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话好好说》影评(精选5篇)
《有话好好说》影评
以拍摄乡土题材影片而蜚声国际的张艺谋,97年出人意表地推出了这部都市喜剧。相对于张导此前和其后的片子赢得的喝彩和知名度,我们不得不承认该片遭到了冷落,而且是来自双方面的:就观众来说,很可能只是把它当作笑料、噱头堆砌而成的普通搞笑片来欣赏;就评论界来说,很可能觉察到了该片的出色,但要一五一十地论说其意蕴,又有些无从谈起的迷惘。就这样,在张艺谋的众多作品中,《有话好好说》仿佛落入了公众的盲点。
事实上片名已经为我们昭示了,生成片中诸多戏剧冲突的源头乃是“对话的失败”。几乎每一段剧情都以“对话的失败”为前提来展开,片中的人物也都在对这种失败有所认识的情况下,使出浑身解数来自主地加以挽回,于是在众人争相努力扭转败局的情况下,故事情节呈现出汽车刹车失灵般的“失控”局面,朝着片中任何人物都意想不到的方向奔去。在计划落空、正经的努力付之东流之后,还不得不承受继之而来的荒唐结局,正是片中人物的这种基本处境的荒谬,唤起了巨大的滑稽感,造就了本片的“笑”果。这种别开生面的喜剧营造方式可谓颇具匠心,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述平的出色编剧。同时,所有的荒谬又是在全然现实的环境中、以现实的材料打造出来的,这种创作上的机智也就越发难能可贵。
对某个实例加以解剖,也许更容易看清这种营造喜剧效果的特殊机制,不妨就拿影片开初的几出戏来说吧。我们从一开始就见识了赵小帅(姜文饰)的死缠滥打和安红的寸步不让,公车上两人的一番理论教我们明白了,嘴皮子上已经论不出谁是谁非。于是一个躲,一个追。安红为摆脱纠缠,硬是不把新住址告诉对方。小帅大致摸清了地儿,开始施展喊话战术。被喊了两天后,安红想以发生一次性关系的极端方式来做个了断。就在两人的好事即将玉成之际,楼下传来了新一轮的爱情诗喊话。看到这里,刚刚紧张起来的气氛一下子散了,观众都绷不住乐了起来。这种计划外的局面失控一再重演。接下来安红派她的新男朋友刘德龙找赵小帅“好好谈谈”,结果却演变成了一场街头斗殴。安红对这种出乎意料的结果心怀歉疚,在接下来的交往当中发现了赵小帅优秀的一面,而赵小帅却被电脑的主人张秋生(李保田饰)缠上了,刘德龙为此差点赔上一只手。先是拉出一段无法通过正当方式解决的矛盾作铺垫,然后矛盾双方煞费心思地寻求出路,结果都在理性的支配下失手将情节推入了滑稽荒唐的境地。这便是该片的“秘密配方”之一。
另一个秘密配方倒是传统得很,但在片中也得到了妙用,那就是“间离效应”。为说明间离效应在本片中的运用,不妨先来对照说说王家卫导演的突出风格。在王家卫的都市片中,总有大量配乐穿插其间,对此,张艺谋曾十分赞赏地谈到,当一段旋律在王的片中某处响起时,马上就能将观众的某种情绪唤起,营造出十足的氛围。可以说,为了将片中人物的独特情感体验传达给观众,配乐在王家卫那里很好地发挥了作用。而在《有话好好说》里,配乐所发挥的作用,很多时候可说是反其道而行之——制造间离效应,一再将观众从对故事的沉浸感中拽出,提醒观众时刻保持对片中人物的批判性观察,从而更好地对荒诞的形成、累积和爆发进行见证,使观众在情感相对游离于故事进程的状态下开怀大笑。
在赵小帅2
觉得这片就是说了两个偏执狂的故事。偏执狂就是认准了一件事就非做不可谁劝也、也不听,包、包括他自个。他是被一种内心的狂热驱使,理儿都明白就是不这么做就难受,明白后果但想先做了再说。
偏执狂是天生的吗?张秋生的例子告诉咱们一个自恃有理走遍天下把有话好好说挂、挂嘴边挂了大半辈子的中年知识分子真要是受刺激了着了魔了较上劲了那可真不比一个没文化的城市小青年蔫巴到哪去;最后人张秋生还真不赖,还真砍了。你说一个人怎、怎么就能受那么大的刺激变成一个跟前半辈子压根不一样的一人呢?这不就是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精神遭到了极大的侮辱吗。到这我琢磨出来了,合着按这理儿一推,赵小帅也不是天生就那么拧巴,也不是生下来就是个偏执狂,肯定也是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精神遭到了极大的侮辱。我琢磨张导也是反映了城市小青年受侮辱没自尊的现实不是?
像赵小帅这样境遇的人,在城市里司空见惯:没读过什么书,没什么文化,摆一个小摊混两口饭吃,追个妞追得头破血流面子扫地,招上了什么有脸面的还得当街给楞揍一顿。这长年累月的伤害和侮辱,把赵小帅塑造成了这么一个极端偏执的人:泡妞,就什么也不顾,一天到晚跟着,大喇叭楼底下吼着,一盆盆水迎头泼着,都不、不在乎。总之安红越给他难堪他越来劲,结果让刘德龙找人给绊了。到最后安红也不知是被他感动了还是拿他没辙了,反正跟刘德龙掰了之后跟赵小帅又开始有点意思了。按说赵小帅这时只要再拿出开始追安红的一半劲头乘胜追击应该就能拿下了,可他又跟刘德龙较上真了。看到这有人奇怪了,这偏执狂不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吗,怎、怎么半途而废了呢?
刚才说过,我琢磨这偏执跟自尊心受伤害有关。赵小帅对安红穷追不舍,多少是因为安红不留情面地拒绝他,还有周围人给他的白眼,还有刘德龙给他的那顿拳头。总之越伤害他,他就越非是追到安红不可。后来安红对他态度缓和了,他觉得这事可以告一段落了,失去的面子也算挣回来了。可是刘德龙给他一顿又让他自尊心受很大打击,那可是被当街围观着遭一堆人暴打,难怪当时他顺手甭管抓着什么就胡抡,还下狠咒要剁刘德龙手。于是这剁手,就成了挽回他面子的一个心结,这结不解,他总觉得还被刘德龙侮辱着。最后不也没剁吗,不也跟追安红一样半途而废了吗?我琢磨应该是因为刘德龙被音响砸成那样的缘故。
有人说这小帅兄弟自信自强,自尊心哪能那么脆弱——脸皮这么厚这么没脸没皮一人,能有多强自尊心?我说那是表面,实际他长期觉得被人瞧不起。再听听他跟张秋生说的“你们这样的人什么时候把我当个人看过?”
当然,地位不高的城市青年那海了去了,可像小帅一样拧的,还真是不多。大多数都变成像王朔小说里的玩世不恭油嘴滑舌的样儿了。那要是到了中年呢?大部分蔫巴了,有少部分还贫得可以,还有些变成知识流氓满嘴道理。这其实不过只是渺小的个人在城市社会的重压下采取的不同求生手段或者叫适应方式而已。张秋生其实也一委曲求全只盯着个人私利大街上爱看热闹的主,只不过扯不下知识分子的脸面,说话总得拿道理给自己铺道遮羞。《我爱我家》里的志国就是这么一典型。张导的电影说明了,就这么一主,你给他逼急了,丫照样能把你手给剁了。
这篇评论以偏执狂开头,以城市社会对人的压迫收尾。还一部也是以偏执狂开头的片子,叫《十七岁的单车》,片里两少年都是偏执狂,都豁出去了玩了命的非得要那车不可;那片其实也不是以偏执狂结束,而是以青春梦想破灭收尾。那片子其实是讲青春期的梦想的,梦想分两方面:物质、精神。片子里物质的象征是自行车,精神的代表是爱情(城市孩子的爱情对象是他同班同学,农村孩子的爱情对象是对面楼里的保姆)。最后这些梦想统统破灭全部玩完。注意到为保卫梦想这俩孩子都给逼急过,城市孩子抡了抢走他女朋友那金发小子一板砖,农村孩子到最后也操起板砖给没完没了砸他车的混混头上来了狠狠一下子。我们由此不难想见,《十七岁单车》要是拍续集,那是多余——《有话好好说》不是现成地摆在这吗?也有精神(泡妞),也有物质(笔记本电脑),还有砍人。从我瞎琢磨出的主旨上来说,这俩也正好能接上:青春期时边受着压迫边揣着梦想,成年以后就光剩压迫梦想早没影儿了——你看《有话好好说》里哪号人物有点什么追求没有?最后连武器都一脉相传:青春期时操板砖,到成年了就非菜刀不使了。难怪张秋生劝赵小帅不用菜刀改用板砖是白搭呢——那玩儿他青春期早使过了,人哪能越活越回去呢?!
《有话好好说》影评 篇3
说《有话好好说》是一部被低估的作品,有什么证据吗?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我想以几个问句作为答案。
4
《有话好好说》是张艺谋巅峰年代的作品,虽然绝少有人会认为这是一部糟糕的作品,但把这部作品选入张艺谋代表作甚至迄今为止最佳发挥的人恐怕也不多。至多认为这是一部成功展现黑色幽默的作品,姜文、李保田的表演可圈可点,可距离《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作品有不小差距。影片在国际影展也没有获得任何奖项,在海外艺术片市场的表现极其糟糕,这对那个阶段的张艺谋来说属于严重的发挥失常。可《有话好好说》对我来说是一部非常诡异的'电影,近日在重看了影片后我无比确认地肯定这是张艺谋的最佳发挥。甚至可以有阴谋论的假设,譬如哪天有人在饭局上突然神秘地给我爆料说,这电影其实是姜文执导的,我会无法遏制地认同这种观点。
上世纪九十年代,张艺谋是中国大陆电影在国际影展最重要的代言人(新世纪之后这个身份由贾樟柯取代),从《菊豆》到《我的父亲母亲》,张艺谋每一部电影都入围了欧洲三大影展的主竞赛单元,戛纳评审团大奖、威尼斯金狮奖、柏林金熊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尽数收入囊中。这些电影在欧美日的艺术片市场大多非常卖座,以美国市场为例,《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等电影都卖到了数百万美金。这以当年的制作成本核计,是巨额的利润。当年的国内舆论,对张艺谋最严重的非议,是指责其以展示中国的愚昧、落后、丑陋来博取西方人的关注,这种上纲上线式的意识形态指责确实非常粗暴偏狭。这个阶段张艺谋的电影表现中国人的愚昧与落后,确实有之,但这其实是那个阶段张艺谋电影的整体性主题表达的一部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张艺谋依然是继承了八十年代反思批判的社会大思潮,九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则处于改革阵痛的关节点,保守派与改革派的交锋还非常激烈,《菊豆》、《秋菊打官司》、《大红灯笼高高挂》,都是意在批判新旧中国的保守、愚昧、落后,这种批判意识是直接对接了“五四”的革命启蒙话语。张艺谋这时期的电影都改编自著名作家的小说,但文本都比较短促简单,整体效果或多或少都是形式压过内容。在《菊豆》中,张艺谋尽情的用色彩来区隔心理空间表达激烈的欲望与抗争。在《秋菊打官司》中,一环扣一环的好莱坞通俗剧叙事配合非职业演员的表演。《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张艺谋最擅长的象征性表达方式的极致展现。这些电影包括后来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都是创挖空心思地用了非常炫目激烈的手法去表现一个个程度不同的短促文本。一部作品,看完之后,如果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导演的手法和强烈外显的主题,我不认为这是5
“有话好好说,而有些人就是“有话偏不好好说”
1997年,改革开放十年,中国经济开始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日益丰富,社会是开放型的(女主时髦的服装体现),但电影用晃动的镜头,乱糟糟的画面,声音的嘈杂也预示着当时的社会很浮躁,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是呼之欲出,愈演愈烈……
故事大概讲得是姜文饰演的赵小帅因为女友安红(瞿颖饰演)的抛弃,但仍对安红“死缠烂打”导致安红现任男友李德龙找他麻烦,说出“要砍掉赵小刷一只手”的恶言,在双方打架过程中,赵小帅抢了知识分子张秋生(李保田饰演)的电脑包,摔了他的电脑。自此,把赵小帅,张秋生,李德龙三人联系起来……
在面对如何解决问题时:
李德龙主张用金钱和暴力的方式,他认为什么事情都可以用金钱来解决!
赵小顺则主张用暴力的形式,他只认以牙还牙,就因为李德龙“要他一只手”的言语一出,他觉得自尊心上受到伤害,以暴制暴!
张秋生则以传统的说教方式解决!
三人的态度也折射出当时的社会是多么浮躁。
“有话好好说”这个主旨在路人大姐(方青卓饰演)得到最好的诠释。因为这位大姐身体力行地“有话好好说”使得最后赵小顺和李德龙之间也没有产生事件,而是和平解决!
电影中印象深刻的场景:
1,赵小顺为了追回女友安红雇佣农民工在安红家楼下喊话。
第一位:收破烂的路人甲(张艺谋饰演):他的表现体现机灵
第二位:路人乙:他的表现体现狡诈
第三位:受人委托的路人丙(赵本山饰演):他的表现体现执着认死理
三位农民工各有各的性格,但是相同点就是大家都是为了挣钱!也是对农民工进城的真实写照!
2,张秋生与赵小顺在饭馆的谈话(赵小帅准备用刀砍李德龙,张秋生劝架)
姜文饰演的赵小帅是个执着冲动爱面子的人
李保田老师饰演的张秋生是个传统的知识分子形象,满嘴之乎者也,他试图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式劝说赵小顺不能冲动行事。
两人性格迥异,两种不同的处理态度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陷入困境……颇有“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的窘境……
当张秋生一次又一次被赵小顺独特的逻辑(实力甩锅,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态度)打败之后,又被饭店厨师(李琦老师饰演)一顿侮辱之后,借着酒劲陷入疯狂状态,也用一种近乎暴力的行为试图解决冲突,当一个有理者演变成无理者的时候也预示着一场悲剧即将发生—张秋生进拘留所……
个人非常喜欢李保田老师的表演,真得是张弛有度……
最近网络时代发展迅速,网络上的一些不良现象随之出现,各种各样的黑子,喷子,键盘侠躲在电脑屏幕后面,敲着键盘说着一些不负责任,诽谤,甚至一些不堪入目的话语来攻击人,我觉得当你对一个人或者某一事件有不同看法时,可以适当的,文明的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是用“网络暴力”的形式……
真得非常希望人人都可以做到“有话好好说”……
自以为张艺谋这部电影还是值得看一下的……有什么事,咱们有话好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