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餐饮创业失败故事(共6篇)

一个餐饮创业失败故事

       我叫戴琛,“一间茶馆”的创始人。我现在趴在楼顶的天台上最后缅怀一下这苦逼的一年,亏了两百多万,亏的都是自己的钱不是投资人的!

       这一个星期以来,我几乎就没有睡过觉。每天半夜都会上楼顶来坐坐,每每这个时候都会想起这一年来经历的一幕一幕,思来想去还是写下了这篇文章,算是对这一年来的回顾,也算是对同样还在创业的朋友一些警醒吧。

       当电视、新闻都充斥着某某90后创业者怎么样怎么样牛逼的时候,我发现同样作为创业者的我显得如此卑微,从大学时期摆地摊做小贩开始,目前牛逼的事情从来没有在我身上发生过。不过作为一个90后在毕业两年的时间里就有了自己的两家小店和小几十万存款,还是有点点小自信的。可是悲剧也就从这点小自信开始的。

       开始,新餐饮品牌的兴起,也让我心里痒痒的,在经过一系列要多不专业就有多不专业的市场调研后,纵身一跃就跳进了餐饮行业的浪潮里,反正那时候是觉得自己牛逼哄哄,现在看来就是傻逼哄哄。

       首先说一下我们的项目到底是做什么的,我们准确来说就是想将广式茶点和茶馆文化结合,并且将它推向全国。在我们看来目前国内(除了广东省之外)都市休闲餐饮几乎被西式餐饮给垄断,广式茶点几乎是一个空白市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踩进了遍地都是坑的餐饮行业。

       

       初级团队不要选择专业性很强的领

       虽然我也算是创业老兵了,有几年的创业经验,但在餐饮行业就完全是个新兵蛋子,整个团队都是做营销和互联网出身,对餐饮行业了解甚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选择了应该算是餐饮行业里面最具有专业性的领域:广式茶点。

       可能大家(如果不是广东人)不知道这是什么,这个可以问下度娘,就不具体解释了。总体而言,广式茶点对原材料、厨师、楼面服务要求都非常高。数百款原材料,七八十款出品,定期需要推出新品,加水加茶各种细节问题。对于我们刚进入餐饮行业的菜鸟来说都是大问题。

       2

       初创团队不要谈大格局,生存才是关键

       可能很多事看多了类似于“你是开饭店还是做公司”这样的高逼格文章,总会脱离自身的实际情况去做出很多错误的决定。

       先看一下我给我们项目设定的简单的体系图:

       我也曾规划好了茶馆前进的每一个步骤,要引进风投扩展门店,对广式茶点不断创新,改变国内休闲餐馆的格局,“饮茶、吃点心、讲故事”。

       我就是想这样把公司做起来的,但却忽略了一个很严重的事实,就是我们的启动资金只有150万,装修完开业就已经没剩下多少资金了。为了打造很好的产品体系更换了三批厨师,经过两个多月的调整,最后的厨师团队人数达到16人之多,虽然产品好评率非常之高,但人工成本也是高的吓人。

       无法引入风投扩大规模,原材料成本也是居高不下,每个月25万左右的营业额原材料要花销近12万,再加上宣传营销的尝试,服务员培训的不完善,每一样都是需要资金去支撑,半年多时间就把启动资金外加我后面把其他两个店面转让筹集回来的资金消耗一空。

       开店还是开企业这是一个问题,开店的话一个两百多方的门店,在开业文章能够给我带来什么投资,我只希望能够给予后来者一些些告诫,不然徘徊在屋顶的就不只是我了。

篇2:餐饮创业故事

       名人创业的故事:周黑鸭创始人周鹏

       耍小聪明,险些赔掉菜场小生意

       “蜗居”在武汉铭新街菜市场帮大姐酱鸭摊点打杂的19岁的周鹏怎么也没想到,10多年后竟然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全国连锁品牌——周黑鸭。回想起周黑鸭的辛酸起步史,周鹏还感慨万千。

       半夜起床卤鸭子,早上整理、装卤鸭;把十只、八只鸭子挨个往酒店送,没时间吃早饭;送完货后已是中午,买鸭、宰鸭、腌制,晚上六七点钟去酒店结账,已是别人吃晚饭的时间,回想一下,自己竟然一顿饭还没吃上,这时才感觉到饿。最辛苦时,周鹏中午买五毛钱两个的面包,加六毛钱一瓶的汽水,算是犒赏。做小生意初期,周鹏的梦想就是赚钱改变这种穷苦的生活状态。

       1995年,周鹏3:餐饮创业故事

       从60平米小店到吸金5亿的美国最火沙拉店

       这个创业案例主角是纽约最火的沙拉店Sweetgreen。从一个60平米小店到美国最火,经常排队。最重要的是,它竟采取O2O模式成功。要知道,在国内,O2O更多代表着死亡,最近死的是大师之味。

       ,三个大学生在学校附近开了一家不到60平米的小店,当时专门开店卖沙拉还是一件新鲜事,开张前两周,一个顾客都没有。

       如今Sweetgreen在8个州开了 41 家分店,另外7间店铺正在筹备之中。截止去年Sweetgreen筹集到的风投总额达到9500万美元,大概5亿人民币。

       用餐高峰期疯狂排队,顾客平均等候时间约为20分钟,通过手机软件和网站可以直接下单,直接到店铺取菜的顾客可以避过午餐的人潮。

       Sweetgreen的沙拉不算便宜,最高价的沙拉超过15美刀,大部分主菜的价格大约10美元。

       大部分食材都从当地农户和食品供应商那里采购,加上Sweetgreen独特的秘制酱料,一次又一次挑逗着顾客们的味蕾。所有的食物始终是新鲜的,而且有益健康,菜单不断跟随季节不断更新。

       三个创始人 Nicolas Jammet,Nathaniel Ru 和 Jonathan Neman 曾就读于华盛顿乔治城大学金融和管理专业,“我们有着健康、平衡的生活方式,但是我们很难找到一家能够满足我们需要的餐厅,只能被迫吃汉堡和比萨饼等高热量低营养的食品。”

       健康饮食是被很多人长期忽略的巨大市场,毕业后他们向家人筹集费用,立即在校区附近开设了4:餐饮创业故事

       外婆家吴国平创业经验分享,让顾客甘心排队的经营理念

       5:一个餐饮服务员的创业故事

       蒋军,出生在湖南省一个小山村里,那是一个古老而淳朴的村庄,是一个从地图上根本找不到的地方,但却要经常饱受水灾的侵蚀。而他当时的最大的愿望就是“长大以后让家人吃上肉”。

       自古英才出寒门,饥饿和贫穷没有阻挡住蒋军求知的脚步,1984年他走进湖南湘潭大学,凭着勤奋和执着,四年后终于走进中国政法大学攻读法学硕士。

       1991年,蒋军被迫辞职,为了生存到广州、深圳、东莞等地求职,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涯。很久以后他才明白过来,其时高学历反而成了他求职的障碍。在他马上耗尽最后一元钱的时候,他终于“逮到”一个面试的机会,并且成功入职。他的职责是早上清理卫生、上客时做传菜员、下班做洗碗工。很快地,他的努力、他的出色表现就成为店里青睐的重用人才。而他,也从那位要求高而严格的店长身上学到了更多餐饮的运作之道。

       在到深圳以前,蒋军在东莞惠州等地开过餐馆,养过鱼塘,开过酒吧,那时候,经常是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吃住都在办公室完成,对餐饮的认识和锻炼也在逐渐加深,这些都为蒋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蒋军与胜利油田工益集团合作,投资9000多万元,注册“湘鄂情”商标,开始营建湘鄂菜的餐饮王国。

       酒店拥有总营业面积15000平方米,120余间豪华包间,40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4000人就餐的零点大厅,以及每日同时推出余种备选菜品的大手笔,打破了传统的菜系格局,在继承中华传统餐饮精髓的同时,改变了烹饪的研究方向,不分菜系,只研究每道菜的吃法与做法,实现菜品超市化,以菜品的多样性挑动客人的消费需求,被誉为“餐饮航母”。

       蒋军所倾力打造的中华餐饮航母则努力向“一日三餐,民以食为天”的大众公共场所角色靠拢,真正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家外之家”的消费休闲的场所。

       他感到最幸福的事莫过于用毕生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业—餐饮业,不断的实现资本积累开拓餐饮市场,打造一艘真正的餐饮航母,来承载更多的食客。

篇6:失败创业故事

       两个以失败告终的创业故事,值得所有创业者深思!

       错误的创业之路

       让我们看看这个典型的案例。

       鲍勃是一家初创公司的创始人,他对某项业务有了非常棒的创意,他认为之后的创业征途一切皆有可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蜜月期”。他所信奉的创业方法是:先将解决方案完整地展现出来,好让其他人更清楚、更直接地看到他的愿景。结果,产品开发过半,他才发现自己低估了解决方案原本涵盖的范围,剩余资源不足以支撑完整方案的实现,他需要寻找额外的资源才能继续下去。

       于是,他用几周时间写了一份长达6 页的商业计划书。他很清楚这其中投机取巧的门道:从一个恰当的“退出价格”出发,然后反向推导。这个恰当的“退出价格”代表了他承诺给投资人的收益,因而这个数字需要大到能吸引投资者的饕餮之胃,同时又得在业务合理、可信的范围之内,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资金。商学院里有一句广为流传的玩笑话:“谁的表格做得最好,谁就能获得投资。”所以,鲍勃夜以继日地奋战在表格数字之中,成功推导出了项目预算,终于到了撒网的时刻。在接下来几个月里,他不断地投递商业计划书,也不断地被拒绝,于是他决定降低预期—先筹措一笔种子基金让项目继续下去。

       在之后的几个月里,鲍勃组建了一个团队,开始一步步执行他的计划。因为在这个阶段是没有任何收入的,所以鲍勃通过这个指标来衡量项目的进展—确保开发进度和成本符合预期。

       让我们“快进”一年看看结果:鲍勃的团队加班加点,终于按照计划将产品成功地投向了市场。到该展现收益的阶段了,他发现实际情况离预期目标差了一大截。迫于投资人的压力,鲍勃不得不采取一些会计手段和短期产品策略来彰显产品乐观的收益前景,例如,接一些定制开发的活儿。这的确会暂时缓解收入问题,但是原本应该用于创建可重复、可规模化的商业模式的时间却被分散和占用了。

       钱终于全部花光了,鲍勃想给投资人画一张更大的饼来说服他们:只要有更大的团队和更多的钱,产品一定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故事的结局可想而知,对不对?鲍勃被炒了。

       正确的开局仍不得善终

       玛丽也有一个很好的商业创意,这次她选择了“精益创业”这种方法。她深知产品失败的首要原因并不是做不出产品来,而是不能成功打造出可复制且可扩张的商业模式。

       首先,她打算按照《精益创业实战》里总结的三步法启动她的创业之旅。

       相比于花上几周时间埋头写出一份全面、翔实的商业计划书或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玛丽选择了利用简单的工具(例如精益画布)勾勒出一份商业模式的草图。这样她就可以快速拆解其产品愿景,同时将其商业模式清晰地呈现在一张纸上,以便未来向潜在的创业伙伴、顾问以及投资人阐述。

       得益于此,她收获了不少非常有价值的建议,这些建议帮助她成功地找出了计划中风险最高的部分。随后玛丽走出办公室,用一系列小而快的实验开始测试这些风险假设。综合自己学过的所有理论知识,玛丽最终成功制订出了创文文案,一夜之间阅读量达到12万之多,留言759条,然而也给自己带来了不可预估的后果“整改”,同时也实现了我多年未完成的一个小目标。

       一次的“整改”一下把我以及公司打入低估,一时的不振作,导致今天的失败。

       创业失败后,我才悟到一些过去从没被别人提醒过的道理。

       从上初中开始,我的梦想就是当企业家,所以在创业之前就喜欢读《商界》、《中国企业家》、《财富》等商业类书籍,最爱看的节目是《对话》、《财富人生》、《波士堂》等,还有各种企业家的人物传记。

       其实,这里面有个误导,我们能看到的无论是一帆风顺还是九死一生的,结果都是主角最终成功了,而失败的人压根很少会被关注,更很少会被写个传记或拍个专题,导致我掌握的可能都不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和能力。

       这些也让我产生一个错觉,我天生就和这些成功创业者如此相似,对于一个骨子里不安分的人来说,我认为生在中国的这个时代最有潜力的方向就是从商。

       好在,我并没有放弃

       上次的失败让我教训深刻,前女友也说我整日好高骛远,所以这一年,我把创业的冲动放下,脚踏实地一心一意地赚钱。

       过去对这些从来不屑的我,决心让自己把房和车买下,当遇到一个合适而且心仪的女孩儿时,认认真真地去追求。

       同时,这一年我一直在准备再次创业,为此自学了营销策划和广告,现在在自学平面设计,到时候我一个人可以出战略、创意、文案和设计,全流程直接出成品。

       还有我的几个创业伙伴,他们没有抱怨过,我也一直没说,但我心里知道我一直欠他们一个成功!

       我现在深深的体会到,我们这代人已经错过了依靠胆大,依靠一个创意就可以创业成功的时代。

       创业失败几年,我有一份虽然不怎么喜欢但是稳定高薪的工作,开始为车、房攒钱。而且,一直没有停止创业的学习和准备。

       我知道,真正的创业者一定会自己把控自己的命运。终有一天,我会再次迎风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