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的教育思想(共8篇)
卢梭(17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是法国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著有《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等。《爱弥儿》是一部教育小说,在这部作品中,卢梭把自我想象的孩子爱弥儿作为受教育的对象,透过讲述了爱弥儿从出生到20岁的成长和教育历程,来论述其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卢梭的教育思想,针对的是当时流行的理性主义教育观念,在论述自我的思想时,卢梭常常是把一种见解推到极端,构成强烈的冲击力,给读者留下强烈的印象。虽然他也对这种极端的表达有所补充,但这些极端的话语给人留下的印象强烈而深刻,以至于让读者往往只记住这些话语,而忽视了他所做的补充。如《爱弥儿》开篇讲:“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人“不愿意事物天然的那个样貌,甚至对人也是如此,务必把人象练马场的马那样加以训练”。但卢梭借着又讲:“不这样做,事情可能更糟糕一些,……一个生来就没有别人教养的人,他也许简直就不成样貌。”并没有完全否定教养的好处,但读者多是只记住了“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一见解。
再如,卢梭在书中写到:最初的教育就应完全是消极的,“我宁愿让一个孩子到十岁的时候长得身高五尺而不愿意他有什么决定的潜力。”甚至说,孩子健康地长到12岁,即使分不清左手与右手,似乎也没有关系。但在另一处,卢梭又这样说:“你不急于到达什么目的,反而能够很有把握和十分迅速地到达那个目的。我几乎能够肯定说,爱弥儿不到十岁就完全学会读书和写字,其原因恰恰是由于我对他十五岁以前能不能读书识字一事是很不重视的。”原先,他所教的爱弥儿,是10岁之前就完全学会了读书和写字的。这是十分值得注意的,因为这证明,卢梭并非不重视阅读和书写。但许多读者,包括某些研究卢梭的学者,往往忽视了卢梭的这一表述,片面地认为卢梭反对儿童读书。如有人讲,卢梭主张“十二岁以前,绝不读书”,并具体说道:“儿童是孩子的理性睡眠期,这一阶段只能以感觉、经验来认识世界,体格也未发展到运用理性的阶段。我们不期望造就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因为早熟的果子,虽然外表诱人,但并不甘美。感觉器官是儿童智慧的工具,要让儿童透过感觉器官学会怎样去感受,怎样去摸、去看、去听,不要让他过早地用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改变他自然发展,12岁以前,绝不读书,这样才有助于他的智力正常发展,
以免让偏见和错误占据他的心灵。”论者认为这是卢梭的教育思想,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卢梭是在爱弥儿10岁以前就完全学会了阅读和书写。
我们从卢梭自我的经历中,更能够看到,卢梭本人很早就学会了阅读,并从中受益良多。在《忏悔录》中,卢梭这样说:“我不明白五、六岁以前都作了什么,也不明白是怎样学会阅读的。我只记得我最初读过的书,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我母亲留下了一些小说,吃过饭我就和父亲读这些小说。起初,父亲但是是想利用这些的趣的读物叫人练习阅读,但不久以后,我们就兴致勃勃地两国个人轮流读,没完没了,往往通宵达旦,一本书到手,不一气读完是决不罢休的。有时父亲听到早晨的燕子叫了,才很难为情地说:‘我们去睡吧;我简直比你还孩子气呢。’”
卢梭童年时不仅仅读了许多小说,也看了历史书籍。这些历史书籍对他产生深刻的影响。给予卢梭影响最深的是古代希腊普洛塔奇的《英雄传》,卢梭曾说:“由于这种搞笑的阅读,以及父亲和我关于这本书的讨论,便养成我那自由和民主的精神,养成我那高傲而不受屈辱的性格……我头脑中不断为罗马和雅典伟人的思想所盘踞,我仿佛在和他们为伍一般;我自身又是共和国之邦的公民和爱国狂热的.父亲的儿子,我已为父亲的身教所感召了;我相信自我就是希腊人或罗马人了;我已将自我与书中的人格融为一体了;当我想到那令人神往的伟人杰士的坚忍和无畏时,不觉间双目炯炯而声音雄壮。”
卢梭童年读小说之时“兴致勃勃”、“没完没了”。这是十分值得注意的。这说明,儿童是是喜欢读书,渴望明白书中的故事,并且由此感到极大的乐趣。能够说,喜欢读书也是儿童的天性。我们不能把儿童的天性理解得太简单。儿童不仅仅是喜欢玩,也喜欢听故事,喜欢听大人朗读诗歌。著名学者启功回忆童年时,曾讲到他的祖父教他念诗的情景,说道:“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他用一只手把我搂在膝上,另一只手在桌上轻轻地打着节拍,摇头晃脑地教我吟诵东坡《游金山寺》诗的情景:‘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他完全沉醉其中,我也如此,倒不是优美的文辞使我沉醉,因为我那时还小,并不理解其中的含义,我祖父也不给我逐句逐字的解释,但那抑扬顿挫的音节征服了我,我像是在听一首最美丽、最动人的音乐一样,这使我对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语言学大师赵元任回忆童年读诗和背诵诗歌的情景,这样说道:“晚上念诗我们都觉得比白天念书简单一点儿,我觉得也好玩一点儿。我念的是《唐诗三百首》。我哥哥跟姊姊们另外还念《千家诗》跟别的诗集。但是我们家里念诗,我
就是没念也渐渐地背得出来了。因为我们在家里念诗也像白天在书房里似地大家同时哇喇哇喇地你念你的我念我的。有时候我停下来就听见他们念的东西。我顶记得他们念的吴伟业的《圆圆曲》,我连字都没有看见已经背下来了。还有白居易的《长恨歌》,他们比我们先念,赶到我起头儿念到《长恨歌》的时候都已经听得半熟了。”赵元任不仅仅读诗,还背诵诗歌,但他觉得“好玩儿”。
认为卢梭一概地反对儿童读书,这是对卢梭教育思想的误解。卢梭反对读书,实际上反对的是理性教育。他这样说道:“用理性去教育孩子,是洛克的一个重要原理;这个原理在这天是最时髦但是了;然而在我看来,它虽然那样时髦,但远远不能说明它是可靠的;就我来说,我发现,再没有谁比那些受过许多理性教育的孩子更傻了。在人的一切官能中,理智这个官能能够说是由其他各种官能综合而成的,因此它最难于发展,而且也发展得迟。但是有些人还偏偏要用它去发展其他的官能哩!”什么是卢梭所说的“理性教育”呢?理性教育,是培养理性的教育,包括道德教育,以及逻辑思维的训练。读诗、背诵时文,未必是理性教育,而目前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的“做题”,意在培养小学生的思维潜力,这基本上属于理性教育的范畴。作家王蒙理解采访时,曾提到他的孙子的语文题:“在我的窗外,有一棵白杨树。然后在原题下面给出四个选取。2: 卢梭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要顺应自然
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务必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他在《爱弥儿》开卷即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因此,卢梭反对那种不顾儿童的特点,干涉并限制儿童自由发展,违背儿童天性的传统的古典教育,提出了教育要顺应自然的思想。
在卢梭看来,人所受的教育,来源不外3种,或“受之于自然”,或“受之于人”,或“受之于事物”。他说,“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这三方面的教育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在一个人身上这3种不一样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如果这三方面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于同一目的,他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到达他自我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好处。卢梭还进一步分析:“在这3种不一样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决定的;事物的教育中人在有些方面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地加以控制的。”因此,就应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服从于自然的教育,使这三方面教育相配合并趋于自然的目标,才能便儿童享受到良好的教育。
卢梭所说的“自然”是指人的才能和器官,也就是人的天性。因此,“自然教育”就是服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儿童天性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教育。卢梭强调说:“大自然期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貌”。在他看来,如果以成人的偏见加以干涉,剥夺儿童应有的权利,结果只会打乱自然的次序,破坏自然的法则,从根本上毁坏儿童。
卢梭认为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因为人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就是自由。卢梭声称:“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3: 卢梭的教育思想
:尚飞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更新时间:-3-2
卢梭是教育史中的重要教育家,杜威评价卢梭说:“卢梭所说的和所做的一样,有许多是傻的。但是,他的关于教育根据受教育者的潜力和根据研究儿童的需要以便发现什么是天赋潜力的主张,听起来是现代是现代一切为教育进步所做的努力的基调。他的意思是,教育不是从外部强加给儿童和青年人某些东西,而是人类天赋潜力的生长。从卢梭那时以来教育改革家们所最强调的种种主张,都源于这个概念”[1]对卢梭教育思想分析,对理解现,当代教育具有很大的好处。
一、教育与天性
卢梭认为,教育与环境务必适应天性的发展,否则就无法实现教育的效果。“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2]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我们需要帮忙;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决定的潜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与我们。”[3]教育能够赐予我们生活的力量和帮忙,教育能够加强我们对事物的决定潜力。教育能够赐予我们所需要的东西。“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叫;我们从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4]教育务必让自然教育,人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三者统一和谐,趋向于同样的目标,那么学生就会拥有好处的生活。
“自然人完全是为自我而生活的;他是数的单位,是绝对的统一体,只同他自我和他的同胞才有关系。公民只但是是一个分数的单位,是依靠于分母的,它的价值在于他同总体,即同社会的关系。好的社会制度是这样的制度,它明白如何才能够最好地使人改变他的天性,如何才能够剥夺他的绝对的存在,而给他以相对的存在,并且把“我”转移到共同体中去,以便使各个人不再把自我看作一个独立的人,而只看作共同体的一部分。”[5]教育到底是培养成为一个人还是成为一个真正的公民呢?要是一个国家的任何人,都把自我的存在与社会,国家的命运同在,那这样的民族人性必须是最如意的。
“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它在继续不断地锻炼孩子;它用各种各样的考验来磨砺他们的性情;它教他们从小就明白什么是烦恼和痛苦。”[6]让孩子自然成长,遵循自然,不能够违背自然法则,要是改变了自然法则,会破坏孩子的前进道路。
“教育是随生命的开始而开始的,孩子在生下来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学生,但是他不是老师的学生,而是大自然的学生罢了,老师只是在大自然的安排之下进行研究,防止别人阻碍它对孩子的关心。他照料着孩子,他观察他,追随他。象穆斯林在上弦到来的时候守侯月亮上升的时刻那样,他极其留心地守侯着他微弱的智力所显露的一道光芒。”[7]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了,但是教育孩子不能够急于求成,要让孩子自然成长,自我积累经验。
卢梭根据儿童的天性发展,把教育分为四个阶段。
1.婴儿期。卢梭认为从人诞生到2岁是婴儿期。他认为这个阶段没有感情,没有思考,又的仅是感觉而已,他不能够意识自我和事物的存在。教育务必以体育锻炼与身体养护为主,倡导体育教育,目的是为了让儿童自然成长。
2.儿童期。卢梭认为由婴儿期到十二岁为儿童期。这个阶段身体活动与语言表达潜力提高与完善,但是理性还不健全。卢梭认为这个阶段在继续注重体育教育的同时,进行感官教育。
3。少年期。卢梭认为十三岁到十五岁是少年期,它属于人的一生潜力最好的时期。人在这个时期,已经有了理性的发展,它是知识教育的前提。卢梭认为在这个阶段实行智育。
4.青年期。卢梭认为从十六岁到二十岁为青年期。这个阶段,容易冲动,性情容易改变,不服管教。卢梭主张实行道德教育。
依据人的发展,教育也依据这个顺序而实施,体育,感官教育,智育,道德教育,遵循着天性教育。
二、儿童玩具
卢梭从为了防止孩子习于奢侈的弊端角度,正确的分析了让孩子爱好玩具的反面效益,而说服父母不能够让孩子接触玩具。
卢梭说:“我们事事都不明白简朴,甚至给孩子随身用的玩意儿也弄得很不简朴。金的,银的和珊瑚的铃铛,小水晶片,各种各样或贵或贱的玩具,这是一些多么没有用处和多么有害的东西啊!这些东西,一样也用不着。别给他们什么铃铛,别给他们什么铃铛,别给他们什么玩具;几根有叶子和果实的树枝,一只能够听到其中的颗粒发响的罂栗壳,一截即能够供他咂,又能够供他嚼的甘草,这些东西,同那些漂亮的小玩具一样,也能够使他玩得挺高兴,并且还没有使他一生下来就习于奢侈的弊害。”[8]
罗兰?巴特在《神话学》中有过对“儿童玩具”的论述,分析了儿童玩具的直接意指和含蓄意指,认为玩具在儿童的早期心智教育中被作为一种训练工具,训练儿童扮演父母心中所期盼的性别主角,“人们眼中的所有普通玩具实际上都是成人世界的一个缩微世界”,例如,一个女孩的洋娃娃“用于……‘训练’她扮演今后的母亲的主角”。美国黑人女学者安?杜西尔以前撰写过一篇题为《染料和玩具娃娃:跨文化的芭比和差异销售规则》的论文,她认为,即便是一个简单的玩偶,也负载着的意识形态功能,因为“玩具和游戏不是简单的娱乐开心的工具,它的关键作用是帮忙儿童决定自身和周围事物的价值,玩具娃娃尤其诱导儿童仿照它们,按照玩具娃娃的形象来想象自我。”
到底该不该让孩子拥有玩具?这一个问题,我个人觉得只要正确的处理好玩具真正的能够带给儿童的意识形态形象,帮忙儿童决定自我和周围事物的价值为目标,以避免让他们习于奢侈的弊害为出发点,真正的让玩具给儿童带去童年的快乐!
三、教育不能够加速度
卢梭说:“当我们看到野蛮的教育为了不可靠的将来而牺牲此刻,使孩子受各种各样的束缚,它为了替他在遥远的地方准备我认为他永远也享受不到的所谓的幸福,就先把他弄得那么可怜时,我们心里是怎样想法的呢?即使说这种教育在它的目的方面是合理的,然而当我看见那些不幸的孩子被置于不可容忍的束缚之中,硬要他们象服苦役的囚徒似的继续不断的工作,我怎样不感到愤慨,怎能不断定这种做法对他们没有一点好处?欢乐的年岁是在哭泣、惩罚、恐吓和奴役中度过的。”[9]我觉得中国的孩子开始慢慢地失去了人生中最宝贵的童年。他们的天真活泼的气息慢慢地被钢琴与过早的学习取而代之。当教育为了不可靠的将来而牺牲孩子宝贵的此刻,替孩子准备着遥远的幸福,使孩子受各种各样的束缚,把孩子弄得那么可怜。孩子们有真实的兴趣和天真的本性,他们很想能够满足自我的爱好的意愿,但是却被遥远的期盼的幸福所残忍的中止。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此刻却过早的让孩子被知识剥夺了童年,教育在儿童阶段却似乎成为了加速度,我们是否能够让孩子自我慢慢自由长大呢?
四、教育中的盲点
教育就应从实用性出发,不仅仅让学生学习书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做人的职责,明白人性的真谛!卢梭说:“在他们所吹嘘的各种学科中,对学生真正有用的,他们反而不教,因为它们是事物的科学,他们就不会教好;他们所选教的是他们明白其中的一些术语、谱系、地理、年代和语言等等的科学,以此显示他们精通这些学科;然而所有这些学问,对成年人来说关系已经不大,对孩子来说关系就更小了,所以,只要他一生当中能把它们拿来用上一次,就算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10]在教育过程中,相信学生永远是最棒的!让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我,热爱一切完美的东西!而如今的教育,以为能够上个好大学,就有个好前程!而为了让学生能够上个好大学,学生,家长,教师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教育似乎为了培育更多的会考试的工具,而道德,素质与人生的信仰离学生渐行渐远!
五、游戏的教育价值
教育主要在于本能的培养,而不是压抑本能。游戏能够让孩子真正的体会生活的乐趣,能够让孩子自由自在的成长,能够让孩子们学会做事,能够给他们许多想像的空间。卢梭说:“归根到底,如果我不能够使游戏在他们看来是一种教育人的办法,他们又从哪里觉得游戏是很搞笑味的呢?即使我不能做到这一点,只要他们玩得高兴而不出什么毛病,同时又消磨了时间,则目前他们在各方面能否取得进步,是无关紧要的;反之,如果照你们所想的,非要他们学这个学那个不可,那么,就不能不最终使他们感到束缚、愤恨和烦恼。”[11]孩子生活中每一个强烈的欲望都能够在游戏中得以表达。为了增加游戏的教育作用,学校和家长应做些什么事情?
六、教育是学生人生的航标
教师心中有蜡烛,就能够点燃学生人生的期望!教师就应让学生懂得些什么?卢梭说:“你要始终记住,我所施行的教育,其精神不是要教孩子以很多的东西,而是要让他头脑中获得完全正确的和清楚的观念。即使他一无所知,那也没有关系,只要他未受欺骗就行了;我之所以向他的头脑灌输真理,只是为了保证他不在心中装填谬误。理智和决定力的发展是很慢的,然而偏见却超多地产生,需要预为防备的正是种种的偏见。但是,如果你从学问的本身来看学问,则你将掉进一个充满暗礁和无边无际不可测的海洋,而且永远也不能从海中游出来的。当我看见一个热爱知识的人,沉湎于知识的美,学了一门知识又赶快去学另外一门知识,而没有一刻停息,我就认为,我所看到的这个人就好比在海滩上拾贝壳的孩子,起初拾了一些贝壳,但是看到其他的贝壳时,他又想去拾,结果仍掉一些又拾到一些,及至拾了一大堆贝壳不明白选哪一个好的时候,只好通通仍掉,空着手回去。”[12]教育是学生人生的航标,好的教育,能够让学生终身受用。每个学生难免会犯错,而在思想的正确的指引下,错误会嫁接在我们心中所定义的“对”的概念上,能够让学生正确应对错误及时改正,更好的应对生活,健康快乐的成长。知识是浩瀚无边的,但是我们教导孩子不
只是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让他们明白做人的真谛与价值,认清自我的使命感与社会职责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此刻的中国教育越来越重视知识教育,而忽略了真正的人格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教育就应是培育一个真正的人,真正的公民,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明确正确的人生价值追求,为国家与民族的繁荣昌盛贡献自我的智慧与力量!
七、教师的艺术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师的艺术是:让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以及继续深造或融入社会之中,能够健康、快乐、礼貌、有使命感、有职责感、有爱心地生存着。卢梭说:“教师的艺术是:绝不要让学生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无关紧要的琐碎的事情上,而要不断地使他接触他将来务必明白的重大关系,以便使他能够正确地决定人类社会中的善恶。同学生交谈的时候,务必善于启发你在他心灵中所培养的思想。这样的问题,也许在别的孩子是一点也不注意的,但是它将使爱弥儿苦苦思索半年之久。”[13]教师的艺术是:能够让学生学会关注生命、尊重生命、赞美生命、保卫生命,实现生命的真正价值。教师的艺术是:能够培养学生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培养学生具有民族自豪感与荣辱观的人,培养学生具有真正对国家与整个民族有用的人。
八、性教育
记得《圣经》旧约全书创世纪的4:卢梭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卢梭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作用是巨大的,教育按年龄分段教育、善的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作 者:杨勇 Yang Yong 单位:重庆求精中学,重庆,400015 刊 名:中国电力教育 英文刊名:CHINA ELECTRIC POWER EDUCATION 年,卷(期): ”"(12) 分类号:G40 关键词:卢梭 教育思想 教育学 道德教育 主体教育篇5:卢梭自然宗教思想浅论
卢梭自然宗教思想浅论
卢梭自然宗教思想浅论党天河
(西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 730070)
摘 要:自然是卢梭宗教思想中最基本,也是最高的准则,自然情感以及源此而来的良心是卢梭宗教观的核心。“自然状态”、“自然人”、“自然人性”、“自然情感”都表现了他对原始自然的钟爱和对真正心灵自由的追求,他希望能够通过构建自然宗教,并借助上帝来为这个世界构建合理的秩序。可以说卢梭是以社会契约为万物立法而以自然宗教为道德建立秩序,进而对外在的物质世界和内在的心灵情感进行合理性解释。
关键词:卢梭;自然宗教;道德;秩序
中图分类号:B1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02-0038-02
卢梭反对传统的天启宗教,也否认启示是宗教的基础,还对天主教和基督教进行了猛烈的批评,但他承认宗教的社会作用,自身也是一个虔诚的教徒。他认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虽然外在的行为可以有法律来约束,但法律在人的内心和道德层面上却无能为力。所以,就需要宗教来维持一个国家的长久存在。他认为每一个国家的建立都是以宗教为基础的,而那些以往的传统的宗教对国家的正常运行又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所以,他觉得有必要建立一种“公民宗教”,即他所认为的以自然为基础的“自然宗教”,然后将其与真正的自由平等的民主共和国下的社会状态的优点结合起来,就可以达到人类精神、道德、自由和平等的更高阶段。
在关于对宗教的解读中,卢梭认为万物都需要通过相互统一完成其和谐,所有关于秩序和规则的定义都应为这一目的服务,万物的目的在于使整体变得和谐而有秩序,在宇宙中,每一个存在都彼此互为目的和动因,共同构成其完善性。他说“每一个存在都可以在某一方面被看作是所有一切其他存在的共同中心,它们排列在它的周围,以便彼此互为目的和手段”[1]394。他觉得由一个外在的意志力在统筹着世界,这一意志力的目的在于通过精心刻意地安排而达到一个共同的可以使万物在一种既定的秩序中保存其整体的完整与和谐并能使得万物自由。并且这种意志力是有思想的,因为没有思想的东西不可能产生有思想的生物。他说,“我发现这个系统中的东西没有一个不是经过安排的,不是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在它的秩序中保存这个整体。这个有思想能力的存在,这个能自行活动的存在,这个推动宇宙和安排万物的存在,不管它是谁,我都称它为‘上帝’”[1]394。但它的存在具有不可知性,能感知却又无法认清,“我愈去想它便愈感到迷茫”[1]395。“当我想就它本身来思考它的时候,当我想寻找它在什么地方,想知道它是什么样子,想知道它是什么东西构成的时候,它就逃避我,我迷迷茫茫的心灵便什么也看不到了。”[1]395但他肯定上帝是存在着的,它“不仅存在于旋转的天上,而且还存在于照射我们的太阳中,不仅在我自己的身上存在,而且在那只吃草的羊身上,在那只飞翔的鸟儿身上,在那块掉落的石头上,在风刮走的那片树叶上,都存在着”[1]391。“我知道我的存在是依附于它的存在的,而且就我所知道的一切事物来说,也同样是依附于它的存在的。(哲学理论论文 )我在它创造的万物中到处都看到上帝,我觉得它在我的心中,我发现它在我的周围。”[1]395
在宗教层面上,卢梭是一个坚定的有神论者,并且还提出了证明上帝存在的三个信条。时就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1]5由此,他把所有的邪恶都归咎于人类,上帝不再负有责任。然而在卢梭的思想中,他宣扬的自然状态下的人类,出自上帝之手的人性都是好的、是善的,却怎么又变坏呢?他认为人性一开始时的情感总是天真善良的,这与传统宗教中的“原罪说”截然相反,他一方面反对教会,主张人性的本善以及人类理性的正当与独立;另一方面,却拒斥这一理性最为高贵的成就――艺术、科学和所有精神方面的修养。当我们既不能将邪恶追溯至上帝也不能在人性的特征中找到其原因时,卢梭就改换了这个承罪体,将个人承罪更改为社会承罪。当个体刚从自然之手出来的时候,还没有善恶之分,一切思想和行为都出自于自保的自然本能,这种自保由自爱所控制,这种自爱不是自私之爱,自私之爱中包含着让人在将来堕落的社会原因,它将培养出人类的虚荣以及对权利的渴望,使人以压迫他人为满足自己的手段。“正是自私之爱让人类成了自然与他自己的暴君;正是自私之爱唤醒了人类心中那自然人闻所未闻的需求与激情,同时也正是自私之爱让人类掌握了不受约束,永不停息地满足这些欲望的最新方式。我们迫不及待地要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我们野心勃勃地要在他人面前出人头地――所有这些让我们总是远离自身,并且可以说是将我们抛到了自身之外。”[3]75这样,卢梭就解决了神义论问题,不再让上帝来富有责任的重担,而改为人类社会来承担。如果社会自愿负责的情况下承担这一责任,那他就是有罪的。人类不是在上帝的帮助和拯救下,而是自行的通过建立秩序和完善自己获得自由并掌握自己的命运,“因为仅有奢欲的冲动便是奴隶状态,而唯有服从人们自己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才是自由”[2]26
卢梭通过对人自身和人类社会问题的论证分析,认为要真正达到理想的社会状态,仅契约组建合理的法律国家是不够的,还要将宗教道德问题放在一个全新的基础上。所以,在他的《社会契约论》中,他特别强调自然宗教问题。他通过这种自然宗教的建立,以期在人们的内心世界和灵魂深处构建一个完整的像法律一样的道德秩序,由此来达到外在社会和内心道德之间的平衡,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法]卢梭。爱弥儿:上、下卷[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2][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德]恩斯特・卡西勒。卢梭问题[M].王春华,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23.
篇6:浅析卢梭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
对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国内外专家学者已经进行了较为深刻的研究,本文不再赘述,而着重探讨他的自 然主义体育思想。
3.1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强调, 健康强壮的身体是对儿童进行智育和德育的物质基础。卢梭认 为,感觉器官是儿童获得知识的重要工具,儿童通过各种感官积累丰富的感觉经验,为他们在下一阶段发展理 智和判断能力打下基础。因此,他十分强调感官的训练。在《爱弥儿》一书中,他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了各种感 官的训练方法。例如:他主张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锻炼触觉,通过图画、认识几何图形和制图训练视觉的观察 能力,借助唱歌和听音乐发展听觉等等。
各种感觉器官必须依存于身体,身体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各种感官的感受能力。因此,卢梭在强调感官 训练的同时,十分注意锻炼儿童的身体,使感官赖以存在的身体健康强壮,从而充分运用感官和四肢这些智慧 活动的工具,获得丰富的知识。“要从事一门职业,首先要有从事那门职业的工具;为了有效地使用这些工具 ,就必须把它做得坚固耐用。为了学会思想,就需要锻炼我们的四肢、我们的感觉和各种器官,因为它是我们 智慧的'工具;为了尽量地利用这些工具,就必须使提供这些工具的身体十分健壮。所以,人类真正的理解能力 不仅不是脱离身体而独立形成的,而是有了良好的体格才能使人们的思想敏税而正确。”(2)“如果你想培养你 的学生的智慧, 就应当先培养他的智慧所支配的体力,不断地锻炼他们的身体,使他们健壮起来,以便他们长 得既聪慧又有理解。”(3)
从以上引用的两段话中,我们不难理解卢梭十分强调身体是智慧的物质基础,体育是人聪慧的手段之一。 可能认为建立于自然教育理论基础之上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把体育摆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的首要位置,体育必 须先于智育和德育,而且比他们更重要。
3.2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主导下的体育方法突出强调运用自然的手段锻炼身体。通常认为,体育手段包括 以身体练习为基础的体育运动和利用自然力进行的锻炼。卢梭在阐述他所主张的体育方法时,身体练习和自然 力两方面他都涉及到了,但他更侧重于自然力的锻炼。“遵循自然,跟着他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它在持续不 断地锻炼孩子,它用各种各样的考验来磨砺他们的性情;……。通过种种考验,孩子便获得了力量;一到他们 能够运用自己的生命时,生命的本原就更加坚实了,这是自然的法则;……。孩子在室外受到自然给他的锻炼 ,这在你看来是倍加危险的,可事实相反,这是在分散危险,在减少危险。……。因此,要训练他们经得起将 来有一天必然要遇到的打击。锻炼他们的体格,使他们能够忍受住酷烈的季节气候和风雨,能够忍受饥饿和疲 劳”。(4)由此可见,卢梭的自然体育方法包括利用冷水浴、酷烈的气候季节和风雨等自然条件去实现其体育目 的。
卢梭举了一个利用冷水浴锻炼儿童身体、磨炼他们意志的实例,说明他的自然体育方法。“要经常给孩子 洗澡,……;随着他的体质愈来愈强,就可以逐渐降低水的温度,一直到最后,无冷夏天或冬天,都可以用冷 水,甚至用冰水洗澡。为了不致于他们受到什么伤害,就需要慢慢地、一次一次地,在不知不觉中降低水的温 度;我们可以用寒暑表来准确地测量这种降低的度数。”(5)在这里, 卢梭强调了利用冷水浴磨炼人的意志品 质,提高人体抵抗寒冷的能力。另外,这种冷水浴的方法在现在看来也是比较合理的,它要求人们循序渐进, 慢慢地降低水的温度,最终达到随时可以用冷水洗澡。
自然体育方法对身体练习的叙述不是很详细,这也是它的一个不足之处。跑步是最简便的锻炼方法之一, 也是人们最常用的锻炼身体的手段。自然主义体育在强调跑步的重要作用时,注重人们要到空气新鲜的大自然 中去跑步。在这里,卢梭又提到了空气这一自然条件的作用。他认为空气对儿童的体格作用很大,特别是在生 命开始的头几年更为显著。空气穿过细嫩的皮肤上的气孔,对那正在成长的身体产生强烈的影响。
3.3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蕴含着“终身体育”思想的萌芽。 由于自然教育强调了体育的重要作用,在培养 人的过程中,使受教育者在青少年时期形成了体育锻炼的习惯,到了成年以后可以保持这种习惯。“爱弥儿( 受教育者)决不会抛弃他在童年时期养成的习惯,因为他在童年时期只做他愿意而且喜欢做的事情,等到长大 成人的时候,他也是这个样子,所以习惯的势力是必然会使他更加领略到自由的乐趣的。活跃的生活、体力劳 动和体育运动,对他来说是这样不可缺少的东西,以至于如果不许可他做这些活动的话,他是一定会感到很难 过的。……。他需要大量的空气,需要运动和使身体感到疲劳。”(6)
“终身体育”理论认为“终身体育是指从小到老,贯穿整个生命过程进行的体育活动,它强调体育在人的 一生中的重要性和进行体育活动的必要性,要求人们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应将体育作为生活内容来看待和安排 ,充分享受体育的乐趣。”(7)需要指出的是, 终身体育并不是说在人的一生中只进行某种特定的运动项目的 锻炼。
把现代终身体育理论和卢梭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相比较,人们不难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自然主义体育 思想虽然没有系统地论述终身体育理论,但不能否认它蕴含着终身体育思想的萌芽。
3.4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对婴儿时期体育活动的要求, 主要表现为给予婴儿充分自由活动的空间,让他们 自由自在地活动。婴儿固然不能运动,但他可以在他被安置的地方活动他的头和四肢,甚至利用四肢爬行。“ 当婴儿脱离衣袍,开始呼吸的时候,就不要把他裹在比衣袍还包得紧的襁褓里。不要给他带帽子,不要给他系 带子,也不要包襁褓;给他穿上肥大的衣服,让他的四肢能够自由,既不沉重到防碍他的活动,也不暖和到使 他感觉不出空气的作用。”(8)
卢梭认为冷空气能增强婴儿的体质,而热空气则使他们身体衰弱,使他们发烧,甚至伤害他们的生命。当 婴儿体质开始增强的时候,就让他们在屋子里爬来爬去,让他发展,让他运动四肢,这样,婴儿就会一天天强 壮起来。
3.5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中的性别差异, 首先起源于古代西方社会男女社会地位的差异;另一个原因则是 显而易见的男女在解剖上和生理上的差异。
古代西欧,男子处于支配地位,妇女仅仅是男子的附属,她们所受的教育也完全是为了为男人服务的。“ 她们受教育是为了使男子喜悦,对他们有所帮助,得到他们的爱和尊重,在幼年时期抚养他们,在壮年时期关 心他们,对他们进谏忠言和给予安慰,使他们感受生活的乐趣。所有这些在任何时候都是妇女们的天职。所以 ,教育妇女应该从她们小时候起就是为了使她们更好地适合男人的需要。”(9)
既然妇女的体育目的是为了适合男子生活和养育孩子的需要,因此,她们的身体既不能弱不禁风,也不能 象男子一样强壮。另一方面,只有母亲的身体好,孩子的身体才能好。因此,要通过体育锻炼使她们担负得起 怀孕、生育、哺养孩子的重任。从上述目的出发,男子体育在于培养他们长得强壮结实,而妇女体育则在于使 她们长得灵巧。当然,妇女也需要一定的体力,干起活来才觉得轻松;男子也需要相当的灵巧,做起活来才觉 得容易。
4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缺点与不足
4.1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最大缺点渊源于自然教育理论。 自然教育理论按年龄特征进行教育的思想,在 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其可贵的 启示。但是,按年龄阶段把各种教育截然分开,分期进行体育、智育、德育的培养显然是不科学的。许多实践 已经证明,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德智体三育可以而且应该同时全面发展。
4.2 由于社会传统偏见,造成了妇女社会地位不平等的待遇, 并由此导致了对妇女体育的误解。男女体 育固然有性别差异,其差异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针对这些差异如何指导妇女体育,另有专文论述,不在本文 所及范围。
5 研究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5.1 我国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后, 学校教育是每个公民在一生中必须经历的重要阶段,在每个人的发展 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教育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如何处 理德育、智育、体育三者的关系,尤其是智育与体育的关系,一直是我国教育界存在争议的问题。卢梭的自然 主义体育思想无论是在时间顺序上,还是重要性上,都把体育放在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首要位置。据此, 我们考虑学校教育中的三育关系时,应该明确体育的重要性,并摆到合理的位置,从而保证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
在论述学校体育的重要性时,我国也不乏有识之士。青年毛泽东曾指出,“体育一道,配德与智育,而德 智皆寄于体。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育是使知识的载体和道德的寓所更加 发达的教育活动。因此,没有体育就等于没有德育和智育。
我国建国后的7:浅析卢梭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
ANALYSIS OF ROUSSEALL'S NATURALISM IDEOLOGY OF PHYSI CAL
EDUCATION 童进行智育和德育的物质基础,强调运用自然的手段锻炼身体,还蕴含着终身体育思想的萌芽。本文还分析了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缺点与不足,探讨了研究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其对当前我国体育工作的启示 。 ation holds that: a healthy and strong body is the material base of intellectual and mor al educations, and emphasize taking physical exercise with natural means. Moreover, it c ontains the rudiment of the ideology of lifelong physical education. Besides, this paperanal yses it's defects, study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s ,and reveal it's enlightenments for
our current physicaleducation and sports. tion/ physical education / natural means/ideology of lifelong physical education
1 前言
我国体育领域的许多东西都属于泊来品,诸如某些思想、理论、制度等,它们起源于国外,而后随着18世 纪中叶我国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广泛交往后,形形色色的思想、文化等大潮涌向中国大地,寻找着各自的支撑 点。在消化吸收外来东西的时候,我国遵循着辩证法的基本规律――辩证的否定――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 粕。
自然主义体育思想起源于18世纪中叶的欧洲,主要代表人物有卢梭、洛克等。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学校体 育在我国的推广实行,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也由一些学者引入到我国,尤其是“文革”后,我国曾掀起过讨论自 然主义体育思想的小热潮。在这场讨论中,有人持赞成态度,有人持反对意见,也有人分析了它的特点与不足 。
在终身体育、快乐体育、健康教育等研究相当时髦的今天,重提卢梭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一方面是想阐 述自己的认识,另一方面是为了探讨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在当前形势下,如何为我国体育工作服务。
2 自然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
自然教育理论是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理论基石。要准确地把握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必须先了解自然教育理 论。
18世纪初,法国掀起了一场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启蒙运动。卢梭是这场启蒙运动的启蒙思想家之一。作为 一名激进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十分重视教育,他提出了自然教育理论。
卢梭自然教育的核心是强调对儿童进行的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反对成人不顾 儿童的特点,按照传统与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所谓教育,干涉或限制儿童自由发展。卢梭的自然教育 有三个来源,即自然、周围的人们及外界的事物。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 的,事物教育只是在非自然方面才能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加以控制的。“因为只有当 这三种教育的方向一致,又能圆满配合时,儿童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必须与人 无法控制的‘自然教育’配合起来,也就是与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一致起来,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要求和顺离 去进行教育。”(1)
《爱弥儿》集中反映了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在该书中,卢梭通过他虚构的儿童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教 育过程,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论。那么,根据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他的自然主义体育思想又是怎样 的呢?
篇8:公共基础知识:卢梭--自然教育
在教育学发展阶段众多人物的学习中,有许多的教育家提倡“自然”,其中有一个人让我们的印象较为深刻,他是——卢梭。他1712年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父亲对他的教育为他的成长发展打下了基础,各项人生经历也使得卢梭对教育有自己的见解。提倡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任务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
1.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之一
卢梭认为教育要培养的是自然人。强调教育要培养的人是一个独立、自由和能够不依赖他人独自生存下去的人。培养身心健康、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教育是为人服务的,而非为社会。卢梭认为一个健康的人需要有劳动能力,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者,为自己的生活奋斗。
2.著作《爱弥儿》
卢梭的著作《爱弥儿》,描述了一个出身于贵族家庭的爱弥儿在接受教育以后,变成了一个有见识、有性格,身心健康和具有自由身心的劳动者。这本著作体现了他的自然教育观。
他强调教育应当是自然的,应当是遵循自然的,也应当是顺应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特点和顺序的。但他的此“身心自然发展”非彼“身心发展规律”。其主张教育者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不能过于考虑成人的需求,成人不要过多地干预,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特点和需求,要给他充分的自由,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特点和需求去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促使他的天性和本能自由自在地成长。
3.消极教育
卢梭认为儿童周围的环境比较复杂,接受教育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不宜过早进行太多的教育。提出消极教育,不过早地让儿童学习难以理解的知识,也不要让他们接触或牢记根本弄不清含义的道德原则。教育儿童不能超越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否则就只能招致儿童的怨恨,教育效果也极差。
4.自然后果法
卢梭提倡让儿童自己在活动与交往中去体验行为的结果。反对成人对儿童过多的干预,让儿童自己在活动与交往中学习。“不要对你的学生进行任何行为的口头教训,应该使他们从经验中取得教训,也不要对他们施加任何种类的惩罚。”让儿童体验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