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读书笔记15篇
傲慢与偏见读书笔记1
“傲慢让别人无法爱你,偏见让你无法爱别人。”只有摒弃这些,你才能从人格上真正找到心的归属。
奥斯汀通过这本小说描述了理想婚姻的状态,对于200多年前传统的英国人来说,确立女性争取幸福的权利具有现实进步意义。在婚姻问题上除了考虑地位、财产等因素之外,首当其冲的是爱情,还是那句话,一定要嫁给爱情。
英国曾经发起一个有趣的民意测验———最想嫁的名著中的男人,达西高局榜首,按照现在的审美标准,谁不想嫁给高富帅呢?但是在爱情面前,女人能够保持理智是不易的,能够掌握自己的幸福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是可贵的。
伊丽莎白觅得真爱达西,情绪上经历了几次反转,只有真正认识到别人身上的优秀品质,才能正确的评价一个人,才能萌发爱意,才能走出偏见展露真心。
达西爱上伊丽莎白是幸运的,在聪慧独立的女性面前,他的爱能随时掌握方向。,挥霍无度,先是引诱达西小姐私奔,企图侵吞财产,没能得逞后又向伊丽莎白大献殷勤,之后又对富裕的金小姐展开追求,最后引诱莉迪亚私奔。二人的婚姻荒唐至极,莉迪亚只不过迷恋威克汉姆俊朗的外貌,他们的关系既不现实也不走心,完全是建立了外表和情欲之上。两人只顾眼前的挥霍,不做长远打算,婚后还靠两个姐姐的接济过活,婚姻的不幸结局可想而知。
“简和宾利”幸福的婚姻
简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女性,无论是性格还是美貌。她温柔娴静,美丽善良,宾利先生对她一见倾心。在第一次舞会上,全场那么多女性,只有她受到了宾利先生的两次邀请。同时,简也是一个热情勇敢、富有智慧的女性。宾利先生英俊潇洒、年轻富有,宾利为简的美貌、善良和善解人意吸引,简为宾利英俊潇洒和绅士风度所吸引。两人在感情的道路上,虽然也遇到一些波折,但两人一直未放弃对真爱的追求,最终突破了身份、地位、门第等重重传统束缚,最终获得了幸福婚姻。
“伊丽莎白和达西”完美的婚姻
伊丽莎白美丽率真、有胆识,自尊心强且有主见,达西因受封建资产阶级社会环境的影响之前傲慢不羁、自恃清高,刚开始二人相互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伊丽莎白认为达西自恃、傲慢、无礼、阴暗,而达西固有阶层观念,以及她对本内特太太等人粗俗无礼行为的不认可,让他怀疑二人是否合适。通过慢慢接触了解,达西看到了伊丽莎白身上的优点与美德,在求婚被拒后,深刻认识到自己性格方面的弱点,慢慢变得谦虚亲和,最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消除了伊丽莎白的误解和偏见,最后两人相互赏识、彼此尊重,变成了更好的自己,赢得了刻骨铭心的爱情。
傲慢与偏见读书笔记11
这本书再看一遍,便有了别的感悟。
很多时候,傲慢来自于别人的偏见,就像女主人来说吧,说实话,她就有些偏见,见到舞会上的男主时候,便觉得他很是傲慢,然后再听了军官一面之词更加义愤填膺,没有横加思索背后的原因,例如想想为什么男主罢免了军官的牧师职务?,这些等等构成了女主对男主开始的印象!
有个问题可能你会替女主说说话。
男主开始就表现得很傲慢,我们自然就觉得他很傲慢,这有什么错吗?
答:这个问题错不在你,也错不在男主,错在谁呢?我们从文中可以知道,男主性格内向,不愿与陌生人多说话,所以,错在男主的性格特点。以致于初次见面加上武断听信别人的意见,造成了冤枉男主很长一段时间。
回到社会现实,内向的性格确实不利于人际交往,而这也是为什么内向的人往往在社会交往中吃亏或者被误解,所以,做一个乐观开朗的人吧!
另一方面,女主人如果不是出于偏见,也不会不假思索就相信军官的话。
这个问题回到社会也是不鲜见的。出于对某人的偏见,无论他说什么,都能找到一个反驳他的理由,尽管可能他说了一个绝好的策略,你也能鸡蛋中挑出骨头。所以,不要做一个偏见的人,遇到事情,你真正站在问题上思考了吗?思考问题前因后果了吗?多问几遍为什么吧,让问题清晰了,你离真相就更近了!
傲慢与偏见读书笔记12
《傲慢与偏见》描写了英国18世纪末到19世纪出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世态人情。伊丽莎白班内特是文中女主角,聪明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这些对当时一个待字闺中的小姐是很难能可贵的。而正是由于这些品质,才是她在爱情问题上有独立的见解,并使他与男主角达西组成理想美满的幸福家庭。
读这本书第一遍,能体会到最多的是伊丽莎白对达西的情感的变化。从讨厌到感激,再到喜欢,到深爱,这一过程里将她的偏见同达西的傲慢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人物的形象异常生动。虽然作品反映的是两个多世纪前的人物,但好像,这就是我们生活之中的场景。我们也都因为戴上了有色眼镜看人,所以才会有很多或傲慢的行事风格、或偏见的主观臆断。
优越的生活条件和上流社会的濡染让达西不愿意同陌生的人,尤其是和自己不是同一等级的陌生人多接触,他的生活让他习惯了优雅、高贵,所以造成了他在旁人眼中不可一世的傲慢形象。而伊丽莎白生活在一个乡村的中产阶级家庭,生活状态自然是要实际得多,她在开始,自然受不了达西那种无意识的傲慢。再加上威克姆对伊丽莎白的误导,她对达西的厌恶达到了连话都不愿多说的地步。当达西向伊丽莎白表露心迹的时候,她在不了解事情真相的情况下一味偏袒威克姆,并指责达西拆散姐姐简和宾利先生的美好姻缘。而在明白达西与威克姆之间的纠葛之后,对自己之前愚蠢的偏见感到羞愧万分,而且对达西的好感泉涌而来。突然之间,对一个人的情感出现了巨大的逆差,这都是伊丽莎白理性和感性的交叉性格所决定了的。
与舅舅、舅母一同参观达西在彭伯利的庄园,从仆人口中得知达西实际带人亲切的品质,在看着达西的塑像时,内心油然而生一股温存感,她已经爱上了达西。达西突然回到彭伯利庄园,让伊莉莎白既惊喜又窘迫。书中写她的窘迫是因为对达西深深的误解的歉疚,但我认为,那是她害怕被达西知道她已经爱上达西。
其实,达西对伊丽莎白的绵绵情意,远超过她的想象。不然,当伊丽莎白得知妹妹莉迪亚与威克姆私奔的事,是达西花了不小的代价才解决时,内心对达西的感激同好感不会上涨得那么不受自己控制。
至此,伊丽莎白的心路历程清晰可见。
透过字里行间,还能清楚感受到达西对伊丽莎白的用情已深。其实,达西对伊丽莎白的好感,从第二次舞会就开始了。他打量她,只是为了吹毛求疵,但却发现她那双黑眼睛透着美丽的神采,使整个脸蛋显得极其聪慧。他带着挑剔的目光发现她身条这儿不匀称那儿不完美,却不得不承认她体态轻盈,招人喜爱。尽管他一口咬定她缺乏上流社会的风度,但却被她落落大方的调皮劲儿所吸引。而伊丽莎白此时看来,达西只是个到处不讨人喜欢的男子,他还认为她不够漂亮,不配和他跳舞。可达西已经陷进去了,在爱情里,最先陷进去的人,付出最多。所以,达西会为了伊丽莎白改变自己的傲慢:开始和她的家人亲戚接触,暗中帮助她解决麻烦事,鼓起勇气向她两度求婚。
是的,每一位读者都会对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理想结合由衷祝福,因为现实这样的理想婚姻是少之又少的。得不到的美好,才是最美好的。
第二次的阅读,会慢慢品出这本书还写出了四种不同的婚姻状况,书中反映了当时英国保守封闭社会环境下男女对待婚姻的态度。有不顾其他一切,只为婚姻的柯林斯和夏洛特模式的婚姻观;有追求情欲、轻视婚姻、一起私奔的威克姆跟莉迪亚模式的婚姻观;有真心诚意、以追求真爱为婚姻基础的宾利与简模式的婚姻观;还有勇于追求理想婚姻的男主角达西和女主角伊丽莎白模式的婚姻观。正是男女们有着相似的婚姻观,才促使了他们之间的婚姻的建立。她们都是当时社会形态下男女婚姻观的典型代表。
当下时代,是我们这些受到全球文化影响的年轻人的时代。我们看各种偶像剧和爱情大片,我们追寻理想的爱情婚姻,在向着达西和伊丽莎白模式去构筑我们的爱情。但在途中,多数变成了柯林斯和夏洛特的婚姻模式;也有幸运的恋人,成了宾利和简的模式;也有少数是威克姆和莉迪亚的爱情模式。只有非常少,非常少的男女,能遇到最适合自己的另一半,构筑理想的爱情婚姻。
“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后笑”,这是当代的柯林斯和夏洛特式婚姻的更悲戚的影印。舒适的物质生活,但却没有爱情,这只是掩盖在华丽外衣下的社会悲剧。
不为金钱而结婚,也不能把婚姻当儿戏。要缔结理想的婚姻,就必须要以男女双方的感情作基石。
聪明的我们,明白,却常常糊涂。
傲慢与偏见读书笔记13
我读过一遍书,也看过一遍电影,二者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喜欢极富主见的伊丽莎白,虽然生活在英国那个特殊的时代,但是她从不听从母亲的安排,对待自己的爱情,她是那样的理智,也是如此的高傲,一如达西先生的高傲一般。虽然她只是小乡绅的女儿,但是她却从不去顺从别人,她只顺从自己的心意。在我看来,正是这种自信和大方吸引了优秀的达西先生,也让达西先生为了爱情而改变自己。
永远也不会忘记,在那片绿色的山头草地,在那不解风情的微风里,达西先生放下了傲慢,小心翼翼地对伊丽莎白表达心意,那样惴惴不安,却又满怀期待的深情,融化了伊丽莎白心里一座名为偏见的冰山。
我们应该学会高傲,不随波逐流,不去将就。生命很短暂,也很宝贵,总有那么一个人,在你的未来等待,你也不疾不徐,保持高傲就好。看多了这个高速时代的快餐爱情,分分合合之后,剩下的是麻木的内心和疲惫的躯体,仔细想想,我们明明还年轻,明明很优秀,还有大把的时间去自我创造,自我增值,为何要陷入快餐爱情的泥潭?为何不高傲的抬起头?未来无限可能,对待爱情,我们应该高傲,应该做最真实的自己。
傲慢与偏见读书笔记14
最高级的爱情和最完美的婚姻,是物质和精神共同的门当户对。
为什么达西先生最后会和伊丽莎白相爱?因为首先他们本来就同属一个阶级。他们同属有产阶层,差别只是年收入的多寡。班纳特先生有每年20xx英镑收入,但因为家里孩子多,显得有些窘迫。同时,在影片中也可看出来,班纳特先生有个书房,藏书汗牛充栋,可见他们并不是需要每天辛苦劳作,一个汗珠子掉地下摔八瓣的劳苦大众。
其次,达西和伊丽莎白是同一类人,有共同的精神追求。
班纳特家虽然没钱为孩子们请家庭教师,但如果某个孩子有慧根,就像二女儿伊丽莎白,可以通过博览群书,洞察世事,成为一个心底有大智慧的女人。所以,班纳特先生断定,一般人配不上自己这个出色的女儿。因为她追求的是真实的幸福,而不是婚姻的空壳。
同样,达西先生也是个外表冷漠,内心善良,世事练达的聪明男子。就像伊丽莎白对父亲说的,她和达西是一样的人,都是对信念无比执着的人,一旦认定了对方,就不会改变。
达西和伊丽莎白的结合,是完全门当户对的结合,是从物质到精神的完美匹配。
杨绛曾经说过,婚姻不能讲门第。但她说的仅仅是物质上的门第限制。钱杨二人无论出身还是学识,无论物质还是灵魂,都称得上门当户对。
钱杨二人都出身书香门第,都天资过人,都幼承家学,且家资相当。他们可以同在国内读大学,可以一同出国深造。即使归国遇上乱世,收入微薄,因为有各自家庭资助,也不至于产生经济危机。物质和经历的门地相当,使他们的精神气质也高度契合,得以终生琴瑟和鸣。而在事业上,钱杨二人既可以单打独斗,在各自领域傲视群雄,又可夫妻合璧,天下无敌。
和钱杨夫妇相似的还有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梁林二人同样出身大户,留学海外,在相似的精神追求中相互扶助。即使后来家国遭变,在物质上从极度富有落到贫病交加,也可以一直相互扶持,开创出共同的辉煌事业。
和钱杨、梁林相比,沈从文和张兆和就差了不少。沈出身边地,混迹行伍,当过北漂,依靠自学和不懈努力得以立身。而张则出身书香,家境优渥,未尝经历风雨。不同的背景被沈用情书和执着抹平,最终得到一个“允”字。他们终生以信相通,但他们爱的或许只是写信和读信这件事,而不是信那边的人。
沈从文的一生饱尝人生的大喜大悲。但他的“三三”始终处于被动位置,跟不上他思想前进的步伐。张兆和直到丈夫去世,才发现自己从来都不了解他。所以流传后世的只有婚前沈从文单方执着的爱情,婚后沈从文艰难孤独的跋涉。
《傲慢与偏见》中的班纳特姐们,有一心想嫁入豪门的莉迪亚,最终只得和一个豪赌浮夸的下级军官私奔,而伊丽莎白则提前把自己也打造成了豪门,才会遇到门当户对的伴侣。经典的魅力就在于,它传递出来的价值是可以经受时间和空间考验的。不管在200年前的英国,还是当下的七夕。
傲慢与偏见读书笔记15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的代表作品。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十八世纪在英国发生的四门婚姻。最主要的就是发生在女主角伊丽莎白班纳特与男主角费茨威廉达西之间的爱恨情仇。伊丽莎白是个勇于追求爱情、漂亮聪明、坚强可爱的中产阶级女子。故事以她对达西先生从一开始的厌恶到尊敬,再到爱慕为线索,也穿插了在几个发生在她身边的幸福或不幸的婚姻,揭示了对那个时代女人生活与爱情的理想和期望。
傲慢与偏见,在书中是男女主角爱情上的障碍,在现实社会中也是人们相互之间交流的障碍,更是在正确对待自己,对待事物上的绊脚石。人的缺陷太多,首先是心灵上的陷阱。要想在一生中成就一番事业,无论是知识、爱情还是事业,都需要同自己心灵的种种浅浮的陷阱或阴影做斗争,经过各种误解和长时间的反复的认识过程,才能了解事情的真相。
认为,恋爱婚姻既然是关系到终身幸福的大事,那就一定要严肃谨慎,切不可让表面现象蒙住了眼睛。伊丽莎白因为受到达西的怠慢,便对他产生了偏见,而当“风度翩翩”的威克姆向她献殷勤时,她便对他产生了好感,直至听信他的无耻谰言,进一步加深了她对达西的偏见和憎恶,后来她自责地说,她所以会做出这种蠢事,完全是虚荣心在作怪。让我们知道:“初次印象”是不可靠的,而偏见又比无知更可怕。
傲慢与偏见,是我们很常见的弱点和毛病。每一个人其实都很容易被自己的主观印象所驱使,因而容易对别的人下不正确的注解,进而造成了彼此之间的误会。一个人所给予的第一印象固然可以影响到很多事,但并非一定不会改变,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才能有更客观一点的论点,就好像故事中女主角对达西的看法,就是因为了解才有所改变。生活需要了解和沟通,只有在彼此了解的基础上才能给一个人下定论。
命运是奇妙的,你永远不知道生活中将要发生什么,生活就是生活,你想这样,可它偏偏是那样。人的手掌太小了,握不住它惊喜和伤害,只是听由它倾盆而来。所以说,我们每一个人真的需要勇气来面对流言蜚语。勇气绝不是冲动,而是追梦者对未来对理想的一种执着。也许你曾有过这种感觉:偌大的世界你孤单地前行,丢弃了合乎自己的理想而显得空空荡荡,你以为自己还要寂寞地站很久,以为就算丢弃了整个世界也依然可以安稳地生存。这时,想想达西,想想他的勇气,也许就知道该如何去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