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学反思(通用10篇)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是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消息,八年级的学生从未接触过新闻的专业知识,充满了强烈好奇心、探索欲。虽然通过对校园短消息。
最后,利用课堂小结来总结所学,收束全课。再在课后作业当中,鼓励学生试着采访同学,挖掘更多的校园活动相关信息,既能完善学生的作品,又可以为后面通讯与特写的学习提供素材。整堂课由易到难,梯度明显。初入课时,学生入手容易,既训练学生用阅读新闻的'方式去速读课文,又能让学生运用之前所学知识快速筛选信息。探究新知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设置的问题探究方式既能让学生独立思考,又可以在合作探究中启迪智慧,锻炼能力。学生的回答也是精彩纷呈,角度各异,亮点颇多,让人惊喜。强化认知环节,难度升级,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挑战自我。拓展延伸中,学生独立动笔,将口头收获转化为实际能力。在学生互评互改后,呈现出了合格的消息,说明这堂课是成功的。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从学生角度出发,教学目标合理,活动设计简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师只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参与者,将课堂时间还给学生,突出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学反思 3
课文作为一个练习,寻找出消息的六要素,明确消息的五部分。经过学生讨论,明确消息的教案导语交代了诺贝尔奖的`颁发部门和奖项,采用引述资料的方法,既准确又具有权威性。文章叙述了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过程,让学生真切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热爱人类的无私奉献精神,启发学生学习他虽历经失败、痛苦,但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文章语言朴素。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学生通过预习已能搜集了很多材料。这对于课文的学习很重要。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感受诺贝尔在发明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切。了解他为何在即将辞世之际,立下了遗嘱:“请将我的财产变做基金,每年用这个基金的利息作为奖金,奖励那些在前一年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他在遗嘱中还写道:“把奖金分为5份:
一、奖给在物理学方面有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
二、奖给在化学方面有最重要发现或新改进的人;
三、奖给在生理学和医学方面有最重要发现的人;
四、奖给在文学方面表现出了理想主义的倾向并有最优秀作品的人;
五、奖给为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废除使用武力与贡献的人。”
为此,诺贝尔分设了5个奖。1969年,诺贝尔奖新设了5个奖。1969年,诺贝尔新设了课文通过写科学家小时候的一件事,来表现他从小爱动脑筋,聪明、机智、冷静的好品质。既然是用事件来突然人物性格,那么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要从事件入手,带着学生从文字中去感悟体味人物形象。
栾老师这节课,有意识地通过抓关键词和对比的方法来使学生感受小诺贝尔的形象。如:不慌不忙,抓这个词是为了体现小诺贝尔的“冷静”。先是通过对比的手法,写小伙伴们惊慌失措的样子,然后再写小诺贝尔的'做法,鲜明的对比。让学生在意识中感到他和其他小伙伴们的做法不同,然后再进一步用关键词来引导大家去体会。什么事不慌不忙?从字面上去理解就是遇到事情不紧张不着急,什么时候会不慌不忙?然后追问他为什么不着急,因为他冷静、机智。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觉得如果能把孩子带入情景中去思考也许效果会更好。比如:在了解什么叫不慌不忙之后可以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是你平时遇到了这样的。困难,你的心情会怎么样?你还能冷静机智地去想办法吗?这里也可以更加衬托出小诺被尔与众不同的优秀品质,从而为最后让学生对小诺贝尔的优秀品质产生敬佩做出铺垫。
同时,本课还重点让学生体会“首先……接着……最后……”这样的词语能使我们在叙述一件事情的时候更加明晰,更有条理,并会加以利用。栾老师在这方面做得也很好。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小诺贝尔把盐变干净的过程,然后提炼出这些词使用的好处。并让学生试着在其他情景中也用到这些词,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学反思 7
从美国的科学家富兰克林到中国古代的谈迁,古今中外,学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精神的洗礼,原本平静的心灵激起了一层层的波澜。当又一位科学家——诺贝尔出现在他们眼前时,学生的眼前更是一亮,因为这位科学家是那么与众不同——他把自己的财产全部存入银行,用每年的利息作为奖金奖励那些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们。学习这篇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深刻领悟诺贝尔在科学研究上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态度。
课文5至9自然段就集中表现了诺贝尔在科学研究上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教学这一部分,我大胆尝试放手让学生潜心自读,找出触动自己心灵的地方认真体会,然后再读读议议,力求读出自己对语言的感悟。从发明出“诺贝尔爆炸油”到“黄色炸药”的成功制造,其中诺贝尔历经的艰辛,要引领学生用心感受。实验室的.不慎爆炸,弟弟炸死,父亲炸残,面对这样的代价,这样惨痛的后果,诺贝尔内心会是怎样的呢?
在此环节中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亲戚朋友会怎样劝慰他呢?邻居们会如何地反对他,政府会怎样阻止、干预他?不妨让学生设身处地想象他当时的处境。遭受了这样的灾难,诺贝尔却“毫不气馁”,从而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科学家为造福人类奋不顾身的可贵精神。这种伟大精神在课文的8、9两个自然段中得到了更淋漓尽致地体现。
为了发明炸药,诺贝尔投入了他的整个生命。”这种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精神可歌可泣啊!这两节很值得引导学生品读,读出对诺贝尔的敬仰之情。诺贝尔的无私奉献更表现在他立下的遗嘱中,可以在学生默读后交流,“通过这份遗嘱,你读懂了什么?”以进一步感受诺贝尔那博大的胸怀、奉献的精神和对全人类的热爱,感受他伟大的人格力量!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学反思 8
教学《诺贝尔》写人的文章,介绍了瑞典著名科学家诺贝尔的一生,重点突出了诺贝尔在炸药方面的巨大成就和他将大部分遗产捐献出来,设立诺贝尔奖金的事,赞扬了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与痛苦,但毫不气馁、锲而不舍的精神。
在教学设计时,我重点把握以下两点:
1、重组课文,凸现人物
课文介绍了诺贝尔的诸多方面,较长的篇幅教学起来零散、有难度,我扣住诺贝尔“发明炸药”和“设立奖金”两个要点对文章进行了重组。在“发明炸药”这一部分,从诺贝尔在炸药方面的一系列成就,到他和他的家族为了发明炸药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再到他发明炸药的初衷是为工人减轻劳动强度。重点以诺贝尔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导火线一事为例,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诺贝尔为了研制炸药,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他是如此执着,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啊!
在介绍诺贝尔设立的“诺贝尔奖金”时,从其中的“诺贝尔和平奖”切入,补充介绍了诺贝尔的遗嘱和他朴实无华的墓碑,让学生感受到诺贝尔不仅是一位成就巨大的科学家,他更是一位品德高尚、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伟大人物。
教学中对课文进行这样的重组,目的是为了将最有感染力的材料凸现出来,突出人物的主要品质,使人物更加鲜明。
2、语言训练,自然渗透
学习语文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学习语言。将语言训练渗透在日常教学中,教学效果好,也避免了机械讲解、操练造成的负担。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A、关联词语的训练。
B、“欣喜若狂”一词的复习。
在《天火之谜》一课中,我们刚学习了“欣喜若狂”一词。在本课教学中,当学生读到“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他,就是——诺贝尔。”教师引导:“看到此时的诺贝尔的表现,我们不禁想到了本单元刚学过的`一个词语。——欣喜若狂。你能用‘欣喜若狂’来形容一下此时的诺贝尔吗?”这一环节使学生又一次体会了“欣喜若狂”所表达的那种“兴奋到极点”的意思,对这个词有了一次极为恰当的运用。
C、撰写诺贝尔小传。
在课文最后,教师说:“伟大的人不用自己宣扬,历史总会记住他的伟大。让我们利用课文提供的材料,为诺贝尔写一篇一百多字的小传。”并给予提示:小传指简明扼要的人物传记,它主要写明:人物的生卒年月、国籍、身份、主要成就和贡献等。这样就给学生写人物小传框定了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