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简介(通用6篇)

范蠡简介

       范蠡简介

范蠡

       中文名称: 范蠡

       又 名: 字少伯 陶朱公 鸱夷子皮

       性 别: 男

       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

       生平简介

       范蠡,字少伯,生卒年不详,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春秋末政治家。

       初,为越大夫,越为吴王所败时,曾赴吴为质二年。回国以后,帮助越王勾践刻苦图强,灭亡吴国。后游齐国,称鸱夷子皮,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改名陶朱公,以经商致富。他认为天时、气节随著阴阳二气的.矛盾而变化,国势的盛衰也不断在转化。对付敌人要随形势变化制定计策,强盛时应戒骄,衰弱时要争取有利时机,创造有利条件,使转弱为强。他又认为物价贵贱的变化,是由于供求关系上的有余和不足,主张谷贱时由官府收购,谷贵时平价售出。《汉书・卷三十・艺文志,己佚。其言论见于《国语・越语下》和《史记・卷一百二十九》。

篇2:范蠡名言

       范蠡名言汇总

       1、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2、务完物、无息币。

       3、农末兼营。

       4、千金之子,不死于市。

       5、平粜各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6、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

       7、劝农桑,务积谷。

       8、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篇3:范蠡经商之道

       1、因地制宜,多种经营。

       范蠡搞经济不是盲目出击,而是精心选择地点,充分发挥自然环境的优势,以求最好的经济效益。他离开越国后,来到齐,具有良好的从事生产的条件,为范蠡致富奠定了基础。在齐地,他从事农业和海上经营,到陶后,除了经营农产品还倡导多种经营。他曾向鲁国穷士猗顿传授致富经验:子欲速富,应当饲养五种牲畜。他还提倡养鱼,《齐民要术》记载的《养鱼经》传说就是范蠡所作。

       2、注重质量,不图侥幸。

       范蠡和计然提出一套“积著之理”,就是贮存货物的原则。他说:“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重视货物质量,资金要流通,不图侥幸获利。

       3、把握行情,“人取我予” 。

       范蠡商业经营的最主要目标是“人取我予”,即满足人们生活与生产的需求,这种需求不仅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而且与时令、季节的关系也很密切。他能把握时机,能提供市场最需要的东西,当然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4、让货等人,“待乏贸易”。

       范蠡运用农业丰歉循环论,调节物资,进行“待乏贸易”,具体说,就是“夏则资皮,冬则资緆(细麻布),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所谓待乏原则就是让货等人,不要让人等货。要准备别人所没有的或想不到的,这样才能在市场上占据制高点,占据优势。

       范蠡

       5、诚信经商,“不求暴利”。

       范蠡经商,不仅善于抓住时机,并且不追求暴利。《史记》记载,范蠡“侯时转物,逐十一之利。”这是非常人性化的主张,符合中国传统思想中经商求“诚信”、求“义”的原则。而且薄利多销,不求暴利,细水长流,日积月累,必成大富。这是范蠡成功的秘诀之一。

       6、埋头苦干,劳动致富。

       范蠡充分利用齐地的资源和环境,带领全家人艰苦奋斗。他从越国的上将军一变而为普通的劳动者,在官为本的时代,多少人仰慕高官厚禄,而范蠡坦然改变身份,埋头苦干,劳动致富,对传统观念做出了大胆的挑战,仅此一点对后人的启迪是极其深刻的。

       7、尽散其财,富好行德。

       范蠡经商思想中最可贵的是“富好行其德”。《史记》记载,范蠡在齐致富后,就曾“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后来经商,“十九年中,三致千金。”但是他把钱又分给贫穷人和远房兄弟,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范蠡是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慈善家。范蠡富有,凭借的是自己的勤奋和智慧,不搞官商勾结,没有假冒伪劣,他又如此慷慨地回报社会,是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慈善家。

篇4:范蠡经商之道

       范螽在所著的《商经》中分为《三略》《三谋》,这本书的思想是范蠡经商之道的精髓。因此,范蠡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商圣” 。而在吴地的历史积淀中,范蠡文化的发展推动了锡商工商文化的繁荣。在工商经济发展过程中,儒家文化发挥了导引和调节的作用。更具体地说,儒家传统重视全才教育,提倡上下同心协力,培养刻苦耐劳的工作伦理,强调为后代造福的习惯,这些文化基因为人们树立了一个东方大国企业精神的典范。他先是养鱼谋生,并著有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养鱼经》,后又到宜兴山区学习研究陶器的烧制和经销,由于他注意研究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化的规律,买卖非常成功。特别是养鱼和经营粮食、陶器等尤为昌盛,成为大江南北的大商贾。其诚信为本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特殊的研究价值。被誉为“商圣财神”,可以说,范蠡在宜兴开启了最初繁华的宜兴工商文化,早已播撒下中华民族工商业的精髓,为吴地民族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我们深深感到范蠡这位圣人的通财之道,正如司马迁曰“故范蠡三徒,成名于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因此,以范蠡为代表的工商文化,确确实实是咱们中华民族工商文化根本。

       虽然以范蠡为代表的工商文化,与儒家伦理与经济成功之间没有狭窄的特定的因果关系,但儒家理论与 “强调个人权利意识的新教伦理”具有截然不同的趋向。儒家理论基本点是对“责任感”的强调:“自我是各种关系的一个中心。它倡导的不是个人主义,而是我们对一个更大的实体的承诺。这个实体可以是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公司、我们的集体或者我们的国家。”

       被称为中国商人圣祖的范蠡,是个玩什么都赢的通才,他一辈子主要换了三个地方、三个身分和三种职业,搞过政治,搞过实业,最后也搞过商业,都无所不能。作为一个经历这么丰富的男人,其实心底的深处也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文学梦。在他功成身退,又吃穿不愁的时候,这个文学梦终于亲手完成了。他写过《计然篇》,是一本相当实用的励志加经管书,教春秋战国他那个时代的人做生意,成为今天的经管者者们奉他为开山鼻祖。他还写过兵书:“投石拔距绝于等伦”;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还出过一本叫《养鱼经》的渔业科普读物,堪称是他经营政治多年的一个不经意的副产品吧,并能从他多年职业生涯中表现出来的冷静,智能和深刻。这样的人才,几千年也就这么一个,所以他虽然身处吴越,没有在中原历史的宏大叙事中留下重笔,却在今天被无数人当神一样崇拜,做官的学他的谋略,搞实业做买卖的奉他为“商圣”,或者资本运作专家,吴地的“锡商” 工商文化都以他为传承的福地。

       观点:“经商之道” 与“儒家伦理”等同于“政治化的儒家”

       范蠡著名的经济思想:“劝农桑,务积谷”、“农末兼营”、“务完物、无息币”、“平粜各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等至今对现代的经济建设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范蠡提出富兵强国之道,在于顺应“天道”,以保持国家的富强,方能“持盈”,才能获得成功。范蠡说的“定倾者与人”,就是要效法人道,讲德、讲义,“天地之间,人最为贵。”治国之要在于爱民、富民、顺民。社会安定了,农业百工才能安居乐业、发展生产,才能达到国富民强。

       范蠡在恢复振兴越国长达22年的艰难拼搏中,提出了一个著名主张:“尽其阳节,盈吾阴节而夺之”(《国语·越语下》)“阳节”指现实的军事力量或综合国力,“阴节”指潜在的军事力量。并为越王勾践策划了强越削吴的“九大计策”。使越国由弱变强、转败为胜,在历史上建立不可磨灭的功勋。

       而“政治化的儒家”就是国家权力高于社会、政治高于经济、官僚政治高于个人的创造性,对这种政治意识形态,必须予以否定,才能释放出一个国家的活力,前者是指“儒家个人的伦理”它注重自我约束,超越自我中心,积极参与集体的福利、教育、个人的进步、工作伦理和共同的努力。既然儒家传统包括政治化的儒家精神与伦理化儒家精神,而为东亚济发展提供驱动力的却只有伦理化儒家精神,所谓“儒家资本主义”也应准确表达为“伦理化儒家资本主义”。

       范蠡指出:“节事者与地,唯地能包万物以为一,其事不失……节事者,至事之要也。”做到“田野开辟,库仓实,民众殷……”这是最大的政治事务。范蠡为越王提出了“富邦强兵”之策,制定了鼓励繁殖人口的政策,即“同男女之功”等等,从而越国人多劳力多,耕种多,五谷多,百姓富,家家有带甲之勇,国力迅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观点:范蠡为“儒商”;不仅是企业家,而且是工商鼻祖。

篇5:范蠡经商之道

       《人谋·六则》

       用人要正,忠奸定兴废。

       大事要慎,妄托受大害。

       待人忌躁,暴躁交易少。

       处事宜静,浮躁误事多。

       言行宜和,和气能生财。

       做事宜勤,懒惰百事废。

       6:“神人”范蠡的故事

       “神人”范蠡的故事

       一、充满智慧的政治家形象

       范蠡形象在《国语·越语》中完全是一个正面的人物。

       他在越王勾践打了败仗之后,不仅提出了实用的劝谏,而且身先士卒,甘愿充当吴国的谋士。他的政治才能被推崇与勾践的慧眼识英才是密不可分的。

       范蠡

       早在吴越争霸时,范蠡与文种分析了天下大势,料定能够争雄的只有吴、越两国,他们最先去的是吴国。

       但他们在吴国呆了一段时间没有被重用,就转向了越国。后来,他们得到了越王勾践的重用,才有机会实现他们的政治才能。

       1、天、地、人之论

       越王勾践在刚即位不久,就想建立一番功业。他想通过攻打吴国,争夺霸主的地位。范蠡认为攻打吴国需要积攒一定的基础才能开战,他提出了著名的“天、地、人”的论证。

       “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

       这是他在勾践攻打吴国前,劝谏勾践不要打仗说的话。但此时的勾践脑中充满了打仗的兴奋,根本听不进去任何劝谏,结果惨败而归。

       收到了教训的勾践,知道固执的后果很严重,就认真的向范蠡请教。他向勾践分析了失败的原因,“未盈而溢,未盛而骄,天时不作而先为人客,人事不起而创为之始,此逆于天而不和与人。”

       勾践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还没有打仗的时机还不够成熟,这个时候打仗不合天时。范蠡下面就开始陈述如何才能使勾践灭吴做到天时、地利、人和。

       自越国攻打吴国惨遭失败到彻底打败吴国这段时间,是越国修养生机的一段时间。

       范蠡就是靠他的天、地、人的理论使越王勾践等待时机成熟,他说“时不至,不可强盛;事不究,不可强成。”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

       他一次次地延迟越王勾践灭吴的时机,以致发怒。范蠡却用机智的语言化解了勾践的疑虑。“天应至也,人事未尽也。”他又用“人事与天地相参”的理论,让勾践耐心的等待。

       就这样,范蠡用他的天、地、人的理论化解了自己的一次次危机,也使勾践找到了最好的时机灭吴。

       2、知人善任

       《国语》中的范蠡形象最大的优点就是知人善任。文本中最能突显范蠡知人善任的章节,就是他几次都举荐大夫文种,使得文种的才华得以彰显。

       越王勾践初次委任国事与范蠡时,他却推辞说:“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内,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

       其实,按常理说在国内当官要比在其他国家舒服得多,更何况还是要去强大的吴国,这个时候被派到外国当官,无疑是件苦差事。但范蠡知道治理国内的事情,文种更是个专家,而他更适合当外交大臣。

       范蠡在吴国做了三年的外交使臣返回国内后,勾践为了使范蠡尽心效力于自己,再一次地向范蠡提出,让他来治理国家。这次,他同样把善于治理内政的文种推了出来。

       他说:“四封之内,百姓之事,时节三乐,不乱民功,不逆天时,五谷睦熟,民乃蕃滋,君臣上下交得其志,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因阴阳之衡,顺天地之常,柔而不屈,强而不刚……兵胜于外,福生于内,用力甚少,而名声章明,种亦不如蠡也。”

       这两次的进谏,不仅使文种和他自己的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而且使文种的地位得到很大的提高。

       由此可见,范蠡不仅能战胜于千里之外,而且可以知人善任、举贤任能。这不仅说明他深谙兵法,而且更会用人。

       3、把握战机

       范蠡认为打仗一定要遵循天时、地利、人和,他的这一形象也是在出谋划策中彰显的。

       他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导结合儒家的用兵之道的战略思想,在与勾践的交谈中尽显出来。

       勾践第一次向吴国宣战的时候,范蠡极力劝谏:“天时不作而先为人客,人事不起而创为之始,此逆于天,而不和于人。”

       《老子道德经》中有:“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道家认为天地是最能长久的,因为他们有谦虚的美德。

       儒家认为做事应该遵循天时地利人和,《孟子·公孙丑下》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孙膑兵法·月战》:“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

       范蠡为了等待最好的战机他竟然让一代过往等了十年,这个时间对于一个亟待报仇挽回君面的越王勾践来说,是多么地漫长啊。

       在这十年里,他不但整天为了积蓄力量忍气吞声,而且在卧室挂一枚苦胆,每日舔一下,让自己不要忘却打了败仗的耻辱。

       勾践在这十年中很多次向范蠡发问打仗的时机,范蠡总是说:“强索者不详”“人事未至,天未应也。”“天地未形,其事未成。”“人事未尽也”这些理由第一次说,是真真实实的理由,说上三次以上就会被误以为借口。

       勾践在忍无可忍的时候,发怒了“妄其欺不谷也?”

       范蠡以他坚定的理论“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止住了勾践的怒火,也使战争熬到了最佳时机。

       二、看破红尘的陶朱公形象

       司马迁根据《国语》范本,重塑了范蠡的形象,给功成身遂的范蠡又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司马迁笔下的范蠡,可以说几乎是一个神

       1、看破人性

       司马迁笔下的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灭吴之后,写了一封信告诫大夫文种:“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

       这一段话不仅表现出范蠡有一双慧眼,能看出越王勾践的为人可以共患难,但不可以共享乐。它更加说明范蠡是个敢进勇退的大丈夫。

       事实证明,范蠡功成身退的`选择是非常明智的。范蠡走后不久,越王就摄于文种在国人面前的威严将文种刺死了。恐怕此时,文种才想明白可以立功但不可以鞠躬的道理。

       2、看破钱财和名利

       古语说:“钱财乃身外之物。”这句话恐怕很多人都会说,但很少人能做到。范蠡就做到了这一点。

       范蠡在离开越国之后到了奇国,他改名换姓为鸱夷子皮。经过一段时间苦身戮力的耕作,就置下了千万家产。齐国人听说他是个大贤人,就想立他为宰相。

       他却认为这是不祥的预兆,说:“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详。”

       他就立刻辞去相位,散尽了他的钱财,移居到了定陶。如果他不认为钱财和名利都是身外之物,又怎么会走得那么洒脱呢?

       3、看破生死

       范蠡从齐国再次移居到定陶时,又一次更换了姓名,叫陶朱公。

       他在定陶县没有多长时间又积攒了很多财富,他在定陶经常周济贫苦百姓。

       范蠡有三个儿子,大儿子爱财吝啬,二儿子放荡不羁经常惹祸,三儿子出手大方却很贪玩。

       有一次他的二儿子不小心烦了杀人罪,按当地律法要受死刑。

       范蠡认为:“杀人而死,职也。”

       一般人听说儿子犯杀人罪都会痛心疾首,想方设法营救,而他却说他的儿子该死。可见,生死问题已经不能够影响到他。

       他的二儿子犯了杀人罪,需要千金解救时,他说小儿子去救能把儿子救出来,大儿子去救一定救不出来。因为小儿子从小就出手大方,花钱没概念。而大儿子喜欢斤斤计较,比较爱财。

       他明知道大儿子去了,二儿子就回不来,最后还是让大儿子去了。

       果然,大儿子带着小儿子的棺材回来了。

       这个时候,家人都痛哭流涕,而只有陶朱公一个人笑,还说:“吾日夜固以望其丧之来也。”

       他的亲生儿子死了,居然还能笑出来,而且是在意料之内。如果陶朱公没有看破生死,又怎么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呢?

       三、《史记》与《国语》中范蠡形象不同的原因

       同是范蠡,在《史记》和《国语》中却有着不同的人物形象,这与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的思想有着深刻的联系。

       1、时代思潮的影响

       《国语》产生在战国后期,正是百家学术思想争鸣的时代。

       当时正是战乱时期,法家学术思想盛行,所以在塑造范蠡这一人物形象时,不仅运用了《孙子兵法》中的计策,而且将儒家、道家的思想也融入其中。

       这样,范蠡不仅仅是一国的谋士,更是思想的集大成者和运用者。他的战争理论及用人观念无疑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战神的化身。

       《史记》产生于西汉时期,当时的社会刚刚经过秦始皇暴政的摧残,百废待兴,所以黄老思想比较盛行。

       范蠡之所以在《史记》中能够看破人性、看破财权、看破生死,与当时的社会风尚有着莫大的关系。

       2、的意愿

       《国语》的至今颇有争论,但据现有典籍记载,都标注为左丘明。相传,左丘明双目失明后,将以前的所见所闻记载下来。

       本文猜测关于范蠡的传闻肯定也是残缺不全的,左丘明之所以这样写也与当时社会多隐士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许多隐士不愿出来做官。出来做官的名士也都想功遂身退。

       范蠡这一成功范例无疑是众多名士的仰望的典范。

       司马迁笔下的范蠡可以说几乎是一个神。

       范蠡在《史记》中已经看破了红尘,迁徙三次都成名天下,把名、利、财、生命都视之如尘土。

       文中记载:“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

       司马迁本人作为史官,不但没有立功,没有成名,还因为一句劝谏获了宫刑。这对他来说,是多么难以承受啊。范蠡的神圣形象也是司马迁有心造就的。

       他在文中说:“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臣主若此,欲毋显,得乎?”

       司马迁想如果他的君王想勾践一样贤明,能虚怀纳谏,自已也一样可以扬名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