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拜年的风俗(精选8篇)

大年初一拜年的风俗

       沿袭千年的拜年习俗

       “序长幼拜尊属戚族,近者往来相贺”,谓之“拜年”。古时拜年,一般是晚辈对自家长辈行下跪、磕头或鞠躬拜年,然后到本村长辈、亲戚、邻居家拜年。路上,拜年人见面,都拱手互致问候,讲“恭喜发财”、“万事如意”等吉祥话。这样的拜年习俗基本沿袭至今。

       正月初一黎明,全家老幼早起,穿上新衣服,家家户户鸣放长鞭炮,争先“开财门”。然后开门选择“大利”方向,走出百步迎“喜神”,谓之“出行”。迎喜神后,阖家欢聚开餐。早饭后,便开始依照传统方式拜年。“只是现在不用磕头跪拜,作揖即可。”

       拜年的顺序也有讲究。一般来说,初一在父族亲属,初二在母族亲属,初三初四以后就是一般亲友了。拜年时家家户户不闭门,在正厅准备食物饮品招待拜年客,若来者带了小孩,则主人须给孩子“压岁钱”。

       拜年越来越便捷

       不过,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这些只是传统的拜年项目,更多的拜年信息来自手机。

       比走亲戚拜年更早,拜年的信息往往从春节前就开始了。信息的载体也不断变化——从以前的短信拜年,发展到现在微信拜年。

       现在拜年时除了说几句吉祥话,很多朋友还会在利用手机发送红包。“最近几年,朋友之间的拜年就都是在‘红包大战’中度过的。”

       这样的拜年方式自然比古时简便不少。过去,亲友投笺互拜需要差人登门问候,家里的小辈按照单子登门去拜年。

       明末清初文学家褚人获《坚瓠集》记载,“元旦拜年,明末清初用古简,有称呼。康熙中则易红单,书某人拜贺”。

       梁实秋也曾在文章中抱怨当年拜年之麻烦。按他的形容是,“硬着头皮穿上马褂缎靴,跨上轿车,按照单子登门去拜年。”

       而如今的拜年则多是乘车出行,远途拜年也因高铁开通而不再困难。随着出行越来越便捷,今年春节她要准备“年三十、初一在他(丈夫)家过,大年初二就到我家,给我爸妈拜年。”

       不回家也要拜年

       对于过年难以回家的人来说,技术的发展让他们和家人的距离并没有这么远。

       因为农历新年时并不放假,在美国留学的马帅已经三、四年没有回家过年了。他告诉记者,往年过年时,自己都会约上几个朋友一起聚聚。

       “因为有时差,国内过年时正是我们这上午。大家就起早去一个同学家里包饺子、看春晚直播。到了零点大家就各自给家里视频,中午正好一起吃饺子,互相拜年。”马帅说。

       除了视频拜年,在国外工作的天浩每年还会把自己购买的“年货”快递寄回家。虽然身在海外,但他还是沿袭着买年货的习惯。“过年前都会买些好吃的、好玩的,寄回家里。”

       他觉得,自己不能回家,买年货也算是“一份心意”。“其实每年都会回忆起过去小时候过年的场景。妈妈带着我去买年货、大年初一拜年……”

       正月初一,古称元旦、元日,因为是岁之始、时之始、月之始,三元之日。这一天早起2:大年初一拜年的风俗

       祈福

       大年初一人们会去寺庙烧香祈福,不少人相信,在大年初一3:大年初一拜年的风俗有哪些

       春节大年初一风俗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放三枚叫“连中三元”;放四枚叫“福禄寿禧”;放五枚叫“五福临门”;放六枚叫“六六大顺”……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拜神

       同时正月初一也是拜神的日子,有宗教信仰的朋友可去庙里烧香祈福,以保一年的顺利平安。

       吃斋

       吃过了年三十的大鱼大肉后,初一当天4:大年初一拜年的风俗

       大年初一拜年的习俗和礼仪

       拜年习俗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 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 相邀饮酒娱乐。

       正月初一这一天,无论男女老少,都是衣冠楚楚,文质彬彬,磕头作揖,拜年敬老。依传统习惯,初一这一天,是给族中老人拜年、从初二开始,便探亲访友了。俗话说,“外甥拜年,初二初三。”依习惯,外甥探亲首先要给外祖父母、舅父舅母去拜年,然后是姑父姑母,姨父姨母,依次排列。 拜年是要分个亲疏远近的,这便是伦理之礼。正月初五叫“破五”,家家就要扫垃圾,倒脏土了。到这时候再拜年,就有点晚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拜年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了。电话拜年,电报拜年,电脑网上拜年,邮寄贺卡拜年,等等,都是可行的。

       拜年礼仪

       亲戚拜年

       亲戚之间,在新春佳节,互相探视、慰问、拜望、祝福,能够增进亲情,加强团结,沟通感情,传递信息。所谓亲戚,现在一般指的是由于婚姻关系而形成的社会关 系。这种关系开始是凭着血缘关系来维护的,但是,血缘关系逐辈变远,需要通过礼仪来调节,比如,姑舅表亲之间,依传统,应该是外甥先给舅父母拜年,然后内 侄再给姑父母拜年,这种伦理关系称为“娘亲舅大”,这种风俗包含有尊重母系的风俗。所以传统都说“外甥拜年初二三,过了初五门就关。”可见,给外祖父母、舅父母拜年,宜早不宜晚。不宜晚于初五。因为正月初五也叫“破五”,春节的黄金时期已过,家家都要料理生意,无暇整天招待客人了。

       朋友拜年

       朋友之间在正月里互相拜个年,一是为了祝贺新年,二是为了慰问健康,三是为了增进友谊。无论去年有多大矛盾,新年一拜,心情愉快,往日嫌隙,马上抛在九霄云 外。所以,拜年虽然是个礼仪形式,却有极其丰富的道德内涵,轻视不得。现在家家都有电话了,为了不打搅长者,有时也可以打个电话拜个年。探亲访友之前,最 好事前打个电话,问问对方家中方便不方便,免得主人一时应酬不开。在礼仪往来中,这是很值得注意的。

       熟人见面头一句:您过年好!”甭问,这是北京人、这是春节了。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喧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所以拜年的时限可以延长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拜晚年”。

       民国后至现在,亲友间相互拜年、晚辈给长辈拜年、同事间互访,以及团拜、宴会、晚会、茶话会等恭贺新年的形式也很盛行。

       大年初一的禁忌

       1. 不要说不吉利的话。

       大年初一是一年的开始,是辞旧迎新的日子,因此,新年的5:大年初一拜年的风俗及禁忌

       1、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儿是不能在初一回娘家的,民俗认为初一回去会把娘家吃穷,而且初一比较忙碌,婆家的事情很多需要处理,所以初二初三比较适合回娘家。

       2、不许说不吉利的字眼,尤其是孩子,比如坏,死,破等等,说了肯定会被家长骂的。

       3、早餐要吃干饭,在很多地方早上必须吃饺子,而且是现煮的,剩饭在新年是不能吃的。吃干饭的含义是一年都很富有。

       4、住农村大院的要遵守这个习俗了,无论是屋内还是屋外的垃圾,必须往屋里扫。垃圾代表财运,留到年后再统一清理。

       5、不可以随意泼水,古人认为初一到初三是水神的生日,所以不要去打搅他们。这样才能确保这一年平平安安。

篇6:大年初一拜年的风俗及禁忌

       这一天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据《占书》记载,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这天,香港市民喜欢吃及7:大年初一拜年的风俗及禁忌

       这一天是谷日,传说是谷子的生日,也叫顺星节,传说是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如果这天天气晴朗,则预示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谷日——诸星下界,因此要祭星,寺庙往往在这天设坛祭星,接受布施。

篇8:大年初一拜年的风俗及禁忌

       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现在人们难得春节团聚,对此已经淡化许多。

       禁忌:

       1、大年初三老鼠娶亲忌点灯。

       2、大年初三赤狗日忌拜年,赤狗为熛怒之神,遇之不祥,因此不宜外出也不宜拜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