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精选20篇)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并能熟练应用。

       2.了解等高线定义,理解其特点并能灵活应用。

       3.能利用等高线判读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教学重点:

       等高线定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

       利用等高线判断地形特点

       教学方法:

       演示法 比较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地图的基本要素?

       2.比例尺的三种形式?

       [导入]

       同学们已经对地图的基本要素有了了解,实际上地球表面不是平的,而是高低起伏的。例如有高山、平原、海洋等等,这些地形是如何在地图上表示一目了然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今天来学习《地图》的2:《地形图的判读》教学实录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实录

课前教师播放配景观图片的青藏高原歌曲。

       师:课前同学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看到地球表面是高低不平的,既有巍峨挺拔的高山,也有平坦宽广的原野,然而地图是平面的,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准确地在平面地图上表示出来呢?如果有人绘制出这样的地图你们能不能看懂?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地形图的判读。

       一、海拔和相对高度

       师:在学习等高线地形图之前,首先来学习两个基本的概念。请同学们阅读课本24页,在阅读的同时完成导学案3: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口诀

       判读方法

       数值大小

       1.平原:海拔<200米;等高线稀疏。

       2.丘陵:200米<海拔<500米,相对高度小于200米,等高线较疏,弯曲处较和缓。

       3.山地: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200米;等高线密集,河谷呈“V”字形。

       4.高原:海拔>500米,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

       疏密程度

       密集:坡度陡;

       稀疏:坡度缓。

       形状特征

       ①山顶: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等高线封闭,数值中高周低}。

       ②盆地或洼地: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升高。

       (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示坡线——为垂直于等高线的短线)。

       ③山脊: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低处。等高线从高往低突,就是山脊。

       ④山谷:等高线凸出部分指向海拔较高处。等高线从低往高突,就是山谷。

       ⑤鞍部:正对的两山脊或山谷等高线之间的空白部分。形状与马鞍相似。

       ⑥缓坡与陡坡及陡崖:等高线重合处为悬崖。等高线越密集处,地形越陡峭;等高线越稀疏处,坡度越舒缓。

篇4:地形图的判读练习题

       地形图的判读练习题

       初一上册地理同步练习:地形图的判读练习题

       5:初中地理《地形图的判读》课件

       初中地理《地形图的判读》课件

       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地面高度的两种计算方法;

       通过等高线地形图简单识别各种基本地形类型。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等高线数值大小辨别地势高低;根据等高线疏密辨别坡度陡缓。

       难点: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表各种基本形态。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讨论:

       地表是高低不平的,而地图是平面的,我们若想读懂地图、灵活运用地图,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就需要学会在地图上辨认地表的高低起伏。

       引入:

       那么,在地图上如何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特征呢?

       引出课题: 一、地形图的判读,并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