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合集5篇)
许多人认为,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事实就是给孩子吃点苦头,其实不然。真正的挫折教育,是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孩子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创造或利用某种情境,提出某种难题,让孩子通过动脑动手,来解决矛盾,从而使他们逐步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出一种迎困难而上的坚强意志。
孩子在没有经历挫折之前对遭受挫折的准备是不足的,我们应当采用适当的方式,教孩子正确面对挫折。人生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困难。孩子们也是一样。当孩子们遇到困难时,我们要鼓励孩子亲身体验去解决困难,,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染孩子们认识到生活中挫折的存在是非常客观的,普遍的,当他们成功地解决问题时,从中获得成功的经验,会激励他们今后勇于面对挫折。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科学家如何取得成功的故事来影响孩子。例如:我们今天用的电灯,是美国发明家爱迪生经历了上千次实验才研制成功的。引导孩子认识到凡事要取得成功,都会遇到挫折,如果能勇于面对,敢于克服,成功是会降临的。
现在的大人们,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表现出过多的关心,过分的呵护,从而使孩子不能正确体验挫折的过程,不能正视成功与失败,导致孩子对自身产生较低的自信。自信心是成功的支点,是勇于克服困难的前提。所以,我们要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以培养孩子的耐挫力。
我们成年人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审视孩子的行为,善于发现其长处,并给予及时的表扬,从而激发孩子做事的积极性。在这个基础上,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孩子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树立起自信心。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要解放孩子的手,脚,嘴巴,头脑,时间和空间,为孩子创设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但目前许多家长和老师都不愿孩子玩这个,不敢让孩子干那个,久而久之导致孩子形成性格柔弱,依赖性强的心里缺陷。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就要敢于放手,不过分地保护,过多地限制孩子,让孩子大胆地创造,想像,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孩子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自信心。
此外,“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里普遍存在于家长心中,父母放任对孩子的所言所为报以很高的期望值。但孩子受年龄等所限,往往不能尽家长之意,家长便对孩子的能力产生怀疑,认为孩子是“失败者”。批评打击孩子,使孩子的自信心受挫。因此,家长,当然也包括老师要正确估量孩子的水平,努力使自己的评估恰到好处,有效地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让孩子知道,人生不仅有快活而且还有悲伤,痛苦和死亡,要使孩子从幼小年龄起,就通过亲身体验体会到生活里,有一个叫“困难”的概念。我真的希望我们能为孩子今后的成长,生活打下坚定的基础。
篇2: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什么是挫折教育?有不少家长将挫折教育简单地理解为给孩子吃吃苦头,这是十分错误的。挫折教育是教孩子正确对待失败,在失败时如何尽快调整好心理平衡,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潜能去获取成功。这种教育方式能强化他们的坚强意志,增加他们的定力,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屡战不败打下基础。通俗一点地说就是教会孩子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百折不挠,逆流而上,关键是“不惧”,“不惊”,“不挠”,“而上”。而一味地给孩子吃苦头,只能让孩子过早地承受打击,时时处于“临危”,“处变”,“百折”,“逆流”之中。这种方式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意志,从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
挫折教育的具体方法: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而设计一些不同的计划。
1.幼儿期(1-3岁)
此期儿童已具有复杂的情感体验,独立性和意志能力开始发展,自我意识开始形成。此时可以有意识地以童话的形式给孩子灌输一些简单的思想,如龟兔赛跑中的乌龟在强手面前不退缩,坚持到底,最终取得了胜利。
2.学龄前期(3-6岁)
此期儿童主要特点仍是具体形象的,情感活动仍有易变性和冲动性。但他们已开始具备了社会结构的雏形,如教师??领导、权威;班长?顶头上司;小朋友??同事、同学;小班的朋友?下级。此期对儿童个性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有重要意义。此期的挫折教育目标为:训练孩子正确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愿望,即以别人能够接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
在愿望得不到满足时,教会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引导他想办法以其它合理的`方式去达到目标。如:孩子执意要买一国内较贵的玩具车(即时满足),如家长拒绝,孩子一般都会哭闹。这时家长一方面安抚孩子,让他平静下来,一方面要告诉孩子应怎么做,父母才会给他买(延期满足),并不断强化这种反应模式,使孩子在愿望暂时得不到满足时,会控制情绪,主动考虑通过其他方法努力实现愿望,而不是一味地哭闹,发泄情绪(不良情绪会干扰自身能力的发挥)。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么一个实验:被试者为儿童,面对桌上的糖果、条件是:如果现在吃,只能吃一颗,如果半小时后吃,可以吃二颗(延期满足)。后来追踪调查结果显示:能吃到二颗糖的孩子,成人后,事业成功率远远高于吃一颗糖的孩子。另外,当孩子的要求实在不能满足时(目标错误),应引导孩子意识到离目标的差距并转移目标,以其它方式获得满足感,适时地退出和转移,而不是“在一颗树上吊死”。
挫折教育可教会孩子学会自控,磨炼孩子的意志,提高孩子的个性品质,是目前家长对孩子的单一培养方式?智力培养的补充之一。它能使孩子在将来的生活中,战胜自我,从容应对挫折的打击,正确发挥自己的能力,对孩子今后生活的幸福及事业的成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篇3: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父母必看!
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父母必看!
人生就像一条曲折而多石子的道路。因为它是曲折的,所以能使人感到无奈;因为它是多石的,所以使许多人遇到挫折而跌倒。挫折,没有人喜欢,但它是客观存在的,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它不仅是一笔难得的财富,它更是天才的垫脚石。
有识之士提出,应当从小就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其良好的挫折耐受力,以防长大后种种不幸事件的发生。
儿童心理学的知识表明,在0到6岁之间,儿童的心理呈现出阶段性的连续变化。每一阶段儿童都会获得突破性的发展,只有抓住这些突出特征才能对症下药,对婴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挫折教育。
如何对0到6岁之间的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0~1岁无须挫折教育
孩子的行为多是无意识的,成人的悉心照顾会使他们获得一种安全感,从而使它能够以成人为“安全基地”进行各种对外部世界的探索,这种探索还无所谓成功和失败,所以不会使孩子产生挫折感,所以在一阶段也就无须进行挫折教育了。
1~3岁遇到困难才鼓励
1~3岁是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期,是孩子自我意识的萌芽时期,我们会发现,在这一时期上的孩子,他们行为上开始变得独立起来,对成人的`话很少听从。这时候父母的教育是显得非常头疼的。
但是在这时期,你您必须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孩子“自己”遇到困难,然后再进行鼓励。
3~6岁寓教于游戏
孩子之所以喜欢游戏是因为在游戏中儿童可以什么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少了成人的很多约束。所以家长要知道,游戏可以作为了解自己孩子心理的绝好工具,可以利用好这一工具来教育孩子。
比如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家长可以通过一个游戏来教育孩子如何应对挫折,更直观的让孩子感受到。
当孩子遇到挫折怎么办
多肯定、鼓励孩子
孩子在遇到挫折时,在精神上常常是最脆弱的,这时父母及时关心和鼓励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他会感到孤独无助,会有被遗弃的感觉,有时甚至会出现轻生的念头,父母及时地安慰和帮助孩子,孩子就会抑制和忘却难过,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遇到挫折先冷静
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告诉孩子,要及时跟自己沟通,并且强调会跟孩子一起好好分析,遭遇挫折或困难的原因在哪里,而不是当孩子考得糟糕时,先劈头盖脸地一顿责备,更不能夸大挫折的影响力。所以家长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一定要冷静下来。
适当合理宣泄
挫折会带来消极的情绪体验,要引导孩子通过合理的途径,把这种消极情绪宣泄出来,不要自我压抑,闷在心里,哭泣、大笑、倾诉等都是宣泄的途径。但也要让孩子明白,宣泄的方式要合理,也就是说,在宣泄时不要影响和伤害他人。
强化榜样意识
要知道,孩子喜欢模仿,也很容易受暗示。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给孩子很好的暗示,使孩子自然而然地学会坦然对待挫折,勇敢面对未来。有时,同伴的榜样力量也是无穷的。比如,通过和邻居的孩子一起做游戏,来激励孩子,树立孩子的榜样意识。
让孩子经受一点失败
我们都知道遭遇挫折时正常的,但是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快快乐乐的长大,不要遭遇到挫折。有这种想法的家长从今天起要改正了,要知道这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好处,其实,作为家长,有时让孩子体验一点失败的滋味未尝不是好事,可借机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
总之,挫折是暂时的,也是永远的,抗挫折能力应该贯穿于一个人成长的始终。如果把生命比作一把锋利的刀,那么,挫折就是一块不可缺少的顽石,为了使青春的刀更锋利,就让孩子勇敢地面对挫折的磨砺吧!
篇4: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不遇到困难和挫折,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对待这些困难和挫折。如今的孩子多数都是独生子,是家里的“小太阳”、“小皇帝”,很少经历过艰难困苦的生活的磨练和大的挫折。这一方面,为他们的顺利成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是值得庆幸的大好事。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从完美的人格塑造角度,从坚强的意志品格锻炼角度来思考问题,这又不能不说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缺憾。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措施和途径给他们“种一下牛痘”、“打一下预防针”,补上这一课,将来他们就有可能在艰苦、复杂的情况面前无所适从,在困难和挫折的面前难以应付。 因此,对今天的儿童少年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增加一些磨练,使他们 懂得如何正确对待挫折、失败、困难,从而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坚强的革命意志,对于他们将来的成长,对于我们民族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一、实施挫折教育必须遵循科学规律。 要制订科学的实施计划,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分步实施。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低,表现千奇百怪,情况千差万别,对学生实施抗挫折教育,一定要摸准病情把准脉,区别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必须充分注意到学生之间的差异,了解其行为的特征,破译其内心的密码,根据不同对象,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比如,有些学生各方面都比较出色,或者在某些方面有着别人无法比拟的长处,经常受到表扬,成长比较顺利的青少年,往往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较低。他们自身显露出的“光芒”使他们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别人也容易只看到“光芒”而忽视他们的不足。一旦有人指出其缺点或不足,他们往往难以接受,更经不起挫折和磨难的打击。因而,对于显示出这样那样“光芒”的学生,可以故意设置一些挫折,故意不表扬,不肯定某些优点,使其在受挫中得到磨练,以弥补他们心理锻炼上的缺陷。又如,那些学习较差的同学往往比较多地表现出怯懦和自信心不强,在挫折和失败面前往往表现为无所适从。要提高这部分青少年的自信心,必须多一些鼓励和肯定,从而使他们建立起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勇气。 二、实施抗挫折教育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各教材中有关不怕困难,战胜挫折的内容,采用讲明道理、直观引导、设置障碍、模拟训练等方法,启发学生懂得每个人在成才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必须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挫折面前不气馁,敢于夺取胜利,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抗挫折意识。在实施抗挫折教育中,心理测试和心理咨询是必要的,它对矫正学生的不健康心理,正确施教,培养学生的优秀心理品质是不可缺少的。 三、活动课程和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是实施抗挫折教育的重要途径。 小学生都喜欢参加课外活动,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确定切实可行的抗挫折教育内容和抗挫折目标。定时间、定地点、定辅导教师、定辅导内容,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磨练意志。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利用板报、墙报、广播的形式渗透抗挫折教育。重视环境氛围的教育作用,努力营造抗挫折教育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氛围。如在橱窗里设立抗挫折教育专栏,展示学生战胜困难的事迹图片;在班级墙壁上挂上名人战胜挫折的警句等,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接受教育。 四、要把抗挫折教育纳入德育范畴,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的抗挫折教育立体网络。 首先要发挥教育委员会、校外教育基地的作用,请老红军、老八路讲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请著名劳模、企业家介绍他们的创业之路,使学生从小培养艰苦奋斗,不怕挫折,敢于竞争的'精神。其次,要把抗挫折教育的内容纳入家长学校教学和研究范畴,使家长在家庭中有意识地创造抗挫折教育的氛围及和谐的家庭环境,配合学校实施抗挫折教育。5:如何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如何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
现今的孩子大都是在万千宠爱中长大的,任性、脆弱、自我,依赖性强,独立性差。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孩子们的生活条件更加优越了,这些“蜜罐罐”里长大的孩子们在享受优越生活条件的同时,如果不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可能会缺乏某些对他们终生发展都具有极重要意义的心理素质。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家长、教师等都纷纷呼吁,今天孩子需要挫折教。
所谓挫折教育,是指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幼儿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创设或利用某种情景,提出某种难题,让幼儿通过动脑、动手来解决矛盾,从而使他们逐步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出一种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
应该适时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公认。幼儿已有了一定的体力,也具备了一定的与人交往的能力,这就使幼儿有可能去面对一定的困难,并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困难。
况且,幼儿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大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绝大多数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是能够克服的,因此,我们应该相信孩子的能力。那么,应该怎样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呢?
一、引导幼儿正确认识挫折
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各种活动时,尤其是在幼儿面临困难时,应该让他们直观地了解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反复体验中逐步认识到挫折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从而真切地感受到要做任何事情都会遇到困难,成功的喜悦恰恰来自于问题的解决。
幼儿在接触外界事物、学习知识时,的确离不开成人的帮助,但如果这种帮助变成了代替,久而久之,幼儿就会缺乏克服困难的心理体验,一旦因为遇到挫折而达不到预期目标时,就会产生畏难、懒惰的情绪,造成学习障碍。
因此,幼儿挫折教育首先要破除幼儿学习的`依赖性,要让幼儿在各种学习活动中自己感受困难,并为克服困难做出自己的努力。
例如,当幼儿摔倒后,应让他自己爬起来,成人不要大惊小怪地赶紧去扶,否则,幼儿很容易形成“摔倒就等人扶”的依赖心理。只有让幼儿在克服困难中感受挫折,认识挫折,才能培养出他们不怕挫折、敢于面对挫折的能力。
二、利用和创设困难情景,提高幼儿挫折承受力
在幼儿的生活、学习活动中,成人可以随机利用现实情景,或模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难题,让幼儿开动脑筋,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经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例如,小班孩子的自理能力较差,有的孩子新买的鞋不会系鞋带,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让老师帮忙。但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我只帮他系一次,并让他看着我是怎样系的,第二次我就不再帮忙,而是让幼儿自己动手,如果幼儿的确有困难就再指导一下。
幼儿在经历了由不会到会,由别人帮助到自己干的过程后,心理上会得到一种满足,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自理能力。成人还可以创设一些情境,如:把幼儿喜爱的玩具藏起来让幼儿寻找,让幼儿到黑暗的地方取东西等。但是,在创设和利用困难情景的时候,要注意几个问题:
1.必须注意适度和适量。设置的情景要能引起幼儿的挫折感,但不能太强,应该循序渐进,逐步增加难度;同时,幼儿一次面临的难题不能太多,否则,过度的挫折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其产生严重的受挫感,从而失去探索的信心。
2. 在孩子遇到困难而退缩时,要鼓励孩子,在孩子作出努力并取得成绩时,要及时肯定,让孩子体验成功,从而更有信心去面对新的困难。
3. 对陷入严重挫折情景的幼儿,要及时进行疏导,防止孩子因受挫折而产生失望、冷淡等不良心理反应,在必要时可帮助孩子一步步实现目标。
三、利用榜样作用教育,增强幼儿的抗挫折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讲述一些名人在挫折中成长并获得成功的事例,让孩子以这些名人做榜样,不畏挫折;要注意父母和老师的榜样作用,在幼儿眼中,父母和老师非常高大,无所不能,他们对待挫折的态度和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态度和行为;同伴也是孩子的“老师”,教师要抓住同伴的良好行为树立榜样,增强幼儿抗挫折能力。
例如:有些幼儿不敢走平衡木,老师在旁边鼓励说?别怕,你行!“或者说:”你像某某小朋友一样勇敢,老师相信你!“ 在榜样的影响下,幼儿会树立信心,努力去克服困难。当战胜困难后,老师的”你真行“就会变成幼儿心理上的”我真行"。
四、多鼓励,改变幼儿的受挫意识
幼儿只有不断得到鼓励,才能在困难面前淡化和改变受挫意识,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成人要多鼓励幼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一旦进步,要立即予以表扬,强化其行为,并随时表现出肯定和相信的神态。成人的鼓励和肯定既能使幼儿的受挫意识得以改变,又能提高他们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是家长、老师共同努力的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注意,不能对幼儿提出过高要求,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进行培养,否则,幼儿在压力面前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经常笼罩在这种挫折感中,会损害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总之,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没有挫折不行,挫折过多、过大也不行,成人要正确引导,使幼儿能正视并战胜挫折,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