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方案(精选11篇)
1.1、建筑设计方案评价的要求和准则
建筑设计:是指用户对功能的要求,具体确定建筑形式、结构形式、建筑物的空间和平面布置以及建筑群体组合的设计。
(一) 建筑设计方案技术经济评价的基本要求
(1)适用和经济的统一。建筑设计必须贯彻“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设方针,它是评价设计方案的基本准则。
(2).美观和经济的统一。
(3).要有可比性。对不同设计方案进行使用、经济和美观方面的比较时,要注意方案
的可比性。
(4).突出主要指标。
(二)建筑设计的技术原则
城市住宅和公共建筑设计应遵循的技术经济原则是:
(1).严格执行国家设计规范;
(2).执行国家有关的建设标准;
(3).符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
(4).合理利用土地;
(5).满足使用功能要求,保证方便生活,方便工作;
(6).正确处理使用、辅助、交通三大部分关系,对建筑空间进行合理组合,优化设计;
(7).正确处理装修构造和选择设备标准;
(8).满足卫生、防火、日照、通风和安全疏散的要求;
(9).正确选择结构形式和建筑材料,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建设工期,提高工程质量。
1.2、建筑设计方案的技术经济评价
建筑设计方案技术经济评价的目的:是采用科学方法,按照工程项目经济效果评价原则,用一个或一组主要指标对设计方案的项目功能、造价、工期和设备、材料、人工消耗等方面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从而择优确定技术经济效果好的设计方案。 建筑设计方案的评价是以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基础和依据的。评价指标体系按建筑功能指标和社会资源消耗指标两大类划分,每一大类指标再进一步分为相应的分指标。在两大类评价指标中,建筑功能类指标大多数是不可计量的指标(定性指标),
评价时可做出评分标准,由专家评出分值,一般以分值高者为优;社会资源消耗类指标基
本为可计量指标(定量指标)。评价时可计算出数值大小,一般以小者为优。常用的技术经济评价方法有:计算费用法,多因素评分优选法。
(一)计算费用法
最小费用法有两个评价指标:C年和C总。C年表示设计方案在投资回收期内平均每年的年成本,包括投资成本和年运营成本;C总表示设计方案在投资回收期内的总成本。
对多方案进行分析对比时,采用的计算费用法较简便。其数学表达式为:
C年=K×E V
C总=K V×t
式中,C年―年计算费用;C总―项目总计算费用;K―总投资额;V―年运营成本;t―投资回收期;E―投资效果系数(它是投资回收期的倒数)
例8、某建设项目有3个设计方案,其已知条件是:
方案1:投资总额K1=万元,年运营成本V1=400万元;
方案2:投资总额K2=2200万元,年运营成本V2=350万元; 方案3:投资总额K2=2400万元,年运营成本V2=300万元; 标准回收期t为5年,投资效果系数E=0.2,优选出最佳设计方案。
解:方案1:C年= K1×E V1=2000×0.2 400=800万元 C总= K1 V1×t=2000 400×5=4000万元
同理可求得方案2的C年=790万元,C总=3950万元。方案3的C年=780万元,
C总=3900万元。
由以上计算结果可见,方案3的计算费用最低,所以方案3是最佳方案。
(二) 多因素评分优选法
多因素评分优选法,就是对需要进行分析评价的设计方案设定若干个评价指标和按其重要程度分配权重,然后按评价标准给各指标打分,将各项指标所得分数与权重相乘并汇总,便得出各设计方案的评价总分,以获总分高者为最佳方案的办法。 但关键是要正确地确定权重,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 S――设计方案的`总分;Si――某方案在某评价指标的评分;
Wi――某评价指标的权重;i――评价指标数,i=2:建筑设计方案的评价
括建筑功能指标和社会资源消耗指标两大部分,主要参考指标如下:
(一)平面指标
平面指标用以评价平面布置的紧凑性和合理性。
1.平面系数K1=居住面积/建筑面积(%);
2.平面系数K2=居住面积/有效面积(%);
3.平面系数K3=辅助面积/有效面积(%);
4.平面系数K4=结构面积/建筑面积(%)。
(二)建筑周长指标
这一指标是墙长与建筑面积之比例。
1.单元周长指标=单元周长/建筑面积(m/m2);
2.建筑周长指标=建筑周长/健筑面积(m/m2)。
(三)建筑体积指标
这一指标是房屋体积与建筑面积之比例,是评价层高的指标。 建筑体积指标=建筑体积/建筑面积(m3/m2)
(四)人均、户均造价指标
这一指标是总造价与总人数及总户数之比例。
(1).人均造价指标=建筑总造价/居住总人数(元/人);
(2).户均造价指标=建筑总造价/总户数(元/户)。
(五)面积定额指标
面积定额指标用于控制设计面积,每户建筑面积一般应根据国民经济水平制定控制指标。
(1).人均建筑面积=建筑总面积/居住总人数(m2/人);
(2).人均居住面积=居住总面积/居住总人数(m2/人);
(3).人均使用面积=使用总面积/居住总人数(m2/人);
(4).人均有效面积=有效总面积/居住总人数(m2/人);
(5).户均建筑面积=建筑总面积/总户数(m2/户);
(6).户均居住面积=居住总面积/总户数(m2/户);
(7).户均使用面积=使用总面积/总户数(m2/户);
(8).户均有效面积=有效总面积/总户数(m2/户);
(9).户均面宽指标=建筑物长度/总户数(m/户)。
以上指标中,有效面积指建筑平面中可供使用的面积;使用面积指有效面积减去交通面积;结构面积指建筑中结构所占的面积;建筑面积指有效面积加上结构面积(层高2.2米以下不计建筑面积);建筑体积包括屋顶及地下室体积。
1.4、居住小区设计方案的评价指标
居住小区设计方案的经济评价,主要是考察设计方案是否保证居民基本的居住生活环境,使用土地和空间的经济、合理和有效性。评价时应考虑:人口与建筑密度、建筑群体的布置、建筑层数和间距、公共建筑、小区道路、管网、绿地的布局等,常用几项密度指标来衡量。居住区的主要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如下:
(1).居住区用地,指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等四项用地的总称;
(2).容积率=地上建筑总面积/居住区用地总面积(%);
(3).住宅平均层数=住宅总建筑面积/住宅基底面积(层);
(4).高层住宅比例=高层住宅总建筑面积/住宅总建筑面积(%);
(5).中高层住宅比例=中高层住宅总建筑面积/住宅总建筑面积(%):
(6).人口毛密度=居住人口数量/住区用地面积(人/公顷);
(7).人口净密度=居住人口数量/住宅用地面积(人/公顷);
(8).住宅建筑套密度(毛)=住宅建筑套数/居住区用地面积(套/公顷);
(9).住宅建筑套密度(净)=住宅建筑套数/住宅用地面积(套/公顷);
(10).住宅面积毛密度=住宅建筑面积/居住区用地面积(m2/公顷);
(11).住宅面积净密度=住宅建筑面积/住宅用地面积(m2/公顷);
(12).建筑面积毛密度=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居住区用地面积(m2/公顷);
(13).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住宅建筑基底总面积/住宅用地面积(%);
(14).绿地率=绿地总面积/居住区用地面积(%);
(15).拆建比=新建建筑总面积/原有建筑总面积;
(16).土地开发费=前期工程投资/住宅区用地面积(万元/公顷);
(17).住宅单方综合造价=建设总投资/住宅建筑面积(元/m2)。 其中,前期工程投资包括征地、拆迁、各种补偿、平整土地、敷设外部市政管线设备和道路工程等各项费用。
建设总投资包括土地开发费用,居住区用地内的各类建筑、道路、市政管线、绿化等各项工程建设投资及必要的管理费用。
1.5、公共建筑设计方案的评价指标
公共建筑是人们进行社会生活的活动场所, 公共建筑类型繁多,功能各异,但技术经济指标是有一定共同性的。评价时应考虑建筑空间布局、建筑造型、功能分布、人员流线及交通组织、自然通风、采光、照明、空调、结构、环境等方面的因素。按公共建筑的特点,评价指标包括满足社会需求和社会资源消耗两大部分,主要参考指标有以下几项:
(1).建筑物占地面积(m2);
(2).建筑面积(m2);
(3).使用面积(m2);
(4).有效面积(m2);
(5).结构面积(m2);
(6).建筑体积(m3):
(7).总投资(万元);
(8).单位面积投资=总投资健筑面积(元/m2);
(9).建筑密度(%);
(10).单位面积能源消耗(kW/m2);
(11).有效面积系数=有效面积/建筑面积(%);
(12).使用面积系数=使用面积/建筑面积(%);
(13).结构面积系数=结构面积/建筑面积(%);
(14).有效面积的体积系数=建筑体积/有效面积(%);
(15).单位体积的有效面积系数=有效面积/建筑体积(%);
(16).人(床、座)均建筑面积[m2/人(床、座)];
(17).人(床、座)均使用面积[m2(床、座)];
(18).人(床、座)均有效面积[m2/人(床、座)]。
例9、建筑设计方案技术经济评价的基本要求不包括( )
A、适用和经济的统一
B、美观和经济的统一
C、要有可比性
D、突出次要指标
答案:D
例10、不属于常用的技术经济评价方法有:( )
A、计算费用法
B、最小费用法
C、多因素评分优选法
D、单因素评分优选法
答案:D
(三)建筑体积指标
这一指标是房屋体积与建筑面积之比例,是评价层高的指标。
建筑体积指标=建筑体积/建筑面积(m3/m2)
(四)人均、户均造价指标
这一指标是总造价与总人数及总户数之比例。
(1)人均造价指标=建筑总造价/居住总人数(元/人);
(2)户均造价指标=建筑总造价/总户数(元/户)。
(五)面积定额指标
面积定额指标用于控制设计面积,每户建筑面积一般应根据国民经济水平制定控制指标。
(1)人均建筑面积=建筑总面积/居住总人数(m2/人);
(2)人均居住面积=居住总面积/居住总人数(m2/人);
(3)人均使用面积=使用总面积/居住总人数(m2/人);
(4)人均有效面积=有效总面积/居住总人数(m2/人);
(5)户均建筑面积=建筑总面积/总户数(m2/户);
(6)户均居住面积=居住总面积/总户数(m2/户);
(7)户均使用面积=使用总面积/总户数(m2/户);
(8)户均有效面积=有效总面积/总户数(m2/户);
(9)户均面宽指标=建筑物长度/总户数(m/户)。
以上指标中,有效面积指建筑平面中可供使用的面积;使用面积指有效面积减去交通面积;结构面积指建筑中结构所占的面积;建筑面积指有效面积加上结构面积(层高2.2米以下不计建筑面积);建筑体积包括屋顶及地下室体积。
篇3:建筑设计方案技术经济评价有哪些要求?
,
(2).美观和经济的统一。
(3).要有可比性。对不同设计方案进行使用、经济和美观方面的比较时,要注意方案的可比性。
(4).突出主要指标。
篇4:中学校区规划建筑设计方案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地的学校都在完善校内的教学资源以及进行学校校区规划建设。对于中学学校的建设来说,合理的校区规划能够为学校的教育提供更加良好的教学环境,能让学生在舒适整洁的校园学习。本篇文章从中学校区现阶段的情况为主要依据,讨论如何设计出符合中学学校发展的建筑规划方案。
关键词:中学校园;规划重点;设计前景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学校园的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国家及教育部门也在不断的加大我国教育的投入,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就要不断改进中学校园的建设,使之与其相对应。目前的许多中学校园都面临着扩建校区的问题,为使中学校园的建设符合现代校园要求,在未进行中学校园改进时,要先行做好校园的规划设计,以确保中学校园的设计能够符合新时代的中学教育。
1现阶段中学校园的规划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实行,我国的教育体制、教育观念、教育模式都有所改变,但是,现阶段许多的中学校园建设依然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下面几点:其一,盲目扩大规模,过分攀比,没有注重校园土地的利用;其二,校园的规划设计过于表面化,没有落到实处;其三,对于校园内的区域环境、人文因素考虑不周全;其四,建筑的标准普遍过高,没有考虑到经济的合理利用等等情况。这些情形都对中学校园的建设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2建设中学校园的规划重点
2.1重视指导思想的确立
5:中学校区规划建筑设计方案研究论文
3.1校内空间景观规划设计
中学学校的校内设计要将功能区和教学区进行合理的安排,在整体的建设布局中,可以采取传统四合院式的建筑布局,形成庭院式的校内中心广场,中心广场的设计是整个学校设计的重心。学校的建筑面积相对较大,地势平整,因此,校内得到景观设计应该遵循以下顺序即校园入口广场、教学楼的底部、中心广场等形成层次分明的开放式空间排序。
3.2交通规划设计
中学学校的建筑多采用围合式的建筑方法,这种方法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学校师生的学习、运动需求。主要的设计方案如下:6:设计方案
一、探究课题
为了让学生了解元宵节的来历、节日风俗及文化生活,我布置了一项学生喜欢的探究性作业。
二、适用年级
四年级
三、发展目标
了解元宵节的来历、节日习俗、文化生活、还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主题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作业指导
1、为了优化学生假日作业,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激发学生假日作业的兴趣,提高学生全面开展假日作业的实际行动,同时对有创意的作业,进行“优秀作业展览”的活动。
2、查找资料了解元宵节的来历。调查节日习俗和节日食品。访问别人了解节日传说,调查节日有哪些娱乐活动。
5、探究的方法:调查访问法、查找资料法、记录法。
五、作业形式
作业内容的形式(书面记录)
1、查资料了解元宵节的来历。
2、调查元宵节的节日食品。
3、访问元宵节吃元宵的来历。
六、作业举例
四年级同学关于元宵节探究性作业,认真查资料,调查访问,记录详细,完成很好。出示三位同学的探究材料。如国庆《元宵节的来历》、z《调查元宵节人们的娱乐活动》、刘z20xx年2月26日《吃元宵的来历》、
七、评价反思
在这次作业中,学生了解元宵节的来历、节日风俗及文化生活,调查元宵的食品的种类、形状等。本此作业所采取的多元化的评价,主要包括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大部分学生按要求细心调查,认真查找资料,书写清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篇7:设计方案
一、教材简析
《早操》是字与拼音(三)中的一篇小韵文。它用一段富有童趣的语言,配以生动形象的画面将早晨欣欣向荣的景象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同时它又安排了八个要求能认的字和五个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拼读,听读识字。不愧是一篇陶冶孩子情操,培养识字能力的好文章。
二、教学目的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读熟、读懂韵文《早操》,养成早起锻炼的好习惯。
2、引导学生采用拼读、听读法识字,能用字组词。
3、掌握新笔画FEB8、FEB9,学习先中间后两边的书写规则。能准确、工整地书写五个生字。
4、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教学难点及重点:
培养阅读能力和识字能力。
四、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活动挂图、拼音卡片、生字卡片、录音机、音乐带、生字巧巧板。
五、板书设计:
以粘贴图片式出现。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激趣)今天我又要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语文课了,大家高兴吗?老师今天准备了许多小金星,要奖给进步最大的同学,小朋友们可要努力争取呀!
2、(复习)在前面我们认识了许多复韵母好朋友,我们再来读读,好吗?比比谁的声音宏亮,发音准确。
(将复韵母ai,ei,ui,ao,ou,iu,ie,ue,er写在绿叶形卡片上)
二、创设情境,观察图画,初感韵文内容:
(一)语言描述,趣味导入:
早晨太阳升起,大地万物苏醒,人们纷纷来到大树下,花丛中进行晨练。老师把这欣欣向荣的景象用笔画了下来,你们想看吗?
(提出要求:仔细观察图画,认真听,看看图上都画了什么。)
(二)让画“活”起来,带动学生看图说话。
1、(实物投影)师伴音乐(轻快、愉悦)依次拉动小露珠、小鸟儿、小蜜蜂、小学生,用简洁而又富有诗意的语言来介绍。
2、让学生来说说看到了什么?(不要求说全,但要讲一句完整的话)
3、教师小结。
三、初读小韵文,初感字音,深入了解内容:
(引语)老师根据这一情景,还写了一首小儿歌呢,你们想听吗?
(一)、(实物投影)师伴乐,边活动画面,边朗诵韵文《早操》。用图画美、音乐美、文字美吸引学生。
(二)、(实物投影韵文《早操》)
请学生自己来读读韵文《早操》,把不认识的字标出来,问问老师、同学。(允许走下位子交流)。
(三)、鼓励学生读给大家听。(听的要求:用手指着字认真听,发音是否准确)。引导学生互相评议。
(四)、师生互换角色,老师读,学生评。教师根据学生的有价值评议再读韵文。
(五)、师小结。
四、认识八个生字,培养识字能力。
(引语)刚才同学们从小儿歌中找出了好多不认识的字,今天我们重点来认识,这八个字娃娃。
(师边说边贴出。注:字写在剪成娃娃样的纸上。如:起qǐ
(一)自己读韵文识字画出生字:
1、(激趣)这几个字娃娃可调皮了,他们一下子跳到儿歌中躲了起来,和你玩“藏猫猫”。小朋友们,你们能边读儿歌,边把它们从儿歌中找出来吗?
(要求)找到后就用笔画个圈,把它们留住,好吗?
2、学生活动,师组织指导。并实物投影学生画出的生字。
(二)小组内认字。
在识字小先生的带领下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读读儿歌,拼拼音节,学习这八个字。比比谁认的字多,读音准确。
(师注意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
(三)玩游戏,集体识字。
(激趣,提要求)你们想不想和字娃娃做好朋友呀?你只要准确读出字娃娃的音,就可以和它们做好朋友啦!比比看,谁找的好朋友最多。2
1、让学生上前认字,找朋友。并教全班同学拼读识字。将找到的字娃娃赠给学生。
2、《找朋友》的音乐中,师小结。
(四)练习组词:
在儿歌中,每个字娃娃,都有自己的好邻居,它们手拉手就组成了一个个的词。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读一读,好吗?
篇8:设计方案
一、影响环境设计理念与艺术特征的因素
1、影响传统设计理念与艺术特征的因素
首先来自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我们常说“因地制宜”,在生产与技术相对落后的先人时代,人们未有环境设计的概念,但所行所为却是与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不谋而合。古代中国以中原地区为尊,而中原地区处于温带地域,气候温和、适宜人类居住,物产丰富、水源充足、男耕女织、生生不息,在这种温润的外界条件影响下,先人们的思想大多渗透着“和”的理念,即“达自然之性,畅万物之情”,留下了许多渗透着生态理念的佳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先人的诗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和谐优美的画卷,即便在今日,环境设计依然追求这种人与自然共生统一的态度,将人的存在融入山水之中,融入花草树木之间,融入鸟兽虫鸣之中,以自然观念反映人类初心。、其次是来自生产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束缚,我国由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发展而来,在历史的长河中,农业与手工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主要地位,农民顺应自然,希望风调雨顺,建筑物选址时也会优选水土肥沃之处,若说军事防建是对自然的征服,那生活之所便是与自然的平等对话,其间渗透着“师法自然”的环境设计理念。而19世纪以来,伴随着9:设计方案
1 概况
本工程位于泉州南安滨海工业园区,跨越三号排洪渠,桥梁中心设计桩号K0 038.198。结构形式采用两跨20m预制空心板,全长47m,桥面总宽度为10m,桥面布置: 0.25m(栏杆) 1.25m(人行道) 7.00m(行车道) 1.25m(人行道) 0.25m(栏杆)=10.00m。桥梁中心线与排洪渠正交。
2 设计依据及规范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J B01-20xx
2).《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G D60-20xx
3).《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 JTG D6l一20xx
4).《公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设计规范》 JTG D62-20xx
5).《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JTG D63-20xx
6).《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01-20xx
7).《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xx
8).《城市桥梁设计规范》 CJJ 11-20xx
3 桥梁结构比选
(一)跨径的比选
桥梁的跨径选择主要从桥梁结构的受力性能、经济性,桥梁景观等方面考虑。
a、受力性能
从受力结构角度考虑,通常跨径35m范围内都是桥梁结构的常见跨径,无论是现浇结构还是装配式结构都可以满足结构的受力要求。
b、经济性
桥梁的跨径对桥梁工程的造价影响较大:减小跨径可以减少上部结构的费用,但会增加下部结构的费用;反之则相反。因此,从经济性上考虑,桥梁跨径的选择是上下部结构费用平衡的结果。
结合考虑,本桥采用2跨20米简支梁桥。
(二)上部结构的比选
城市桥梁的选型除了要满足以前的安全、适用、经济、美观以外,还要综合考虑桥梁结构在运营期间的服务水平,耐久性,后期养护,对环境、交通的影响等因素。本工程的桥梁结构形式选择即依据这样的原则进行。
a、结构的材料比选:
桥梁结构从材料类型上区分可以分为钢结构、混凝土结构以及钢-混凝土叠合结构。 相对于混凝土,钢材具有强度-密度比大,跨越能力强,结构高度低等特点,因此对桥梁结构具有较高的适应性。但由于其造价相对昂贵,而且运营维护期内需多次涂装防护,费用较高。尤其泉州地区位于晋江、洛阳江入海口,钢结构的防腐问题尤其突出。另外,钢结构桥梁的桥面铺装施工工艺复杂,要求较高。因此除非节点跨径要求较高、结构高度受到控制、施工条件较差等因素制约而采用钢结构外,一般推荐采用混凝土结构。
b、结构的形式比选:
桥梁的选型除了要满足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外,还要综合考虑桥梁结构在运营期间的服务水平,耐久性,后期养护,对环境、交通的影响等因素。
常见桥梁上部结构桥型综合比较表 结构 序号 板梁 T梁或小箱梁 连续箱梁 体系项目 1 景观效果 差 较差 好 2 施工影响 较小 一般 较大 3 施工速度 较快 较快 较慢 4 施工难易程度 容易 较易 一般 5 结构耐久性 一般 一般 好 6 行车舒适性 一般 一般 好 7 相对造价 低 较低 较高 8 技术指标 低 较低 较高 9 跨越能力 ≤20m 20m≤,≤40m 一般<100m 由以上表格,综合考虑本项目桥梁的受力性能、经济性及桥梁景观,本桥选用装配式预应力砼空心板梁。空心板梁结构由工厂预制后运输至施工场地,现场吊装完成施工,是目前采用较多的桥梁上部结构形式。其结构高度低,工厂化程度高,运输、吊装方便,对地面交通影响较小,且工程造价较低,从而被广泛采用,因此本桥采用装配式预应力砼空心板梁比较合理。
4 技术标准
(1)桥梁设计荷载:城-B,人群荷载3.5Kpa。
(2)桥面宽度: 0.25m(栏杆) 1.25m(人行道) 7.00m(行车道) 1.25m(人行道) 0.25m(栏杆),总宽10.00m。
(3)桥梁纵坡:1.3%;桥梁行车道横坡:2.0%(向外),人行道横坡1.5%(向内)。 (4)地震作用:地震烈度:Ⅶ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等于0.15g。 (5)河道等级:非通航河道。 (6)设计洪水频率:1/100。
(7)结构设计安全等级:二级;环境类别:Ⅱ类;设计重要性系数:1.0。 (8)设计基准期:1。
5 桥梁结构设计
(一)桥梁总体布置
桥梁全长均为47m,桥面横向全宽均为10m;桥梁结构均为两跨简支板组成,单跨跨径20m。 (二)桥梁上部结构
桥梁上部结构采用标准跨径为20m的预应力混凝土预制空心板,板厚0.95m,中板板宽1.25m,边板板宽1.87m(悬臂0.63m),全桥共有10片中板,4片边板。空心板采用桥梁博士(3.03版本)专业软件进行验算,按全预应力砼受弯构件计算。
(三)桥梁下部结构
桥墩为桩柱式桥墩,立柱采用φ130cm圆柱,桩基采用φ150cm钻孔灌注桩基础。桥台采用轻型桥台,桥台基础为钻孔灌注桩基础结构,桩径φ130cm。本方案设计因缺少地质勘查报告,桩底标高暂未定。
6 主要材料
(一)混凝土
空心板采用C50预应力混凝土,桥面铺装采用C50防水混凝土,搭板、桥墩帽梁、墩柱采用C30混凝土,台帽、前墙、及承台采用C30混凝土,桩基采用C30水下混凝土,承台垫层采用C15素混凝土。
主梁混凝土应进行最佳配合比设计与试验(并获取强度、弹性模量及徐变的参数,以便对设计提供的部分参数进行修正),并要求最大水灰比小于0.50,最小水泥用量大于300kg/m3,最大氯离子含量小于0.06%,最大碱含量小于1.8kg/m3,同时应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检测。混凝土石料强度不低于混凝土强度的2倍。
(二)钢绞线及普通钢筋
钢绞线采用高强度、低松弛Φ15.24钢绞线,抗拉强度标准值为1860MPa。每束钢绞线的张拉控制应力为1376MPa,控制张拉力为956.3KN,采用两端张拉。其技术性能必须符合中华
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224-20xx)《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的规定。
普通钢筋一般直径>φ10的采用HRB400(吊环钢筋除外), <φ10的一般采用HPB300,而φ10钢筋以施工图为准。钢筋技术性能应分别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钢筋混凝土热轧光圆钢筋》(GB 1499.1-20xx)、《钢筋混凝土热轧带肋钢筋》(GB 1499.2-20xx))的规定。
预应力锚具:必须采用成品锚具及其配套设备,并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4370-20xx)《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行业标准(JT 329.2-97)《公路桥梁预应力钢绞线用锚具、连接器试验方法及检验规格》等技术要求。
(三)其他
桥梁栏杆采用花岗岩栏杆,支座采用D250板式橡胶支座,桥梁伸缩缝采用D40型伸缩缝。
7 问题与建议
1.本阶段方案设计缺少场地地形,建议业主及时进行补测。 2.本阶段方案设计缺少地质勘察报告,建议业主及时补堪。
0:设计方案
课型:讲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能力目标:
模仿课文的写法,写短小的诗句。(仿写)
情感目标:
树立为远大的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教学重点:
朗读训练,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诗歌的结构,理解诗歌的主旨,赏析诗歌的语言。
教学难点:
反复朗读这首诗歌,讨论、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方式:朗读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1、导语: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有了理想,有了追求,一个人就会不畏劳苦地向着一个目标前进。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2、: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作品出版20种。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2、正音、正字蜕饥寒离乱缀连远行倔强洗濯玷污怨恨扒窃诅咒浓阴海天相吻3、释词寂寥浪子回头碌碌终生绝处逢生可望不可即4、学生默读,感知课文内容:(1)理想究竟是什么?(2)理清文章脉络(带领学生边读边理清每一节的主要内容)第l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
第3节,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第4节,理想使人明确方向。
第5节,理想给人力量。一是乐观,二是斗志,三是活力。
第6节,为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就顾不得个人发财,也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他所获得的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牺牲的是其他个人利益。
第7节,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
第8节,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第9节,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第10节,要把理想视为生命。
第11节,正反对比,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
第12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探究此诗脉络)第l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2、3两节“理想的历史意义”;
4、5、6、7节“理想的人格意义”;
8、9、10、11节“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12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四、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从哪可以看出来?(学生默读后小组讨论,回答,互相补充)要点: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五、作业:抄写字词完成学探诊第六课1-8题
第2课时
一、语段赏析
哪些词语最能表现文章的主题?(同学自读课文,然后小组交流,代表回答。不求一致,重点是赏析语言。)二、语言运用
1、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教师示例: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2、修辞训练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第1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不必孤立地体会每个比喻的喻意,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针”。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见,这一节的意思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联系实际,就很好懂。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树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这个理想像灯一样,照亮了夜行的路。这个理想像路一样,引中国人民走到光明的新中国,引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前两个比喻,从星星之火,到点燃熄灭的灯,说的是理想传播的过程,例如李大钊等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是星星之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有如一盏明灯了。到达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
(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三、质疑和交流:
1、学生质疑,互相交流。教师积极引导,生生互动。2、谈谈学习本课受到的启发。言之成理即可。3、学生谈学习本课的收获。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五、作业:
1、完成学探诊第六课10-15。2、仿写练习:例句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板书设计:理想(流沙河)
脉络:总----第l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分----2、3两节“理想的历史意义”;4、5、6、7节“理想的人格意义”;8、9、10、11节“理想的人生意义”。总----第12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教学反思:
初一学生读这首诗,一方面要充分调动他自己的人生体验,另一方面也需要联系一些典型事例,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强调朗读的重要性,要多读,多理解基础上的有感情的朗读。
1:设计方案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尝试用两种颜色的纸条进行交插编织,并利用这种方法进行编织花朵。
2.体验交插编织的有趣,喜欢编织活动。
活动准备:
固体胶,各种彩色同样长度的纸条,事先画好花杆的绘画纸每人一张,事先编织好的一朵花,枯萎的花园图一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朵特别的花,我们一起来看看跟我们平时花园里看到的话有什么不一样?(教师出示编织的小花)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充分说出自己感受。
3.这朵花的编织方法跟以前的编织方法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二、学习花朵的编织方法
1.师:以前的编织方法叫穿插编织,今天我们要来学另外一种新的编织方法叫交插编织。引导幼儿说说编织方法的名称。
2.引导个别幼儿上来尝试交插编织花朵,教师边指导边帮助幼儿理解交插编织的方法。
3.教师重点指导先用同一种颜色平行放好在一头固定,然后用另一种颜色进行穿插编织,固定在固定好的颜色纸条的中间,花朵就完成了。
三、幼儿操作
1.出示枯萎的花园图:小兔花园里的花都枯萎了,他很伤心,我们一起来帮助他把花在种起来吧,看看谁种的花最多。
2.幼儿进行操作,教师提醒幼儿用两种颜色进行编织,一种颜色的纸条固定后,另一种颜色的纸条编织时要编织在纸条的中间。
3.教师观察幼儿操作,对个别幼儿进行指导。
四、作品欣赏
小兔的花园里又有了许多漂亮的花朵,他真开心呀!你觉得那些花最漂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