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崎骏作品《千与千寻》的影评

朗诵作品

  主题二:讽刺人类的贪欲,强调劳动的价值

  这一主题在片中表现得十分明显。千寻的父母因贪吃变成猪,汤屋的员工们见钱眼开最终得到的只是泥土变成的金子,汤婆婆是利欲熏心的“典型”,这些都是宫崎骏着意批判的对象。相比之下,没有贪欲的千寻保持了人形,拯救了父母,她拒绝接受无脸男的金子,也使无脸男最终醒悟。

  宫崎骏是否定人类贪婪欲望的。他的很多电影表现纯真的小孩子,排斥一个现实的利欲社会,而《天空之城》中受权力诱惑的穆斯卡成为宫崎骏电影中最大的反派,无疑表现导演对贪婪人性的鄙视。

  讽刺贪欲的同时,宫崎骏肯定了劳动的价值。千寻初到汤屋,白龙让她求汤婆婆给她一份工作,“你要说再辛苦也愿意等工作的机会,这样她就没有办法对你下手。”汤婆婆也说“如果你抱怨想回去,我就把你变成猪。”汤屋辛苦工作让千寻更快成长,她的尽责得到河神的奖励,那颗丸子也成了拯救无脸男和白龙的关键。坚持朴素生活的钱婆婆请千寻一行人帮助她纺线,说魔法做出来的东西一点用都没有,靠朋友的劳动做出的头绳能为千寻带来力量。

  在《魔女宅急便》中,魔女琪琪也要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劳动,自食其力,才能真正成长为魔女,《天空之城》的少年巴鲁在矿场工作养活自己……宫崎骏认为在劳动中人类才能自我实现其意义,获得成长。

  主题三:让孩子独立成长,肯定“同伴精神”

  关注日本动漫的人都知道,日本专门有一类“少年动漫”,最具代表性的是岸本齐史作品《火影忍者》。其故事简单概括,就是“吊车尾”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成长为英雄。可见日本人所信仰的价值观既是通过坚定不移的努力定能取得成功,获得认可。成长,也是宫崎骏电影的另一关键词。

  宫崎骏电影的大部分主角也是少男少女,他不会把主人公设置为完美的强大的存在,而且父母角色经常是是缺失的。比如《魔女宅急便》的琪琪要离开父母独自修炼,这就将儿童主人公置于独立的境地,宫崎骏会在故事中让主角经历困难,最终得到能力的提升,思想的成熟。

  千寻最初是个任性、爱哭鼻子、不懂礼貌的女孩,在汤屋的工作让她学会独立,懂得尊重,并通过自己的善良和决心拯救了父母和白龙,赢得大家的喜爱、认同与尊重。导演借此为青少年树立起一个值得学习的榜样。

  千寻在缺少父母的情况下得到成长,并且以自己的力量拯救了父母。在宫崎骏很多电影中我们可以感到,他是批判成人世界的,而且更愿意孩子们独立成长。

  同时,宫崎骏也着重在电影中表现友谊。再说《火影忍者》,其主人公鸣人最初是成绩倒数第一的“吊车尾”,但身旁老师和伙伴的支持和鼓励是他成长的动力。《火影忍者》所宣扬的“火之意志”也同样强调“同伴精神”。与此相似,《魔女宅急便》中面包店夫妇和眼镜男孩儿帮助琪琪成长,琪琪也在危难时刻救了朋友;《天空之城》的巴鲁是保护希达并帮助她回到天空之城的关键朋友。而在《千与千寻》中,白龙、锅炉爷爷和小玲的帮助使千寻安全的在汤屋容身,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历险,之后千寻又收获了无脸男、坊宝宝的友谊,千寻也改变了无脸男和宝宝,拯救了白龙。宫崎骏肯定了友谊在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主题四:认识自己,寻求自身意义和价值

  来到隧道另一端的神隐世界,人会变得透明,连具有法术的钱婆婆也不可避免。我想这寓意在一个充满诱惑的享乐世界,人的自我迷失吧。

  白龙告诉千寻,不吃这个世界的东西就不会变透明。是不是意味着,抵御住外界的诱惑才能保持真我呢?千寻和白龙在故事中“寻找自己”。像白龙所说,汤婆婆喜欢夺取别人的名字,忘记名字就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这也许是说,认识自己才能获得生活的方向感。

  之前我并不喜欢让一部动画片蕴含过于深刻或沉重的主题,我希望动画片都能像《龙猫》那般温馨、纯真、令人愉快。反映现实社会、人性之恶等令人产生反思的电影太多太多,有时真的想在清新的动画片中松一口气,但宫崎骏永远不会像迪斯尼梦工厂。这样一个有社会担当,胸怀众生的电影人,会把电影作品作为一把利剑,为他的信仰传道,甚至作战。

  《千与千寻》也许并未反映宫崎骏所坚持信念的最核心部分,而我依然认为这是宫崎骏最优秀的作品。无论看多少遍,都能收获纯纯的感动,提醒自己别丢了自己,在碌碌凡世中获得一丝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