继续存在。
C.别里科夫的存在和出现不是孤立的个别现象,而是一定社会的产物,只要旧社会存在,就会有它的支持者、维护者。
D.号召人们为获得自由,与旧社会及其支持者、维护者作彻底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