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评价(通用20篇)

八年级历史《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方法》评课稿 历史人物评价(通用20篇)

  历史人物评价

  古人不远,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李清照。

  我手中捧着一杯清茶,伫立在窗前,看着夕阳西坠,红艳的火烧云。思绪射向了远方,穿越了今朝繁华的都市,停留在李清照那宋词文明的宋代。

  我漫步走在宋朝的大街上,忽然一个清脆亮丽的响声传了过来:“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清新淡雅的诗词令我心头一阵喜悦,猛然想起,这就是我最喜欢的,有些淡淡哀伤的《一剪梅》。走近书堂,传来孩子们稚嫩、纯真的声音:“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孩子们的声音让我联想到了你当时作诗的样子:陈旧的桌前摆放着两杯美酒,酒中稍稍带着那令人心悸的苦涩。此时,你不仅对人民感到深深的同情,也对国家的安危担忧着。醉了,碎了,你诗兴大发写下了《醉花阴》。走近一个官僚门前,一个女儿娇滴滴的走着,我不禁油然想起你的那句诗:“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两句话,三个动词,生动的写出了宦官少女的矜持与天真。

  我的思绪又从遥远的诗句回到了现在。不仅因为你的诗成为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你对生活的执着与希翼,也令我折服。那时,你凭着学富五车的才气成为了当时年代的一朵奇葩,但你不被那冷落的秋风吹下枝头,依旧傲然的尽情绽放。但幸福却随着日暮渐渐闭合,相思之苦,逃亡之愁,成了你的`生活主题。你凭着男儿都未有的英雄气概,屹立在生活强者的巅峰。你诗中的淡淡忧伤的背后又是何等的坚强。你从不放弃手中的笔,哪怕只有一口气在,也要用犀利的语言呼吁人们反抗金的残暴侵略,保住大宋国土江山。你的诗也曾鼓舞着多少士兵重新振作,誓死抵抗侵略者。家,已不能回,心,已无处归。你只能将这些苦难离愁化作一杯淡淡的清酒,独自沉淀于腹中。你厌恶世俗的明争暗斗,淡泊名利,使你成为我一生最喜爱的典范。

  李清照,我多想成为像你一样的传奇女子,一位爱国爱家,富有才华的女子。是你擎起了一盏灯,照耀了我那颗孤独、敏感的心,鼓励我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一眨眼,手中的清茶凉了,夜幕渐渐降临。我伸了个懒腰,坐到凳子上,阅读着你意味深长的诗句……

  历史人物评价 篇2

  新的培训开始,接触的最多的词语便是“学科素养”了。对于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来说,我们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社会实践和综合思维这四个基本的学科素养,这在我们平时的上课过程中似乎总是不那么在意的。但非常荣幸在城关中学观摩了几位骨干教师的展示课,让我对这一学科素养有了更深的认识。下面我将谈谈我对程蕾蕾老师和陈孝忠老师关于《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方法》这一课的几点感受。

  两位老师的课运用了相同的课件及导学案,上出了各自的风格,展现了不同的上课效果。程蕾蕾老师贴近学生,从评价整个班级的`学生入手过渡到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非常的自然流畅;而陈孝忠老师则开门见山直接出示考点并回顾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更具有复习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两位老师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始终围绕考点11和16的相关内容,并针对近两年非常热门的分层评价的标准做了详细的分析和展示,最后总结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有效地进行了学法指导,达到了这堂课想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切实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意识。

  但针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上,有几点值得商榷。首先,程蕾蕾老师针对考点16中列举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为加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这一知识的落实不太到位,对唐太宗巩固统治的措施上虽然指导学生采用描红的方式帮助记忆,但基本只是一带而过。就这个问题而言,是不是让学生提前复习完成导学案上的知识清单,上课时直接让学生进行复述效果会更好些,知识点的落实会更到位。其次,两位老师都展示了分层评价的评价标准,并出示了翔宇中学学生的做题答案,让学生对于这类题目有了很好的把握。但或许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先试着写一段评价,然后在方法指导结束后再写一次,根据分层评价的标准前后对比,发现自己的问题以及进步之处,这样是不是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评价方法的理解与掌握。

  以上是我的一点点看法,若有不合理之处敬请批评指正。历史意识是八年级历史与社会课中需要培养的一种学科素养,在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多加关注,而不是将教学仅仅停留在基础知识的掌握层面,努力往更高水平发展。

  历史人物评价 篇3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名垂史册的英雄豪杰,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名垂史册的英雄豪杰,他们如同天上的群星,永远闪烁着灿烂的迷人的光芒。谈起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我一定会说:“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勾践!”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战争。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被夫差俘虏。后来,吴王夫差释放了勾践,让他回到了越国国都会稽。勾践在坐卧的地方吊了个苦胆,夜里躺在柴草上,面对苦胆。每天吃饭时都尝尝苦胆。总扪心自责:“你忘了会稽大败之辱吗?”就这样勾践跟同甘共苦共同命运,经过十年发展生产,积聚力量,又经过十年练兵,终于在公元前473年打败夫差,灭掉了吴国。

  勾践的故事给我们深深地启发。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越王给吴王当了三年奴仆,受尽了屈辱,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他始终没有放弃心中的信念——重振越国,找回失去的尊严。他在麻痹了吴王被放回越国后,安抚百姓,操练军队,吃饭前品尝苦胆,晚上就睡在柴草上,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曾经的屈辱和复兴越国的`雄心。他身为一个高高在上的君王,能够这样做,真是难能可贵。经过自己的顽强毅力,勾践终于打败吴国。勾践这种坚强的意志和坚持不懈、奋发图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失败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敢于面对,敢于重头再来。无论何时失败对于我们都是悲伤的、沉痛的。在沉痛之中,勾践没有沉沦,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心怀大志,暗自充实自己锻炼自己,不断让自己更强大,然后等待机会,等待东风再起的日子。

  与其说成功是不容易的,不如说筹备成功更不容易。正如黎明的前夕是黑暗,迎来成功不可能没有付出。我们总是看到表面的辉煌,却很少留意背后的坚信。我们总是羡慕别人的成就,却都不愿付出人家背后的痛苦。

  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人,他们之所以能万世扬名,是因为承受了“非人哉”的磨练。屈原被流放却写成了《离骚》,左丘明虽失明却著《国语》,司马迁忍受宫刑之辱终于完成了千古名作《史记》。

  忍别人之不能忍,成别人之不能成。要比别人成功,就要比别人付出更多。在挫败中反省自己,在黑暗中认清前路。跌倒不可怕,重新振作,卧薪尝胆,给自己从头再来的机会。

  我们坚信,笑到最后的才是真正的胜利者。

  历史人物评价 篇4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武则天。

  武则天,是一个颇有历史魅力的名字。她是唐朝开国功勋武士的次女,唐大宗李世民的幼妾,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她在协助高宗处理军国大事,佐持朝政三十年后,亲登帝位,自称圣神皇帝,废唐祚于一旦,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唯一女皇。从她参与朝政,自称皇帝,到病移上阳宫,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历史功绩,昭昭于世。诚如宋庆龄对她的诚恳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武则天,本名武照,称帝后改为武曌。(“曌”(zhào)字为武则天特别欣赏,拿过来作为自己的名字专用,任何人不得使用这字。从字形上看,“曌”象征着日月当空,象征着女皇君临天下的气势。“曌”字拆开来看,又成“明空”。或“空明”,颇含几分佛理禅机,切合武则天向佛的心意)

  武则天,出生在唐初新贵显宦之家,显赫的权势,豪奢的生活,滋养了她无限量的权力欲。然而,初唐极重士族的门阀之风盛行,而武氏庶族的门5

  多年以前,在我刚刚踏上成吉思汗陵的泥土时,我还对它无所知晓。脑海里只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诗句。后来看了其中的壁画,听了大人们的讲述,才知道这个蒙古人一生中的曲折。

  老实说,我对那些表现铁木真生平的壁画并不感兴趣,听大人的讲述也不大认真,因此只记得个大概,知道它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出了那间画着壁画的房子,我驻足在山坡之上,俯瞰四周宽阔的景象,一片浓绿带着凝重的幽深,到了远处开始模糊了。我深吸了一口气,舒畅之余有一些压抑。我知道这里有一个勇猛彪悍、奇特而不屈的灵魂,却不知道这平静背后昔时的那般景象。

  直到近日,铁木真再次闯入我的脑海。一篇评述铁木真的文章中说到了他的曲折和残暴,当然,还有他的那个“嗜血”的民族。我又将先前脑海中那个尚未完全定型的轮廓拾起。我承认铁木真的个性和心理及大程度上受到了他的经历的影响。那种动荡不安的生活,丧亲流血的痛苦,还有形势对他的逼迫,一次次向他证明强大和金钱的重要。在这样的生活背景之下造就出的铁木真注定就要成为他的那个样子的。

  在我眼里,他是个很情绪化的容易走极端的人。作为一个个体,他的存在并无特别,然而令人觉得可悲的是文化和生灵在他的征服中被弄的痛苦不堪,无辜者在他的铁蹄之下血泪满山。这是因为本该是属于他个体的东西被放大到了一支军队,一支强大的有杀伤力和影响力的军队啊!

  因而,他的军队几乎成为一群魔鬼。这些有血性、重义气、有感情的蒙古人就这样成了魔鬼?!成吉思汗年轻时的遭遇是值得同情的,但我们无法原谅因此而导致的对生命的杀戮和对文化的摧残。就连我这个蒙古族人都无法原谅。那么我们是否因为此而完全否定了元朝呢?

  成吉思汗只是蒙古帝国的'缔造者,他的一生都在为征战而奔波,这是一位开国帝王必然要经历的。而在他的后人手中,基业得以发展,尤其是到了忽必烈时期。元世祖接受和提倡以儒学为主的汉族传统文化,各地学校得以恢复和发展。史书上亦记载了元朝的独特文化。我国文学史上的三座高峰之一——元曲,就产生在这个朝代。

  无论如何,成吉思汗是个颇受争议的人物。一个人物颇受争议说明他是值得被人们去探讨、去认识的。任众说纷纭,成吉思汗和他的元朝毕竟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而这位誉满天下而又谤满天下的蒙古人也已成为尘封的历史中一个留下深刻印迹的人物。人们到底因为什么记住了他?我只想说,他的背影并不能完全代表他的朝代,尽管他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这个民族的骄傲与悲哀。

  历史人物评价 篇6

  我最喜欢的一位历史人物——赵云

  谈起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时,我一定会说:“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赵云!”

  自古以来,赵云就以一个英勇善战、忠心耿耿、智勇双全的人物出现。

  作为一个“三国迷”,就不能不了解你喜欢的人物。下面我简要地把赵云的生平说一下。

  赵云,常山真定人,字子龙,寿七十二岁,身高八尺余(约合180厘米)。在《三国演义》里面,赵云在袁绍和公孙瓒交战时期登场,刚登场就显示了一下威风,不但救了公孙瓒一命,还跟袁绍手下大将文丑打了个平手,一下就灭了袁绍的威风。7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的这首诗赞扬了项羽宁死不苟活的精神,但读过《史记》一书后,我对项羽有了自己的看法。

  项羽是个英雄。项羽是一个武功高强的人,可以冲锋陷阵,转瞬间便可杀敌上百人。他用兵大胆,敢于破釜沉舟,置死地而后生,我佩服他的胆量和勇猛。看到秦始皇出行时,他竟然敢说自己可以取而代之。千古英雄,谁敢如他一般出此豪言,从这点看,项羽的确是一位英雄。

  但项羽是一名非常失败的英雄。

  其一,项羽不注重学习,只崇尚武力,甚至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的名字会写就足够了。可他没想到,不学习,有些方面就会无知,无论是带兵南征北战,还是治理国家,武学不知将成为一块巨大的'绊脚石。

  而且,项羽还不善于用人,不会把握时机。张良。韩信都曾经投奔于他,可他不能知人善任,使这两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为刘邦所用,自己反被大得一败涂地。总算有个范增为他效力吧,可他不执行范增的计划,连范增的才智也浪费了。项羽要么中人家的计策,要么不能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致使范增也离开了他,是自己彻底失去了谋士。

  项羽在临死之前曾说过“天要亡我”,而不从自身寻找原因。项羽英雄盖世,却只会逞匹夫之勇,到死还认识不到自身的缺点,只是自欺欺人地把失败的原因归之于天,真实可悲啊!

  历史人物评价 篇8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君王。但古往今来,人们对他的争论不断,褒贬不一。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他不仅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更是一位昏庸无道的暴君。人们可以众说纷纭,百家争鸣,但面对历史我们必须还以尊重和客观的态度。我认为秦始皇有对有错,有功有过,甚至在他所在的特定时代功大于过。

  在连绵不绝的900年春秋战国之乱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是他“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仅用短短的九年时间,横扫天下,因而,我国9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可歌可泣、大有作为、令人钦佩的人物,其中最令我钦佩的就是最早的革命先行者号称“国父”的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生于广东一个贫困的家庭中。他从小就很关心国家大事,对清朝统治极为反对,立志推翻清朝封建统治。长大以后,他建立中国20

  丞相公孙贺认为这件事对于自己和卫氏,都是一个机会,于是便自告奋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关系,成功的抓住了朱安士。公孙贺是卫青的好兄弟,他曾经救过卫青的命,正是在卫青的提携下,公孙贺凭借军功最后登上了丞相之位,他也是卫氏家族最后的靠山。

  公孙贺抓朱安士有两个目的:第一可以为自己的儿子脱罪,当时公孙贺的儿子由于犯罪,正被关押在大牢之中,公孙贺想凭借抓住朱安士功劳为自己的儿子免罪;第二巩固自己的丞相之位,做太子刘据和皇后卫子夫最可靠的`后盾,因为近几年来朝局已经在逐渐朝着不利于太子的方向在发展了,自己这个丞相急需树立威信,为太子的储君之位固本。但公孙贺不知道,这件事本身就是针对他和太子的圈套,扳倒了公孙贺,就等于彻底孤立了太子刘据和皇后卫子夫。于是神奇的一幕发生了,囚徒朱安士的一封检举信竟然直接递到了汉武帝的手里,信中有两件事:第一件是承认进宫的人就是自己,自己进宫的目的是替公孙贺请求太子和卫皇后的帮助,替公孙贺的儿子脱罪;第二件是揭发公孙贺和卫青之子的阴谋诡计,包括汉武帝两个嫁入卫家的女儿的不可告人的事。

  按道理,一个囚徒的话是不能轻信的,但是汉武帝不仅信了还立刻执行了,公孙贺灭族,卫青之子处死,连汉武帝自己的两个女儿也被处死了。卫氏一族在朝廷里的最后依靠被彻底铲除了,太子刘据和皇后卫子夫彻底成为了孤家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