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简介(精选10篇)
张居正
(1525~1582) 明朝政治家。字叔大,号太岳。江陵(今属湖北)人。
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得徐阶等器重。二十八年改授编修。同年上《论时政疏》,抨击宗室骄恣、庶政旷废、吏治因循、边备未修和财用大匮等时弊。后因不满严嵩专权而托病家居。在家三年,潜心研究当时的社会与政治问题。三十六年返京,仍供职翰林院,颇不得志。四十一年,严嵩罢,徐阶任首辅,得晋升。隆庆元年(1567)迁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总裁《世宗实录》,进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次年八月上《陈六事疏》,提出省议论、振纪纲、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等六事,力主改革。隆庆二年至五年间,他与高拱、王崇古、谭纶、戚继光等一起整顿北边武备,并在此基础上同以俺答为首汗的蒙古右翼诸部建立封贡互市关系,使北方边塞数十年得无事。累加柱国、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太子太师等职。
明神宗朱翊钧即位后,居正与太监冯保合谋,逐去高拱,自任首辅,掌握明廷大权,开始进行改革。万历元年(1573)六月,他提出以“考成法”整顿官僚机构;同时注意任用支持改革的才俊之士。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提高了行政效率。居正又加强内阁职权,抑制宦官势力,整饬学政,禁止讲学,查禁私立书院,因此巩固中央集权。随后,他陆续实施清通欠、省驿递、惩贪墨、汰冗官、省支出等项改革措施。在此基础上,又开始改革赋役制度。支持庞尚鹏和白栋在福建、山东行一条鞭法;又调张学颜任户部尚书,使一条鞭法推行到湖广、河南、北直隶等地区。由于居正的大力推行,一条鞭法得以基本确定。为清查隐漏土地和推行一条鞭法,又在福建开始清丈田亩;并决定丈量南北直隶、山东、陕西各勋戚田庄。八年十一月,命户部拟订清丈条例八则,下令在全国实行。凡公开抗拒的勋戚,均夺爵革禄;凡迟缓怠工或册报多虚的官吏,均予夺俸。至万历十年末,在全国共丈出历年诡寄、隐漏及开垦未报的土地约一百四十七万余顷。与清丈并举的是查革冒免,即清查冒充优免的丁田,不许官僚假冒优免逃避赋役。居正还采取厚商措施,整顿钱法,严禁私铸,同时许银钱兼用,许商税纳钱;批准实施户部“速通关以甦商困”和“减税契,宽铺行,恤商人”之请,并任用潘季驯治理黄河、淮河,减轻了黄、淮下游的水患,漕运畅通。对周边民族,居正“外示羁縻,内修战守”,整饬边防,改善了民族关系。他以戚继光等主持蓟州防务,以李成梁镇守辽东,边防败坏局面得到扭转。七年,他还通过俺答汗同西藏喇嘛教格鲁派首领三世建立了封贡关系。
张居正曾镇压农民起义。他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矛盾加剧的情况下,为了挽救明王朝的危亡而从事的改革,只是地主阶级内部的改良运动,但改革对扫除积弊,澄清吏治,抑制豪强,减轻农民痛苦,安定人民生活也有一定的好处。由于清丈土地和一条鞭法的实行,使政府收入增加,国家财政状况有很大好转,但改革也受到官僚豪强大地主势力的百般顽强阻挠。万历五年九月,张居正遇父丧而未归里守制,官僚豪强即借“夺情”事劾,企图将其逐去,但未得逞。居正病卒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行废止。他居相位十余年,多有建树,死后赠上柱国,谥文忠。寻以言官诬劾,诏夺上柱国、太师,再夺谥,家被籍没。后因言者复攻不已,诏尽削居正官秩。其言论文章后由子懋编为《张太岳集》。清光绪年间重刊本称《张文忠公全集》,共四十五卷,传世较广。主要著作有《书经直解》、《帝鉴图说》等。
篇2:《张居正》读后感
张居正这套书一共4册,我花一周时间把它认真读完,这是我自读完《明朝那些事儿》以后读的3:《张居正》读后感
读《张居正》犹如爬山,抵达山脚之前漫长的缓坡,再途经危石旁仅容一人而过的羊肠山路和退一步就会坠入深渊的绝壁,一路险阻疲惫,换得驻足顶峰远眺崇山峻岭那种“一览众山小”的片刻怡然,随之而来的却是身不由己地仓惶下山,黯然神伤地潦草离山。仕途权贵好比自然节令,艳阳当头之日断然想不到冰冻三尺之寒;仕途权贵也好比登山,在巅峰之刻的怡然是断然无法预见山下凄凉际遇之痛。
卷一《木兰歌》描述了绵里藏针的张居正,如何在隆庆皇帝大行和十岁的万历皇帝登基这个改元的关键时期、依托李太后和新任的司礼监掌印冯保,一举挫败当时的首辅高拱,荣登万历4:《张居正》读后感
张太岳一生怀有远大的抱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就一番事业,他做到了。他整伤吏治,梳理财政,创立了万历王朝这一太平盛世的景象,与其说是万历新政,不如说是太岳新政。他精于国政,不屑自防,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自古有言:功高盖主不是什么好事,张太岳也没能幸免。
人心不古,君心难测。一个呕心沥血的辅臣,死后却要遭受这般羞辱。君不顾国家社稷安危,臣不辨同僚忠奸善恶,心被私利所左右,因为这些让有所好转的大明王朝、昙花一现的万历王朝再次走向颓废的深渊!
如今的社会虽然有很大的改善,但是仍不免存在着官场亘古不变的陋习,身在官场之人,不敢发表内心的想法,见风使舵。一些领导心中想着的只有自己的政绩,希望下属拼命的卖命,却没有一点同情心、怜悯心,对于下属的付出没有回应,没有精神或者物质上的鼓励,长此以往只能是寒了下属的心,又有谁还愿意去卖力的工作呢!
篇5:《张居正》读后感
张居正是一个改革家,政治家。我最近就读了矛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张居正》。
张居正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他是一个个性不凡的改革家,是彪炳史册的传奇人物,他登上首辅之位后,理政十年整顿吏治,刷新颓风,整治教育,延揽济世之才;他改革税赋,梳理财政。从某一个角度上说他为大明王朝续命了几十年。正是因为他的作为,让万历时代成为大明最富庶的时代。
在风云际会之中,张居正思想深邃,刚毅深沉,声势显赫。然而,当他一朝大权在握,却又独断专行,偏信阿谀奉承,引得附势者趋之如骛。权力让他的人生步入高峰,然而也成为他的祸患。当他病死以后,他的名声迅速变差,结果家产被抄,爵封皆夺,祸连八旬老母,罪及子孙。
作为一名政治家,张居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人;可是作为一个人,他却是一个失败者。“生前荣耀,死后悲凉”,是对他一生好的概括。张居正为人历史上有很多的争议,有人说他廉洁奉公,也有人说他中饱私囊;有人说他赏罚分明,公正无私。也有人说他偏袒亲友,敌我分明。就连同一件事都是两个角度。
例如万历十二年,张居正依照惯例请求解甲归田。万历不统一,并决定对弹劾者廷仗一百。而张居正为其求情,改体罚为流放。后来这个官员在流放中死去。有人说张居正宽容有雅量,不计前嫌为政敌求情;也有人说不需要张亲自出马,流放途中自有人落井下石干掉政敌。
《张居正》真本书对张居正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了,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张居正。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通过张居正我学到做人要脚踏实地,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
篇6:《张居正》读后感
记得去年暑假,从图书馆借过一本《明朝二十四臣》,翻过十之一二,不了了之,只记得明朝有张居正这么个人,还是某皇帝的老师等等,细致之处便记不清了。
当然,读读停停,这本书用去了我将近一个半月。居正先生历经三朝,期间六十年,朝内朝外的大事不下百千件,另外朱东润先生为使佐证史实,大量引用史料,大约四分之一篇幅为文言引用,外加十分之一左右的文言套写,有时候读起来确实躁得很,只有静下心来,慢慢地读,了解居正为人为政之德,为人为政之私,为人为政之机,起伏蜗行二十五六载(以入朝为官起),掌权十年,“懦弱”“残败”的大明为此又光辉了几十年,苟延残喘了几十年,才慢慢地死去。
历史上的事情多种多样,但人性是不分朝代的,也无所谓过去现在。读史使人明智,读人是为了弄明白历史为什么会一遍一遍的覆辙。千端何有?必有其因。
小时候的天才儿童,二十岁左右便开始他的政治生涯。年轻不知事,不敢迈步履;之后像“明事”,一步一脚泥,掉入大深坑,抱怨又反思,为嘛太“朝气”?艰难爬出来,小心加翼翼,左右顾t望,伸触探虚实,虽然走得慢,比跑依然强;轻易不随人,随人跟对人,只有当如此,行程缩几尺!不争人之先,当仁却不让,敢不与人争,敢担破天功,曲径上山顶,峰上松香浓!急流当勇退,怎奈势弄人?披荆斩棘路,杂草丛生处,草软生毒虫,冒险非要命,既知今如此,怎敢攀至此,峰顶风景美,万死不辞拒!
居正身后,神宗抄其家,夺其产。居正家人要么自杀,要么被流放充军……居正之魂,呜呜之声,我都听得真切!这都过去四百三十年了。
居正当政期间,在外北拒鞑靼,西抚藏佛;在内节俭开支,丈土赋税,精简人员,充盈国库――驿站,不再是官僚蛀米之所,沿途百姓的负担减轻了;官僚考成法,按时按量办事,不再拖沓。对于战事、国是,居正提出自己的观点;对于水利等自己不通的方面,提拔有用之人,帮助减灾除患。人无完人,千年如此。在这掌权的十年间,有好多人因为弹劾居正,遭到罢黜,或者杖刑牢狱之灾。
在自己的事业上,居正也有过迷茫、无助,但凭借其善分析,善假势的突出能力,是自己走向历史的极致。
呵,千古再无张居正!
篇7:《张居正》读后感
张居正绝对是明代尤其是晚明值得大书一笔的政治家。在晚明朝政混乱、大厦将倾的时代背景下,张居正力图挽狂澜于既倒,表现出一个卓越政治家的天赋与手段。正如在1945年出版《张居正大传》的朱东润先生所说:“我想从历史陈迹里,看出是不是可以从国家衰亡的边境找到一条重新振作的路。我反复思考,终于想到明代的张居正,这是我写作《张居正大传》的动机。”“为什么我要写张居正?因为在1939年到达重庆以后,我看到当日的国家大势,没有张居正这样的精神是担负不了的。”所谓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对话”,在山河破碎之际,历史学家希望从陈迹中发掘出新的希望与可能,张居正于是进入了学者的视野。这正说明了张居正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齐悦与我是同龄人,并非科班出身却能一心向学,甘与历史为伴,实在令人钦佩。张居正的研究在明史学界也是热点之一,除朱东润早年的大作之外,已逝的韦庆远教授晚年的力作《张居正与明中后期政局》更是开陈出新,将张居正研究推进到新的高度。因此,就研究而言,在此起点之上在寻求突破不可谓不难。然而齐悦另辟蹊径,以叙事见长,尤其将张居正的崛起历程与人际网络清晰地勾勒出来,呈现出人性的复杂与多面。固然有为张居正张本之意,但基本上是符合史实的,这很难得。近些年,西方史学界有新文化史的潮流,而源头之一即是“叙事史的复兴”。
正所谓,有了故事,历史才精彩。而故事的主角,一定是人,尤其是有故事的人。借用民俗学的术语,像张居正这样的“箭垛式人物”,不同的读者可能读出的是不一样的张居正:既有为官的法则,也有处世的逻辑;既有胸怀天下,也有运筹算计;既有改革的冲天豪气,亦有死后的身败名裂。这也是齐悦这本书能带给我们的冲击感,能够给我们更多的思考空间。
读罢此书,我还想说的是,在中国历史上,改革者似乎往往没有好下场,从商鞅到王安石,再到张居正,概莫能外。这是历史的悲哀。张居正的土地清丈,面对各地宗藩、江南势要之家,他挺身而出,摸索经验,局部试点,充分放权,终于让国家财政重回正轨,今日读来仍让人震撼不已。这似乎再次提醒我们,历史并未走远。这也是张居正这本大书常读常新的理由所在。
篇8: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改革》
明世宗死后,由他的儿子朱载继位,改年号为隆庆,这就是历史上的明穆宗。这一次皇帝的更替和以前皇帝的更替一样,又给下面的大臣有一个革除弊政的机会。张居正就利用这种机会,进行了一场改革运动。
张居正很早就走上了宦途。一开始,他在翰林院任编修,当时正是严嵩当权的时候,他看到天下群盗涌起,贪风不止的局面,感到国家的形势很不妙。他认为这种形势非得有一个磊落奇伟的人不可,只有这样,不拘常规才能廓清天下这种混乱的局而。但是,当时皇帝昏庸,奸臣执掌朝政,他的思想也就比较悲观,认为世上即使有这种磊落奇伟的人,当政的皇上也未必了解他,即使了解他也未必肯起用。这样,张居正就只在翰林院当了7年的编修 ,然后就称病辞宫回家了,在家里闭门读书。
就这样,张居正在家整整又读了6年书,由于他的父亲很希望他能够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他只得又进京当官,任国子监司业。张居正的性格比较深沉,而且很有胆略,这次进京后 ,他就怀有更大的抱负。在办完公事之后,他就注意研讨历代盛哀兴亡的历史经验教训,留心观察社会现实。明穆宗登位那年,他就被遴选入放内阁。9:张居正读后感800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了历史,大概是因为史书上那些有能力的名人感染了我,让我心生无限崇拜。总是思考着为什么几千几百年的人类还能那么聪明,而经过几个世纪的繁衍和发展,现在的人怎么还不如以往的人聪明,还是那么不开化,那么懵懵懂懂,而几千几百年钱人懂的道理,或许有些人直到死也不会明白。按理说,现在的社会更文明更发达更富有,为什么现在大多数的人反而愚昧了呢?
思来想去,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历史上记载的名人大多数全中国的佼佼者。能名流青史的人肯定不是普通的人,而是全国的顶尖聪明的人物,非常优秀,拿现在普通的人与几千几百年前顶尖的人相比,自然逊色了不少。其次,每个人的圈子有限,或许自己的圈子都是普通人,就以为大多数人都是如此,其实没有见过真正聪明和优秀的人。或许真正聪明和优秀的人,加上现代社会的培养和自身努力,早已超越了古人。只是你没碰到。再者,古代文化经济不发达,新的东西被挖掘出来的可能性大很多,发展到现在,该挖掘的都挖掘的差不多了。没有多少发现新事物的空间了,我门只需要把前人的东西,学深悟透,再结合现在的情况就可以了。
经常在网上浏览一些信息,偶然看到张居正的文章,之前只是有印象他是千古一相,具体的成就不知道。喜欢上了历史之后,就搜索他的书来看,想通过历史古人的故事,以古通今,对现在的状况有所启发,对自己的人生,有启示,历史是未来的钥匙。
读了熊召政老师的《张居正》,感受非常多,渊博的学士令人钦佩,如文中经常引用大段的史书记载史料,文言文,对人物官职和服饰描写的准确,看完感觉处在明朝的即视感。书中内容和细节之丰富,干货之多,让人得好长时间才能消化下来。虽然读完一遍,仍觉意犹未尽。准备再读一遍。书中从张居正在内阁担任次辅的时候讲起,张居正本人是个拥有远大抱负不甘居于人后的人,只是在首辅的打压下,才韬光养晦。隆庆皇帝死后高拱因被张居正设计,被李太后嫌恶,让他致仕回家,高拱还不明就里就被斗下场,让他带着无限的悔恨和不甘回了老家。张居正就此当上了首辅,由于皇帝年幼,自皇帝亲政后的十多年时间,这位中枢之臣,权力达到了臣子的巅峰。他的改革政策在万历的支持下,得到了贯彻和实施,也因此得罪了豪门大户和诸多权贵。
生前他张居正得到的荣耀和权力,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书中把张居正描写成一位只为百姓造福,只要为实现富国民强的目的就不计较个人得失和后果的人。他对自己后来的被清算早有预料,只是这位首辅把实现理想和政治目的融入了自己的生命,直到死前最后一刻还惦记着处理政事,连冯保看了都不免为之动容。张居正的才华和魄力在他执政的十多年时间被体现的淋漓尽致,看到这里,我不禁想问,如果张居正还能多活二十年,明朝是不是会更强盛。中国的历史会不会被改写?
官场无比复杂,利益盘根错节,不是只要你有才华和办实事就能成得了事的,这对我们现在所处的职场也有警示意义。在公司力,最受宠的不是那些做实事的和有能力的人,而是会拍马屁和吹牛皮的人,这当然也与公司的领导和生态有关系。张居正这样一个能力突出满腹经纶具有惊世才华的人为什么会被万历清算,看小说里的解读大多数是由于万历小时候被管的太厉害,心里产生了阴影。在他亲政以后,这种压抑的情感被释放出来,越想越怨恨,最终抄了张居正的家,夺去生前所获的一切,张居正生前无限荣耀,死后却落得这个结局,令人唏嘘不已。
总在思考一个问题,任何事情都是有原因的,有因才有果。张居正被清算的原因,又细想了下,总结了几点。一是万历皇帝希望通过否决张居正的改革,树立起自己的权威,建立起属于皇帝的政权体系,必须把张居正建立起来的体系土崩瓦解;二是张居正的改革得罪了太多豪门大户和官员,他们在万历皇帝有这个心思的时候,揣摩其心思,一拍即合。三是张居正晚年贪恋女色,大量摄入春药,结果因此大大损伤身体,死早了。张居正这样从小牛到大的人,虽然死前风光无限,却死后被抄家,真的令人唏嘘。可见,是印证了老子那句话,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离荣华富贵最近的地方,也离灾难厄运最近,稍有不慎,就可能万劫不复。
0:张居正读后感800字
我今天要介绍的书是熊召政的长篇小说《张居正》。
首先,我们大家一起来简单的了解一下张居正,张居正是明朝万历年间的首辅,明神宗朱翊钧即位后,张居正与太监冯保合谋,逐去高拱,自任首辅,掌握明廷大权,开始进行改革。改革中他提出以“考成法”整顿官僚机构;同时注意任用支持改革的才俊之士。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中央集权。实施清通欠、省驿递、惩贪墨、汰冗官、省支出等项改革措施。改革赋役制度。为清查隐漏土地和推行一条鞭法,又在福建开始清丈田亩;实行查革冒免,即清查冒充优免的丁田,不许官僚假冒优免逃避赋役。张居正还采取厚商措施,整顿钱法,严禁私铸,同时许银钱兼用,许商税纳钱;批准实施户部“速通关以甦商困”和“减税契,宽铺行,恤商人”之请,并任用潘季驯治理黄河、淮河,减轻了黄、淮下游的水患,漕运畅通。对周边民族, “外示羁縻,内修战守”,整饬边防,改善了民族关系。他以戚继光等主持蓟州防务,以李成梁镇守辽东,边防败坏局面得到扭转。
《张居正》这部书,以明朝张居正为原型的一部小说。这本书共分为《木兰歌》《水龙吟》《金缕曲》《火凤凰》四卷,129章。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紧紧围绕着张居正展开,第一卷《木兰歌》是变法的前奏,主要叙述着在隆庆皇帝病重去世和皇权变更的特定情况下,高拱、张居正、冯保之间的争斗和权力三角的逐步成型。第二卷《水龙吟》明写京城里“胡椒苏木折俸事件”所引起的一系列纷争,暗写张居正借“京察”整饬史治的机会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政治权力。这一阶段中,李太后、张居正和冯保三人的权力关系中逐渐趋向稳定。第三卷《金镂曲》是在权力三角关系稳定后,叙述了张居正变法最艰难的攻坚阶段。小说第四卷《火凤凰》描写的就是随着小皇帝长大而逐步收回皇权,权力“铁三角”随之瓦解进而导致变法迅速失败,保守势力全面复辟。
2023年,《张居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这本书吸引读者的地方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书中对景物的空间位置描写非常的细致。比如这是庆远府最西北端的一个县,三面与贵州接壤。境内万山重叠,处处奇峰插天,道路窄如羊肠。僮、瑶、苗、僚等土蛮杂居于此。经过两个多月的围剿,韦银豹、黄朝猛率数万叛匪退缩到荔波县的水山中。殷正茂层层堵截步步进逼,统率十万大军对叛匪形成合围之势。 荔波县归南丹州管辖,属于那种“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的地方。县城在缥碧的荔溪边上,萦水枕山,风景如画。只是地方过于促狭,县城常住人口不过三千人左右。把毛厕茶亭统算在内,也不够一千间房屋。可是此番前来的人马,先不说粮食辎重堆积如山的大军,单是广西布政使、庆远府巡抚、南丹州知州、府治镇抚司以及驻军千户等等随军而来现场办公的各级官员,连同僚属一块大大小小也有上千人,纵是把县城居民全都赶走,房屋也不够。殷正茂也不管许多,只是命令这些地方官员悉数住进县城,而把自己的总督行辕安置在城外三里地的关帝庙中。
关帝庙在一处山坡上,底下是清清浅浅的荔溪,溪对岸又是连绵的岗峦,再往里走,便是进入水嵃山的官道。这天上午刚过辰时,殷正茂正在关帝庙内与几位参将商议军事,忽有亲兵来报:“启禀督帅,所请客人已到山下。
第二、对历史事件的发生和解决写的非常生动。比如胡椒苏木折俸一事,从头到尾做了详细的介绍,从中也可以让读者深刻体会到“物以稀为贵”的道理。
第三、此书让读者对张居正的人格魅力和治国方略折服,书中详细的介绍了张居正从入阁到首府的历程,中间夹杂着高拱的权谋暗算、大明皇室的无奈渴望。在张居正出任首府后,将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比如实行京查、取消皇亲国戚的部分特权,使大明的江山再一次固如金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