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知识点:
字:1、嚷、惩、铿、锵、肇的读音;惩的声调是二声,不能读成三声;惩处的处是多音字,在这里读chǔ。还有一个四声的读音可以组成到处。
2、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巡字中的后面几笔是撇点,不能写成半圆;嚷字的右半部分应写得紧凑一些。讲解笔画。
词:1、理解词语
焦点 耀武扬威 得意扬扬 铿锵有力 诸生 胸怀
2、积累:四字词语 例 风和日丽、热闹非凡等
句:1、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读后感。
篇2: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齐读、分组、分角色的朗读,让学生理解体会周恩来学习目标、志向,并向其学习。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关键点: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
教学思路:通过读课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
教学教路:理清“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字面意思,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教学学路:让学生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联想。
一、揭题导入。
1、介绍周恩来
2.试着读课文。
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4、生字测读,并提醒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注意其读音。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整体感悟,综合探究。
1、自渎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你从每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
2、自主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读文,交流读文所得。
3、自由组合学习小组,以不同的方式读文。
4、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
5、说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意思。(联系图片过去的中华、现在的.中华在你心中的样子。)
6、联系上下文,理解周恩来的志向同前两个孩子是不同的,在当时那种背景下,13岁孩子的豪言壮举足以说明他志向的远大。
7、学了这篇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三、诵读。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小组读。
3、个别读课文。
四、课外延伸。
1、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2、阅读《立志争光》。
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3: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对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练习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你了解多少呢,看看下文吧,希望您读后可以有所收获!
―、抄写词语(字要写规范)。
风和日丽铿锵有力振兴中华疑惑不解
得意洋洋灯红酒绿耀武扬威衣裳褴褛
二、选择合适的音节填在里。
1.处chǔchù
(1)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2)她希望有人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2.喝hēhè
(1)周恩来的话博得同学们的喝()彩。
(2)天气热了,要多喝()水。
三、比较下面的句子,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
1、这时周恩来才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2、周恩来站了起来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四、判断正误,选择正确的'在()打“√”。
1.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这句话中“背”是“躲避;瞒”的意思。()
2.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
这句话中“果真”与“果然”意思相近。()
3.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这句话中“此”具体是指“抱负和胸怀”。()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周恩来在租界里看到
的事,才真正体会到,深刻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就要。于是他立下“”的伟大志向。
六、周总理的事迹非常多,歌颂他的文章极多,请同学们搜集相关资料,以“周总理永远和我们在一起”为主题,开展专题综合性学习活动。
上文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练习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
篇4: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我在教学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1、认识并理解“帝国主义、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铿锵有力、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周恩来的资料;熟读课文,理解词语意思,并在感受深刻的地方写批注)
教师: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出示周恩来图片。
师:图片上的人,你认识吗?关于他,你都知道些什么呢?
2、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指导“崛”的写法,初步解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出示词语,并指名读。
将词语放在句子中再读,并让学生说说部分词语的意思。(突出学习方法指导:借助工具书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
2、质疑,自主提问
师:在预习课文之后,有没有仍然不懂的问题?
3、带着问题读或听读课文:
指名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
引导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在有所发现或有感触的地方继续留下思考的痕迹。
三、研读重点,深入感悟。
挖掘有价值的问题,结合课文重点词句,加以解决。如:
1、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引导如下:
(1)引导学生学习课文1—6自然段,突出对话部分的朗读指导,体会周恩来耳闻“中华不振”时的疑惑不解。
(2)多媒体出示百年前中国贫民区和租界地照片,渲染对比,使学生了解当时社会现状,进一步感知“中华不振”。
(3)读课文7、8自然段,体会周恩来目睹“中华不振”后的悲愤心情。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也可以加上动作、表情,演一演,体会周恩来之所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是因为他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不振”。)
2、“中华不振”的现状,引发了周恩来怎样的思考?
读课文,讨论交流。
3、周恩来面对“中华不振”,立下了怎样的志向?
分别用“清晰而坚定”的语气读,用“铿锵有力”的语气再读。
4、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何不同?(在对比中,使学生感悟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四、激情朗读,升华情感
1、出示课文最后一段,激情齐读。
2、联系全文内容,体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含义。
3、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
五、激励总结,拓展延伸
齐读周恩来写下的著名诗篇: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六、综合性实践作业:
回忆自己或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然后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七、板书设计: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立志
中华不振
篇6:《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读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12岁的周恩来对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疑惑不解和他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正是使他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伟大志向的导火索,在修身课上,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他少年时代就心系祖国的具体表现。
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文章。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会水到渠成的解决学生“为什么而读书”这一古老而又崭新的问题,
二、学情分析
课文所写内容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但学生对敬爱的周总理并不陌生,所以课前让学生查找有关旧中国“外国租界地“的材料,查找帝国主义者侵略者如何侵略中国的资料,查找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课上进行交流,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分析、归纳、朗读、感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以此为基础,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以上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7:《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欲望: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齐读,个别读。问为什么这样读?(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
2、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自读思考:课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4、诵读课文。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小组读。
(3)个别读课文。
八、课外延伸:
1、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2、阅读《立志争光》。
篇8: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认识 8 个生字,会写 12 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今天很高兴来油溪小学给同学们上课,在上课之前陈老师有个问题想问大家。你们长大了想干什么呢?为什么有这个志向?(生发言)
一、引出课题,激发兴趣
1 、谈话导入:看来,同学们都是有志向的孩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关于“立志”的故事。
篇9: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3 、鼓励学生质疑:看到这个课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生答:周恩来)
生:周恩来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看来同学们不关有理想,还善于思考。)
4 、简介周恩来。 谁知道周恩来的生平?(生反馈)
周恩来( 1898 ~ 1976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原藉浙江绍兴, 1920 ~ 1923 年,赴法留学,求得马克思主义,参与建立中国共产党; 1925 ~ 1949 年,献计献策,建立新中国;建国以后,担任国务院总理,为新中国的建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1972 ~ 1975 年,晚年的他,仍带病坚持工作,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
不仅全中国的人爱戴他,全世界都了解他,在他逝世的时候联合国为他降半旗表达哀悼之情。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 、指名认读。(请请小老师 , 生跟读,师正音。)
2 、书写友情提示。(老师发现同学们还是善于观察的孩子)
3 、理解词语。
疑惑不解、耀武扬威、衣裳褴褛、得意扬扬、铿锵有力
三、研读重点,深入感悟
(一)学习课文: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六、综合性实践作业:回忆自己或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然后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两课时。
: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三)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内容,感受周恩来的救国抱负和博大胸怀。
(四)激情诵读诗歌,指名读、齐读。
三、回顾全文,畅谈感受。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谈谈学文后的感受。
1.人物:引导学生从“不解地问”、“打破沙锅问到底”、“经常想”、“沉思”、“静静地坐在那里”等处体会周恩来还是个善思的人,并学习这种品质。
2.写法:体会过渡句、过渡段的用法。
3.感悟:交流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四、抄写生字词:把文中四个字的词语找出来,抄在自己的“摘录笔记”上。
五、鼓励学生课下收集有关周恩来的其他故事,或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们的成长故事,为“综合性学习”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