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译文(精选8篇)

游褒禅山记 原文 译文

       

       游褒禅山记 原文

       游褒禅山记 译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于是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篇2: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译文

       游褒禅山记

       原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褒禅山,旧称华(花)山,位于安徽巢湖市含山县城东北7.5公里),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安王某记。

       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儿的山脚下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旁庐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阳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上,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未能尽情享受游山的乐趣。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没有不探究、思考到的。那(路)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路)不平坦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贵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意志,也不随从别人而停止(不前),然而力量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意志与力量,也不盲从别人而有所懈怠,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但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他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由此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情况,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得不深入思考而要谨慎采取传闻材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人王安石记。(也作“临川王某记”。这里“某”是古人写文章时惯用的谦称)

篇3:《游褒禅山记》原文及译文

       王安石游褒禅山①记

       原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②,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山”。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县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③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予有叹焉。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魄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有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予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④。

       解释

       ①褒禅山:在今安徽含山北。

       ②唐浮图慧褒:唐代的和尚慧褒。浮图:或作浮屠、佛图,梵语译音,有佛、佛徒、佛塔等义,这里指佛徒。

       ③华山之阳:华山之南。

       ④庐陵:今江西吉安。萧君圭君玉:萧君圭,字君玉,生平不详。长乐:今福建长乐。王回深父:王回,字深父(或作深甫),宋代理学家。安国平父:王安国,字平父(或作平甫),安石之弟。安上纯父:王安上,字纯父(或作纯甫),亦安石之弟。

       译文

       褒禅山也称作华山,唐代的和尚慧褒起初在这个地方建造了房舍,死后又埋藏在这里,因此后人就把这座山叫做褒禅山。今天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房舍和坟墓的所在地。距慧空禅院东边五里,有个叫华山洞的地方,之所以叫“华山洞”,是因为它在华山南面的缘故。离洞一百余步,有块碑石倒在路上,上边的文字漫漶,已经看不清楚了,只从残存的文字中还可以辨出“花(huā)山”二字。而今天将“华”(huá)读作“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音错了。

       洞的下边平坦而开阔,有一股泉水从洞旁涌出,到这里游览和留字纪念的人很多,这就是称作“前洞”的地方。由此向山上约五六里,有个洞穴很幽深,进入里边很是寒冷,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好游览的人也没有走到过它的尽头,人们称它作“后洞”。我与其他四人拿着火把进去,进入越深,就越难行走,而所看到的景色就更加奇异。有个人懈怠而想出去,就对大家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大家就和他一起出来了。大概我们所到的地方,还不到那些喜好游览的人的十分之一,然而看左右的墙壁,来题字留念的人已经很少了。恐怕进入再深一点,到的人就更加少了。当时,我的力气还可以再深入一些,火还足够照明。已经出来后,就有人责备那个提议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着出来,而没能尽情享受游览的乐趣。

       于是我颇有感慨。古人对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观察,往往有所收获,这是因为他们对问题追求思索得深刻,没有什么不加以体察的。平坦而近的地方,游的人就多;艰险而远的地方,到的人就少。而世上奇特雄伟、壮丽怪异、不同寻常的景色,常常在艰险而远、一般人很少到达的地方。所以说没有毅力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毅力,不随从别人停止,但力气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毅力和气力,又不随别人而懈怠,到了幽深黑暗令人迷惑的地方,若没有什么东西帮助,也不能到达。但是,力气尚可到达的地方自己却没有到达,不仅会受他人的讥笑,并且自己也会后悔。尽了自己勇气和毅力而不能到达的,可以没有什么后悔的了,谁还能讥笑呢?这是我从这件事上受到的启发。

       我对于倒在地上的碑石,又感叹古书没有记录而后世的人以讹传讹,难以搞清楚的东西,怎么能说得完呢?这就是搞学问的人不能不深刻地思考而谨慎地选取的原因啊。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今江西吉安)的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今福建长乐)的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王安国(字平父)和王安上(字纯父)。

       评析

       本文是王安石变法前,任舒州通判时所作的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通过记述他和同伴游褒禅山的过程,借物言志,生发议论,阐述人生道理,说明若要成就大事业,就要有坚强的毅力,并且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为辅助。

篇4: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译文

       朝代:宋代

       :王安石

       原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此后人把此山命名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和守陵人所盖的房屋。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幽深的洞穴,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听它的'深度,即使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懒于前进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说,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享尽游洞的乐趣。

       在这种情况下我便有所感慨。古人对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观览,大都能有所收获,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问题深远而广泛全面。道路平坦距离又近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道路艰险而又偏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辅助,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心志而未能达到,便可以因为这一点而无所悔恨,难道还有谁能讥笑他吗?这就是我得到的收获了。

       我(返回)到那倒在路上的石碑时,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可以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取舍的原因了。

       (同游的)四个人: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氏王安石记。

篇5:《游褒禅山记》试析

       《游褒禅山记》试析

       :likegang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王安石在执政之前的作品。所游的是“褒禅山”,而所记的是褒禅山的“华山洞”。游华山洞时,发现“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从而认识到一条客观真理:做任何事情,要想得到真正的、有价值的收获,必须树立坚定的志向,具有坚强的毅力,不避险远,勇往直前。所以《游褒禅山记》一文,实际是一篇游记形式的说理文。

       这篇游记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距今虽已九百二十多年,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吸取其思想精华,以教育和鼓励青年一代在进行新的长征中,树立“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坚强意志,鼓起“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的革命勇气,为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在无穷的“知识之洞”中以坚韧的毅力,不避险远地学习、探索、前进!

       这篇游记试分三个部份。

       文章说明的道理对我们读书、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启发,同时在写作上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读了以后,使人感到这篇文章结构谨严,重点突出,语言凝炼,语意深刻,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在结构上,在介绍褒禅山时,逐一记叙了三个景物,这就使读者对褒禅山有一个概括地了解。接着又记叙了游洞的情况及其感想,最后写因仆碑而产生的联想,因而使人感到层次十分清晰。段落之间的过渡衔接也非常紧密,如“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一句,既紧承上段,说明了有“前洞”必有“后洞”,同时也启示了下文。又如“于是予有叹焉……”一句,与上段的衔接更为紧密,因为的“叹”,是由“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引起的。一个“叹”字承接了上文,也引出了一段议论。除此之外文章还注意了前后的照应,段落与段落之间的照应,使人感到文章有波有澜。仅以前后照应为例,文章不仅结构谨严,而且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游褒禅山,对山中景物并不是平列记叙,而是重点写游华山洞的情景。在游华山洞时,对洞内所见情景也只作了简略地记叙,而详写了自己游洞的感受。正是由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就容易使读者把握中心,并受到一定的教益。

       语言凝炼,语意深刻,而且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是这篇文章在语言上的特点。为了说明洞的深远、难进、奇特,仅仅只用了“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十三个字。在“夷以近”、“险以远”的议论中,也只用了“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十四个字。这一句文字不多,却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所以接着又引起了“险远”与“志”的关系的议论。在“志”、“力”、“物”三者关系的议论中,不仅寓意深刻,其分析、推理、判断都具有说理的严密逻辑性。

篇6:游褒禅山记(网友来稿)

       游褒禅山记(网友来稿)

       课题:游褒禅山记   授课人:高一 刘卫红

       时间:3月18日周二7: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课文。

       2.学习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背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深思慎取”“尽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借鉴意义。

       ●重点、难点

       掌握词类活用。

       因事说理的游记――思想的深刻,艺术手法的独特。

       ●解决办法

       学生利用解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只进行点拨、解难,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重视诵读,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落实本课的背诵要求。

       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人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并重点教读游记《游褒禅山记》。我们从中来感受游褒禅山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三、范读。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

       四、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感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五、结合课后练习,疏通文意,积累语言。

       1.词

       [乃]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良乃人,具告沛公(于是)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道]

       有碑仆道(路,道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盖]

       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文]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

       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文过饰非(掩饰)

       [然]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

       吴广以为然(对,正确)

       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

       2.活用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度)

       盖其又深,则其至义加少矣(到达的人)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的地方)

       画线的词可以视为形容词用作名词,但有的也可以看作省略(如可以认为“其至”“险远”后面分别省略“之人”“之地”),这三个词在理解上没有什么困难,只要学生理解就行了,不一定要讲它们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弄错,使……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名,说出,说明。这是“名”在文言中的通常用法,不是名词用作动词。)

       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名之曰褒禅(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

       而莫能名者(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

       火尚足以明也(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把……当作老师,名词的意动用法)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认为……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认为……有好处,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3.句式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断。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游记与我们读过的其他游记相比,有什么明显的特点呢?

       [明确]在记游的基础上说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前后照应。先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记游和议论是怎样结合,怎样照应的呢?

       8:《游褒禅山记》..

       一、导语:

       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

       学生答:旅游的时间地点和谁一起去,然后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这篇游记却不是如此,它通过的亲身游历探险,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为我们阐发了那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那些思考呢?好,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然后通读全文)

       二、简介并解题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 要游历褒禅山,是怎样介绍褒禅山的?好,我们先看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③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

       C.“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师说》)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D.“极”:①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②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

       词性活用:

       A.“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

       B.“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

       C.“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①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②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些词语的掌握揉进翻译通课文时。

       2、然后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根据文中的.方位,画出虚拟示意图。

       (提示: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

       3、游褒禅山,介绍褒禅山的由来引出慧空禅院,又引出要游华山洞,可写那些仆碑以及仆碑上的文字好似可有可无,好象的闲笔,是不是因该删去呢?

       (如果学生答不出,先留下来到后面解疑)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讨论)

       引领学生背诵这一段。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二)研读第二段

       1、二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提示: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这一段中有那些对比:

       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其下平旷”――“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2、游洞后出来后的心情怎样?“后悔”为什么后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

       (三)指导背诵:

       师生共同讨论本段层次划分: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前洞(平旷、记游甚众)――后洞(窈然、寒、深)――进入(深、难、奇)怠――俱――追记洞中所见(盖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记自身,伏“悔”字(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以“悔”结束记游(既其出……游之乐也”)

       四、研读第三四段

       (一)指名朗读、口译第3段: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意思就是“古人观察天地”。“之”,助词,无义,有舒缓语气作用。“于”,这里表示观察的对象,译成现代语时可省略。

       ②“险”,这里用的是本义,即“高山”,因为后洞在山上。“夷”,指平地,说的是前洞地势。

       ③“至于幽暗昏惑”中的“至于”是实词性词组,意思是“到了……的地方”。

       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中的“也”,在一般情况下可省,但此处不能省,它表示肯定的语气,意思是确实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⑤“此余之所得也”:这是特殊形式的判断句,读时“此”后应作一顿。

       要提示学生注意“焉”“也”“夫”“则”“而”“故”“矣”“然”“其”“乎”等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

       1、“于是余有叹焉”承上启下,进一步具体阐述后悔心情背后的思索。

       2、先说古人“古人之于……而无不在也” 为什么先说古之人?答曰:以古人为标准,另外可以使的立论更有说服力

       3、然后写一般人惧险远“夫夷以近……则至者少”(照应前洞),所以他们就不能见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让我想到毛泽东的七绝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从文中“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就为“无限风光在险峰”这句话做了注脚。

       4、欲得非常之观,就必须有志(而世之……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5、然后说到有志无力(有志者…亦不能至也);有志有力,还要有外物(有志与力……亦不能至也);

       6、最后两个分句再次说明只要有志,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说“不能至”是指什么说的?(不能至洞的深处,不能见“非常之观”。)

       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总结: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二)研读第四节这一段有写到仆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相应。(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

       写这些仆碑表达了什么观点?(治学必须“深思慎取”)

       思路: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

       五、讲析第五段这一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思考:同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