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主题活动反思(通用15篇)

幼儿园主题活动反思 幼儿园主题活动反思1

  设计意图:

  5~6岁的孩子,是语言发展的快速时期,有空就聊天,成为孩子们一日活动中最开心的事情。最近,班里欢欢、琪琪等孩子聊天的话题被“炒”得沸沸扬扬,“火爆”得不得了。话题中,孩子们一直围绕着汽车的内容与小伙伴开展讨论,比较不同车的不同优势,介绍自己喜欢的车的优点,而且,他们还带动了周围一大片的孩子参与讨论,有的孩子还从家中带来了许多汽车图片、汽车图书及汽车玩具,小组之间进行着相互比较、讨论着,在孩子们的心中,似乎都有了一款自己的爱车,这样的话题,“热”了很久…… 《指南》中提出,“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因此,我开展了《各种各样的车》的主题活动,借此契机,满足幼儿对有关汽车知识的渴望,综合活动《我喜欢的车》,仅是主题活动中的一个内容。 活动名称: 我喜欢的汽车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观看视频资料,了解汽车的基本结构特点。

  2、乐意大胆想象,并用语言表达自己喜欢的汽车。

  3、利用各种纸盒的特点,通过不同形式的组合,运用剪、贴、粘等不同的方法制作各种不同的“汽车”。

  4、主动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及成功的喜悦。

  5、初步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教具准备: 有关不同汽车的视频资料

  学具准备: A组:半成品的作品 B组:各种不同的纸盒 C组:已任意组合好的纸盒

  共有:剪刀、胶棒、小胶带、双面胶、各种色纸、小瓶盖、吸管等等。

  环境布置:

  1、主题墙面“各种各样的汽车”( 各种车的图片及玩具模型)

  2、布置场景“热热闹闹的大街”,街中有红绿灯的标志。

  活动过程:

  一、游戏:看一看、说一说

  请幼儿观察视频资料,了解汽车的基本结构,介绍并概括出汽车的基本特点。

  小结:不同的车由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构成(或椭圆体),车下有轮子、车身上有车窗、车灯等等。

  二、游戏:想一想、说一说 乐意大胆想象,并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汽车。

  小结:幼儿喜欢的车的主要特征,如:会飞的车是什么样子?它有什么可以飞呢?会在水中行驶的车是什么样子?它为什么不怕水呢?等等。

  三、游戏:想一想、做一做

  提出“马路上的车很少”,我们可以制作一些汽车开进马路,并鼓励幼儿大胆动手尝试。

  1、与幼儿讨论:这里都有什么材料?它们可以做什么?它们可以怎样连接?胶带可以怎样使用?胶水呢?(为幼儿动手制作积累经验)

  2、 向幼儿分组提出不同的目标:

  A组,扮点组:

  引导语:托盘里有什么?它会是一辆什么车,为什么?你能不能用这些材料把它装饰更漂亮一些?

  提示幼儿运用辅助的小材料进行装饰。

  B组,自由组:

  引导语:托盘里有什么?你喜欢的车是什么样子?它有什么本领?请小朋友自己选不同的材料,制做一辆自己喜欢的车。 提示幼儿在制作时要考虑自己汽车的特殊功能,如:会飞、无人驾驶等等特征,可以在什么地方体现。

  C组,改造组:

  引导语:看看托盘里有什么?它们又像什么,能不能把这些材料改一改、变一变,制作成自己喜欢的汽车,它会是一辆什么样车,又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呢? 提示幼儿在制作时,要考虑材料的特征,体会巧用、巧改材料的乐趣。

  四、游戏:玩一玩、乐一乐

  教师扮演交通警察,带幼儿在已布置好的场地“热热闹闹的大街”中进行“红绿灯”的游戏,知道“开”车时要遵守的交通规则,体验游戏带来的乐趣。

  活动延伸:

  可将幼儿自己制作的“汽车”投放到区域中,满足幼儿的兴趣需求。

  活动反思:

  活动结束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满足幼儿的需求。

  《指南》中指提出, “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生成活动的内容,让幼儿在活动中成为主体,教师进则是活动的引导者,综合活动《我喜欢的汽车》中,每位幼儿的兴趣都十分浓厚,活动中,将幼儿聊天的内容进行升华,如:“你心目中理想的汽车是什么样子?”,“它都具有什么本领?”,“你准备怎样设计它?”,逐层提问,让幼儿在脑海中建构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汽车,为幼儿最后的动手实践,打下基础。

  二、注重各个领域的整合,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的全面协调发展。

  《指南》中提出,“要注重学习和发展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发展”,活动中,我注重语言领域、艺术领域和社会领域的整合,艺术领域中 “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将幼儿自己的感受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如:“我喜欢会飞的汽车!”,“我的汽车上有浆,它可以两用!” “我的汽车是无人驾驶的,永远不会撞车!”,在讨论中积累幼儿的想法,选择需要的制作材料,设计制作自己心中喜欢的汽车,“开”着自己的爱车进入 “小社会”体验按规则行驶的乐趣,为幼儿将来步入“大社会”奠定基础。

  三、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因人而异。

  《指南》中提出,“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的水平向更高的水平发展”,我设计了分组进行手工制作活动,让孩子们依据自己的兴趣和水平选择和活动的材料,“扮点组---对已有的材料进行加工、装饰”,“ 自由组---对材料进行随意组合,剪接、装饰”,“改造组---根据提供的组合材料,进行想象、添加、装饰”。

  活动中,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材料设计制作喜欢的“汽车”,让每一个孩子都找到自己的成功点,自信、大胆的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喜欢的“汽车”,活动中,幼儿乐乐“开”着自己的“迷你跑车”说:“我的车是电脑无人驾驶,会自动避让前方的车!”;幼儿妞妞“开”着自己设计的“飞船汽车”在天空中飞;幼儿琪琪“开”着自己的“折叠汽车”自由自在地“跑”,据说这种车可以折叠成一个小箱子……

  总之,孩子们在活动中参与度都非常高,自行开发和设计的“汽车”都很有特点,活动比较成功。

幼儿园主题活动反思2

  活动目的:

  1、认识各种不同质地的布。

  2、了解布的用途。

  3、尝试用布进行创作。

  活动准备:

  1、收集各种不同质地的小布块。

  2、课件。

  3、提供针、线、颜料、笔、棉签等材料。

  活动指导:

  一、认识各种不同的布。

  1、观察交流,引导幼儿比较布的不同质地。

  2、组织讨论:这些布有什么不一样?

  3、分类

  二、了解布的用途

  1、组织讨论:布有什么用?

  2、观看课件,进一步了解布的用途。

  三、分组创作。

  1、布贴画:提供各种碎布、彩笔、胶水,让幼儿剪贴画。

  2、布画:提供棉签、各色颜料、布,让幼儿在布上进行创意画。

  3、染布:提供碎布、颜料,让幼儿尝试染布。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目标定位恰当,整个目标不仅体现了领域的整合,还注重了认知、情感、态度三维的整合。本次活动教师主要是通过设置三个环节来完成活动目标。例如通过看图学文,课文从静态的色、动态的物、拟人的情几个方面描写了田野里、河岸上、学校里的不同景色,讴歌了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是一篇图文兼美的好文章。本课教学主要以忆春天、读春天、说春天、写春天四个环节为主线,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春天自然景象的特征,在阅读中感受春天的美好,在表达中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在赞春天中升华情感,感悟生活的美好。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感受有以下几点:

  一、 大自然永远是学生最好的课堂,在大自然中学习也是他们最快乐的事情。

  在扫除了字词障碍后,我带领学生在校园,通过看、听、闻、想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和寻找春天。在自然的怀抱中,学生奔跑着,竞相把嫩绿的小草、盛开的蒲公英指给我看,拿给我闻。通过观察,他们把柳枝随风摆动的姿态表演给我看 ——————大自然,成了最好的课堂。

  二、生活化的文本解读,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有效拓展了知识空间,提高了教学实效。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展现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私语的燕子、绽放的杏花、舒展的麦苗——————恰逢春雨淅沥,我又适时展现了春雨滋润禾苗、禾苗舒展的情景。现实的生活,熟知的情境,唤起了学生愉悦的审美感受,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拓展了学生语言表达的空间,更深入、广泛地了解春天的景象特征,有效地提高了教学实效。

  三、多种形式的读,指导了方法,培养了习惯。

  三年级的学生,具备了初步读文的能力,在教学中,通过初读感知、细读品析、朗读抒情等环节,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读文阶段,解决不同深度的问题,指导了了读书方法,培养了读书习惯。

  四、多种途径地说,尊重了差异,展现了个性。

  利用板书空白,结合课件展示,逐步带领学生简单说、具体说,自由的说,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促进了语文与生活的链接,不但提升了学生自我的言语表达力,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也促进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体验,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给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了平台。

  总之,本节课我是在充分理解和领会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从

  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内在需要出发,灵活地组织、处理和运用教材,并及时吸收、补充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将教材内容生活化、动态化、情境化、形象化,努力扩大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时空界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到生活中运用语文,从而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纵观整个课堂,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1、教师“扶”的多,“放”的少。

  过多的引领,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展现。在教给方法后,应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和展现的空间。

  2、课堂教学知识点过多,影响了主线的突显。

  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想多给学生点什么,力求面面俱到。例如观察方法的指导、词语的解释等。这反而影响了教学主线即了解春天的景象特征的突显。

  3、读的指导不到位。

  对于低段学生来说,读出美、读出情,学生还不能理解到位,因此,教师要有范读。

  经过反思,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加强预习指导,尤其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不能赶过场。在多读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二、“扶放”结合,张弛有度。加强方法的指导,点拨要落在关键处。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注重让学生体验和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三、注重生活积累,培养学习习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鼓励学生留心观察自己身边的生活,利用知识窗、日记等平台,丰富和积累语言,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四、教学切入点生活化。教师要善于解读教材,更要善于把教材解读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注重从学生的世界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教学生活化。

幼儿园主题活动反思10

  设计意图:

  这个月的主题是“亮眼看世界”,在这个主题中,我们引导幼儿从身边的环境、生活中去看各种事物。而卡也是幼儿生活中间接接触到的一种物品,是一种比较新奇而又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设计这样的一次活动,是为了让幼儿更集中、更有意识地去观察和思考……卡是什么样的,它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

  活动目标:

  1、观察各种卡,了解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尝试自己设计卡。

  3、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活动准备:

  幼儿收集各种卡,提供纸、彩笔

  重难点:

  了解卡的不同用途。

  活动设计:

  1、说说自己的卡。

  幼儿先和同伴交流自己带来的卡,是什么卡?有什么图案?再请幼儿在集体面前交流。教师给幼儿介绍另外的卡。

  2、给自己的卡找家。

  让幼儿自己给卡找个家。

  教师和幼儿一起看看每张卡是不是都找到了自己的家。引导幼儿了解不同卡的不同用途。引导幼儿说说哪些地方能用到卡?为什么要用卡?

  3、我想要的卡。

  启发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计一些卡,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创作。鼓励幼儿设计与众不同的卡、携带方便的卡。幼儿互相欣赏自己设计的卡,分享交流。

  4、展示幼儿的卡。

  将幼儿设计的卡展示在墙面上,我们在用卡时要注意些什么?

  教学反思:

  孩子们学习积极性高。但在开始作画时,相当一部分孩子不敢下笔,在老师的鼓励和引领后才纷纷动笔画。分析原因,平时锻炼机会不足,缺乏自信心所致,大家认为,活动时间太长,在这次活动中,教师的活动程序清晰有序,过程生动、有趣,方法得当。富于启发性、探究性,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态、语言、语气始终充满感染力,深深吸引着孩子们情绪愉快地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因此,整个活动过程气氛活跃,效果理想。

幼儿园主题活动反思11

  主题的由来:

  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孩子们对音乐区的“小乐器”很感兴趣,很多小朋友天天带有关乐器的图书、光盘、还有各种小乐器玩具等等。活动区时候他们到音乐区来开个人的“音乐会”,还有很多捧场的小观众呢,很是热闹!最近他们谈论的话题大多也是“小乐器”。于是,我就以幼儿的兴趣为主,开展了以下的主题活动—————乐器。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对乐器的兴趣,引发幼儿求知探索的欲望。

  2、培养幼儿用完整话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幼儿大胆表达。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协调的能力。

  4、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5、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问题板块:

  幼儿:

  曲鹏法:笛子有多少的小孔?

  周新博:

  古筝有多少根弦?

  孙瑞琪:古筝和古琴有什么不同?他们一样吗?

  陈艾伦:二胡为什么就两根弦?

  教师:

  你们知道乐器包括几种吗?他们都是什么?

  你们知道他们是怎么演奏出好听的声音的吗?他们是从哪里发出声音的?

  主题墙板:

  主题墙板分为:

  1、问题板

  对幼儿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公开。

  2、展示板

  随时对幼儿学到的知识经验加以展示(如:幼儿制作的小乐器,活动中幼儿的一些语言,家长的及时反馈)

  3、成果板

  让幼儿自己谈谈自己都学习到了什么知识经验,教师和家长可以帮助记录,并加以展示。

  四、区域游戏相关内容:

  图书区:投放有关乐器的书,图片,供幼儿阅读或欣赏。

  电脑区:投放有关乐器的盘,VCD,供幼儿观看和倾听。

  美工区:投放各种适合做乐器的不同质地的材料,及废旧材料等等,供幼儿选择制作。

  音乐区:投放乐器演奏的磁带,各种种类的乐器,供幼儿有不同的选择。

  家园合作:

  请家长在家中帮幼儿寻找一些有关乐器的资料,可以上网查询,并给幼儿讲述,使幼儿基本了解,能给其他幼儿讲述。

  请家长有时间可带幼儿到音乐厅去欣赏乐器演奏,丰富幼儿的已有经验,亲自感受一下,乐器是怎么演奏的!

  资源利用:

  家长资源:

  请家长帮助幼儿了解有关乐器的知识。请会乐器的家长可以到班中为幼儿演出。

  园所资源:

  从园资料室找来一些关于乐器的书籍和图片等。

  教师:

  把自己家中的乐器带到幼儿园中,为幼儿现场演奏。引起幼儿的兴趣。

  活动反思:

  通过轻松活泼的律动形式把孩子带到音乐的殿堂,调动孩子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情感, 在学习歌曲时教师先范唱让孩子体会歌曲的情绪。让孩子轻声模唱从而感受歌曲的情感, 这样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歌曲并能很好的演唱。为了发挥孩子创造力让孩子自编动作, 使活动气氛达到高潮。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歌曲,也发挥了孩子的创造能力,真正的达到了教学目的。

  小百科:乐器,英文:musical instruments,泛指可以用各种方法奏出音色音律的器物。一般分为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

幼儿园主题活动反思12

  设计意图:

  我和孩子们在园内观察散步时经常发现在幼儿园的草地上、小树林里、草地上、大型玩具下有各种各样的垃圾——糖纸、橘子皮、吃剩下的包装袋、香烟头等。孩子们对此现象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这里垃圾怎么会这么多?”“这些垃圾都是哪里来的?”

  《指南》中提出教师应善于将幼儿在一日活动中自发生成的具有发展价值、共同兴趣的热点及时捕捉住,与预设活动的内容有机结合,并在实施过程中关注幼儿即时生成的内容,给以适度的回应。

  我感到幼儿提出的这一问题很有价值,它能引发孩子有关的很多想法,因而适时调整计划,与孩子们一起展开讨论。通过讨论,促进孩子实现经验的互动,知道作为幼儿园的一份子,我们都有责任关心幼儿园的整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并延伸至提醒大家一起来保护幼儿园的环境,让我们幼儿园更加美丽、更加整洁。因此,我们就设计了这次探索性主题“我是幼儿园小主人”的活动,让孩子在这种经验互动中,思维得到发展。

  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图片,乐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想法。

  2.初步激发“我是幼儿园小主人”的意识。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电脑、有关资料、图片

  活动过程:

  1. 观看图片:整洁的操场、教室等

  问:这是什么地方?

  你喜欢吗?

  为什么?

  (心情舒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老师小结。

  2. 观看图片:有垃圾的操场、教室等

  问:这里都是什么?

  怎么会有这么多垃圾的?

  你看了,觉得怎么样?

  (看见了难受、玩得不开心…...)

  老师小结。

  3. 问: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幼儿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

  (把垃圾捡起来,扔到垃圾筒里。做不乱扔垃圾的标记,挂在各处。看见乱扔垃圾的行为及时提醒、劝止……)

  师:我们这些小主人真棒,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

  使我们的幼儿园更加整洁,更加美丽。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根据二期课改的精神,把表达与表现有机的进行整合,为孩子们创设了条件,使孩子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树立了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理念,尊重孩子,把孩子们自己发现的问题交由孩子们自己解决,大家各抒己见,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表达表现自己的认识,让孩子与老师,孩子与孩子,孩子与环境发生互动,互相学习,互相感染,真正发挥了幼儿学习主人的作用,使孩子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得到了提升。

幼儿园主题活动反思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