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一)
【导语】大文斗的会员“haobrave”为你整理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一)”范文,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体会本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的写作特点,理解母爱和父爱的本质,了解弗罗姆关于健康而成熟的灵魂的观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学习-理解探究-质疑延伸-拓展创新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使心灵更加健康而成熟,学会“爱别人”与“创造爱”。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对文章进行结构分析,品味关键语句,并进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2、难点: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课型:
新授课阅读课
预习提纲:
(课下自主完成)
1、文章从婴儿写起,写到了“孩子的爱”,结合全文谈一谈“孩子的爱”有什么变化?
2、这种变化跟什么有关?
3、是怎样看待母爱和父爱的,它们有什么样的本质区别?
4、孩子的爱与母爱、父爱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导入(图片、文字)
当你充满渴望时,当你生活艰难时,是她在无私地温暖你,是他在竭力地帮助你,这就是母爱和父爱。
是啊,父爱如山,母爱如海。母爱就是那馥郁清新的荷塘,让欢快的鱼儿自由的守望;父爱就是茫茫黑夜里的那盏灯,总能照亮孤寒凄楚的伤残心灵。今天就让我们畅游理性之爱海去追寻属于自己的理智和宽广。
二、简介及作品内容。
弗罗姆,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节选自他的《爱的艺术》一书。
《爱的艺术》这本书阐释了爱并不仅是一种感情,更是一个能力的问题,与人的成熟程度有关,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从而学到手的一门艺术。
三、梳理结构,把握文旨。(结合预习提纲)
1、文章从婴儿写起,写到了“孩子的爱”,结合全文谈一谈“孩子的爱”有什么变化?
婴儿—8岁以下—8-10岁—少年时期—成熟时期
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成熟的爱
(教师适时引导:可见,爱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可培养和创造的!)
2、这种变化跟什么有关?(母爱和父爱)
3、是怎样看待母爱和父爱的,它们有什么样的本质区别?(结合文意完成下表)
二者都有积极和消极的一面
母爱的特点
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
父爱的特点
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亲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
根本区别
母爱是无条件的,爱你没商量;父爱是有条件的,你须得像我。
4、孩子的爱与母爱、父爱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归纳主旨)
孩子逐渐长大,爱的能力不断发展,到成熟时期,他综合父爱和母爱从而拥有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5、课文小结: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母亲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亲是孩子的“思想世界”,孩子从对以母亲为中心的依附转到对以父亲为中心的依附,最终与他们分离,在自己心中拥有父亲和母亲这两个世界,奠定灵魂健康和达到成熟的基础。文章条理清晰,层层深入,阐明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性质及发展变化。
四、抓住关键,理解探究。(学生自找自解,结组讨论,教师点拨)
示例:
1、“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这句话怎么理解?(朗读《重读母爱或父爱》的随笔。
2、今天一定要对父母说声“我爱您”或替他们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十、教学反思:
预习提纲四个问题的提出使学生迅速把握了文章的结构和主旨,在自主理解和探究过程中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对母爱父爱的理性认识,在拓展延伸过程中既勾起了学生对自己父母真挚而深沉的爱,同时又让他们对父爱和母爱有了哲理性的思索,那就是父母养育了我们,给予了我们无限的爱,这爱是呵护,是温暖,也是理智与独立,还有很多很多;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去爱他们,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甚至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真正学会去“爱别人”和“创造爱”,因为那是成熟而完美人性的充分体现。让我们相信:学会去爱也是一种创造!当然诸多不足之处还望各位领导和同仁多多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