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数不遇的阅读答案(共11篇)

仕数不遇的阅读答案

       仕数不遇的阅读答案

       昔周人有仕数不遇①,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②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

       (1)晏元献公:指晏殊,元献是谥号。

       (2)阙下:指朝廷。

       (3)为馆职:指在史馆任职。

       (4)昆弟:兄弟。

       (5)东宫官:辅佐、教习太子的官。

       (6)自中批除:从宫中传出皇上授官的御批。除,授官。

       (7)执政:宰相和吏部官员。

       (8)进复:进见回禀。

       (9)质野:质朴、老实。

       (10)须:该当。

       (11)童子:少年

       (12)适:恰好,正好

       (13)值:遇到

       (14)讲习:互相讨论学习

       (15)谕:告诉,使知道

       (16)直:仅,只是

       (17)嘉:夸奖,赞许

       (18)既:既然

       练习: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适值: ②执政莫谕所因:

       ③上益加其诚实: ④卒至大用:

       12、下列句中的“于”与“荐之于朝廷”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A、行者休于树 B、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C、苛政猛于虎也 D、余将告于莅事者

       1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惟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2分)

       译:

       ②臣非不乐燕游者,直以贫,无可为之。(2分)

       译:

       14、选文中的晏殊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段分析。(2分)

       答:

       答案:

       11、①正值、恰好 ②明白 ③更加 ④最终(4分,1分1个)

       12、B(2分)

       13、(4分)①只有晏殊闭门与兄弟读书,像这样谨慎忠厚的人,正可以做东宫官(教习太子读书)。(惟、如此、为)

       ②我并非不喜欢宴游玩乐,只是因为家里贫穷,没有钱可以做这些事。(乐、以、为之)

       14、(2分)文段中晏殊不隐瞒自己曾经做过试题,请求另出题;受命后老实说出不能去宴游的原因。可看出晏殊是一个质朴、诚实、谨慎、忠厚的人。

       译文:

       晏殊少年时,张知白以“神童”名义把他推荐给朝廷,召至殿下,正赶上皇帝亲自考试进士,就命晏殊做试卷。晏殊见到试题,就说“臣十天前已做过这样的题目,有草稿在,请另选试题。”皇帝非常喜欢他的质朴不隐。入朝办事后,当时天下无事,容许百官各择胜景之处宴饮,当时的朝臣士大夫们各自饮宴欢会,以至于市楼酒馆,都大设帷帐提供宴饮游乐的方便。晏殊当时很穷,没钱出门游玩宴饮,就在家与兄弟们讲习诗书。一天皇宫中给太子选讲官,忽然皇帝御点晏殊上任。执政大臣不知为什么皇上选中晏殊,转天上朝复命,皇上说:“最近听说馆阁大臣们都嬉游宴饮,一天到晚沉醉其中,只有晏殊与兄弟闭门读书,这么谨慎忠厚的人,正可教习太子读书。”晏殊上任后,有了面圣的机会,皇帝当面告知任命他的`原因,晏殊语言质朴不拘,说:“为臣我并非不喜欢宴游玩乐,只是家里贫穷没有钱出去玩。臣如果有钱,也会去宴饮,只是因为没钱出不了门。”皇上因此更欣赏他的诚实,懂得侍奉君王的大体,眷宠日深。仁宗登位后,得以大用(官至宰相)。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晏殊词就题材内容来说, 未脱传统婉约词樊篱,即伤春悲秋、相思别离。但相同的题材,晏殊 表现出了对春景和秋景的不同偏好。同时晏殊词非常具有文士气晏殊词中的感慨多是中年人式的。有一种内向的独省与外向的同乐的特点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词人自己为主人公的词作,和词中的主人公身上明显寄托了词人自己情感的作品上。

       我们熟知他的词句就有许多,比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滴泪春衫酒易醒.。”、“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一场春梦日西斜. 。”、“二月春风,正是杨花满路,那堪更、别离情绪。”等等,至今都传唱不衰。晏殊的词更多的是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并且委婉含蓄。多表达伤春悲秋,相思别离的感慨。虽然晏殊是北宋婉约词宗师,但他的词没有游山玩水或羁旅愁苦,也没有柳永式的纯粹个人的儿女情感的情感的抒发,而是在一定范围内隐约地表达,适可而止。

0:寻西山隐者不遇阅读答案

       丘为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解释:黾勉:勉力,尽力。仰止:仰望,仰慕。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以“寻西山隐者不遇”为题,到山中专程去寻访隐者,是出于对这位隐者的友情或景仰,而竟然“不遇”,由此抒发了自己的无限失望、惆怅之情。

       B.开首两句写隐者独居于深山绝顶之上的“一茅茨”之中,离山下有“三十里”之遥。这两句似在叙事,但实际上意在写这位隐者的远离尘嚣之心,兼写寻访者的不惮艰劳、殷勤远访之意。

       C.“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这两句是写寻访者停在户前的踟蹰想象之词:主人既然不在,到哪儿去了呢?若不是乘着柴车出游,必是临渊垂钓去了吧?这里不是正面去写隐逸之士闲适雅趣的.生活,而是借寻访者的推断写出,比直接对隐者的生活做铺排描写反觉灵活有致。

       D.“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由访人而变成问景,由失望而变得满足,由景仰隐者,而变成自己来领略隐者的情趣和生活,表明了是一位胸怀旷达,习静喜幽,任性所之的高雅之士。

       15.本诗最后两句“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很有深意,请赏析这两句的精妙之处。(6分)

       答

       14、A解析:“由此抒发了自己的无限失望、惆怅之情。”理解错误。这首诗虽写“不遇”,却偏偏把隐者的生活和性格表现得历历在目;却又借题“不遇”,而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旷达的胸怀,似乎比相遇了更有收获,更为心满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