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学院试卷
中国道教学院研究生招生简章
中国道教学院2022年研究生招生简章
中国道教学院是由中国道教协会举办的全国性道教学院。自开办以来,为各地宫观培养了大批道教人才,影响深远。针对当前道教人才的实际,为继续培养道教研究与教学人才,根据《中国道教学院章程》有关规定,将于2022年招收道教经史专业研究生。一、培养目标
培养爱国爱教、品学兼优、学修并重、热爱道教教育事业,能够从事道教研究和教学的高层次人才。二、学制及招生名额
(一)学制:三年,全日制教学。学生合格完成所要求的全部课程学习,并通过毕业论文后,学院发硕士毕业证书,教内承认学历。
(二)名额:乾道20人。 三、招生条件
(一)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信仰虔诚,品行端正,道相庄严,志愿服务于道教事业。
(二)各地道教学院毕业或具有国民教育本科以上学历,具有相当道教知识基础。
(三)入道三年及以上,年龄23~35周岁。
(四)身体健康,无精神病史及其它传染病、慢性病。 四、报名手续
(一)本人自愿,各地道教组织(道协或宫观、学院)推荐及主管部门同意后,按《招生简章》要求,填写《中国道教学院2022年研究生班招生报名申报表》。
(二)提交县(市)级以上公立医院的体检材料,填写《中国道教学院2022年研究生招生申报表》一份(后附),推荐单位及有关道协宗教部门审核盖章,并附一寸近期免冠半身照片四张(蓝底彩照),最高学历证书复印件,以上材料于2022年5月15日以前快递至我院。
(三)我院对各单位推荐或公开招生的考生材料进行审核,对符合条件的考生书面通知,同时打电话或发短信告知相关考试信息。
(四)中国道教协会、中国道教学院官方网站同时发布《中国道教学院2022年研究生招生简章》及《中国道教学院2022年研究生招生报名申报表》,可下载复印使用。 五、考试时间地点
考试时间:2022年7月上旬 考试地点:待定 六、考试科目及范围
考试分笔试和面试。笔试包括:
(一)专业课:1.道教基本义理
2.道教史
(二)文化课:1.语文(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写作);2.英语
七、录取办法 (一)根据择优录取的原则确定录取考生。
(二)被录取的考生由本院直接寄给本人《录取通知书》,并函告省(自治区、直辖市)道协。
(三)被录取的考生按规定时间报到时须出具以下证明及材料:
1.由中国道教学院寄给本人的《录取通知书》。 2.身份证。3.推荐单位介绍信。八、学院管理
(一)学院实行考试考察制,成绩不合格及论文不合格者不予毕业。
(二)我院实行奖学金制度。学生入学路费及在校期间生活费用由推荐单位负担。毕业返程路费(铁路或公路)由我院发给。
(三)所需费用
生活费每月300元。不收学费,道装、丹房生活用品费用自理。
(四)为确保培养质量,:中国道教学院本科生招生简章
中国道教学院2022年本科生招生章
为继续培养爱国爱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注重修持,能比较系统地掌握道教知识,具备一定的道教经典阐释能力的青年道教人才,根据《中国道教学院章程》(2022年12月修订)有关规定,中国道教学院定于2022年继续本科生招生。一、培养目标
培养爱国爱教、品学兼优、学修并进,具有较高专业知识和修持水平的道教人才。二、专业学制
专业:道教经义 学制:四年,全日制教学 三、招收名额
乾道45人 四、招收条件
(一)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信仰虔诚,品行端正,道相庄严,志愿服务于道教事业。
(二)出家或入道一年以上。
(三)年龄19~32岁,具有高中以上学历。
(四)身体健康,无精神病史及其它传染病、慢性病。 五、报名手续
(一)本人自愿,各地道教组织推荐后,按《招生简章》要求,填写《中国道教学院2022年本科生招生报名申报表》一份(后附),并附二寸近期免冠半身照片四张(蓝底彩照)。
(二)考生须交县(市)级以上公立医院的体检材料,最高学历证书复印件。
(三)以上材料于2022年5月15日前以快递或挂号信邮寄到我院。我院对报名考生的材料进行审核,对符合条件的考生,我院将于6月底之前寄发《考试通知》,同时打电话或发短信告知相关考试信息。六、考试时间地点
考试时间:2022年7月上旬。
考试地点:考生凭《考试通知》,到学院指定地点统一参加考试。考试包括面试和笔试。
具体考试时间和地点随《考试通知》一并告知。七、笔试科目及范围(一)综合部分:
1.政治:(1)宗教政策与法规(2)2022年9月~2022年5月时政。
2.语文:“全国各类成人高考复习指导丛书”,2022高教版。 3.历史:“全国各类成人高考复习指导丛书”,2022高教版。4.英语:初级英语(二)道教部分:
1.《玄门日诵早晚课》中全真、正一经坛现行使用功课经内容相同部分。 2.《太上感应篇》 八、录取办法
(一)根据择优录取的原则确定录取考生。被录取的考生由本院直接寄给本人《录取通知书》,并函告省(自治区、直辖市)道协。
(二)被录取的考生按规定时间报到时须出具以下证明及材料:1.由中国道教学院寄给本人的《录取通知书》。2.本人身份证。3.推荐单位介绍信。
(三)无特殊情况,开学7日内不报到者按自动退学处理。 九、学院管理
(一)学院实行全日制教学,实行考试考察制管理,成绩合格,并通过毕业论文后,发中国道教学院本科毕业证书,对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同时授予学士学位。学生成绩不合格及论文不合格者不予毕业。
(二)我院实行奖学金制度。学生入学报到路费及在校期间生活费用由推荐单位负担。毕业返程路费(铁路或公路)由我院发给。
(三)所需费用
生活费每月300元。不收学费,道装、丹房生活用品费用自理。
(四)学院实行丛林化管理,坚持早晚功课、素食;严格考勤管理,原则上不准因推荐单位教务活动请假。(五)为确保培养质量,:道教学院09届坤道班 道教斋醮科仪考试试卷
道教学院09届坤道班 道教斋醮科仪考试试卷
学号 姓名 分数
一、填空(10分)
1、《全真正韵》的兴起,如果按四川说,应与四川青城山杜光庭编著的《 》一书有关。也就是说《全真正韵》的形成受 韵影响。
2、《全真正韵》最早的文字性版本是 出版的《 》
3、“神仙缥缈太虚私,世俗无由得见之。幸遇门庭开教化,临逢斋醮莫推辞。”一诗的是,说明 在潘溪和龙门洞时,大量为人斋醮,《 》中关于这样的记载很多。
4、道教的法事,按照阳事和阴事本身,可分为 道场、道场与 道场三种。
二、选择(10分)
1、开光用的咒语,一般用早课中的()
A、仰启咒 b、开经玄蕴咒 C、天地咒 d、金光咒 2、祝将科仪是在()举行
A、大殿 b、玉皇大殿 c、灵官殿 d、天坛 3、全真派道场的三幡是()
A、救苦幡、玉皇幡、三官幡 b、灵官幡、救苦幡、玉皇幡 c、玉皇幡、救苦幡、三清幡 d、三清幡、三官幡、玉皇幡 4、全真派道场中的两榜是()
A、玉皇榜、救苦榜 b、三清榜、皇榜
c、阳榜、阴阳榜 d、阳榜、阴榜 5、早课出坛转天尊,是()
A、从东向南 b、从南向西 c、从西向东 d、从东向西
三、请解释下边画线的词句(20)
1、琳琅振响,十方肃清
2、丹朱口神,吐秽除氛
3、道由心学,心假香传。
4、愿灭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心明了。普愿灾障悉消除,世世常行无上道。四恩三宥均利益。十州三岛任逍遥。回向四府众龙神,礼谢道经师三宝。
5、净扫迷云无点翳
四、请给标出下面经韵的木鱼板点,凡是有磬点的地方,请标明。(10分)
1、万 民 瞻 仰 尧 舜 日 岁 稔 丰 登 乐 太平
2、道场 众 等 人 各 恭敬 恭 对帝 前 诵 经 如 法
3、大 罗 三 宝 天 尊 台 上 台 星
4、我今 持 念平等 悉 灭 险 峻 贪 嗔 礼帝 为
5、青华 教 主 太 乙 慈 尊 玉 清 应 化 显金 身
露 门 接 引群 生 永 出 爱 河 津
五、叙述(25分)
1、请用图演示上表奠茶的示意图来
千 甘 师 大
2、请用图演示道场中供桌上的布置
3、请用图绘出疏文的书写格式
4、请默写出供养咒来
5、请说出《双吊挂》木鱼板都经过那几种变板,最后一次具体在那里变板。
六、河南省天后宫道观想举行神像开光法会,想做三天道场一下各种法事:庆贺、祝寿、天后表、开坛、取水、安水、荡秽、扬幡、挂榜、三清表、三元表、净厨、祝将、天地表、皇经、皇忏、玉皇大表、祀灶、拜玉皇宝忏。朝幡、三元经、三元宝忏、救苦经、救苦忏、落幡、下榜、普谢、回向、城隍牒、救苦疏、焰口、放河灯、摄招、安灵、朝
孤,其中每日早晚功课不断,请你给这些法事以及作息时间做出合理安排。(25分)
中国道教史话
中国道教史话
》使道教内丹学完全确立起来。概括起来,钟离权吕洞宾的思想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以《周易参同契》《道德经》为本,内炼成仙的原理是以人身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论为基础。内丹修炼涉及性和命两个方面,必须性命双修才能成功。他们是道教内丹派的开创者,对后来王重阳的北派全真教影响很大。
陈抟著有《阴真君还丹歌诀注》《易龙图序》等。他以象数的形式来表达他的宇宙自然观,就是以最简单的数和象显示世界在奇偶性、有序性、同构性、对称性等方面的秩序。陈抟的思想对后人影响极大,他在《易龙图序》中的河图、洛书成为此后周易象数学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两个图式。他力图用象数的方式去描摹宇宙,对宋代理学、周易象数学和道教哲学影响很大。通过邵雍、周敦颐,陈抟的思想对宋明理学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4、晚唐至北宋道教的总体特点
首先,在这一时期,受政治失范、社会失序的影响,在道德阐释方面,皇道之宗取得了与重玄之宗并驾齐驱的地位。
其次,外丹术明显由盛转衰,内丹术逐渐得到重视而取代了外丹术的优势地位。总体来看,这是一个外丹和内丹并存交替的时期,内丹术深刻影响了道教理论的发展,使得道教关注的重心由外在的天道自然向心性义理方面的转化。
在内丹学催生的历史背景下,涌现了一大批道教理论家,这些道教理论家的工作深刻地影响了宋明理学,是宋明理学的重要思想渊源。
但是,道教此时已埋下了衰落的根源,以林灵素为代表的神霄符箓派道教徒腐化堕落,引起了士大夫阶层和平民百姓的憎恨和不满,这是符箓派道教失去士大夫阶层信仰的开始。再则,就整体道教而言,从宋徽宗时起,道教彻底蜕变为帝王维护统治秩序的御用工具,道教鲜活的生命力开始下滑了。
总之,晚唐至北宋是道,术汇聚的阶段。
》《金丹四百字》等,他的思想仍属于钟吕一系,他明确反对烧练外丹,主张修内丹功法。张伯端的思想以《周易参同契》《道德经》为根本。《悟真篇》的体例结构师仿照《周易参同契》所运用的易学象数模式,它的内丹理论的框架同样也与《周易参同契》中的易学象数模式相同。
道教历来强调无为,晚唐以来的内丹学派则多谈有为,这就遇到了如何处理无为有为的关系问题。张伯端明确了这一点,认为在命功阶段是有为,在性功阶段是无为,要以有为求无为。张伯端继承了钟吕的性命双修思想,又结合了陈抟的《无极图》的内丹思想,把性命双修思想作了发展。钟吕的“和光同尘”思想也为张伯端所接受,他把行善积德的伦理实践作为内炼成仙的基础。在上述思想的基础上,张伯端直截了当地宣称“三教合一”。禅宗讲“明心见性”、内丹学讲“全性养命”,儒家讲“复性明理”,三者在终极目标上是一致的。心理上追求清净虚明,无私无虑;生活上追求自然恬淡少私寡欲,也是三家一致,所以张伯端认为“教虽分三,道乃归一”。张伯端把内丹修炼划分为“先”“次”“终”三个阶段,始则由儒入道,次则由道参禅,终则摄禅释性,从而把性命双修的思想完全贯彻到三教合一的观念中去,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内丹学说。
白玉蟾是张伯端的弟子,他建立教团组织,是全真教南宗的真正创立者。白玉蟾和张伯端一样援禅入道,并把性命双修、先性后命的思想发展的更加周密细致。他的内丹学说以精、气、神的修炼为核心,并认为“神是主,精气是客”,强调炼丹就是炼心,也就是炼神而归性、复命、合道。白玉蟾反对传统的肉体飞升的说法,认为肉体是要死的,不死的是“神,修炼的目标就是“圣胎圆成”“阳神出窍”。全真教南宗继承张伯端和光混俗的思想,不做职业道士,居家修炼。
(2)北宗
全真教北宗的创始人是王重阳。北宗全真教倡导三教一致、三教平等、三教合同,并在初期奉行简朴的生活方式和绝对禁欲主义的信条。北宗在修炼上强调清静自然、淡泊无为;在修炼的目标上,北宗认为修炼到阳神出窍后,一旦天帝召见,便可抛下皮囊,飞升成仙长生不死。这实际上否定了传统的肉体飞升的观点,变为追求精神即阳神不死了。在实际的修行上,北宗主张先性后命、重性轻命,并且非常重视实修实证,将心性内丹修炼称为“真功”,把济世度人的践履称为“真行”。
(3)南北宗合流
在元代统一后,由于北宗受朝廷褒扬而位尊势重,南宗不得不在元代中期以后
并入北宗。李道纯、李月溪、陈致虚等人在理论方面推动了南北宗的融合。李道纯是元初著名道教理论家,他把全真教的三教合一宗旨从传教的权宜之计推进到了思想理论圆融的程度,他的《中和集》的主旨就是三教合一,教虽为三,其源则一。陈致虚的《金丹大要》在内功丹法上融南北二宗丹法为一体并做了细致的阐述,他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把北宗祖师王重阳和刘海蟾并列(二人同师吕洞宾),而把南宗尊为祖师的张伯端等南宗五祖作为王重阳的晚辈,这个谱系为二宗合并后共祀祖师奠定了基础,从而有力地推进了二宗的合并。
4、净明教
净明教是尊崇许逊为教主的一个道教宗派。南宋末年以后,理学被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在社会上的地位上升,影响日益扩大。净明教受理学影响非常深,几乎可以说是理学在道教中的翻版。净明教用朱熹的正心诚意来诠释获得净明大道境界的方法,吸收了理学惩忿窒欲、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他的修炼目标就是净明的精神境界。净明教作为一个道教宗派的活动并不成功,但它的思想却在社会上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元明两代的统治者及士大夫对它的教义都颇加赞赏。
5、新符箓派与正一道
正
一、上清、灵宝是道教中的三大符箓宗派。南宋时期正一派受命统领三山符箓,元代之后正一教进一步壮大起来。除了三大宗派以外,南宋至明代中期的符箓类道教宗派还有神霄、清微、天心等小的宗派。江南道教诸派联合形成正一道。正一派道士可以不住宫观,可以娶妻生子。正一道以《正一经》为共同信奉的经典,主要法术是画符念咒,斋蘸祈禳。江南各派的教义、法术差别不大,这些符箓派别逐渐走向融合,向全真教靠拢。就全真教而言,这一时期也大搞符水祈禳。所以,总体来看,元代以后,道教诸派逐渐走向融合。
6、南宋至明代中期道教的总体特点
南宋至明代中期,道的阐释有明显向老庄道家复归的色彩,这一时期融汇三教的程朱理学在南宋末年后逐渐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三教融合实质上变为儒学为主,佛道为辅。
这一时期外丹术继续衰落,内丹术是道教法术的主流。随着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王道之术失去了继续发展的氛围。这一时期道教伦理之术去的重大发展,每个宗派都大讲伦理道德。
道的圆通,术的整合与精深,使道与术之间达到了圆融,这是南宋至明代中期道教发展的总体特点。
》《阴骘文》《关圣帝君觉世真理》等。
4、道教的衰落
明代中期以后道教开始步入全面衰落,清代道教势力单薄,组织松弛,系统教义无人继承,道术流于歧途和浅陋。
道教的衰落是一系列原因的交互作用的结果。外部原因主要是道教为了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不得不依附于统治者,为统治者所利用,形成了适用于统治者需要的封闭、保守模式,从而丧失了自己鲜活的生命力。内部原因是道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传播必须通过语言进行,但道教的道具有抽象性、玄虚性、模糊性、非本质定义性,从语言固有的局限性来说是确实不可能讲清说透的;道教的术也是隐语漫天,具有操作的个体性、不可重复性,表述上的语言模糊性逻辑随意性。总之,道教最后留下来的就是内丹术。但是内丹修炼是个人在私人空间内就可以进行的,基本上不具有社会性。作为一种社会性德宗教,道教的寿终正寝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5、明代中期以后道教的总体特点
明代中期以后,道的因循、术的精致与深化,是道教趋于衰败堕落的总特点。
:中国道教文化
道教与民俗文化
摘要:道教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几千年来,它深入人民生活,不断地演变,深深的影响着人们的习俗,尤其是很多传统节日的祭祀活动,都有着很多的道教元素。作为近两千年封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产生着无法想象的、巨大的社会作用。它与儒教、佛教两家鼎足而立,互相融合,一起构成了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
关键词: 道教
民俗
祭祀
民族性格 正文:
道教文化在民间的习俗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道教文化经过几千年的锤炼早已深入人们的生活之中。其中我们体验最深的就是民间的一些节日的祭祀活动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二十四日交年,都人至夜请僧道看经,备果酒送神,烧合家替代钱纸,贴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照虚耗’„„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纸驴、回头鹿马、天行贴子。卖乾茄瓠、马牙菜、胶牙饧之类,以备除夜之用。自入此月,即有贪者三数人为一伙,装妇人鬼,敲锣击鼓,巡门乞钱,俗呼‘打夜胡’,亦驱祟之道也。”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农民还保持着这个习惯,我生自农村,自己也做过一些祭祀活动。下面我们就从民间传统节日的祭祀活动说起道教。
中华民间保存着多种多样的节日,这些节日有些我们非常熟悉,有些却令我们感到奇怪。毕竟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所以很多民间节日都与或多或少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有一部分道教元素,或者纯粹就是道教节日。通过这些节日,我们不难看出道教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要说到传统节日,春节是最隆重,最热闹的,离家多远的游子到春节都要回家与家人团聚,春节虽然并不完全起源于道教,但其间充满了与道教人物诞辰有关的神仙传说和风俗习惯。春节之前会有腊八和祭灶,俗话说:腊八祭灶,过年来到。
腊八节即腊月八号,原来是古代庆祝丰收,感谢祖先和各路神灵,包括门神,造神,宅神,井神等的祭祀仪式。这一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这种粥有八种谷物组成,包括大米、小米、绿豆、豇豆、小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喝了腊八粥,就会风调雨顺,谷物大丰收。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是“祭灶”,也称作小年,顾名思义,这一天主要任务就是祭祀灶王爷。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至人间监督善恶之神,一旦发现令他不满的行为,就暗地里记上一笔帐,等到腊月二十三他就回到天上,向玉皇大帝作一次总汇报,然后降灾殃于有罪之人,所以这一天要买灶糖祭祀灶王爷,南方人应该没吃过灶糖(我来自河南有这个习俗),灶糖是一种很黏很甜的点心,据说是让灶王爷吃灶糖粘住嘴巴就不会上天给玉帝说我们的坏话了,祈愿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还有就是当天煮的饺子要先祭祀灶王爷,记得小时候每次我对着煮熟的饺子垂涎欲滴时,爸爸都会把我面前热气腾腾的饺子端走去祭奠煮灶王爷,祈祷灶王爷保佑我们一家平平安安。腊月二十三是辞灶日,要把灶王爷的像烧掉,这样就把灶王爷送上了天,在除夕夜重新贴一幅灶王爷像,把灶王爷接回来。
二十三过完,二十四就是“扫尘日”,“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屋”的习俗由来已久。民间认为鬼魂到了腊月将离开人间,人们如果不把身体和房屋彻底打扫一下,鬼魂就会藏在灰尘里,这其实源于道教。道教传说人身上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常在玉皇大帝面前说人的坏话。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帝误信谣言,令三尸神把各家的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为记号,令王灵官凡遇有记号的满门斩杀。灶王爷发觉此事,便让每户人家扎个长扫把将蜘蛛网扫掉,将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人间避免了一次杀戮,人们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正月初一是财神玄坛赵公明的生日,财神是民间很重视的神,人们都用最好的来招待他。财神象征着财富,不但正月初一要拜,逢初一和十五人们都要拜,对于经商的人更是每日必拜,以此保佑财源滚滚,生意兴隆。正月初一人们吃好的穿好的早早起床,以鞭炮、锣鼓和三牲酒席去迎接他的到来。玉皇大帝在普通民众中心目中是天界最高的神,其职能是“承三清之命,察紫薇之庭”,“小事专掌,大事申呈”。每年正月初九是玉皇的圣诞之日,民间在这一天多吃面条,作为长寿面为玉皇祝寿,为自己和家人祈福,这也往往是人们在新的一年:道教文化与中国民俗
道教文化与中国民俗
【摘要】道教文化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文化, 已深入进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传统生活及传统思维方式之中。道教对中国民间风俗影响深远,中国的多数节日均与之有关,并且在影响民俗的同时,道教文化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中国民众的性格。鲁迅先生认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本文从中国传统民俗节日入手,深入分析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民俗风俗、性格的影响。
【关键词】道教文化,民俗,性格
道教起源于上古鬼神崇拜,发端于黄帝和老子,创教于张道陵,至今约有1900年的历史。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识和信仰心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道教文化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它已在中国民间习俗的方方面面打下深深的烙印。鲁迅先生认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一、道教文化对民间节日的影响
由于古代人们对于一些奇怪自然现象的不理解造成其对自然的敬畏,同时又依赖于自然的给予,于是古代人们就认为这是神灵在主宰的世界,对其产生崇拜之情。杜撰出很多神仙式的人物并产生了很多民间节日。这些节日及其相关的风俗习惯与道教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很多是源于道教的传说, 甚至纯粹是道教节日。下面列举几个例子,从中不难发现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影响。
春节:古代人们过一个年,现在我们过两个年。即阳历年和阴历年。为了区别开来.我们现在把阳历年叫"新年"或"元旦",把阴历年叫"春节"。其实,按人们的传统习惯,尤其是在农村,重视的仍然是阴历年。所以."春节"成为我国最盛大的节日。在春节期间,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有很多源于道教的思想学说。
元宵节:元宵节这天要吃元宵,点龙灯。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上元节是道教的一个很重要的节日。
清明节:清明节也是道教的重要节日。道教奉行的教义之中,就包括祭祖宗、礼神明的内容。道祖老子认为,人们依道而行,就会有"子孙以祭祀不辍"的福报。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曾有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而每逢清明节,道教都要举办祭幽度亡的法会,以满足信众追思、感恩亲人的愿望。
重阳节:每年的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自古至今.重阳节在普通民众的心目中都是合家团聚的日子,唐代诗人王维曾有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至今日,重阳节依旧是在外的游子倍加思念亲人的日子。而重阳节的由来也源于道教故事。据《续齐谐记》所载,汝南桓景随道士费长房游学数年。长房谓桓景:"九月九日家有灾难,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酒,祸乃可消。"桓景如其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暴死,后重阳登高沿袭成俗。这就是登高饮酒的来历,其中明显有道教的影子。2
许地山认为:"从我国人日常生活的习惯和宗教的信仰看来,道的成分比儒的多,我们简直可以说支配中国一般人的理想与生活的乃是道教的思想。"3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节日影响深远,其中的多种民俗均来自于道教祭祀活动,并且其中充满了玄学的理念。
二、道教文化与民间祭祀
谈到这个方面,不得不说其产生原因。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古代,人的死亡多数是非常容易的,这就使得人们对自然更加敬畏,并且由于道教的神鬼管观念以及方术迷信导致很多人们相信这些并且敬畏神鬼。再加上道教多数居住在深山大川,其隐蔽性也加深了人们对神鬼事物的恐惧。总之,古代人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是民间祭祀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提到民间祭祀活动,不得不提几个重要的影响深远的道家活动,如:祛病消灾,丧葬,祭灶神,庙会等。
祛病消灾:古人生病了往往请道士,道士用法术驱逐致病的妖孽鬼祟。这种驱妖的法事场面一般比较大,《红楼梦》里面就有相关章节描述贾府请道士做法驱妖,由此可见道教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习俗影响之大。4近代民间仍有请道士做法祛病的习俗。
丧葬:古代人死后家中要请道士或和尚来做道场"超度"亡灵。在湘西、鄂西和贵州、浙江等地仍有为亡人"开路"、"打绕棺"、"接煞"等习俗。5
祭灶神:又称送灶神,汉族节日,灶王爷又称灶君,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民间传说灶神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因贫困而死;玉皇大帝哀怜他,封他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派他到人间作督善之神,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随着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习俗。祭灶风俗流传后,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它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庙会:庙会的源泉在于远古时期的宗庙社郊制度--祭祀。庙会起源于寺庙周围,所以叫"庙";又由于小商小贩们看到烧香拜佛者多,在庙外摆起各式小摊赚钱,渐渐地成为定期活动,所以叫"会"。庙会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它的产生、存在和演变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各地方不同的庙会上,亦有祈子、祈福求财、求医祛病、卜问吉凶等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会有商人贩卖民间玩具和小食,使这些活动中的商贸气息随着群众性、娱乐性的加强而相应增加,因此庙会又称为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后来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活动,如双簧及高跷等。自此逛庙会成了人们过年不可缺少的活动。
在对民间神祀的指导方面,更加突出的是道教的"基层"神道城隍、土地、灶君等。6总之,道教文化在中国民间活动的方方面面均有所反映,对中国民俗影响深远,对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有重大意义,对于维护社会安定也起到重要作用。在现今,科技的发展尽管使得大部分人们对于鬼神的敬畏感降低了很多,道教在城市中的存在感已经大幅降低,但是在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仍能看到道教的踪迹,如农村建房屋的选址、布局,农村门上挂照妖镜等。
三、道教文化对人民性格的影响
中国的道教文化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文化,对中国社会有着很大影响。然而,道教很多哲理仅仅是对士大夫阶层有影响,对于世俗社会,它太深奥玄妙,文化素养差的人是无法理解的,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它太遥远,因而道教的这些哲学理论往往只是在士大夫阶层产生影响。总的来说,道教在世俗文化中产生影响的则是宗教文化中特有的鬼神观念、宗教伦理信条以及仪式方法。7
中国人民的性格受到宗教伦理的影响十分严重。在民俗文化中,佛道融合问题非常严重,人们往往无法分辨什么是道教的,什么是佛教的。就如同中国的神仙谱系一样,佛道两家都在大量收录民间著名人物进入他们所谓的神谱,如关云长,佛教封他为伽蓝佛,道教则尊他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大帝。但一个共同点就是不管他们如何去收录神仙,完整神仙谱系,他们的本意都是在吸引普通大众去信仰他们,去崇拜他们。引导人们向善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风俗习惯只是俗文化的表层结构,而它的深层架构应该是在这些习惯里所潜藏的民族心理性格、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8人们在种种行为上表现出高度的理智,然而在未知的事物面前却表现出浓重的迷信的原始思维方式。这种对宗教的狂热迷信压制了人民的心理性格。对鬼神的敬畏感,对伦理道德的崇敬使得人们的压抑感更加强盛。而通过各种神圣的宗教仪式又净化了人们的内心,宣泄了狂躁的情感。于是人们又重归于平静。这样,社会安定了,人的创造性与个性意识却消失了。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固统治就是来源于儒释道等的文化对中国众多人民的影响,而一部中国封建史同样可以看做是一部宗教史(如果把儒家也看成宗教)。
1卢世菊道教文化与中国民间习俗道教论坛:道教学专业研究生“中国道教史研讨课”教学计划
道教学专业研究生“中国道教史研讨课”教学计划
2022-2022学年下学期安排
》3000-4000字左右的读书报告或学习心得,于上课时交卷,以作为平时成绩考核内容之一。
2022年9月20日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对医学的影响。道教医学以内丹术为主要内容,内丹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丰富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宝库。
理论上的贡献之一是对人体中的气、气化、气血、经络等的探索;贡献之二是养命与养性理论;贡献之三是道教医学道德观。
2.对医疗方法的影响。道教医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摸索出一整套方药、针灸、推拿、食疗等医术;在养生手段方面,总结出一整套调息、按摩、导引、行气等养生术。
3.对制药学和古代化学的影响。道教的外丹术,既深化了对药物性质的认识,也推动了制药学的发展,晋代以后,含有多种药物成分的膏剂大量出现,并逐渐成为中医外科的主药。炼丹术是中国古代化学的滥觞。
4.对音乐的影响。道教音乐用于斋醮仪式,包含了独唱、吟唱、齐唱、鼓乐、吹打乐和器乐合奏等多种音乐形式。曲式和情调着意表现神仙意境,风格多样;道教音乐吸收包容了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一些曲调还从道观流向民间,如流行于陕西、山西的道情调、流行于浙南地区的大词,即由道乐衍生而来。
5.对绘画的影响。道教绘画的创作题材以神仙为主,神仙画注重画面气氛的渲染,道教版画随着民间信仰的需求,在明代以后得到长足发展,内容多为门神、财神、土地神、灶神、福禄寿星等,从形式、构图到技法都洋溢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6.对建筑的影响。道教建筑称为“道观”,道观的平面布局深受中国庭院式民居的影响,中轴对称,与一般的中国建筑相比,道观更注重风水,大多坐落于蔚然深秀的幽山清水之间,追求清虚幽静,在文化意蕴上别具清幽的特色。
7.对文学的影响。小说方面,道教的流行直接促成六朝志怪小说的繁荣,唐传奇中的部分作品仍未离搜神志怪的传统,明清的大量神魔小说多表现神仙济世的主旨。诗歌方面,促成游仙诗的兴起和山水诗的繁荣。
8.对民俗文化的影响。对城隍、土地爷、灶君、门神、财神等道教俗神的崇拜,几乎遍及各地,渗透到千家万户。
9.宗教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呈现的自身特点:
一是兼容性,中国文化兼容并包的传统,使中国社会能够兼容不同的宗教文化,从而形成本土和外来多种宗教长期并存、互相融通的格局。
• 二是宗法性。在宗法封建制的制约下,中国古代宗教也体现了一定的宗法性色彩。如佛教中“沙门(佛教徒)不敬王者,不拜父母”的规定,经宗法伦理观念的改造,变为礼事君王,孝养双亲,使之与宗法社会相协调;淡化悲观厌世思想,突出因果报应、轮回转世学说,把积善积德的伦理规范纳入宗教实践中。道教主张出世精神与在世功德统
一、炼形养生与心性修养并重,与宗法社会内圣与外王结合的传统相符;道教的神仙系统等级明晰,是宗法等级制的宗教化反映。
三是王权高于神权。中国历史上佛、道二教一度繁荣鼎盛,但并未出现神权超越王权的局面。宗教始终依附于王权而存在,并接受政府的管理。传统社会的封建王权以儒学为思想文化的正统,同时又受容不同的外来宗教,允许不同的宗教多元并存,表明宗教并未对一元化的专制政体构成威胁;外来宗教曾对中国社会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并未取代中国文化,也无损于中国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