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赞美老师的散文2000字
篇一:
他是一位现当代文学的名师,也是一位知名作家。自然而然,关于回忆他和赞美他的文章也就不可计数。或许,这篇文章只是大海无数浪花中的其中一小朵,瞬间即逝,但涛声依旧响盈在我生命的每一段旅途中,教我如何成长。
在没有上他的课前,对于他的各种传说早有耳闻。一个很有个性的同学对我说:“我倒想看看他是不是真的如传闻中的那么神奇,我们可不要被他身上的光芒给蒙晕了。”于是我们带着极大的好奇心听完了他的文章后说的那句话:“读完《我与地坛》,最大的一个收获是应该对我们的生命豁然开朗,感觉到我们卑微的生命依然是开花的生命。”而我也分明感觉到,在您的指引下,短短一个学期内我对生活乃至生命都有了很深的认识,尽管这过程是艰辛的,是痛苦的.。
您的课让我们穿越了文学史上背后那些乌云遮住的阴霾,看到那些带着脚镣在跳舞的那些评价,还原了历史的一些本原。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个作家,最重要的是良知和道义,敢于呐喊一个时代最真实的声音,而不是附庸于某一股力量,闭着眼睛歌颂那些表面上美好的但实际上并不美好的现实。
从丹纳的《艺术哲学》入门;到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流年》的静静诉说;到“胡风”事件;到易代之际,中国各作家的创作状态的异同;到柳青的《创业史》,李佩甫的《羊的门》,刘亮城的《一个人的村庄》,徐晓的《半生为人》,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每一本书,每一个事件,老师您总会触动我们内心最深处的东西,带领我们一起去探究其背后深层的原因,然后给我们撩开层层遮住的面纱,让我们看到一个又一个真实的面孔。
我在笔记中写下了我的个人感悟。或许有些感悟是肤浅的,甚至是错误的,但都是当时内心的真实写照。综观整本笔记,好象就是将那些历史碎片有序地整合起来,只是自己的能力有限,终究不能整理出一本令自己满意的笔记来。
当一名作家,是我从小的梦想。但现在却发觉,自己距离这个梦想越来越遥远。现实总归是现实,梦想就像一个个在色彩斑斓的阳光下跳着舞的泡泡,无论一开始是多么光彩夺目,但归宿都是一样破灭。或许我这想法有点悲观吧。我从高中时负责学校文学社社刊的编辑工作,到现在负责文学院的各类刊物、征文的审稿工作,却发现能够撩得起自己的情感,引起自己共鸣的文章越来越少见了。不知道是不是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遗失了童少的那些宝贵的东西,使得心灵越来越麻木了…….
最后,想跟老师说一件藏在我心里很久的事。当我得闻您荣升为民族学院的院长时,在为您感到开心的同时,内心也充满了忧虑。虽然周建江教授也曾说过,中国的文学家首先是政治家。但是,我始终认为,政治和文学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虽然有时候文学是为政治服务的,但那不是真正的文学。我担心老师您忙于政务,而耽搁了写作,或者偏离了一直所坚持的文学方向。因为,当今的文艺界很少有老师您这样具有良知和道义的作家了,放眼过去都是一些商业的炒作。但现在我回头看看,我觉得我是在“庸人自扰”了,因为看到老师你做了院长之后,依旧意气风发,挥斥方遒。我知道老师一定会坚持到底有所成就的。
期盼很快又可以见到您的新作。
最后祝老师在新的一年里如鱼得水,大展宏图!
篇二:
感恩这话题该是已经有着很久远的历史了,从我开始上学开始便开始学感恩,因为感恩是一种无比美好的感情。而且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无比的感情。可是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时代,怕是很少有人会去注意它,包括我们这些学生。
提到学生,首先会想起的就是老师。可是大部分人提起老师首先想起来的就是老师怎么怎么不好,怎么怎么批评他,有怎么怎么样的缺点。可是大家忘了那重要的一点,那是我们的老师啊。是朝夕相处的老师啊,是我们遇到了困难首先想到的人啊。我们怎么能那样呢?或许需要扪心自问。
听过一个故事,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回到了乡下,当起了一名乡村教师,或许是很普通的职业。那里条件太差太差,以至于教室着了大火都没有器具可以救活。学生们被困在教室中,手足无措。而正是那个单薄的老师,一次又一次的往返于教师与外面,就出一个个的学生,可是在这位老师最后一次进入教室的时候,教室塌了,就这样,老师与最后一位学生被淹没在大火中……
不懂得感恩师恩的学生,怎么能够称之为学生?
是老师教给我们知识,是老师教会我们做人,是老师每天看着我们上学再目送我们回家。可是有许多学生却不理解老师的一份心,不懂的老师到底是在为了的是谁,不懂得拥有老师的幸福。除了父母之外,只有老师能够包容你原谅你,长大之后犯了错误连个原谅的人都不再会有了,我们有什么理由恨我们的老师呢?有什么理由不爱我们的老师呢?又有什么理由不对我们的老师心怀感恩呢?
写到这儿,我突然意识到感恩老师并不只是停留在我的文章中,停留在话语中。而是应该以实际行动表现出来。让老师们感到我们的一份份热爱,一份份真情,一份份对于拥有老师的幸福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