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的古诗(通用11篇)

黄鹤楼古诗

       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射。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篇2:黄鹤楼古诗

       李白

       黄鹤高楼已槌碎,黄鹤仙人无所依。

       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

       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

       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

       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

       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

       江夏送友人

       李白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

       黄鹤振玉羽,西飞帝王州。

       凤无琅□实,何以赠远游。

       徘徊相顾影,泪下汉江流。

       菩萨蛮·黄鹤楼

       毛泽东

       莽莽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河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篇3:黄鹤楼古诗参考

       黄鹤楼古诗参考

       1.《望黄鹤楼》

       年代: 唐 : 李白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朮。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2.《题黄鹤楼石照》

       年代: 唐 : 吕岩

       黄鹤楼前吹笛时,白蘋红蓼满江湄。

       衷情欲诉谁能会,惟有清风明月知。

       3.《黄鹤楼》

       年代: 宋 : 陆游

       手把仙人绿玉枝,吾行忽及早秋期。

       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醉不知。

       江汉交流波渺渺,晋唐遗迹草离离。

       平生最喜听长笛,裂石穿云何处吹?

       4.《题黄鹤楼》

       年代: 宋 : 江万里

       黄鹤楼高倚半天,楼中黄鹤去千年。

       檐楹自是留真境,几席何妨得老仙。

       云护山光秋驻马,日笼江影书停船。

       良工改写归图画,俯仰令人一慨然。

       5.《黄鹤楼》

       年代: 宋 : 罗与之

       翚飞栋宇据城端,车马尘中得异观。

       双眼莫供淮地阔,一江不尽蜀波寒。

       老仙横笛月亭午,骚客怀乡日欲残。

       独抚遗踪增慨慕,徘徊不忍不层栏。

       6.《登黄鹤楼》

       年代: 宋 : 刘鉴

       西风吹我登黄鹤,白云半在阑干角。

       题诗不见旧时人,惟见青山俯城郭。

       萋萋芳草鹦鹉洲,江水衮衮来无休。

       岁月俯仰成春秋,古人今人无限愁。

       7.《黄鹤楼》

       年代: 宋 : 贺铸

       登真者谁子,昔有费公禕。

       白日玉书下,青天驾鹤飞。

       此地少留憩,神标怅依依。

       振裾谢尘浊,与尔方远违。

       层楼宠陈迹,江山长四围。

       登临美商素,雨气薄西晖。

       水落州觜嫩,风豪帆背肥。

       飘然起遐想,琳馆閟岩扉。

       明月识悠阔,白云疑是非。

       金桃未遽熟,薤露虞先曦。

       高树两华表,长招羽驾归。

       灵瓢五色剂,定与遗民挥。

       自顾乏仙质,延生犹可希。

       刀圭傥不吝,如饱首阳饥。

       8.《重题黄鹤楼》

       年代: 宋 : 柴望

       自从崔颢题诗后,更有何人吊祢衡。

       芳草不知鹦鹉恨,晴天惟见汉阳城。

       楼头月落酒方醒,岸口风高雁正鸣。

       五百年前黄鹤去,閒寻鸥鹭订诗盟。

篇4:《黄鹤楼》古诗训练

       《黄鹤楼》古诗训练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鉴赏关键点】诗从传说写起,为黄鹤楼蒙上一层传奇的色彩;又由登楼远眺异乡风景,引动日暮怀归之情。最后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愁思,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文思如行云流水,富于变化。

       【思想内容】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名句赏析】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对偶,诗人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中考链接】

       四川省自贡市(课改区)

       阅读《黄鹤楼》这首诗,完成17—18题。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7、解释下面的.词浯。(2分)

       ①历历:____________

       ②乡关:____________

       18、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A.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 )

       B.涛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

       C.三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 )

       D.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李白题诗在上头。”( )

       17.①指(汉阳林木)清晰可数(或“分明的样子”)。②故乡。2分,一个词语1分。

       18.A√ B× C× D×。4分,一项1分。

篇5:黄鹤楼的古诗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注:

       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飘荡的样子。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

       4.历历:清楚可数。

       5.萋萋:形容草木茂盛。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乡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简评: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这首诗在当时就很有名,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有人请李白题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羽《沧浪诗话》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6:黄鹤楼的古诗

       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射。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醉后答丁十八以诗讥余槌碎黄鹤楼

       李白

       黄鹤高楼已槌碎,黄鹤仙人无所依。

       黄鹤上天诉玉帝,却放黄鹤江南归。

       神明太守再雕饰,新图粉壁还芳菲。

       一州笑我为狂客,少年往往来相讥。

       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

       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

       待取明朝酒醒罢,与君烂漫寻春晖。

篇7:古诗黄鹤楼介绍

       古诗黄鹤楼介绍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远。一起来看看古诗内容介绍,欢迎读者参考!

       黄鹤楼⑴

       昔人已乘黄鹤去⑵,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⑶。

       晴川历历汉阳树⑷,芳草萋萋鹦鹉洲⑸。

       日暮乡关何处是⑹?烟波江上使人愁⑺。

       词语解释

       ⑴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⑵昔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t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

       ⑶悠悠:飘荡的样子。

       ⑷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川,平原。历历:清楚可数。汉阳:地名,在黄鹤楼之西,汉水北岸。

       ⑸萋萋:形容草木茂盛。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⑹乡关:故乡家园。

       ⑺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白话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记》);又传说费t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这首诗诗就是从楼名之由来写起的。诗人登临黄鹤楼,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诗兴大作,创作了这首诗。

       整体赏析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佳作,主要还在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美学意蕴。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诗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诗中有画,历来被认为是山水写景诗的一种艺术标准,《黄鹤楼》也达到了这个高妙的境界。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之形势。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8:黄鹤楼记古诗

       阎伯理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何必濑乡九柱、东阳八咏,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刺使兼侍御史、淮西租庸使、荆岳沔等州都团练使,河南穆公名宁,下车而乱绳皆理,发号而庶政其凝。或逶迤退公,或登车送远,游必于是,宴必于是。极长川之浩浩,见众山之累累。王室载怀,思仲宣之能赋;仙踪可揖,嘉叔伟之芳尘。乃喟然曰:“黄鹤来时,歌城郭之并是;浮云一去,惜人世之俱非。”有命抽毫,纪兹贞石。

       时皇唐永泰元年,岁次大荒落,月孟夏,日庚寅也。

       译文

       在鄂州城的西南角,有一座楼叫黄鹤楼。《图经》上说:“费祎成仙,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在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事情记载在《神仙传》上,事迹保存在《述异记》上。观看黄鹤楼这座矗立着的楼宇,高大雄伟,高高耸立。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的翅膀一样高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黄鹤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和吴地山川胜迹最美的地方。没有必要去濑乡的老子祠,去东阳的八咏楼,这里就可以观赏景色、会集神仙了。

       刺史兼侍御史、淮西租庸使、荆岳沔等州都团练使、是河南的穆宁,他一上任就把政事治理得很好,一发出号召老百姓就十分拥护。有时在公务之余他来此小憩,有时他登车在此把客人送到很远的地方,他游览一定来这里,设宴也一定在这里。从黄鹤楼上可以极目遥望浩浩的长江,可以看见众多的`高山。朝中的文人想抒发感怀的时候,可以来此读到王粲的《登楼赋》,如果想寻找仙人的踪迹,来此可以找到荀叔伟驾鹤来临的地方。于是人们常常感叹说:“在荣华富贵之时,人们常常一起歌咏这雄伟的黄鹤楼,等到衰败的时候,看到黄鹤楼就常常感到物是人已非。”我奉命执笔,在这坚硬的石头上写下了这段文字。

       时间是皇唐永泰元年,太岁纪年为大荒落,四月二十七日。

       解释

       州:指鄂州,指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

       隅:角落。

       《图经》:记载某地风俗,物产,附有地图的书籍。

       费祎:字文伟,三国时蜀汉大将军。

       登仙:成仙。

       尝: 曾经。

       驾:骑。

       憩:休息。

       遂:于是,就。

       以:用。

       列:记载。

       《神仙》:即《神仙传》,晋代葛洪著,专记神仙故事。

       《述异》之志:是《述异记》,南朝梁任昉著,多载志怪故事。

       其:代词,指黄鹤楼。

       巍峨:高大雄伟的样子

       巃嵸:高耸的样子。

       河汉:银河。

       翼:古代建筑的飞檐。

       闼:门。

       霞敞:高大宽敞。

       井邑:城乡。

       荆吴:楚国和吴国,这里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之:的。

       最:最美的地方。

       濑乡九柱:指位于濑乡的老子祠,故址在今河南鹿邑。柱,屋柱,代指屋宇。九,泛指多数。

       东阳八咏:指南齐文学家沈约任东阳太守时所建八咏楼。楼原名元畅楼,沈约有《登台望秋月》等诗八首,称八咏诗,故称。

       仲宣:汉文学家王粲(177—2),善诗赋。所作《登楼赋》颇有名。

       叔伟:荀叔伟,曾于黄鹤楼上见到仙人驾鹤而至。事见《述异记》。

       “乃喟然曰”五句:传说汉辽东人丁令威学道成仙,化鹤归来,落城门华表柱上。有少年欲射之,鹤乃飞鸣作人言:“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事见晋陶潜《搜神后记》。

       永泰元年:即公元765年。永泰为唐代宗的年号。

       大荒落:《尔雅》纪年,太岁运行到地支“巳”的方位。

       孟夏:四月。

       庚寅:二十七日。

       赏析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州城西南隅隅:角落

       B、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驾:驾车

       C、遂以名楼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D、下车而乱绳皆理下车:刚一到任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描写黄鹤楼雄伟风貌的一组是(3分)()

       ①观其耸构巍峨,高标②极长川之浩浩,见众山之累累③上倚河汉,下临江流④王室载怀,思仲宣之能赋⑤四闼霞敞⑥坐窥井邑,俯拍云烟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⑥

       D、②⑤⑥

       3、下列对本文理解不当的一项是(3分)()

       A、“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一组对偶句写登楼所见,正因为黄鹤楼高入云天,又临大江,所以登楼可以远眺周围城市风光,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

       B、本文的语言特色是句式多变,整散结合,多用对偶、夸张、比喻和排比。【黄鹤楼记 阅读答案】黄鹤楼记 阅读答案。

       C、文章列出老子祠和八咏楼作陪衬,用带有强烈感叹语气的反问句,说明登黄鹤楼同样能够“赏观时物”“会集灵仙”。

       D、本文取材得当,层次分明,有掌故,有事实,有议论,也有感慨,情辞并茂。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下车而乱绳皆理,发号而庶政其凝。(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极长川之浩浩,见众山之累累。(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解析:B项,驾:乘、骑。

       答案:B

       2、解析:②写登楼所见,④写登楼感受,均不是写黄鹤楼的雄伟风貌,其余符合题意。

       答案:C

       3、解析:文中无排比。B项错。

       答案:B

       翻译

       4、答案:(1)刚一到任就把政事治理得很好,一发出号召老百姓就十分拥护。

       (2)(从黄鹤楼上可以)极目遥望浩浩的长江,可以看见众多的高山。

篇9:黄鹤楼的古诗

       关于黄鹤楼的古诗

       1、《送康太守》

       唐王维

       城下沧江水,江边黄鹤楼。

       朱栏将粉堞,江水映悠悠。

       铙吹发夏口,使君居上头。

       郭门隐枫岸,侯吏趋芦洲。

       何异临川郡,还劳康乐侯。

       2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3、《黄鹤楼》

       唐卢郢

       黄鹤何年去杳冥,高楼十载倚江城。

       密云朝卷四山景,流水夜传三峡声。

       柳暗西州供写望,草芳南浦偏离情。

       登临一向须回首,看却乡心万感生。

       4、《望黄鹤楼》

       唐李白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0:古诗黄鹤楼说课稿

       古诗黄鹤楼说课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

       一、说教学内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人教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精读课文,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二.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古诗,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将情与景交融在一起。四年级的学生大多是10岁左右的孩子,他们对古诗的理解有一定困难,不必让学生必须把古诗意思说出来,只要理解就可以。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精华,小学生背诵、学习古诗,可以丰富语言积累,提高感悟能力、提高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使孩子终生受益,好处数不胜数,学习古诗不能专搞语法知识,本身枯燥无味不说,还使得学生忽略了重要的古诗文内涵,又占用大部分时间,阻碍了学生的阅读积累。既消灭了学习的兴趣,又消灭了学到知识的可能性。古诗学习应该做到 “三要”:诗句要反复诵读,诗意要大致了解,诗篇须熟读背诵。

       三. 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1.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古诗的特色,努力促使学生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情况,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手边的工具书以及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诗人,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的思想感情.再依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理解诗句作为教学难点,课堂中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内涵。

       四.说教材处理:

       本堂课的教学在教材处理上,我重点进行了三方面的处理,一是课前安排学生收集资料,养成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二是以这首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三是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大胆改革,即对古诗进行改写,把古诗改写成故事,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评价方式及教学手段: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2、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3、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方法来学习课文。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理念: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并积累语言,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记忆,有效地促进语言的形成。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自主学习,继续小组合作,主动探究。让学生互相评价,自我评价,老师给予适当的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离不开什么吗?就一个字。(引导生答是爱。)是啊,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爱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生长;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爱是理解,是宽容,还是力量。今天,我们就走进“人间真情”这一单元的学习。第二十课中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充分体现了朋友之间的爱。(板书:)

       2.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提示: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

       3.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4.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板画长江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大量的`前期工作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首古诗。)

       (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

       1、学法“引路”,自学古诗。

       A、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怎样来学习古诗的?

       B、归纳学习方法: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入诗境、悟诗情

       复习巩固合理的学习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力一词有待商确)

       2、“知诗人、解诗题”

       A、指名介绍李白

       B、说说诗题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C、指名学生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在这一环节,让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介绍,并进行资料地展示,教师做适当的补充,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且表现了新课标所指:强调语文课程的现代意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这一特点

       3、理诗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古诗多读几遍,自学生字词,借助手中的工具书以及书上的解释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和同桌交流。把不懂惑有疑惑的地方划下来,比如:(略)

       此时老师要做的是恰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分析.古人尝云,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许多个性化的问题,对诗文的反应也是多元化的.教师在这个环节中,

       应鼓励学生多发问,培养质疑精神,让学生乐问,促进自主学习,让学生善问.

       (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1、入诗境、悟诗情

       A、自读品味诗境

       诗文语言传神尽意,学生理解了诗句的表意,但对于那优美的语言,还没有注意,更没有对文章动情.怎样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呢?这时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去读.在这里注重体会这样几处: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景象。重点体会:烟花三月为后面学生的想象做好铺垫。

       B、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以一个问题为发散点,给学生们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学生可以根据对诗文的理解,从各个方面去思考,感悟,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C、围绕“学法”,自主合作学习

       指导各组采用不同的汇报形式,如:介绍李孟;说诗句意思,逐句朗读、逐句解释;抓住“烟花”“尽”“唯见”等重点词语,解释、朗读、品味;抓课文插图,结合自己的理解阐述画面,小组合作将李白与孟浩然在黄鹤楼边依依惜别的情形表演出来。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孩子们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来进行自主学习,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更牢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学思想。

       D、小组汇报交流

       在交流过程中,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抓住:“烟花三月”的传神,抓住尽字和唯字的传情,来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先让学生感受、理解,再通过读表达美的感受,融理解运用为一体。相机引导孩子想象诗人送别老朋友时的心情怎样?当孩子找到孤帆一句时:师: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为什么只见“孤帆”?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这样用三个带有梯步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目的是开启学生思维,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对话.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用自己的语言去沟通去表达.

       最后询问:你能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吗?引领学生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意境,与文章达到共鸣.

       这样充分发挥了教师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注意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A、自由组合读练习

       B、配乐指名读

       C、想象画面读

       D、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配乐读旨在渲染离别气氛,是对学生整体感知诗文基础上的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想象画面的读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已展开想象的翅膀,乘着思维的东风,融入了诗文所表达的美的意境之中.(什么样的意境有待商确).且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四次朗读层层深入,每次朗读的安排目的明确,注重体现了阅读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牢牢把握“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思想。

       (五)、拓展延伸、归纳升华

       A、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读、背各自了解的其他表现人间真情的古诗

       B、孩子们请你观察书中插图,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你手中的话笔描绘一下在李白和好友离别之时是什么样的情景呢?(可以图文并茂)

       (以上AB两块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是否合理有待商确)

       《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提出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鼓励想象和幻想,鼓励有创意地表达。鉴于此我设计了以上这样一个环节,这个环节的设计也是把整堂课推进了高潮,让孩子们在委婉悠扬的乐曲中描绘心中的画面,孩子的情感也得以释放,让孩子快快乐乐地、实实在在地上了一节语文课。

       七、说教学效果预测: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把这首诗背下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习古诗的热情,使学生养成收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的情操在爱中得到升华。

1:黄鹤楼的古诗

       唐 李白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岩峦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

       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

       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地古遗草木,庭寒老芝术。

       蹇予羡攀跻,因欲保闲逸。

       观奇遍诸岳,兹岭不可匹。

       结心寄青松,永悟客情毕。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