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精选21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做一个善良、助人为乐的人。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讲述七色花这个故事。
3、学习课文一个片段,迁移写法。
4、仿写课文,完成《魔铃》的片段练习。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学习珍妮善良、纯真的美好心灵。理解珍妮用掉美丽的童话故事。
五、小结
只要我们心中有一份爱心,人人都有拥有神奇的七色花和魔铃。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3、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4、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5、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6、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唐朝的杜牧有一首绝句
《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文章就能基本明白了!那就是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板书)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生串读,齐读、默读。边读边思考:能否把所读的内容概括一下,不好概括的提出来师生共同探究。(学会圈点勾画,是阅读的习惯,圈点哪些语句可以提高阅读效率?)
2、教师试读科普文是给人知识的,所以他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即便是生动性的说明,也要做到这一点。生动而准确的语言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竺可桢就是这样一位严谨的科学家
作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并端正写上“局报”两字。
五、延伸拓展,转化知识
要说了解和观察物候,农民们是的研究者。因为他们不仅仅从书本上找经验,更从生活中总结经验,那就是谚语。
你知道哪些谚语呢?能不能说说这些谚语所传递的物候现象。
例析:
①鸡早入舍晴,晚入舍雨
②鸡晒翅又晒腿,出现大雨水
③狗翻肚,天落雨
④狗下水洗澡,三天有雨到
⑤蜘蛛收网天下雨
六、走出课堂,走进自然
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不仅学习物候知识,学会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摹、介绍事物,更要学习竺可桢那种严谨的工作作风。如果从明天,不,从下课开始,你能像竺可桢这样留心身边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写写观察日记,作作物候观测,老师相信,来年荔枝满园的时候,你也许就能告诉我,自然条件下的长安,是种不活荔枝树的。我想,这便是《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带给我们丰厚的礼物。
七、课后演练,学以致用
如果有机会观察一下向日葵,就会发现向日葵的花盘总是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移动,正因为这样,人们才给它起了这个名字。等向日葵成熟了停止生长了,花盘就不再随太阳转了。大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或查阅相关书籍,了解了解,写篇以“为什么向日葵围着太阳转”的文章。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3
4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朱总司令的话,体会其中包含的意思。
2.理解红军被成为菩萨的原因。
三、教具准备:
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忆,揭题导入
1.回忆《朱德的扁担》,谈谈对朱德的认识
2.揭题
3.指名朗读与课题相对应的课文段落
4.解题:菩萨一样的兵,菩萨一样的司令说的是谁?
5.再读课题
(二)探究体悟
1.躲红军
反动军队对老百姓做了哪些坏事?
师穿插介绍红军
(PPT)理解“藏族同胞……谁也不露面。”
(1)抓住关键词体会藏胞的害怕程度
(2)指导朗读
朱德总司令得知后急得不得了,因为他担心——,他忧虑——,他不想看到——。
对比:反动军队的司令会着急吗?
2.找藏胞
(1)(PPT)指名读
(2)加标点再读,体会语气
(3)对比:要是反动军队会去找找藏胞吗?
(4)指导朗读
(5)生自由读四至七段,思考: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他们有菩萨般的'心肠?
3.抢春耕
(1)汇报:“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结果……”
指名读并说原因
理解:朱德同志的5
【教学目标】
1、在预习的基础上,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认识“迅、速、遇、遥”等8个生字,结合语境理解“究竟、迅速”等词语。
2、在自读的基础上圈画词句,用连贯的话介绍海上救援机。朗读海上救援机与小海鸥的对话,体会对话和拟人化手法表达形式的有趣。
3、学着海上救援机与小海鸥的对话形式,说说运输机、森林灭火机、海上战斗机与小海鸥的对话,体会简要叙述的作用。
4、借助句式,概要说说并体会水上飞机有海上救援、运输、森林灭火及参加战斗等作用。激发起爱科学、学科学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1、 运用学习符号提取“海上救援机”的信息,能根据提示语读好对话。
2、学着海上救护机与小海鸥的对话形式,来改编课文,把简要叙述变成对话形式的具体描写,从而体会简要叙述的作用。
【教学过程】
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懂得做错事就要改正的道理,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和对儿童的保护,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4。分角色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1。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流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2。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咱们继续来学习《灰雀》这一课,板书课题,请同学们把课题读一遍。很好!
二、品读课文。
师:同学们,课文你们都读熟了吗?(读熟了)那谁来告诉老师,课文主要讲了谁和谁的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主要讲列宁、灰雀和小男孩之间的事。
师板书:
灰雀
列宁男孩
师:是呀,课文讲了一个小男孩在列宁爱鸟的影响下,把捉回家的小鸟又重新放回树林的故事。那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电脑出示(美丽的灰雀)
师:孩子们,灰雀美吗?(美)是呀,多美的灰雀呀!那课文是怎样描写灰雀的呢?谁来告诉老师?
生:
电脑出示:
三只灰雀颜色(),
动作(),歌声(),
真()。
电脑出示:请同学们再轻读课文,用“~~~”划出表现列宁喜爱灰雀的词语或句子。
学生轻读课文,边读边划。
生1:每次都要经常
师:这三个词语体现了列宁对灰雀的无比喜爱。
生2:一天,列宁……也没有找到。
师:找遍了,也没有找到,这说明列宁怎么样?(体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担心。)列宁每次都要仰望三只欢快的灰雀,这,当他抬头仰望这三只灰雀时,他发现灰雀怎么了?
生:灰雀不见了。
师:此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生1:
生2:
所以列宁才这样说:电脑出示: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试读,师指导。
师:字里行间充满了列宁对灰雀的担心之情,列宁还自言自语的说:电脑出示:生读
师:什么叫自言自语?(自己对自己说话)列宁自言自语的目的是什么?(列宁想用自己的'情绪感染男孩,体现了列宁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对于灰雀的丢失,列宁充满了可惜、充满了担心,那么,男孩是怎么说的呢?
生:没……我没看见。
师:这里有一个省略号,从这个省略号你可以看出什么?
生:可以看出男孩说话吞吞吐吐。
师:那他为什么会吞吞吐吐呢?从他吞吞吐吐的言语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什么呢?
生:可以感觉到灰雀的失踪与他有关。
师:是呀,男孩捉走了灰雀,想放在家中独自欣赏,他这样做对吗?(不对)后来经过列宁循循善诱的教育,小男孩后来是怎么说的?
电脑出示: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师:男孩连说了两次“会飞回来的。”说明了什么?“一定”又说明了什么?
生1:说明男孩一定知道灰雀在哪里。
生2:说明男孩这时已经下定决心要把那只灰雀送回来。
师:“一定会飞回来的。”男孩肯定的说。“肯定”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男孩已经决心改正错误。
师:那么,灰雀真的会飞回来吗?
生:会。
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生: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予、圣、诞”等10个生字。会写“予、担、宽”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给予、试探、心意”等20个词语。
(2)读懂课文,了解金吉娅怎么花出20美元购买圣诞礼物的。
(3)体会文章最后一节的含义。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在阅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的特点,感受富有爱心给人们带来的真情和快乐,让学生从中受到爱心教育。
二、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了解金吉娅怎么花出20美元购买圣诞礼物的。
三、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最后一节的含义,让学生从中受到爱心教育。
四、课前准备
①反映圣诞节的图片。
②生字卡片。
五、教学时间: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发生在圣诞节前夕的感人故事,齐读课题:“给予树”。
④理解课题。“给予”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题目的呢?读了这个题目,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按要求把课文读两遍。
要求:a、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
B、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c、把自己不懂的词句画出来与同学讨论。
②检查读书情况。
A、出示下列词语,读一读,记一记。
给予 试探 心意 祝福 甜蜜 担心 宽裕 前夕 提醒
兴高采烈 立即 卡片 盼望 拥抱 仁爱 同情 体贴 如愿以偿
B、指名读课文。
提示学生:认真听读,注意发现读错或读得欠通顺的句子,评议时提出来。
③学生讨论: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生自主再读课文
教师提出自主阅读要求:请你认真读读想想,看看对哪部分内容最感兴趣,你从中能感受到什么?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可以用笔在课文上画画写写。下节课我们来讨论交流。
四、指导写字
①屏显要求会写的12个字,先读读,再组词。
②请学生做小老师,指导写字。
这12个生字,你哪个字写得最好?请你上黑板在田字格中板演给大家看,再谈谈写好这个字的经验。
③学生写字写词。
先把生字写两遍,再把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词语抄写一遍。
课文,你一定很感动,请你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①抄写自己喜欢句子。
②如果你是那个小女孩,一定非常感激金吉娅,请你替那个小女孩给金吉娅写几句感谢的话。
板书设计:
31、给予树
金吉娅:沉默不语、难过
妈妈:担心、生气、被感动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道理。
2、理解词语:商人、至于、究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反复读和理解老人前后的.对话,从后面的对话证实结论的正确,是观察与推断的结果。
教学难点:
理解老人为什么没看到骆驼却把骆驼的特点了解得那么清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骆驼在沙漠上走的片断。师介绍:骆驼是沙漠中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想要在沙漠中运货,可离不开骆驼。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骆驼的一篇课文。
二、新课:
1、板书课题,读题。质疑,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自由读)
3、按自然段读,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商人此时的心情怎样?你现在就是这个商人,你会怎么做?会遇到那些困难呢?
4、具体学习课文。
(1)当商人问老人的时候,他们说了什么呢?同桌同学分角色读(1——7自然段)
指名分角色读。
如果你是商人,听了老人的话,心里会怎样想?
指导朗读(随机指导老人的话,与商人越来越紧张、急切的语气)
(2)老人把骆驼的样子说得这样具体,又说不知道骆驼在哪,你这位商人会怎样想?
指导朗读商人的话,读出生气、质问的语气。
(3)老人说的是不是真的呢?请你自己读读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点拨。
板书:
16、找骆驼
左脚跛
左驮蜜 右驮米 观察所得 果然找到
缺了一颗牙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丰富的物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学会15个生字,掌握生字新词。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4、指导学生学习按四季变化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体会按四季变化的顺序,抓住每季特点观察的方法。
2、体会课文中用词准确、生动的优美句子。
教学难点
文中介绍的景象及动物、物产等,学生不够熟悉,可能感到生疏,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文是按照——
提示: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的
师板书:春夏秋冬。
师:通过你的预习,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答,例:我知道了小兴安岭的树木非常多,种类也非常多,夏天的野花很好看……
3、师:你们的收获还真不少,你们知道吗?
播放媒体资源的课件中的“小兴安岭”,并对小兴安岭做介绍。
小兴安岭:兴安岭山脉的东段,在我国东北黑龙江省的北部,是我国重要林区之一。长约三百六十公里,平均高度为海拔四百至六百米。整个山脉分布着温带针落叶和阔叶混合林。它与大兴安岭、长白山同是我国最大的林区,它们集中了全国木材储积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森林中有梅花鹿、紫貂和东北虎等珍贵的动物。林地上生长着人参、乌拉草及其他珍贵的药材。学生看课件并听老师的介绍,谈自己的感受。
师: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读课题。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师: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正等着我们来欣赏呢,快打开课本,读读课文吧,知道读课文的要求吗?
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师:那就按照你们知道的要求开始读吧,把生字词圈出来,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书。
三、教学字词
1、小黑板出示生字词,指名读,纠正读音。
开火车读,齐读。
2、指导学生记忆字形
“酸”字是左右结构的,左边“酉”字旁里面的一横不要丢,右边的我班的同学写的一首小诗,你们想读读吗?《读夏》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1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和发现的能力。
2.搜集相对的词语引导学生在积累和运用中学习语言。
3.以“秋天”为主题展开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话能力。
教学重点: 口语交际(学生开口说)
教学难点: 习作(学生动笔写)
教法学法: 读、说、写相结合
教学用具: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教案教学设计
1.实物投影仪。
2.把自己在秋天里所做的事拍成照片或画成图画。
3.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秋天吗?说说理由,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画或挂图(可以是前面课文的挂图,也可生画的)。
师:秋天真是个美丽的季节,是个丰收的季节。秋天给我们 大家带来很多的来的快乐,是吗?板书:秋天的快乐
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在秋天做事时高兴的心情。
2.拓展思路,展开话题。
a、请学生说说自己在金秋时节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让学生自己先说说。
b、具体说说自己在秋天所做的事,各自准备。要求:
(1)把做的事儿说清楚。
(2)说出自己的快乐。
(3)可以边说边演,可以请同桌一起说说演演。
3.讲评结合,促进交流。
a、指名学生上台口述,师生结合要求评点。
b、以示范为例,和同桌或在小组内互述,并推荐出让自己感受最快乐的同桌上大堂交流。
c、师生评选最佳学生。
4.学习小结,指导实践。
小结学生交际的情况(以肯定为主的不足,以指导学生生活实践。
5.拓展活动
画一画秋天的'图画或所做的快乐的事。
教学后记:这节课我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探究和发现的能力。让学生搜集相对的词语,引导学生在积累和运用中学习语言。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2
【教学目标】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读懂课文,体会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并学习这种品质。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2.体会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
1.搜集李四光的生平、图片、童年故事。
2.生字、新词卡片。
3.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段)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9
教学目标:
1、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景和丰富的物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读懂词语,理解文意,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3、学习按四季变化观察景物,抓住特点。
4、感情朗读,选背课文片段(“春”、“夏”、“秋”、“冬”)。
教学重点:
1、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2、抓住季节特点,进行有序观察;
3、感情朗读与背诵;
教学难点:
1、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2、抓住季节特点。
教学方法:
导读法
教学准备:
教学录像;投影仪
20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字,会写6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船,还希望有哪些船。
3.了解课文内容,知道生活中我们应不断地探索。
教学重点:
1.了解船的发展演变过程,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不断探索。
2.会认4个字,会写6个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发挥想象,了解船的发展演变过程,培养学生发愤学习、不断探索的。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师生收集各种船的图片。
2.字词卡片、课文朗读录音、教学投影片(或挂图)。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2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隋朝”、“石匠”、“世界闻名”、“设计”、“创举”、“雄伟”、“雕刻”、“遗产”等词语。
(二)能力训练点
查字典理解词语;运用“参加”“而且”造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了解句与句的联系,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进行朗读训练。
(三)德育渗透点
从闻名世界的赵州桥设计与建造及其在造桥史上的意义,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二、重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及设计上的特点。
(二)解决办法
通过深刻理解语言文字、观察投影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赵州桥的特点。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自学课文片断,小组讨论交流,小组发言,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教具准备
赵州桥彩色投影片,赵州桥栏板的录像带,文字投影片,生字词卡片。
六、教学步骤
课文,向大家介绍的是一座古老的桥梁。大家一定想知道这是怎样的一座桥呢?下边就让我们先来看看这座桥(出示赵州桥的投影片),这就是课文中所描绘的那座桥,它的名字叫赵州桥(板书:3赵州桥)
(二)看图议桥。
这座桥,长50多米,宽9米多,是一座石拱桥。请同学仔细观察,想一想与你们平时见到的桥有什么不同?(下面没有桥墩;桥下面有一个大桥洞,大桥洞顶上两边分别有两个小桥洞。)
小结:投影片显示出的赵州桥,大家一看就觉得它的确是一座与众不同的大桥。50多米长的大桥横跨在宽阔的江面上,中间虽然没有一个桥墩。大桥洞顶上两边还各有两个小桥洞。这独特的设计也是前所未有的。这种设计出于何人之手?大桥建造于哪个年代?这样的桥有什么优点?学完课文大家就会清楚。
(三)初读课文,掌握生字的读音。
1.出示生字词卡片,要求读准字音。
2.理解生词。
赵县:在河北省,古代叫赵州。
隋朝: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离现在1300年。
石匠:本文石匠是指隋朝的李春,是设计赵州桥的建筑师。
设计:在建桥之前的周密思考,精心绘制图样,就叫设计。
冲毁:冲破。
3.自由读课文,把带有生字词的句子读两遍。
4.抽查自学效果,出示不带音节的生字词卡让学生读。
5.指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连贯。最后一个自然段可全班齐读。
为什么说“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带着这个问题认真地学习每一个自然段。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学第一自然段,这段介绍了有关赵州桥的什么?
2.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代表发言,各组代表相互补充。(介绍了赵州桥的地点,设计者,建造的年代,还告诉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板书:世界闻名)。
4.理解“世界闻名”先用查字典方法来理解。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内容深入研究,为什么赵州桥这样一座石拱桥却闻名于世界?留在课文全部内容学完之后再回答。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1)这个自然段共有6句话,先读前2句,这两句告诉我们什么?(第①句概括地写赵州桥非常雄伟。第②句具体写大桥的雄伟,是用具体数字写了桥的长度,宽度,用既能走车,又能走人,进一步说明桥宽。两句都是写桥非常雄伟。)
[板书:雄伟桥长桥宽]
(2)读③④两句边读边想:赵州桥在设计上有哪些特点(第一特点,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大桥洞,第二个特点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小桥洞。)
[板书:没有桥墩,一个大桥洞,4个小桥洞]
(3)这样的桥有什么优点?读⑤⑥两句话,(既减轻流水对桥身的冲击,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板书,既……又……]
(4)对照板书有顺序地说一说第二自然段介绍了有关赵州桥的什么?(先讲赵州桥非常雄伟;再讲赵州桥在设计上的两个特点;最后讲了桥的优点。)
导语:学习第二自然段知道了是按照这样的顺序介绍有关赵州桥的情况,使我们对桥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的介绍,还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2.深刻理解语言。
(1)出示投影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理解“这种设计”指怎样的设计?(第二自然段的③④句)
(2)理解“创举”。字典中的解释:开始做。
(3)理解“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这句话的意思。(赵州桥这样的石拱桥是隋朝的李春第一个设计出来的,这是李春的首创。是没有先例的。)
(4)投影片中的'第二个句子除了告诉我们赵州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实际上也就告诉了我们桥怎样:(桥很坚固)
(5)远在1300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创造性地设计建造了这样雄伟、坚固的赵州桥,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古代劳动人民是聪明的,是有才干的………)
导语:显然文章在介绍桥,赞美桥的同时也在赞美谁?(赞美建桥人,赞美劳动人民)因此在朗读时要读出赞美之情。
3.朗读训练。
4.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六)总结、扩展。
1.总结:学习1、2自然段我们知道赵州桥至今已有1300多年了,是隋朝石匠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的。历经千年的风风雨雨,它仍然那么雄伟,那么坚固,真不愧为是一座世界闻名的古老的桥梁。
2.扩展。
出示投影片:
(1)赵州桥在________省________县。赵州桥也叫________桥,它是________朝石匠________设计和参加建造的,到现在有________多年了。
(2)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________,既________又________。
(3)赵州桥为什么会世界闻名?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预习第3自然段。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2)描写了龙的几种姿态?
(3)“所有的龙”指的是哪些龙?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了1、2自然段,回顾这个自然段的内容,说一说赵州桥是怎样的一座桥?(赵州桥非常雄伟、也很坚固)
导语:赵州桥除了雄伟、坚固以外还有什么特点?接着学习第3自然段。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第3自然段,这段的第1句话告诉我们什么?(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说桥“坚固”是哪一段?(第二自然段说桥坚固)这一段说桥怎样:(桥美观)
小结:这句话由两个小分句组成,前一个小分句与上边一个自然段紧密相连;后一个小分句又与本自然段紧密相连。一句话把两个自然段连接在一起,在文章的结构上起了连接作用。这句话在第3自然段又起了什么作用。
2.自由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第一句话与后边内容的关系。(第1句的第2个小分句概括地写桥美观,其它内容是具体地写桥的美观。)
3.具体描写部分详细描写了桥上的什么?(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具体描写了栏板上雕刻的图案。)
4.理解“雕刻”。(一种工艺,本文指在栏板上刻凿图案。)
栏板上的雕刻也属于石雕,在石头上雕刻想象有多大的难度。(一般的石匠是难以胜任的。只有手艺高超的精工巧匠才能完成。赵州桥已有1300多年了,但雕刻的图案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说明雕刻很有深度,很有功夫。)
5.欣赏栏板上雕刻的精美图案。出示投影或录像。(电教手段可以超越时空,把学生带到赵州桥上,使其身临其境,亲眼目睹那一幅幅精美的图案。学生在欣赏美,感觉美的同时自然也就会感到这一历史遗产的珍贵。)6.让学生讲述栏板上雕刻的精美图案。(在学生观看了投影或录像之后,也就是在“欣赏美”,“感受美”之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美。”)
7.研究书中怎样描写这些精美图案。(有的……有的……有的……所有的……)
(1)这段里写了几幅雕刻图案(3幅)
(2)这3幅图案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相同之处①画的都是龙②画的都是两条龙。不同之处:姿态不同。)
(3)栏板上只有这3幅图案吗?为什么选择这3幅图案?(栏板上有许多幅图案。这3幅图案是最精美。)
(4)只描写了3幅最精美的图案,其它图案雕刻怎么样?出示文字投影片:“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所有的”指桥上栏板上雕刻的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是的想象。因为雕刻的太逼真了,活灵活现,给人一种游动的感觉。“真像活的一样”是因为雕刻的太精美了,精美绝伦,栩栩如生。这句话不仅是对这层内容的总结,也是对桥上所有图案的高度评价。)
8.朗读训练,赵州桥上的图案是精美的,的语言描绘是优美的,所以我们读这段时,声音表情都应是甜美的。
9.是怎样写桥的美观的(对照板书:先概括写桥很美观,然后具体写栏板上图案很精美,又写了3幅最精美的图案,最后写所有的龙真像活了一样。)
10.按这个顺序练习背诵。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齐读第4自然段
2.出示文字投影片:“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理解这句话,引导学生理解关键性的词语:智慧,才干,历史遗产。
智慧:聪明。
才干:才能、本领。
历史遗产:祖先,历史上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再引导学生面对全文思考这个问题。(①赵州桥设计的很有特色。②赵州桥雄伟、坚固,已有1300多年了还完好无损。③赵州桥美观。都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赵州桥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是后人引以为自豪的。)
3.造句练习:参加,而且。
(四)总结、扩展。
教师小结:赵州桥以它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中外,世界上许多桥梁专家都到赵州桥参观学习,如今赵州桥旁,竖立着李春的塑像,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建筑师。可见赵州桥的影响多么深远。
(1)朗读全文。
(2)背诵2、3自然段。
(3)为什么说赵州桥是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4)学习生字的字形。
七、布置作业
预习第4课《帐篷》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查字典理解生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