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元宵节的文章(精选11篇)
关于元宵节的文章(精选11篇)
写在元宵节:生活中的小确幸
文/二当家
今天是元宵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花灯节。这一天,按照中国传统,是要做两件事:吃元宵(汤圆)和看花灯。
我在想,中国的节日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东西,因为它不断通过人为地设置一个节日,像元宵节,通过吃美食(汤圆),赏美景(花灯),让你可以重视生活中的美好,去体味当下的幸福,这不就是我们现在一直在倡导的小确幸吗?
我觉得过好节,就是一个好的生活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但你并非无师自通,它跟任何其他的技能一样,都是需要学习,需要践行,在今年的年初,我写了一篇文章《再见2023!》,里面就提到2023年,一个重要的课题,是学会发现美,欣赏美,让美好贯穿于日常的生活之中。
其实,小确幸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而在于自己的定义,以及当下的感受。
我的一位朋友,只是一个普通的白领,但她每天都会自己用心地做早餐,榨豆浆,烤面包,做沙拉,煎鸡蛋,做的东西都很简单,但通过摆放,角度,总是能做出美轮美奂的效果,然后发到朋友圈,坚持做了一年,虽然我们也不怎么见面,但从朋友圈的一系列的互动,看到大家还是很佩服她的品味和生活态度,无形中就让人不自觉地对她产生好感,然后大家渐渐对她产生了一个印象:一个热爱生活和认真生活的女孩,据说现在她的职业生涯也发展得很好。
我的另一位朋友,酷爱户外,每周只要有空,总是要去徒步,然后把自己的旅游见闻,也是发布在朋友圈上,里面很多美景,很多风土人情,虽然大家真要去找旅游杂志,可以看到更为专业的照片,更为全面的攻略,但大多数人并不会这样做,虽然他的东西不够专业,但大家依然在时不时他发的动态中,可以看到他的经历,继而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旅游达人,然后有问题也会请教他,这样他就成了一个领域里的小行家,也就收获了更多的人脉的资源。
前段时间,我的合伙人问我一个问题,我看你每天写那么多东西,怎么不考虑一个平台发发,这样可以快速转化回报,我告诉他,其实书写于我而言,只是一个工具,通过这个工具,我能将自己所思所想,以及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都能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在这个表达过程中,我有更多的灵感,有更清晰地思路,然后往往写完一篇后,我就获得了更为深刻的见解,或者心态的平和,在这个过程,我已经获得当下的回报。这是为自己而写。
但假如我要在一个平台上,通过写作获得变现,那么我就需要为别人(某个群体)而写,那么这个时候,我自己怎么想,就不重要,而如何写出别人喜闻乐见的内容,才是重要,显然我有更多的限制和顾虑。当然,这也并不是不可以,毕竟商业有商业的角度,只不过如果非要这么做,我会重新开一个号,而保留这个个人的思想自留地。
在以前,我一直觉得幸福是一个不太容易的事,因为连童话里,都在告诉你,王子和公主要经过很多的磨难和挑战,才能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影视作品更是如此,男的成功,最好是草(diao)根(si)逆袭成为霸道总裁,你的是灰(nv)姑(diao)娘(si)蜕变为白富美,然后双双找到自己的幸福。但现实是,大部分的草根最终是成为路人甲,而灰姑娘都成了老姑娘。像香港电影《老笠》中那句经典的台词:你小时候人家怎么叫你,靓仔啊。现在呢,大叔啊。但别人呢,他年轻的时候,你叫他华仔,现在你都三十好几了,依然叫他华仔。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做华仔。
正是因为我们对幸福有了太多的附加条件,于是我们才越来越难体验到幸福,于是时不时一句话“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时不时一首歌《成都》,时不时一个活动“24小时逃离北上广”就会刷屏,因为我们不断总觉得幸福不在自己身边,我们需要去旅游,我们需要去一个城市,我们需要回到一个记忆中“故乡”,我们才会幸福,然而,只要自己没有学会体味生活中的幸福,这些依然只不过是欲望,是欲望,就总是实现后会更加空虚。
我散记的题目吧。
此刻,元宵晚会正是尾声。
诗话元宵节
文/张永生
元宵佳节的盛况,在古代的名人佳作中有许多生动的描写,无论是李商隐的“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还是薛道衡的“万方皆集会,百戏尽来前”,都是对元宵灯会的生动描述。
唐朝时,元宵节观灯游乐已极盛行。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无不夜游,“文士皆赋诗一章,以纪其事”。其中,被称为绝唱的是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将元宵节的盛况和游人的兴致表现得完美无遗。
宋代的元宵节更是热闹异常,北宋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结尾婉约含蓄,意境优美,余味无穷,为世人所传颂。
清代董舜民的《调寄御街行·元夜踏灯》词云:“百枝火树千金屧(xiè),宝马香尘不绝。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把观灯的少妇写得极有韵致,体态盈盈,半戏半嗔,不仅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还把笔触深入观灯人微妙的内心世界。
元宵灯会为青年男女提供了自由接触、表达爱情的机会。宋词中有不少这方面的描写:“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忆梦中。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这首词写了一对情人在元宵节观灯时幽会的复杂心情,为我国古代描写爱情的佳作。
可惜,很多时候,有情人难成眷属。欧阳修在《生查子·元夕》中写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通过元宵观灯,触景感怀,抚今思昔,表达了词中人不胜悲伤的心情。
羁旅怀人,佳节更添愁绪。北宋毛滂的《临江仙·都城元夕》:“闻道长安灯夜好,雕轮宝马如云。蓬莱清浅对觚棱。玉皇开碧落,银界失黄昏。谁见江南憔悴客,端忧懒步芳尘。小屏风畔冷香凝。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通过对元宵节热闹场景的描绘,抒发了他的孤独伤感之情,读来清新哀婉。
李清照的词为婉约派之宗,她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落日熔金,暮云合壁……”淡雅清丽,委曲精工,情景交融,跌宕有致。全词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时两种情景的比照,抒写国破家亡的感受,愁苦落寞的情怀,堪称元宵词绝唱。
千百年来,这些诗篇为元宵节增添了无限光彩,今天读来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元宵佳节的盛况及其独特的魅力。
元宵节的“面灯”
文/雷晓婉
小时候,元宵节那天,奶奶吃过早饭,就开始着手准备捏面灯。那时候,麦子白面那是何等的珍贵稀有啊,于是,就用几瓢瓜干面、玉米面掺起来,和好面捏面灯。
面灯的捏法,和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是紧密相连的。奶奶一般先捏在她看来能预示年份天气的月灯。她先把面团成圆柱形,在圆柱的一端,用细擀面杖,轻轻按压出一个圆窝儿,一月灯的在窝沿上捏一个摺儿,二月份捏两个摺,往下依次类推。然后,再捏一些动物灯,奶奶的手艺很精湛,那些鸡鸭狗鹅造型夸张,狗伸颈狂吠,鸡仰天打鸣,猪卧地酣睡,鹅探嘴觅食,神似无比。
半天的功夫,捏好的面灯,就被放到锅里篦子上,开始上火蒸了。等掀开沉重的大锅盖,在氤氲的水蒸气中,奶奶就眯缝着眼睛,逐个查看月灯:哎呀,你看,六月灯里的水儿,很多啊,雨水一定多,好啊,六月连阴吃饱饭!哎呀,三月灯怎么没有水啊,可别干旱,三月雨水贵于油啊。实际上,这是奶奶在根据面灯盏蒸熟后盏中水的多少,来占卜推算来年十二个月份的雨水和旱涝情况,这在那个科学还不发达的年代,反映了人们对风调雨顺好年成的美好期盼。
黄昏很快到来,夜色朦胧中,东家西邻的鞭炮声像炒豆般响起,奶奶开始点面灯了。她把豆油,小心地倒进这些出锅不久、晾晒干燥的面灯的凹槽里,用捻好的棉线放到里面当灯捻,一盏一盏点亮。最后,奶奶还会用勺子灯,在我面前晃几晃,照照我的眼睛,嘴里念叨着:“照照眼,不害眼。”我感到很神秘,很想问,但过年的禁忌早已被大人“耳提面授”,我们不敢问也不能问。
放灯是有讲究的。鸡灯放到鸡窝上,狗灯放到狗窝前,勺子灯放到锅台上,预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龙灯放到粮囤上,暗示苍(仓)龙引进,粮食满屯,于是,整个院子就都被跳跃的明亮的面灯光笼罩了,像极了童话中的世界。
却并不见元宵节的字样,格调依旧如往昔的婉约,忧伤,这里又多了一层怀旧的氛围。
清人曹雪芹笔下的元宵节自然和诗人词人不同,《红缕梦》里的元宵节,自然是小说笔法的铺排,或浓墨,或轻彩。
《红缕梦》开篇章更是比比皆是。
风流才子唐寅的《元宵》中“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将元宵观灯的习俗摆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这首《上元夜》写出了元宵节人们通宵达旦,流连在街道长廊之间,观看花灯的情形。这里说的上元节其实就是元宵节。上元节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诗人元好问的《京都元夕》与唐人张祜的“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描绘了京城元宵夜处处一片欢声笑语,热闹非凡的景象。家家户户灯火辉煌,人们载歌载舞,大街小巷游人如织。
众多诗词里,我非常喜爱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也正因这阕词让我知道了元宵节也是情人节。
在古时,元宵夜游玩观灯是青年男女交谊相会的好时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字字读来,别有一分诗情画意;细细品味,一阵青涩的柔情暖意扑面而来。少年时候情窦初开,总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这一句词不断地被我写在日记本的扉页上,与青春的记忆一起存活。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的《生查子》,令人愁肠百结,思念苦闷。人生总有悲欢离合,今年此时与去年那刻终究不一样。丘逢甲的“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也十分惆怅难耐。不论什么节日,都有怀乡思人的篇章在喜庆祥和的氛围里挥一笔清冷的色调。
元宵夜团圆时,不妨采一句唐诗,撷半阕宋词,在墨香古韵中,将这趣味盎然的佳节尽兴地欢闹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