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对对联(精选8篇)

巧对对联

       巧对对联

       上联:花甲重逢 增加三七岁月

       下联:古稀双庆 更多一度春秋

       此对联的`来源是这样的:

       乾隆五十年,乾隆皇帝在“乾清宫”开千叟宴,应邀赴宴的人达三千九百多人,其中有一老叟一百四十一岁,乾隆皇帝便以此为题,与纪晓岚对句。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乾隆出了上联。

       按我国古代纪年法,六十为花甲。“花甲重逢”,即两个“花甲”,为一百二十岁,三七岁月,即三七为二十一岁。这样一百二十岁,加上二十一岁,共为一百四十一岁。出联称奇。

       纪晓岚思索片刻,当即对出下联:“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

       我国俗语“人生七十古来稀。”古稀双庆,就是两个七十为一百四十岁,再加一度春秋,就是一百四十岁加一岁,也是一百四十一岁。对句绝妙。

       上联: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下联: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唐伯虎同祝枝山因事到乡村,看到村夫车水。

       祝出对曰: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唐对道: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祝唐之对实属巧妙,传诵一时。

       更多相关内容欣赏:

       对联的作法

       对联图片

       结婚对联

篇2:《巧对对联》读书笔记

       《巧对对联》读书笔记

       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巧对对联》这本书让我在100多条妙趣横生的对联故事中领略到了中国文字的奥妙。说几个我特别喜欢的对联吧有一次,乾隆皇帝出了个上联让纪晓岚对:二碟豆。纪晓岚信口答道:一瓯油。没想到乾隆改口说:我说的是二蝶斗。纪晓岚哈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巧对对联》这本书让我在100多条妙趣横生的对联故事中领略到了中国文字的奥妙。

       说几个我特别喜欢的对联吧

       有一次,乾隆皇帝出了个上联让纪晓岚对:“二碟豆。”纪晓岚信口答道:“一瓯油。”没想到乾隆改口说:“我说的`是二蝶斗。”纪晓岚哈哈大笑,也改了口:“我说的是一鸥游呀!”这叫谐音联。

       有一户人家门上贴了一副对子:“家有万金不富,膝下五子无儿”。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这家老两口有十个女儿,女儿俗称“千金”,十个“千金”就是“万金”;女婿在民间又被叫做“半子”,十个女婿正好就是“五子”。这叫谜语联。

       有一副对子很有气魄,“悬将小日月,照彻大乾坤”。这说的是什么呢?这竟然是挂在一家眼镜店门口的对联。

       对联一般上下字数一样多,可有一副却不对称。坏蛋袁世凯死的时候,举国欢庆。有一个人写了一副妙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有人提醒他:“上联袁世凯是三个字,下联中国人民是四个字,对不齐呀!”他解释道:“这就对了,袁世凯是对不起中国人民啊!”

       我最喜欢的一幅对联是:“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不仅形式美,而且有哲理。

       对联真有趣,希望我也能对出这么好的对子。

篇3:抗战时期绅士巧对对联

       抗战时期绅士巧对对联

       当时我党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一致抗日,将该绅士亦列为团结教育对象。

       一日,自诩才高的绅士对陈毅说:陈司令能指挥千军万马,必定是才高八斗,我有一楹上联,早想得能人成全下联,不知司令可否垂教?好个“垂教”,分明是想让陈毅当众出丑。

       “要得,愿意恭听。”

       绅士没想到陈毅如此爽快答应。

       绅士即吟道:“读红楼,看宝、黛、钗,调情大观园。”

       陈毅看看绅士脸上的'傲气,即朗声对答:“看西厢,有张、孙、杜,斗法普救寺。”厢对楼,人物对人物,普救寺对大观园,对韵工整,朗朗上口。绅士听后大为惊讶,想不到新四军中竟有如此学识广博、才思敏捷的高人,内心叹服。往后对我军真的老实了许多。

篇4:王安石巧对对联定姻缘

       王安石巧对对联定姻缘

       王安石是宋朝的大文学家与政治家,

       王安石年轻时赴京赶考,半路上遇见一个大户人家在用对诗的方法选女婿。许多人围在那里,有看热闹的,有真想给人家当女婿的,但就是没有一个人对上诗的。王安石凑上去细一打听,原来这诗的上联是小姐自己出的,求对下联。上联写道:“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王安石心想,这位小姐还真有几分文采,不觉已有几分好感,转念一想,我何不试一试。他略一思索,便吟出:“地满红香花连风,风连花香红满地。”众人齐声称好,小姐闻之也十分满意。于是,王安石与小姐约定科考后完婚。

       说来十分凑巧,在科考场上考官收毕试卷后,主考官又另外出了一题:以“地满红香花连风,风连花香红满地”为下联,求对上联。王安石心中一喜,这不是现成的吗?出口便道出:“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主考官闻言大喜,十分赞赏。不久,王安石回去与小姐完婚,正在举行婚礼时,传来王安石高中状元的消息。这真是双喜临门。正所谓“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人生两大喜事都让王安石同时遇上了。

       王安石真是个有才华的人。

       王安石 简历

       宋代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庆历二年(1042)进士5:对联故事——郭沫若幼年巧对

       郭沫若(一八九二——一九七八),四川乐山人。是位诗人、文学家。

       郭沫若六岁那年,在私塾念书。一天,先生钓鱼回来,在黑板上写了“钓鱼”两个字,向学生索对。郭沫若刚好前不久,看了木偶戏《杨香打虎》,灵感一来,不禁脱口对出“打虎”。先生拍案叫好。事后,先生对郭沫若的父亲说:”你的儿子出口不凡,将来必成大器。“

       一天,私塾先生外出,郭沫若和同学数人,翻墙而过,偷摘墙外民家树上的鲜桃。此事暴露后,先生责备学生,并二追查,学生害怕先生罚打手心,没有人敢承认。先生无奈,只好泛泛地教戒学生一番,并出了上联,叮咛学生应对,对上了,可免于处罚。先生出的上联:

       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郭沫若才思敏捷,凝神片刻,即大声对出:

       他年攀枝步蟾宫,必定有我!

       对仗自如,气势不凡。先生听了,欣喜万分,转怒为喜,大加赞赏。因此,不仅郭沫若免于处罚,就连其他几个学生也免罚了。

篇6:孕妇巧对联

       传说古时一河岸渡头有一艄公,平时喜与人对诗。一日,岸边来了两上京赴考的秀才欲过河,艄公正欲启锚摆渡,忽有一孕妇叫等等,也欲上船来过渡...艄公见此妇人长得有些颜色,起了嬉戏之心.于是对船上的三人说:我们来做诗,谁做得好,我就不收他的船钱。做得不好,不予摆渡。两秀才说:这有何难,唯孕妇面有难色。于是艄公先做一样:

       我篙儿尖尖,船儿圆圆.渡头讨生活,往来都挣钱。

       秀才甲:我笔儿尖尖,砚儿圆圆。下笔如有神,定是文状元。

       秀才乙:我箭儿尖尖,弓儿圆圆。操场夺魁首,钦点武状元。

       随后三人都用怪怪的眼光盯着孕妇说:该你了...

       只见孕妇不慌不忙,一脚跨上小船,说:

       我脚儿尖尖,肚儿圆圆.一胎生三子,文武二状元.老大不争气,河边撑小船。

       到岸,孕妇上岸走了.两秀才也低着头上了岸.只艄公一人蹲在船上生闷气,一分钱未收到.反被孕妇嗘落一场......

       一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五匣六盒七彩纷,八分九分十倍娇

       十九月,八分圆,七个进士六个还,五更四鼓三声向,二乔小乔一人娶

篇7:巧联对联

       巧联对联精选

       五月黄梅天

       三星白兰地

       贾岛醉来非假倒

       刘伶饮酒不留零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屋满春风春满屋

       门盈喜气喜盈门

       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

       水牛下水,水没水牛腰

       春入春天春不老

       福临福地福无疆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大木森森,松柏梧桐杨柳

       细水淼淼,江河溪流湖海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篇8:对联故事——村姑巧对罗秀才

       扁担挑笋父担子

       禾秆缚秧母抱儿

       古时候,有个姓罗的秀才,一天,骑着小毛驴,出外游玩。他到了铜鼓西河湾,看见农夫、村姑,正弯腰在田里插秧。

       罗秀才牵着毛驴,走近田陌,向一个插得最快的中年农夫问道:“插秧师傅腰勾勾,一天能栽几千几万蔸?”中年农夫贸然被问,愕然不知所答。正在为难之际,一位村姑,手提茶壶走过来,她对罗英才笑了笑,然后说:“秀才说话惹人笑,自古插秧论田亩,挑秧标担不算只,哪有闲功数禾苗?”中年农夫听了,高兴得连声称赞:“莲妹,答得好哇!”罗秀才一时间都呆了,想不到,这荒山野地里的村姑,竟能出口成章,几句话,就弄得自己无言以对,想到这里,他一抖才绳,准备跨上小毛驴溜了。

       莲妹见秀才要走,连忙叫道:“秀才先生,请留步。刚才你问我们,现在,轮到我来问你了!”罗秀才只好翻身下驴说:“你要问我,就请吧!”莲妹指着秀才的小毛驴,问道:“秀才驴子耳勺勺,一天能走几千几万脚?”罗秀才见问,不由暗自心惊:姑娘果然厉害,她明知骑驴赶路,只能以里计程,偏要以脚步相问,存心捉弄,无非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来得巧,也来得狠。急得耳热心跳,半天答不上来。围观的人,见秀才被村姑所难,齐声叫好。

       正当罗秀才惊慌失措,进退两难的时候,恰好有一个用竹制扁担挑着一担笋乾的人,从田边走过。罗秀才一见,心中暗喜:“此乃天助我也!”他如释重负地,对莲妹说:“姑娘,你能言善辩,在下自愧不如,倘若真有本事,我们来对副对联,如何?”莲妹嫣然一笑说:“秀才先生有何上联,尽管说出来,让我试试。”罗秀才手指那已远去的挑笋人说“我就以‘挑笋’为题吧,上联是:

       扁担挑笋父担子;

       莲妹略思片刻,即从田中,提起一枝秧来,对道:“我则以此秧为题,下联是:

       禾秆缚秧母抱儿。

       联成,众人赞口不绝。罗秀才不得不承认说:“对得好,妙哉,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