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搜狗百科(精选9篇)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搜狗百科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搜狗百科

       王安石王安石出身于临江军(今江西樟树),生活在地方官家庭,自幼聪颖,读书过目不忘。而且他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各地,更增加了社会阅历,开阔了眼界,目睹了人民生活的艰辛,对宋王朝“积弱”的局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青年时期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在他进入仕途地方官吏时,能够关心民生疾苦,多次上书建议兴利除弊,减轻人民负担。由于较长时期接触了解社会现实,对北宋中期隐伏的社会危机有所认识,“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庆历二年(1042年)三月,考中进士,授淮南节度判官。之后调任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为人正直,执法严明,为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事。组织民工修堤堰,挖陂塘,改善农田水利灌溉,便利交通。在青黄不接时,将官库中的储粮低息贷给农户,解决百姓度荒困难。1058年冬,王安石改任三司度支判官。嘉佑三年(1058)《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法度必须改革,以求其能“合于当世之变”,要求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抑制大官僚、大地主的.兼并和特权,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王安石认为变法的先决条件是培养人才,因此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改革取士。废明经,设明法科。进士科不考诗赋考时务策,整顿太学,唯才是举,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

       签书淮南东路节度判官公事:江苏省扬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的秘书[地级市];

       鄞县知县事: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政府区长

       舒州通判:安徽省安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地级市];

       江南东路刑狱:相当于一个省政法委书记或者纪委书记[江西、安徽一带];

       江宁知府:江苏省南京市人民政府市长

篇2: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故事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的故事

       王安石(10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3: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诗词赏析

       《春夜》

       :王安石

       金炉香尽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赏析:

       4: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诗词赏析

       《菩萨蛮》

       :王安石

       数家茅屋闲临水,轻衫短帽垂杨里。今日是何朝?看余度石桥。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一两声。

       赏析:

       此词为晚年隐居江宁半山之作。《能改斋漫录》云:“王荆公筑草堂于半山,引入功德水作小港,其中叠石作桥,为集句填菩萨蛮。”全篇用前人诗句杂缀成词,使之如出己口,真正为自己表情达意服务,叙写自己的闲适生活与故作放达的情怀。

       开首“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二句明白地表示自己目前的生活环境与身份。往昔重楼飞檐、雕栏画栋的官宦居处换成了筑篱为墙,结草作舍的水边茅屋;如今窄衫短帽的闲人装束取代了过去的冠带蟒服。从九重宸阙的丹墀前来到了水边桥畔的垂杨里。对于这种遭际的变化,王安石似乎采取一种安然自适的态度。一个“闲”字渲染出淡泊宁静的生活环境,也点出了摆脱宦海远离风尘的村野情趣。两句闲雅从容,虽然是从前人诗句中摘录而成,但指事类情,贴切自然,不啻如出己口。

       接着“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两句是写景:一夕春风来,吹开万紫千红,风光正似去年。但是,作为一个曾经锐意改革的政治家,他对花事依旧、人事已非的感慨,就不仅仅是时光流逝、老之将至的叹息,更包含着他壮志未酬的忧愁。

       此词与王安石晚年的诗作相似,以精炼的笔墨描绘了美丽如画的湖光山色。词中营造出清隽秀丽、悠闲恬静的意境,以此来抒发洒脱放达之情,以求得精神上的慰安和解脱。词人在描绘春景时,无典故,不雕琢,语言清新、自然,数笔就勾出一幅鲜明秀丽、清俊娴静的画面,其中有日景、夜景,有青山绿水、花红柳翠的明丽色彩,也有流水潺潺、黄鹂鸣啭的声响,而的形象就淡入这画面中。全词在安逸恬淡的生活情景中寄寓着政治家的襟怀心志,在娴雅流丽的风格中显示出的才情骨力,体现了王安石词素洁平易而又含蓄深沉的词风。

篇5: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诗词赏析

       《桂枝香》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赏析:

       此词抒发金陵怀古人之情,为别创一格、非同凡响的杰作,大约写于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时。词中流露出王安石失意无聊之时颐情自然风光的情怀。

       全词开门见山,写南朝古都金陵胜地,于一个深秋的傍晚,临江揽胜,凭高吊古。他虽以登高望远为主题,却是以故国晚秋为眼目。“正”、“初”、“肃”三个字逐步将其主旨点醒。

       以下两句,借六朝谢家名句“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之意,点化如同已出。即一个“似练”,一个“如簇”,形胜已赫然而出。然后专写江色,纵目一望,只见斜阳映照之下,数不清的帆风樯影,交错于闪闪江波之上。细看凝眸处,却又见西风紧处,那酒肆青旗高高挑起,因风飘拂。帆樯为广景,酒旗为细景,而词人之意以风物为导引,而以人事为着落。一个“背”字,一个“矗”字,用得极妙,把个江边景致写得栩栩如生,似有生命其中。

       写景至此,全是白描,下面有所变化。“彩舟”、“星河”两句一联,顿增明丽之色。然而词拍已到上片歇处,故而笔亦就此敛住,以“画图难足”一句,抒赞美嗟赏之怀,颇有大家风范。“彩舟云淡”,写日落之江天:“星河鹭起”,状夕夜之洲渚。

       下片另换一幅笔墨,感叹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继亡覆的史实。写的是悲恨荣辱,空贻后人凭吊之资;往事无痕,唯见秋草凄碧,触目惊心而已。“门外楼头”,用杜牧《台城曲》句加以点染,亦简净有力。

       词至结语,更为奇妙,词人写道:时至今日,六朝已远,但其遗曲,往往犹似可闻。此处用典。“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唐贤小杜于“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时所吟之名句,词人复加运用,便觉尺幅千里,饶有有余不尽之情致,而嗟叹之意,千古弥永。

篇6:读《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有感:务实致用

       务实致用

       ——读《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有感

       史学家邓广铭著作《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一书是描述王安石的人物传记,偏重于对主人公思想、从政经历,改革举措的介绍。

       一个普通人的成长轨迹幼年时好学、壮年时养家、老年时育小,其青年所立志向十之八九淹没于家长、领导的训诫,妻儿、朋友的比较,能坚持长久的寥寥无几。青年王安石就已立定志愿:既不做只会写诗词歌赋的文人墨客、也不做只会背诵经典的庸俗书生,他抱定学以致用的目的,为人民做实事。表现在:①对抗上级。上级发公文“吏民定期纳钱悬赏揭发私自造盐或贩卖的人”。王安石针对治下众多的小船为家以煎煮私盐为业的群体,对此政令不以为然,且向上级上呈反对意见。②开凿运河。后因地方阻挠和天气恶劣终未成功,“令劳人费财于前,而利不遂于后,此安石所以愧恨无穷也”。③积极治水。应用新创的治水工具“铁龙爪”和“浚川杷”清理黄河泥沙。

       一个改革家须一生敏而好学、持续思考并以此为乐,且具有持之以恒的坚定的意志力。王安石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他认为“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为官时在全国积极推进他富国强兵的变法运动。当时的官绅士大夫都已养成袭故蹈常的风习,而王安石所到之处,总要对当地进行一番兴革。这些变革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可这丝毫不影响他持续变革,只要他认准了的应革之弊和应兴之利,纵使千难万险也要实施推进。古往今来的改革家一直是我崇拜的对象也是这个道理。

       网上有种说法:为什么每天工作后会有筋疲力尽的感觉?因为你只是社会分工过度细化的工厂里的一颗螺丝钉,你写的报告、发的邮件、做的记录、填的报表毫无价值且没有人看,而身体是诚实的,它深知你每天在做的工作是毫无意义的事,所以会感觉困乏劳累。我对这种说法并不完全赞同,可单就工作确有很多感触。工作能落到实处才有意义,在心中有意义才会有成就感,成就感会给人尊严与快乐。可扪心自问:我们每天的工作能有多少落到实处从而带给我们快乐呢?

       平安小果果写于9月4日

篇7:解读北宋文学家秦观

       解读北宋文学家秦观

       秦观一 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苏轼过扬州,亲自看望秦观,正巧孙觉、王巩亦在高邮,乃相约游东岳庙,载酒论文,吟诗作赋,一时传为佳话。

       秦观,生于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卒于徽宗元符三年(1100),字太虚,后改字少游,高邮人。他主要经历了神宗(1068—1085)、哲宗(1086—1100)两朝。这是王安石变法渐次失败、旧党重新走上政治舞台又再次退出的时期。在这时期内,社会危机日益加剧,统治层的内部斗争也日益激烈。而且从北宋开国到南宋灭亡,宋王朝始终处于强敌的威胁之下,北宋时期辽和西夏经常骚扰边境,无力制止的宋王朝就以每年供给巨额岁币的条件求得妥协。这种内忧外患的时代困境,成为士大夫心中的重负,也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话题。所以宋人不像天马行空、气冲牛斗的唐人般洒脱浪漫,而是普遍怀着深沉的忧患意识。今天我们看宋朝文人的诗文,很容易感受到严谨、深沉的特征。面对时代的困境,宋人将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个性自由兼容整合,向内寻求个体生命的意义,完善自我的人格修养。宋代文人的生命范式也因而更趋冷静、理性、脚踏实地,以平淡为美。这是少游生活的时代大背景,翻阅少游一生心血所结的《淮海集》,我们也不难发现他同样是在用自己的方式面对这样的时代困境。

       根据秦观的生活历程,大致上可以把他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分期参考徐培均《淮海集笺注》前言)。

       前期从熙宁二年(1069)作《浮山赋》始,至元丰八年(1085)止,其中有两度漫游(熙宁九年与孙莘老、参寥子同游汤泉,以及元丰二年春搭乘苏轼调任湖州的便船南下,从游八月)、三次应举(分别在元丰元年、五年和八年),其余时间基本是在家读书,有时也会参加轻微的田间劳动。高邮物产丰富,但当时阶级矛盾比较尖锐,秦观曾表明他对农民起义是持反对态度的,元丰初年曾写策论《盗贼》等,向上献治民术,这显然与他的经历分不开。另外,因为当时的考试制度的关系,秦观在仁宗至和元年(1054)入小学,至熙宁四年有十六年的时间寒窗苦读,除了四书五经、佛老哲学及一些兵家书以外,主要是为诗赋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底子。又因熙宁四年以后科举改用经义、策论,少游出于“养亲”需要闭门却扫“与诸弟辈学时文应举”,所以元丰年间他更加留心时事、历史,他的策论也渐渐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苏轼及后之论者均赞誉有加。《淮海集》中策论的品质是相当高的。

       青年时期的秦观是理想高远、慷慨豪隽的。他曾对好友陈师道说:“往吾少时如杜牧之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读兵家书,乃与意合,谓功誉可立致,而天下无难事。”恰同学少年,他是意气风发的,然而每当他的个人理想在现实中受挫,他就会流露出悲观、苦闷的情绪:“人生忤意十八九,月得解颜能几度!”(《答朱广微》)“莫嫌天地少含弘,自是人生多偏

       狭。”(《自警》)这固然是因为年轻气盛人生经验尚浅,所以心胸和眼界也不够豁达开阔。但是与苏轼相比,一首《和子由渑池怀旧》,也是面对人生的疑惑:“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26岁便有如此充满智慧与哲思的见识。东坡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精神一直到晚年也从未被诸事蹉跎、人生艰难而磨灭,反而是愈挫愈勇。但是其实即使在科场上有过两次失败,少游也没有放松学业。“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他是抱有大器晚成的信心的。而且在元丰五年中作了一些曲折的反映。这一时期的作品篇章相当丰富,内容也较复杂,同前期模山范水之外加入了对政治的关心,是为创作的发展期。

       在这段时期,少游虽然不得意,但作品中反映出来的毕竟还能有一股向上的力量,仕途上还没有到绝望的境地,总是有希望在召唤着他。所以,作品虽然大都写得比较缠绵婉转,还保留着一种朝气和对生活的追求,语意“清新妩丽,鲍谢似之”。抒离别之情也只是一种淡烟流水般的哀思,是一种可以随时摆脱得了的愁苦。后人有讥评秦少游诗为“女郎诗”,固然是从一定程度上道出了少游诗风妩丽的特点,但在笔者看来更有一层暧昧的色彩,因为在理学儒教盛行的宋元以“女郎诗”讥之,很容易给人造成某些误解,尤其是给几百年后的读者来说。吕本中在《吕氏童蒙诗训》中评论到“少游过岭后诗,严重高古,与旧作不同”,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中谈到“少游以绝尘之才,早与胜流,不可一世;而一谪南荒,遽丧灵宝。故为词,寄慨身世,闲情有雅思,酒边花下,一往而深,而怨悱不乱,悄乎得《小雅》之遗,后主而后,一人而已。……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无论是“严重高古”、“有古风”,还是词才词心之论,都说明少游贬谪时期的诗歌与前期相比确实是不同的。前期佳作读来是如饮醇醪,沁人心脾。而后期诗作中有的是回肠荡气的身世之慨。然而遗山“乞命于毡裘之君,假息于崩角之帅,而可以女郎少少游哉!”

       这段时期少游刚刚步入仕途,元祐三年应制科(既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就有进策三十篇、论二十篇。这些政论文大都文笔犀利,说理透彻,“其言明且清”“开阖见日星”(黄庭坚《晚泊长沙示秦楚度范元实》),前人对其评价已是甚高,说是“至于灼见一代之利害,建事揆策,与贾谊、陆贽争长;沉味幽玄,博参诸子之精蕴;雄篇大笔,宛然古之风”。少游的政论的确是写的相当活,而且基本上都是在苏轼的指导下写就的,所以当然是不会差了。在新旧党的斗争中,少游也采取过折衷的态度,但是在对待国防问题上,少游甚至是不顾传统制度提出“材兼文武”者为将帅而各置边疆,可见其担当与勇气。少游政论文一般少有书生之空谈,可行性比较强。朱东润先生也曾言少游之书“尤喜读进策三十篇”。不得不说我们后人读少游策论文章,也的确是非常畅快的,见得深、说得透。元祐八年也写了不少充满了鼓舞斗志、收复失地的热烈情感的诗歌,可以看到少游对于国事的关心,从他的作品中很容易就能读到他的爱国情怀,这是不容否定的。

       后期是从绍圣元年(1094)三月被放出京至元符三年(1100)八月卒于藤州。南宋岳珂曾亲见少游当时知某知州书简:“观虽已罢免,然所承者公坐耳,不烦深念也。兼已被省符令,在外听候指挥,吏议才毕,便还淮南待报。然亲老高年,时气向热,须官舟以济,辄欲从使府射一舟到高邮,幸望开允。”可知少游四五月天气炎热尚在贬途中。绍圣三年(1096)秦观削秩,以“不职罢”,送郴州编管。绍圣四年春徙横州。元符元年,少游又从横州被送往雷州编管(三次迁徙具体时间小有争议,笔者参考中华书局《秦观资料汇编》)。三年连徙三地,宋哲宗对元祐党人的惩治日益严酷,秦观由贬官削秩直至永不叙用。

       可以说绍圣年间的贬谪,终于无情的把秦少游这片本就在秋风中颤栗的秋叶那最后的一点残阳都剥夺了去:一方面年事已高,不可能再有太多的时间与机会供其选择;另一方面也看够了仕途的风风雨雨,对自己的前景也完全失去了信心。绍圣三年徙郴州,“人人尽道断肠初,那堪肠已无”、“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心意之曲、情味之苦,此等情绪实在伤心,“不辨是血是泪”。少游本就生有一张繁复的心弦,说他性格里存在较软弱的方面也不为过。“可无霎时风雨”,抑扬百感,这个时候他对外面世界的温柔多情已经更深凝为一种莫名的恐惧了,是李后主“小楼昨夜又东风”,是辛稼轩“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个中滋味,读来让人实在不忍。

       后期作品在继承和发展了一贯的.淡雅清丽和凄凉酸楚的基础上,更是形成了一种秦观特有的高古豪放,如《海康书事十首》有:“卜居近流水,小巢依嵚岑。终日数椽间,但闻鸟遗音。鑪香入幽梦,海月明孤斟。鹪鹩一枝足,所恨非故林。”质朴而真挚。所谓“诗壮语易,苦语难”,少游晚年的自作挽词,最让人潸然泪下……正是这种凄凉和高古的交织,构成了秦观贬谪时期诗歌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奠定了其贬谪时期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然而后期长达七年的时间里,今存作品仅五十七首。一是放逐之中有使者承风望指严加监督,另一方面不断迁徙有作品也容易散失。然而,这段时期无论在抒情的深度或是艺术的技巧上,都达到了少游创作的成熟期。在北宋表现岭南生活的作家中,除了苏轼之外应推少游。

       今天我们看李白会说他是“谪仙人”,因为他的天才似乎真的不来自人间,那种浪漫和狂荡是与这个尘世格格不入的。然而我们说苏轼为“坡仙”,更多的是敬仰他有天生的、一股天才式的聪慧,品性醇厚,试红尘炼心、而超脱于尘世间纷扰与污浊的那份气度与格局,是仙人才有的能耐。然而再看秦观,我们会说,好平凡。但是他平凡却不平庸,为什么?像惠洪说的“少游钟情,故其诗酸楚”,我说少游钟情,所以他不平庸。品李白的人生,像是喝咖啡,浪漫绮逸,很容易就能够自作多情一番;赏东坡的人生,像是喝茶,最是一壶铁观音,厚大而沉重的叶子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沉入壶底,卷曲的叶片舒展到最自然的状态,金黄的茶汤甘甜而清香,心性也容易变得明朗、澄澈。然而体味秦观的人生,我找不到非常适合的事物来形容他,只能谈谈我最初喜欢上他的原因与感受。那是在读懂了“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后,用梦来形容飞花,用愁来说丝雨,这中间的味道实在是太耐人咀嚼了,少游的词才与词心也终于是将我真正的打动了。埃克苏佩里有一篇童话小说《小王子》,秦观就像是小王子的家B-612行星上的那株玫瑰花,它外表弱不禁风似乎一阵风吹来它就会凋谢,对这个世界似乎总有不满,甚至是让自己浑身都长满了刺。但是其实它不需要呵护就能独自坚守在那。为什么?因为这就是它,这就是它爱小王子、爱纯真美好本身的方式,因为它自己也拥有这样纯真善良的花心。肉眼看不见事物的本质,只有用心灵才能洞察一切,秦观也是如此,他是敏感多情的,不然哪里会有如此敏锐而真诚的诗心?“夫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就是凭着这样一份赤子之心,任凭外面的世界风雨飘摇,也能够温柔地爱着这个世界,即使最后用早逝的生命的代价做终,谁说这样不好,谁说这样不美呢?

篇8:剪裁精当 言简意赅-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河北民》

       剪裁精当 言简意赅-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河北民》

       《河北民》

       王安石

       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

       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

       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

       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

       解释

       ⑴河北:指黄河以北地方。

       ⑵二边:指北宋与契丹、西夏接壤的地区。长:长期。

       ⑶输与:送给,这里指缴税纳赋。官家:指朝廷。事:供奉。夷狄:中国古代东部、北部的两个少数民族,后用作泛称。这里指契丹和西夏。

       ⑷千里赤:赤地千里,寸草不生。赤,空。

       ⑸州县:指地方官府。给:应承,负担。河役:治理黄河的工役。

       ⑹就南:到南方就食谋生。南,指黄河以南。

       ⑺“悲愁”句:意谓百姓悲痛愁苦,在大白天也感到天昏地暗。

       ⑻无颜色:指愁容惨淡,面色苍白。

       ⑼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627-649)。

       ⑽斗粟数钱:史称贞观年间,境内大治,连年丰收,一斗米价仅三、四文钱。兵戎:指战争。

       译文

       河北的老百姓日子真够艰难,生活在边疆与辽国和西夏相连,

       一家家生男育女学习耕织,粮食布帛交给朝廷再向敌国奉献。

       今年的大旱灾赤地千里,州县官吏依然抓壮丁去把苦役承担,

       老少相互搀扶向南逃荒,河南虽然丰收,老百姓也缺粮断餐,

       边民的愁苦如阴云遮空,天昏地暗,行人见了无不神情黯然,

       无法逢时生在贞观年间,那时几文钱买一斗稻谷,没有战乱!

       赏析

       《河北民》是王安石古诗中的代表作,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当时,辽和西夏结成联盟,经常侵扰中原,所到之处,“俘掠人民,焚荡村舍,农桑废业,闾里为墟”。而北宋政府却采取苟安政策,搜刮民脂民膏献于辽和西夏,以求得暂时的安宁。广大人民尤其是黄河以北的平民百姓深受边患、赋税、徭役等压榨之苦。这首诗便是当时黑暗社会的真实写照。

       诗的开篇写道:“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这里,“河北民”是白居易新乐府诗“首句标其目”的写法;“二边”,指当时北宋王朝与两个少数民族政权辽和西夏相毗邻的地区。这两句诗突出“近”与“长”二字,概述黄河以北边地的人民因“生近二边”而长期饱尝辽和西夏的侵扰之苦,暗写是北宋王朝实行“守内虚外”政策造成了严重的边患,总领全诗。

       接下去,诗人选取了一组典型材料,具体描写“河北民”的“长苦辛”:

       一是赋税之苦。“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官家”,指朝廷;“事”,是供奉;“夷狄”,古称东方和北方的少数民族,这里指辽和西夏。黄河以北边地的人民家家养儿育女,让他们男耕女织,结果是“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全都上缴朝庭供奉辽和西夏的贵族。这里,既反映“河北民”深受赋税之苦,也点明其缘由是“官家事夷狄”,从而讥刺了北宋王朝靠搜刮大量的民脂民膏供奉辽和西夏来求苟安的屈辱行为。

       二是饥馑加徭役之苦。“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赤”,意为空尽无物;“给河役”,即做河工。大旱之年,辽阔的土地上空荡荡的一无所有,“河北民”饥肠辘辘,度日如年,然而,官府却不管其死活,仍然催促逼迫他们去做河工。天灾人祸,饥馑加徭役,“河北民”的苦辛更不堪言。“家家”两句诗写“河北民”受赋税之苦,刺“官家”;这两句诗写“河北民”受饥馑加徭役之苦,刺“州县”。二者结合起来,便集中而深刻地揭露了当时暗无天日、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三是流亡之苦。“河北民”无计可消除赋税、饥馑、徭役之苦,只得老少相互搀扶着逃荒到黄河以南,以期能脱离苦海:“老小相携来就南。”根据这句诗,我们可以想象得出:“河北民”蓬头垢面 ,衣衫褴缕,老少相搀着背井离乡,三五一群,步履维艰地走向黄河,设法驾一叶小舟飘向黄河南岸……

       “长苦辛”的“河北民”逃荒到黄河以南,而黄河以南百姓的命运又是如何呢?这就极自然地引出下文:“南人丰年自无食”,黄河南岸的百姓丰收尚且无衣无食,歉收就更不待言了。“南人丰年自无食”,取材精当,表明当时“长苦辛”的不只是“河北民”,还有“河南民”,也即所有的劳动人民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灾荒之年无处求生,苦不堪言,即便是丰收之年也无衣无食,“难以卒岁”。这句诗里渗透了诗人对北宋王朝屈辱求和,转嫁赋税于民,向辽和西夏进贡,地方官吏则借机向百姓敲榨勒索的`愤懑之情。

       至此,黄河两岸人民深受阶段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悲惨遭遇已基本上反映出来了,但诗人犹嫌不足,又推出这样一个镜头:“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你看,行人面无血色,悲愁充塞天地,白日为之昏暗,诗人以此景物描写和夸张之笔续写百姓之苦,更具形象性、典型性。

       诗的最后两句“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是“卒章显其志”。“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贞观之治为唐代最兴盛的时期。李世民曾于贞观十五年(641)自称有两大喜事:一是连年丰收,“长安斗粟值三四钱”;二是“北虏久服,边鄙无虞”。这里,诗人将国富兵强的太平盛世贞观之治与北宋王朝“守内虚外”政策所造成的积弱积贫、边患严重的社会现实相对照,委婉地表现了诗人对北宋王朝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深化了诗的主题。

       从以上的简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在写作上的显著特点是剪裁精当,言简意赅。全诗旨在反映当时平民百姓深受阶级剥削和民族压迫之苦,表现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为此,诗人精心选取了一组富有典型意义的材料:一是“河北民”家家男耕女织,缴纳赋税给朝廷“事夷狄”;二是大旱之年无收成,可官府仍逼迫他们忍饥挨饿“给河役”,人祸天灾;三是为了谋求生路,“河北民”背井离乡,“老小相携”逃荒到黄河以南;四是“南人”丰收也与歉收一样无衣无食;五是行人(包括“河北民”与“南人”)面无血色,悲愁充塞天地,白日为之昏暗;六是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的唐太宗贞观之治。这些材料,以一当十,围绕“河北民”的“长苦辛”,巧妙自然地构成了一幅完整的艺术画面,真切深刻地再现了彼时彼地的社会生活,也使《河北民》成为一首名作。

       名家评价

       徐州师范学院教授吴汝煜:王安石是宋朝的大政治家,这首诗表明他有敢于抨击时政的胆识,这正是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和诗人最为可贵的品格。

       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高克勤:白居易新乐府“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的写法,在王安石的这首诗中也被运用得纯熟自如。

       贵州大学教授谭蔚:与许多诗人和为政者一样,在介甫的心目中,被历史颂扬的府代太短时期那“贞观之治”,总是像三代以上尧舜的美好的传说一样吸引着人。其实,这种历史的幻影的本身,就几乎是一些若存若亡的什说,然而有心的人们却总在那里低回向往。介甫尤不能例外。

       广西师范大学教授雷启洪:王安石揭露的是从“澶渊之盟”到宋夏和议后,五十多年来国势江河日下,积贫积弱,民不聊生的惨象。其用心是针砭时弊,期待当国者改弦局辙,实行变法革新。诗的题材扩大了,主题深化了,立意更高了。

篇9:梅花北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méi huā

       qiáng jiǎo shù zhī méi , líng hán dú zì kāi 。

       yáo zhī bù shì xuě , wéi yǒu àn xiāng lái 。

       解释

       1.凌寒:冒着严寒。

       2.遥:远远的。

       3.为:因为。

       4.暗香:指梅花的幽香。

       5.知道

       翻译

       墙角有几枝梅花,正冒着严寒独自开放。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那是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鉴赏

       此诗共有三层含义。

       表层含义写处所偏僻。全诗可这样理解:孤馆寒梅初发,春风款款来迟。故园花已落尽,江上一枝才开。诗人通过江上孤馆与故园梅花两相对比,说明此处之山高水远、地僻人稀,时分季节也与一般地方不同。这与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诗意略同。

       中层含义写乡思之情。因江上寒梅迟发想到故园梅花早已开过,引起乡思之情。此情又从两方面露出。其一,在故园梅开早、孤馆春来迟的对比中流露出春是故园早,月是故乡明的意识。其二,用“一枝春”典故寄托情怀。陆凯《赠范晔》诗云:“折梅逢驿使,寄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后人多以“一枝春”或“一枝”代指别后相思之情。汪中这里写了“江上一枝开”,犹说,虽然迟了,但此地也终于绽开了能够代达游子相思之情的“一枝”寒梅。联系全诗,诗人对春风之来迟,“一枝”之迟开不无怨艾,也正是通过这种怨艾之情曲达诗人乡思之深挚与急切。

       第三层含义是表达高标逸韵的情怀。这是一层象征意义。诗人在选择用以表达自己心曲的事物的时候,总是经过一番选择的。梅花素称“花中君子”,具有“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陆游诗)的品格。汪中歌咏梅花这本身就说明了这点。据史载,汪中生性孤僻,桀傲不群,潜心经学,作文古怪。从某种意义上讲,那不凑热闹,开在故园花尽之时的江上寒梅正是汪中自身品格的写照,或者说是他自我情怀的寄托。而前后呼应的“孤馆”“一枝”等字眼都非常明显地带有独立不群的人格投影。陆游有首《梅花绝句》其一云:“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迟,高标逸韵君知否?正在冰层积雪时。”把它与汪中此诗相联系,就更不难看出汪中在诗中寄托的高标逸韵的情怀了。

       古往今来,题咏梅花之诗多如牛毛,汪中此首《梅花》诗一未写梅花之风姿仙骨,二不咏梅的品节风骨,而是通过心物感应,抒写多层心境,在极有限的字眼中,融进了无限的诗意。此种匠心妙意,远非凡夫俗手可比。李审言在《汪容甫先生赞序》中说汪中平日所作皆“旨高喻深,貌闲心戚。”可谓中肯。杭世骏在《哀盐船文序》中说汪文“好深湛之思,故善于指事类情,申其雅志。”移来说明此诗,也很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