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了解黄河的变化给人们的教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了解黄河的变化给人们的.教训。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黄河,我国课文记述的就是黄河变化的情况。学习了这篇课文,我相信同学们都会感到保护大自然,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是何等重要。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画出有难度的字、词、句,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1.读准字音,分辨字形。

  有些字不是生字,但读音容易出现错误,这样的字应反复强调。

  “域”字应读“yù”,不能读“huò”;

  “衍”字应读“yǎn”,不能读“yán”;

  “构”字应读“gòu”,不能读“gǒu”;

  “蚀”字应读“shí”,不能读“sh9”;

  “耕”字应读“gēng”,不能读“gēn”;

  “频”字应读“pín”,不能读“píng”;

  “择”字应读“zé”,不能读“zhái”。

  还有一些字形相近,在书写过程中很容易误写。因此,这样的字应该放在一起,按音、形、义区别组词。

  祸(祸害)择(选择)衍(繁衍)

  锅(锅盖)译(译文)衔(衔接)

  沃(沃土)吨(千吨)迭(更迭)

  跃(跳跃)顿(顿时)跌(跌倒)

  蚀(腐蚀)构(结构)域(地域)

  浊(浑浊)钩(鱼钩)或(或者)

  2.解释词语,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准备。

  摇篮:指发源地。

  不禁:抑制不住。

  高原:海拔较高、地形起伏较小的大片土地。

  叫苦不迭:不停地叫苦。

  生息繁衍:生活、养育后代。

  忧患:困苦患难。

  流域:一个水系的干流和支流所流过的整个地区。

  河道:河水流经的路线,通常指能通航的河。

  河床:河流两岸之间容水的部分,也叫河槽或河身。

  植被:覆盖在某一个地区地面上、具有一定密度的许多植物的总和。

  水土流失:土地表面的肥沃土壤被水冲走或被风刮走。

  关键:对情况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悬河:河床高于地平面,远远看去好像悬挂在空中,故称悬河。

  (三)理清结构,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共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段。

  阅读课文,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但要给予适当的提示和指导。

  课后思考题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课文的内容。因此学生通过自学把这些问题解决了,也就理解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完成了学习任务。

  课文一开始讲:“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摇篮”指什么?

  (“摇篮”指发源地。)

  从这里可以看出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可是,黄河真的使中华民族幸福安宁吗?没有,请同学们齐读课文受到的启发。

  学生可以举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谈谈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也可以从黄河的变化谈人类应接受什么教训。通过讨论,提高学生们对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认识。

  (黄河的变化给人类的教训是:一定要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绿色的植被,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防止水土流失。)

  (六)总结全文。

  早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就生息繁衍在黄河流域,因为这里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可是因为气候转寒、暴雨集中、人口增长、水土流失,使黄河多次决堤,给两岸人民带来了忧患。科学家为此设计了牧林为主、保护资源、规划用地、修筑水利的治理黄河的计划,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