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织》教学设计(精选5篇)
.jpg)
《促织》教学设计
[教学创意]
本课的教学创意在于将评书艺术与文言小说的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对大部分的中学生而言,文言文从情感上说,始终是他们阅读视野中的盲区,而现实却是新教材中文言文的分量陡增,几乎成了教材中的半壁江山。因而如何消解学生对文言文的这份尴尬成了我在教学中经常思考的一个课题。通过研读新课标,结合学生实际,思考的定位在于:改变单一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因而在教以故事性强见长的《促织》一文时,我作了这样的尝试:将中国传统的评书艺术引入课堂,开辟文言小说教学的新天地。
[教学依据]
1、新课标着重强调了“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而评书恰恰能充分运用语言的.艺术表现力,把人物与故事表达得绘声绘色、神气活现,这是教学文言小说的一种很重要的资源。
2、“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将评书艺术引入课堂,有利于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从而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借助语调、语气、表情、手势恰当地表达作品内容,增强口语表达能力。
一、教学目标:
1、归纳文言现象,掌握学习规律。
2、理清情节线索,把握作品主题。
3、分析描写方法,体会情感。
二、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疏通文意,熟悉本文情节发展。
2、学生查阅蒲松龄及《聊斋志异》的相关资料。
3、介绍学生收听广播书场或观看电视书场等节目。
4、学生公推一位表达能力强且有一定表演天赋的同学提前做好准备,包括准备好服装、醒木、讲台布置饰物等道具。
三、教学过程:
(一)激疑入文:根据一文言材料改编成的动画短片,醒目地提出一疑问:
一只蟋蟀=两条人命
附材料:宣宗酷好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貴至十金。枫桥(地名)一粮长(官职人员)以郡督遴觅,得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且惧法,亦自经焉。
这可真是怪胎社会,无怪不有。一只小小的蟋蟀竟可以掌握黎民百姓的生死大权,无独有偶,在同一时,《促织》也上演了这样一个故事,欲知详情,且听慢慢分解。
(二)知人论世(方式:学生先自主介绍而后教师总结)
1、蒲松龄:(1)清代著名文学家,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2)刻苦好学,知识广博,工于诗文,善制俚曲。(3)仕途之忧怨化而为孤愤之书―――《聊斋志异》。
2、《聊斋志异》(1)借談狐说鬼讽喻社会,熔铸蒲松龄一生的心血。(2)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郭沬若语)
(三)质疑解惑:学生交相问难,提出疑难问题,全班集体讨论。
(四)评书叙由: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经过认真的彩排,演绎该故事的学生应能通过自己的“评说”,让听众熟悉每一个环节,同时能真切、生动地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五)对话明旨:阅读课文最后一段,完成下列对话。
1、找出并分析文段中表明观点的句子。
(1)“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
(2)天将以酬长厚者。
(3)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2、续写对话评点人事。
[与对话]
[与皇上对话]
[与官吏对话]
四、教学小结: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性注定了语文课程资源的丰富与鲜活。对于一篇文章,如果我们仅停留在文字的理解上,那么我们获取的知识就难免显得单调而贫乏,然而如果我们充分开发和利用与此契合的相关资源,那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由此生动而富有灵性。所以我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充分意到语文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和广泛性,在平时多留心、多观察、多思考,养成一种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促织》教学设计 篇2
一、 教学目标
知识:掌握文学常识,了解文章借古讽今的特点,《促织》.(小说集《聊斋志异》。另有诗、文集《聊斋诗集》、《聊斋文集》。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倾力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是的书斋名。“志异”就是记述花妖狐鬼及其他一些荒诞不经的奇闻轶事。巧妙地通过这些离经虚幻的故事,大胆地揭露社会多方面的黑暗现实,赞美了青年男女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樊篱的精神,抒发了自己满腔的“孤愤”。郭沫若曾题蒲松龄故居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通过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地讽刺了“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3 疏通文章重点词句
让学生通读全文,教师点拨重点疑难词句。
假此科敛丁口 假:借,利用
成然之 然之:以之为然, 然:是
靡计不施,迄无济 靡:没有 迄:最终,终究
两股间脓血流离 离:通“漓” 流淌的样子。
展玩不可晓 展:展转,翻来覆去。 玩:玩味,细细体会。
循陵而走 走:行走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而:通“尔”
如披冰雪 披:盖上,披着
思试之斗以觇之 之:代蟋蟀 之:角斗的本领。
径造庐访成 径:径直 造:到
虫跃去尺有咫 有:通“又”
虫尽靡 靡:失败
抚军亦厚赉成 赉:赏赐,赐予
天子一跬步 跬:跨出一大脚的距离,两跬为一步,这指“一举一动”的意思。
信夫 信:确实,的确
4 理清故事的情节线索
在上面通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带着目的读全文,然后给每个小段拟定一个小标题,(注意,每个小标题限于两个字,其中一字必须是“虫”字。)
[明确] 《促织》一文以“促织”为线索,情节概括如下:征虫——觅虫——求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
其中,“征虫——觅虫”是故事的开端;“求虫——得虫”是故事的发展;“失虫——化虫——斗虫”是故事的高潮;“献虫”是故事的结局。最后一段是一段评述性的文字,这也是笔记体小说常用的一种形式,通过评语直接表达的'观点。类似于司马迁的《史记》里每篇文章后有一段:“太史公曰”。
5 提问: 围绕主线,情节经历了几次波折?这样安排的妙处是什么?
[明确] 情节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转折:3
教学目的
一、学习编写情节提纲,掌握课文的结构特色,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
二、懂得小说结尾“异史氏曰”一段的论述及其作用。
三、引导学生掌握文言虚词“然”的用法,介宾短语中宾语“之”的省略以及一些课文未加解释而有一定难度的词语或句子。
教学设想
一、课文较长,故事情节曲折多变,但语言较浅近,可以让学生借助课文提示、解释,查阅词典,通读课文,理清脉络,编写情节提纲。
二、为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在熟悉内容的基础上,引一则跟它相类的野史作比较,使学生了解同旨异体的文章,并进一步把握《促织》的题旨。
三、《促织》的结尾,历来有争议,通过讨论,求得比较一致的看法。
教学时数 3教时
教学过程
,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2.通读:
(1)提出要求:
①先看课文“预习提示”,画出关键句子。
②对照解释逐段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
③阅读时思考下列问题:
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全文?紧扣线索,简要归纳段意;
结尾“异史氏曰”是否是多余笔墨?
(2)通读课文: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自读课文。教师指导,一些简单的疑难,随时个别解决;困难较大,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板书,准备讨论答疑。
(3)解释疑难词语句子:
学生通读课文结束,教师根据板书,解释疑难词语句子(限于课本未加解释或虽有解释但不够恰切的)。
①宣德间:宣德年间。宣德,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1426—1435)。
②不终岁,薄产累尽;累尽,课文解释“受累而赔尽”。按:累,音lèi,这里作亏损讲,就是“赔”的意思,“累尽”应作“赔光”讲。
③成然之:成名(认为)很对。然,是;然之,以之为然。
④展玩不可晓:翻来覆去的细看,却不明(是什么意思)。展,展转,翻来复去;玩,玩味,细细地体会。
⑤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句中“复算”,课文解释“算帐,追究”,细味“复”字没有落实。这句应该是两句话两层意思,4
【教学目标】
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理清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品味人物描写细腻传神的语言。
通过了解生平、时代背景,理解本文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以前朝“治世”殃民之事揭露“康熙盛世”黑暗现实的创作构思。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理清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品味人物描写细腻传神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和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
“宣宗酷爱促织之戏,遣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妇,伤其妻,亦自经焉。”(《梅村诗集笺注》转引吕毖《明朝小史》)
提问:这两则史料在《促织》里是否都用上了?教学主要重点是:
1、文言语法现象的整理。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因在初中涉及较少,高中必须引入系统学习,从本单元及5
教学目的
一、理解的创作构思:借前朝“治世”时的殃民故事,加以浪漫主义的幻想、虚构,来揭露“康熙盛世”的黑暗现实。
二、掌握本文情节曲折离奇,波澜起伏,跌宕有姿的特点。
三、学习本文人物心理描写细腻传神,不但切合人物的处境符合情节发展逻辑,而且用语极有分寸的写法。
四、掌握本课的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学习文言句子的正确意译。
教学重点:
1、理解的创作构思。
2、掌握本文的情节特点。
3、理解故事喜剧结尾的意义。
4、理解篇末评论的.作用。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提供材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检查预习,指导常用词解析和课文朗读、概述。(控制在20分钟内)
具体进程是:先布置几个学生解答常用词解析题,布置完后指名学生朗读,然后回过头来订正常用词解析的正误,最后进行概述指导。每一步都注重知识拓展和方法指导。
常用词解析情况的检查和点拨:
指名四个学生按“思考和练习”第六题四组例句板书“岁”、“顾”、“报”、“令”的常用义。
参考答案:
“岁”:A年;B每年;C年龄;D年。“顾”:A但、但是;B回头;C顾念、顾惜;D回头。“报”;A报告、告知;B报复;C报答;D报仇。“令”:A命令;B时令;C美好的;D命令。
点拨:上述常用词,均不止题中那几种意义。如“令”,就还有“一县长官名称”一义。特别是“顾”,意义用法复杂,除题中三种外,就还有:“看”(“顾野有麦场”);“回头看”(“赢得仓皇北顾”);“探问、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反而”(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等等,此外,与“视”,“玩”合用,有“仔细端详”意,如:“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订鬼》)
出示幻灯片,指四个学生快速解析:
参考答案:
A旧时县的别称;B古代与都城对称的县镇,一说指未筑城墙的县城。
参考答案:A败退;B无、没有;C不;D浪费;E倒下、披靡
参考答案:A放进;B接纳、收留;C交纳;D采纳
参考答案:
A回过来;B再;C又;D恢复;E回答、回复;F同“覆”,覆盖。
点拨:要特别注意“复”与“再”的区别。在古代,说“复”,着眼在重复;说“再”着眼在次数。如“再拜”,拜了两次”;“三年再会”,三年内两次会面,不是三年后再会面。
朗读情况的检查和点拨:
指名三个学生依次朗读第1段、第6段、第8段。
读前点拨:一是指出文言文的朗读要读得舒缓、从容,方法是要注意把句中词语稍为拓展开,如:“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中间横线表示略带拖音,并读出抑扬顿挫来。二是每读一段,教师先三言两语提示一下该段在文中的作用(如第1段)或前面的情节。
读后点拨:一是纠正读音,特别是容易误读的字音,如:“如被冰雪”的“被”与“披”通假,读“披”;“抢呼欲绝”的“抢”,读qiāng;“亦厚赍成”的“赍”,读jī,不要读成“赉”(lài),等等。二是重提读得舒缓,从容,有抑扬顿挫的要求。
口头概述的检查与点拨:
指名一成绩中上而又口齿清晰的学生在5分钟内概述完课文内容。
点拨:概述前指出只简述故事梗概,不细叙具体细节,所谓梗概,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概述时如有错误、缺漏,及时指出。概述后,重提概述前提出的要求,以引起学生注意。
关于和《聊斋志异》:
教师:为了深入研读课文,有必要先讲点有关和《聊斋志异》的知识。
蒲松龄生于明代末年,一生主要活动时间是在康熙年间。他本是一个有多方面文学才华的人,诗、文、俚曲都有作品传世。但他一生的遭遇却很不幸运,连个举人都没考上,做了近40年的清苦塾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