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翻译(整理8篇)
浴浪鸟白话文翻译
浴浪鸟白话文翻译
原文
独舞依磐石,群飞动轻浪。
奋迅碧沙前,长怀白云上。
赏析
《浴浪鸟》是唐代诗人卢照邻的`代表作品,诗中把自己比成浴浪鸟,胸怀白云上,志向高远。
卢照邻字升之(约公元636年?约公元680年),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人(治今河北省定兴县),初唐诗人。卢照邻出身望族,曾为王府典签,又出任益州新都尉(今四川成都附近),在文学上,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曾被横祸下狱,因友人救护得免。后染风疾,居长安附近太白山,因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由于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及长期病痛的折磨,他终于自投颍水而死。
其他作品:
横吹曲辞·陇头水
阶竹
含凤蝉
衷川独泛
送二兄人蜀
宿玄武二首
九陇漳集
游昌化山精舍
人秦川界
和吴侍御被使燕然
篇2:佛经白话文
佛经白话文
经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对修行起到重要的作用。
大方广佛华严经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白话文
1、一青年的参访者
金黄色的夕阳,从娑罗林的一角,斜照大塔寺的红墙碧瓦。半天的紫霞,半轮淡月,在一缕缕的炊烟中,描出了美丽的图画。盛极一时的大塔寺,这时候又回复了平时的一切,照样的敲着断断续续的晚钟。山门外有一位十六、七岁的青年,悄悄的立着。他的体格容貌,是那样的强毅、和蔼、英明!一身洁白的衣服,越发显出他的真诚与纯洁,像清水池中的新艳的莲花!他望着紫霞半月,眺望那大道的尽头。天色快黑了,他还在望着,想着。
孟加拉国湾沿岸的福城,在两千年前,早已是船舶云集的通商海口了。商业的繁荣,增进了居民的财富,福城人真是有福的。城中的首富,是一位著名的出口商,大家称他为福德长者。
长者在晚年,得了一位爱子,今年已十六岁了。孩子诞生的那一天,家里又添了几个库。能相会卜的婆罗门,连忙说:「恭喜长者!恭喜!恭喜!这是婴儿的福德,发财的吉兆,应该取名叫善财」。善财童子的名字,就这样的被传开了。
善财长得壮健、活泼、真诚、聪明,长者欢喜得得了活宝似的。不过有一件事常使长者耽心,就是他不爱听「发财」,简直有点厌恶。他满意想做一位真理的商人,采集种种善法的财宝,供给那爱好真理的人们。这实在太使老人家伤心了!为了这,也曾流过许多眼泪,但有什么用呢?好在他还年轻,想来加上几岁年纪,就会渐渐转变的。
善财在学塾里读书,也常去听哲人们宣讲,像大塔寺就是经常来去的。这一次文殊菩萨来宣讲,使他发见了人生的真义。世间充满了缺陷苦痛,为自我的占有而追求,这努力的代价是什么?
佛陀是伟大的!声闻的独善行,还不够理想;值得赞美接受而实行的,唯有菩萨的普贤行。这样,他在大会中站起来,立定成佛的大愿,决心学习菩萨的大行,救济众生的苦痛,一直到成佛,成佛去救济众生。
群众忙着欢送,善财也跟着欢送。眼看宣讲团从大道走去,渐渐的远了,不见了。信众们这才欢天喜地的,也有愁眉苦脸的,忙着赶回家去。
善财望着大道,开始感到了孤独彷徨。学佛行菩萨道,这不该单是心中的理想,好听的辞句吧!到底怎么行呢?……这早晚该回家了!他们不是都走了吗?算盘、戥子、账簿、金银、货物、吃喝、交游,父母的慈爱,奴婢的尊敬,大人先生们的好意,……忙着为家庭的财富去经营享受。……不,聚敛做什么?每年提出一分来布施,真是自他两利了!……论理,欲乐的享受,是刀头的蜜,不如闭门学道。不知有没有享乐的菩萨道?……善财的思潮,浪也似的涌上心来。身旁的.一切,什么都忘了。心里想:宣讲团去了,回家吧!……好自欺!菩萨道到底怎么行呢?他们走了,难道就算了吗?为什么不请教文殊菩萨?他不是还在不远的前面吗?……家庭,财富;文殊,成佛;我有两个手,却只有一颗心,到底要选择那一样呢!……大塔寺的晚钟,唤回了乱想中的善财。
善财抬头一看,哦!金色的阳光,染成了华美的紫霞,世间的一切是美丽,是多么令人陶醉呀!那边是一缕缕的炊烟,蒙蒙的暮色。不,……是的!金色的光明,华美的紫霞,他们确是在炊烟幕色的黑影中颤动了。明净的淡月,露出了笑脸。前面是大道,文殊菩萨们是从此去的。家呢,向后转。大塔寺的晚钟声,使善财的心潮渐渐的安定了。世间充满了黑暗,明月是唯一的安慰!不再作家庭的囚人,财富的奴隶,踏上月色明净的大道,见文殊菩萨去。
在明净的月色中,走了三、四点钟,见前面林子里,透出一片光明来。善财想,这一定是宣讲团的下落处了。满心欢喜的走上去,果然见文殊菩萨在林下经行。明净的月色,文殊的圆光,照得树叶也闪闪发光。
文殊菩萨见了善财,就说:「善财!发菩提心是难得的!从菩萨大行的学习中,去完成崇高的志愿,那是难得的难得!你来了,好!善财!你要为大乘佛教的普贤行而努力,你将要和我一样的被人称美为永久的童年」!
文殊菩萨的安慰勉励,使善财充满了喜乐与光明,白天的烦扰疲累,什么都忘记了。行过接足礼,这才合掌说:「圣者!你是知道的,我是三界流转的苦恼者,与一切众生同样的受着世间的束缚。我要解脱,更愿意众生得解脱。圣者!我要知道应该怎样学菩萨行,修菩萨行,怎样的去发动、充实、扩大、满足菩萨的普贤行。圣者!希望你能够教导我,使我明白大乘普贤行的一切」!
文殊菩萨在平正的大石上坐下来,这才对他说:「广大的普贤行,不完全是说明的。长篇的理论,精密的方案,常是空虚而形式的。这需要一面学,一面行,在身体力行中,才能得到真实的参学。你想我给你说明一切吗?
不过,你要学普贤行,我可以教你一个基本方法,就是要从参求善知识着手。要有广大的无厌足心,求之若渴,不断的去参访学习。除了明眼的师友,什么都不能引你走入正道」。
那里有真善知识可以参访呢」?善财感到很大的困难说:「圣者!我不是说没有,是说我没有辨别的力量,不容易决定他是善、是恶。并且,学行也该有个本末,应从紧要处行去,这还是诸圣者的指导吧」!
文殊菩萨点头说:「善财!这倒也是真的。你该牢牢的记着:求见善知识,是走上普贤行的不二门。善知识的教诲,要切实去行。此外,要从善知识的学力、德力、实行中,发见他的伟大,去尊敬修学,切不可吹求师友的过失。
参学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的不能不会,不在这上面着想,却从不相干的地方去议论或者不满老师!这世间能有多少老师值得学呢?总之,不可吹求善知识的过失,这是参访的3:《黄帝内经》白话文
《黄帝内经》白话文
《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生气通天论篇
黄帝问道:我听说天体的运行是以六个甲子构成一年,人则以九九极数的变化来配合天道的准度,而人又有三百六十五穴,与天地相应,这些说法,已听到很久了,但不知是什麽道理?
岐伯答:你提的问题很高明啊!请让我就此问题谈谈看法。六六之节和九九制会,是用来确定天度和气数的。天度,是计算日月行程的。气数,是标志万物化生之用的。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它们的运行有一定的部位和秩序,其环周也有一定的道路。每一昼夜,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余,所以大月、小月和起来三百六十五天成为一年,由于月份的不足,节气有盈余,于是产生了闰月。确定了岁首冬至并以此为开始,用圭表的日影以推正中气的时间,随着日月的运行而推算节气的盈余,直到岁尾,整个天度的变化就可以完全计算出来了。
黄帝说:我已经明白了天度,还想知道气数是怎样与天度配合的?
岐伯说:天以六六为节制,地以九九之数,配合天道的准度,天有十干,代表十日,十干循环六次而成一个周甲,周甲重复六次而一年终了,这是三百六十日的计算方法。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而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不外天之阴阳。地的九州,人的九窍,都与天气相通,天衍生五行,而阴阳又依盛衰消长而各分为三。三气合而成天,三气合而成地,三气合而成人,三三而合成九气,在地分为九野,在人体分为九脏,形脏四,神脏五,合成九脏,以应天气。
黄帝说:我已经明白了六六九九配合的道理,先生说气的盈余积累成为闰月,我想听您讲一下是什麽气?请您来启发我的蒙昧,解释我的疑惑!
岐伯说:这是上帝秘而不宣的理论,先师传授给我的。
黄帝说:就请全部讲给我听。
岐伯说:五日称为候,三候称为气,六气称为时,四时称为岁,一年四时,各随其五行的配合而分别当旺。木、火、土、金、水五行随时间的变化而递相承袭,各有当旺之时,到一年终结时,再从头开始循环。一年分力四时,四时分布节气,逐步推移,如环无端,节气中再分候,也是这样的推移下去。所以说,不知当年客气加临、气的盛衰、虚实的起因等情况,就不能做个好医生。
黄帝说:五行的推移,周而复始,如环无端,它的太过与不及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五行之气更迭主时,互有胜克,从而有盛衰的变化,这是正常的现象。
黄帝说:平气是怎样的呢?岐伯说:这是没有太过和不及。
黄帝说:太过和不及的情况怎样呢?岐伯说:这些情况在经书中已有记载。
黄帝说:什麽叫做所胜?
岐伯说: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这就是时令根据五行规律而互相胜负的情况。同时,时令又依其五行之气的属性来分别影响各脏。
黄帝说:怎样知道它们之间的相胜情况呢?
岐伯说:首先要推求气候到来的时间,一般从立春开始向下推算。如果时令未到而气候先期来过,称为太过,某气太过就会侵侮其所不胜之气,欺凌其所胜之气,这就叫做气淫;时令以到而气候未到,称为不及,某气不及,则其所胜之气因缺乏制约而妄行,其所生之气因缺乏资助而困弱,其所不胜则更会加以侵迫,这就叫做气迫。所谓求其至,就是要根据时令推求气候到来的早晚,要谨慎地等候时令的变化,气候的到来是可以预期的。如果搞错了时令或违反了时令与气候相合的关系,以致于分不出五行之气当旺的时间,那麽,当邪气内扰,病及于人的时候,好的医生也不能控制了。
黄帝说:五行之气有不相承袭的吗?
岐伯说:天的五行之气,在四时中的分布不能没有常规。如果五行之气不按规律依次相承,就是反常的现象,反常就会使人发生病变,如在某一时令出现的反常气候,为当旺之气之所胜者,则其病轻微,若为当旺之气之所不胜者,则其病深重,而若同时感受其他邪气,就会造成死亡。所以反常气候的出现,不在其所克制的某气当旺之时令,病就轻微,若恰在其所克制的某气当旺之时令发病,则病深重。
黄帝说:好。我听说由于天地之气的和合而有万物的形体,又由于其变化多端以至万物形态差异而定有不同的名称。天地的气运,阴阳的变化,它们对于万物的生成,就其作用而言,哪个多,哪个少,可以听你讲一讲吗?
岐伯说:问的实在详细呀!天及其广阔,不可测度,地极其博大,也很难计量,像您这样伟大神灵的圣主既然发问,就请让我陈述一下其中的道理吧。草木显现五色,而五色的变化,是看也看不尽的;草木产生五味,而五味的醇美,是尝也尝不完的。人们对色味的嗜欲不同,而各色味是分别与五脏相通的。天供给人们以五气,地供给人们以五味。五气由鼻吸入,贮藏于心肺,其气上升,使面部五色明润,声音洪亮。五味入于口中,贮藏于肠胃,经消化吸收,五味精微内注五脏以养五脏之气,脏气和谐而保有生化机能,津液随之生成,神气也就在此基础上自然产生了。
黄帝说:脏象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心,是生命的根本,为神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于面部,其充养的组织在血脉,为阳中的太阳,与夏气相通。肺是气的根本,为魄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在毫毛,其充养的组织在皮肤,是阳中的太阴,与秋气相通。肾主蛰伏,是封藏经气的根本,为精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在头发,其充养的组织在骨,为阴中之少阴,与冬气相通。肝,是罢极之本,为魄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在爪甲,其充养的组织在筋,可以生养血气,其味酸,其色苍青,为阳中之少阳,与春气相通。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是仓廪之本,为营气所居之处,因其功能象是盛贮食物的器皿,故称为器,它们能吸收水谷精微,化生为糟粕,管理饮食五味的转化、吸收和排泄,其荣华在口唇四旁的白肉,其充养的组织在肌肉,其味甘,其色黄,属于至阴之类,与土气相通。以上十一脏功能的发挥,都取决于胆气的升发。人迎脉大于平时一倍,病在少阳;大两倍,病在太阳;大三倍,病在阳明;大四倍以上,为阳气太过,阴无以通,是为格阳。寸口脉大于平时一倍,病在厥阴;大两倍,病在少阴;大三倍,病在太阴;大四倍以上,为阴气太过,阳无以交,是为关阴。若人迎脉与寸口脉俱大与常时四倍以上,为阴阳气俱盛,不得相荣,是为关格。关格之脉盈盛太过,标志着阴阳极亢,不再能够达于天地阴阳经气平调的胜利状态,会很快死去。
五脏生成篇4:神话故事白话文
相传很久以前,在哀牢山的一个寨子里,住着一个英俊、勤劳、善良、勇敢的哈尼族青年奇尼。他十分孝顺父母,每天对父母照顾得体贴入微。
有一天,奇尼种完田往家走,突然,前边的路上刮起了一股旋风。一转眼,那股旋风就在他的面前消失了,紧接着一个蓬头垢面的人躺在了他的眼前,不断地发出痛苦的呻吟。
心地善良的奇尼忙把那个人扶了起来,问道: 陌生人,地上的路九十九条,你不是走着来,山里的河九十九条,你不是趟着来,旋风把你从什么地方带到 这里 那人显出一副十分可怜的样子说: 种田的大哥呀,我是砍柴的樵夫,旋风把我卷起来,我数不清走了多少路,我辨不清来到什么地方,我浑身的骨头就好像是散了架一样。 说着又痛苦地哀叹起来。
善良的奇尼不忍心把他丢下,便把他带回了家里。奇尼给他水喝,给他做饭吃。 天晚了,又找了个舒适的地方让他睡。
夜里,寒风吹进茅屋里,奇尼怕把那个人冻坏了,便起床去给他再盖条被子。可是,来到床前,却没有找到那个人。他听到隔壁有动静,悄悄地走过去一看,奇尼顿时被惊呆了。原来,他看到一个妖魔正坐在那里,蓝色的眼睛里闪着寒光,锋利的魔牙伸出嘴外,而自己的父母就倒在它的面前,血肉模糊,已经死去了。此时,奇尼真是又怕又恨。他恨自己有眼无珠,引狼入室,竟然把妖魔领回了家,以至于害死了父母。他气得捏拳跺脚,但自己赤手空拳,怎么能杀死妖魔呢?
妖魔听到外面有动静,猜到一定是奇尼来了,忙走了出来。奇尼急忙藏到了一个大木盆底下。妖魔四处找了找,没有发现奇尼,便恶狠狠地骂道:“好小子,今天让你跑掉了,等明天再抓到你,你就做我的美餐吧!”
“怎么办呢?这样等下去恐怕只有死路一条。 一定要想办法逃出去,为父母报仇。”奇尼想。于是,他项着大木盆悄悄地离开家,到了红河。奇尼坐在木盆里,在河中漂泊了三天三夜。这一天,大木盆终于靠了岸。在河岸上,他看到有一位老妇人在伤心地哭着。
奇尼来到老妇人的面前,亲切地对她说:“老人家,请不要再哭了,滔滔的江水,已混入了你的眼泪,河水都被感动了,已不再往前流,形成了一个大大的旋涡。”
老妇人听说有旋涡,便停住了哭声,问道:“在哪儿?旋涡在哪儿?”奇尼指给老妇人看。老妇人看到河里果然有一个大大的旋涡,好像发现了宝贝似的,她紧紧地拉住奇尼的手说:“勇敢的年轻人,你可来了,我把一切都如实地告诉你吧。”
老妇人擦去眼角的泪珠,向奇尼一五一十地叙述起了昨天发生的事情。
原来,昨天中午,老妇人和她的女儿正在地里搭金豆架,突然,从远处刮来了一股旋风,旋风吹到她们面前便消失了,出现了一个小伙子。他来到老妇人的面前说:“老人家,把你的女儿嫁给我吧!”老人看到这小伙子年轻英俊,但不知他的心眼如何,便对他说:“豆架插在豆树旁,豆藤会往上窜,你要留在我身边,让我看看你的为人和本事。如果合我的心的话,我自然会答应你的。”可是小伙子一听,马上翻了脸,说道:“你这不知趣的老婆子,不管你答不答应,我都要把你女儿带走。”说话间,那个小伙子和她的女儿都无影无踪了。
老妇人哭得死去活来。在昏迷中,听到一个人对她说:“明天,你在河边等着,会有一个青年来救出你的女儿,他就是你将来的女婿。等到河里有了旋涡,你就叫他到旋涡的底下去取一把剑,这把剑能杀死这旋风妖魔,把你的女儿救回来。”
奇尼一听,心里就明白了,还是那个旋风妖魔在作恶。于是他重新跳进大木盆,飞快地向河心划去。
木盆随着旋涡飞快地旋转,使他觉得天旋地转,他一会儿被抛出水面,一会儿又被设入水里,这样沉沉浮浮不知经过了多少次,他终于来到了旋涡的底下,取出了一柄光芒四射的宝剑。
带上宝剑,奇尼要找妖魔去报仇了。临走之时,老人对他说:“孩子,你如果见到一个左手心长有一颗黑痣的姑娘,她便是我的女儿。”说完,又从手上取下一只龙头镯,交给奇尼说 见到我女儿时把这个交给她。
这一天,奇尼来到了一座大山前面,找到了妖魔。妖魔也认出了他,便马上变成了一个美女。美女来到他的面前,拿出一封信对他说:“好心的大哥,请把这封信替我带回家,我的家就在山的那面,我家的人不会亏待你的。”奇尼心想:说不定老人的女儿还在妖魔的家里,等到它家再找机会报仇吧!
接过信,他向山里走去。到了山项,他实在太疲倦了,便倚在一棵树下睡着了。梦中,一个老者给了他一条蜈蚣,叫他想办法让妖魔吃下去。醒来,他发现身边果然有一条蜈蚣。
翻过山坡,前面是一个大院子,从里面走出一个非常漂亮的姑娘,当那姑娘伸手接信的时候,他看到姑娘的左手心有一颗明显的黑痣。来到屋里,他想,要除掉妖魔,需要有她的帮助。于是他拿出了老人家给他的龙头镯子,一见镯子,姑娘知道这是要救自己的人,便和奇尼商定了杀死妖魔的办法。
过了一天,妖魔回来了,它急着要杀死奇尼,但看到奇尼身上有一把寒光逼人的宝剑,很是畏惧,就让老妇人的女儿去杀死奇尼。姑娘为了不让妖魔产生怀疑,便顺水推舟,假意答应了它,并很温柔地对它说道:“今天我做了些酒菜为你洗尘,特别是有一盘喷香的炸蜈蚣,你一定满意。”妖魔大口大口地吃着炸蜈蚣,一会儿,肚子疼得它满地打滚,原来奇尼拿来的那只蜈蚣在它的肚子里活了,到处乱钻乱咬。奇尼看到机会来了,上去一剑便刺死了妖魔。父母的仇报了,老人的女儿获救了。奇尼和姑娘回到家中,选了一个良辰吉日举行了婚礼,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篇5:神话故事白话文
在唐代仪凤年间,有 个家住湘水之滨的书生名叫柳毅。他不仅为人善良,而且非常重义气。
这一年,柳毅应州郡的保举到长安去参加考试。可惜榜上无名,无奈只得打点行装,抑郁地离开长安,踏上了归途。
柳毅路过泾阳的时候 ,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在牧羊 。那姑娘虽然生得十分美丽,但身上的衣服却破得捉襟见肘,只见她双眉紧锁,泪光盈盈,一脸的哀愁。柳毅是个热心肠的人,便跳下马来,走上前去问道:“姑娘,你有何苦处,为什么如此伤心?”
牧羊姑娘见面前站着的是位慈眉善目的书生,便对他说:“实不相瞒,我本是洞庭龙王的小女儿,父母把我嫁给了川龙王的二公子。但他却风流放荡,被婢女侍妾们迷住了,对我一天不如一天。我受尽了他的凌辱,便把这事告诉了他的父母,可是他们溺爱自己的儿子,对他从不加管教。我说的次数多了,又惹恼了公婆,便被他们罚到这荒凉的河边来牧羊。”说着便禁不住泪水涟涟 。
公主遭此不幸,为什么不回洞庭龙宫中去呢? 柳毅同情而又气愤地说。
龙女叹气说道:“洞庭离这里不知相隔有多远,人神阻隔,音信难通,有谁愿意帮我这个落难的女子呢?”
柳毅听罢,有些激动地说:“我的家住在洞庭之畔,湘水之滨,如果公主信得过我的话,就请把信交给我吧!我虽然是一介书生,但我也是个有血性、讲义气的人,听了你的不幸,恨不得马上去为你报仇,还说什么肯不肯帮助,只是你们的龙宫在水的下面,我是一个凡人,怎么才能进龙宫给你送信呢?”
龙女听了柳毅的话,对他感激万分,便对他说:“谢谢你接受了我的拜托,如果能够得到我父母的回信,我就是死了也不会忘记你的大恩大德。至于说通往洞庭龙宫的道路,我现在就告诉你,在洞庭湖的南岸,有一棵大橘子树,树下有一口井。相公去到那里,就请把这条绸带系到树上,再把橘子树敲打三下,就会有人从井中出来,领你进到龙宫里去。”
柳毅接过龙女手里的信和绸带,小心地放入怀中。然后,他又随口问道不知你放的羊有何用处? 龙女说:“这不是羊,是雨工。”“什么叫雨工,”龙女说:“就是雷电。”
柳毅动身要走时,对龙女说:“我为你送信,以后见了我,希望你不要躲着我。”龙女说:“那怎么会呢?我要像对待亲人一样地对你。”
柳毅为了让龙女早日脱离苦海,不敢耽搁,他晓行夜宿,用最短的时间赶到了洞庭湖边。
他按照龙女说的照办了。果然有一个武士把他带到了龙宫。柳毅来到大殿上,见龙案后坐着一位身着紫色龙袍、头戴平天冠的老人。他心想,这一定就是洞庭龙君了,于是上前深施一礼,递上龙女托他带给父母的家书。龙王看完女儿的书信,不禁老泪横流,伤心地说道:“这都是我做父亲的罪过啊,把弱女轻许他人,嫁到远方,遭受如此的痛苦和不幸。您一个过路之人,却急人之所难,有一副好心肠,我怎敢辜负您的恩德呢。”洞庭龙王说完,便命人把信送到后宫去了。
时间不大,后宫里哭声一片。洞庭龙王忙命人告诉夫人不要哭出声音来,恐怕被性情暴烈的钱塘龙君知道自己的侄女受苦后闹事。
忽然之间,宫殿里传来一声天崩地裂地巨响,宫殿内外弥漫起一团紫色的云雾。不一会儿,只见一条一千多尺长的红色巨龙,眼里闪着电,口中喷着火,拨开云雾,向着远方腾飞而去。柳毅大惊失色。
洞庭龙王一看,对柳毅说:“不必害怕,这条火龙就是我的弟弟钱塘龙王,他方才知道侄女在受苦,一定是搭救侄女去了。”
柳毅觉得自己的传书使命已经完成了,于是便向洞庭龙王告辞 请求派人把他送到岸上去。但洞庭龙王却说:“您是我们的恩人,怎么能这样让你走呢?请放心住在这里吧!”
他刚要推辞,洞庭龙王忙上前拉着他的手,指给他看,只见威风凛凛的钱塘龙王带着龙女回来了。
看到女儿回来了,洞庭龙王又是悲又是喜,激动之情难以言表。6:《金刚经》白话文
《金刚经》白话文
7:螳螂捕蝉之白话文
话说春秋时期,吴王想要攻打楚国,就告诉他的大臣下属们说:“事儿,本王已定,谁要是再劝告本王,那诸位就只有死路一条了!”话音刚落,在吴王众多随从里的一位少年也听见了,心里想:我本来也想劝告吴王的,但是现在去劝不仅不会让吴王取消攻打楚国的念头,还会把自己送上西天,这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吗?看来只有想一条妙计,既能劝告,又能保命!
于是,少年就怀里藏着弹子,手里拿着弹弓。在后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都把他的衣服打湿了,就这样一连三个早晨。吴王为此感到很奇怪,就问少年:“你在干什么呢?露水都把你的衣服打湿了!?”少年见吴王走了过来,心里暗暗欣喜:哈哈,鱼上钩了!于是便回答吴王:“后园有树,树上有蝉,蝉在高高的树上尽情‘k’歌,嘴巴干渴了,还咂几口甘甜的露水,蝉在陶醉中似乎忘了身后还有一直想吞了它的螳螂,这时的螳螂‘哈着个腰’,小心翼翼的靠近蝉,准备来顿‘下午茶’,可它却没有注意旁边有一只想啄了它的黄雀,黄雀跟个‘鹅’似的伸长了脖子,也想来顿“美餐”!可它也不知道我这儿准备好了的弹弓随时将射中它。”吴王心里有了疑问:这位少年跟我说这个干什么啊?少年清了清嗓子,又说:“蝉、螳螂、黄雀它们都是只顾眼前的利益,不顾后面的危机,多么危险的事啊!”吴王恍然大悟:原来他是想告诫我不去攻打楚国,因为也有更多的国家想要攻打我吴国。多亏他,才使我没有犯下错误啊!于是便答道:“好一条妙计!来人!停止攻打楚国!”
这个剧情就到这里了,可以告诉广大读者朋友们,您可也别像蝉、螳螂、黄雀(吴王)那样,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后面的隐患啊!当然,您也学学人家少年,足智多谋,机智爱国。本剧到此结束!goodbye!
六年级:李梦婷
篇8:白话文、简化字和现代汉语
白话文、简化字和现代汉语
一“文言和白话,实物是古已有之,名称却是近几十年来才流行的。”两者都是书面语,不同是“文言,意思是只见于文而不口说的语言。白话,白是说,话是所说,总的意思是口说的语言”。(张中行《文言与白话》)可见,同口语的亲疏远近是文言和白话最大的区别。
但事实上,文言同口语的关系也是相当密切的,只不过是所谓的口语标准不同而已。因为文言文是建立在先秦口语的基础上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而我们这里所说的口语则是以唐宋以来的北方话为基础的,今天大家使用的白话文,即现代汉语普通话书面语,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在汉语发展的最初阶段,言文是合一的,我们现在觉得那些深奥莫测的古文典籍其实就是当时的白话著作。比如让人感到“佶屈聱牙”的《尚书》,其中的“诰体”大多便是当时记录下来的口语,《汉书・艺文志》说:“《书》者,古之号令。号令于众,其言不立具,则听受施行者弗晓。”“号令”就是“告示”,“其言立具”则说明是没有经过润色文饰、立刻写成的告示。再比如《诗经》,我们知道其中的“风”多为民歌,这也可以肯定有不少是口头直接创作的。而另一部《论语》,则更是孔子的一部语录,与口语的关系自不待言。
由于历史的变迁,书面文字原地不动,而人们日常交际的口语却必然要发生变化,所以大约从六朝起文言文便与口语有了明显的脱离迹象。可是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语音的差异并不妨碍人们阅读上的理解,所以言文不一致不是什么迫在眉捷的事情,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同时也因为先秦两汉典籍都是用文言文写的,而这部分作品又是汉文化的源头,所以后世历朝历代的文人们就自觉地坚持了一种仿古文创作,这等于是人为地加剧了言文不一致的局面,并最终形成了汉语长期的言文不一致。而恰恰是这种貌似背离了语言发展规律的创作行为,却造就了汉文明绵延数千年而不断绝的奇迹,这从另一个方面也表达了汉文人在文化态度上的绝对自信。
当然现实生活中,也不乏一些符合人们口语交际习惯的'口语作品,从《世说新语》、《颜氏家训》开始,到敦煌变文、唐宋语录、宋元话本、明清小说,一路下来,应该说每朝每代都曾产生过数量不少的白话作品,但它终究未能撼动文言文的统治地位,绝大多数只能散落在民间。
这一切,直至晚清才发生了逆转。其时外强凌辱,国运多舛,国人首先在文化自信心上产生了动摇,这是一个前提的条件,也是汉文化日后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正是这种心态,使得国人破天荒地把传统推上了被告席,历数其罪过,而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必然要首当其冲地受到冲击。于是黄遵宪要“我手写我口”,裘廷梁则声称“崇白话而废文言”,可以说是开了白话文运动的先河。对于这样的情形,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本来每个时代对历史的反思都是一种正常反应,也是传统文化发展进步所必需要走的一步。但把国家衰败的责任推卸在传统身上,却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历史态度,然后再把这一罪过连坐到文言文,就更是荒唐之举了。可是由于面临着可能出现的亡国险境,理性地对待传统文化已经成为让国人最难接受的行为,任何冷静的思考都会被斥为反动思想不得彰显,而代表爱国的激进主义却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潮。
于是到了1917年的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被推到极至。当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虽然是从改良文学的角度入物,其主旨却是倡导白话文,并认为“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他后来还专门写了一部《白话文学史》,就是来论证这个观点的。陈独秀也于2月发表《文学革命论》,用“三大主义”来呼应胡适的“八条主张”。这一前一后,可以说是真正拉开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文体革命的帷幕,中国大地从此便没有了一个安静的时刻。1918年《新青年》内所有文章改用白话文,《新潮》、《星期评论》等各类白话杂志也紧随其后,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版,白话文蔚然成风。1920年9月,教育部令国民学校一二年的国文,从本年秋季起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