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报告14篇

历史研究报告 历史研究报告14篇

  历史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书本上有一篇关于李姓的研究报告,让我明白了姓氏也是一种文化,想起了我的姓—王,便想出了调查王姓历史的题目。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中华姓氏的`书籍,阅读报刊,上网浏览,询问长辈,了解王姓的来源和古今王姓名人。

  2、通过网络,了解王姓的人口数量。

  3、通过多种途径,搜集王姓的名人故事。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书籍、报刊、网络

  王姓的来源:

  具体内容:传说有出自周朝姬姓之王,有出自虞舜妫姓之王,有出自商朝子姓之王,还有少数民族中的王姓及赐姓、冒姓王氏。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多数是以爵为氏的。

  古今王姓名人:

  王羲之、王维、王昭君、王安石、王诩、王昌龄、王选、王亚南、王稼祥、王震……

  王姓人口数量

  据统计,王姓人口数量为9288.1万人

  四、结论

  1、王氏的众多分支中数以来仍以源自周文王姬姓子孙的那一支名气最大。这一支王姓源自原来的周朝,也即今天的甘肃、陕西西安一带,其后来的主要分封之地在今山东省境。根据考证,福州王氏发源于山东琅琊王氏,以王审之为福州王氏的祖先代表。

  2、王姓历史久远,加之支系众多,世族繁盛,代代名人层出不穷。如战国时期授苏秦、张仪纵横术的“鬼谷先生”王诩。西汉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琅琊的王羲之的书法千古留名。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大诗人王维、王昌龄。著名的文学家、王安石。现代的名人有:科学家王选、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王亚南、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稼祥、被授予共和国上将军衔王震……我们为王姓祖先创造的辉煌感到自豪。

  3、据最新统计,王姓人口数量为9288.1万人,王姓不仅人口居全国2

  一、问题的提出

  汉字是我们日常书面交流的文字,有着古老的历史。寻根汉字,可以让我们学习文化常识,拓展阅读,联系历史知识,培养我们的大语文思辨能力。

  我们怎么样研究神奇的汉字呢?

  二、研究方法

  1、上网搜索

  2、查阅书籍

  3、询问别人

  4、字根拓展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比如“楚”在古代 写作“”,上面的“林”表意,下面的'“足”表音,“楚”的本义是“荆棘”。《诗经黄鸟》中有“交交黄鸟,止于楚。”意思是交交鸣叫的黄雀啊,停在了树上。

  荆棘会刺痛人,所以“楚”有辛苦的意思,如:苦楚、酸楚、凄楚、痛楚……引申的成语有:四面楚歌、楚楚动人……

  比如古人用一个牛角向内弯曲的硕大牛头表示“牛”字。“特”字中也有一头牛,这是从全国各地精挑细选出来的“牛”,是给王祭祀的牛,意思是“特殊的牛”,因此“特”表示“不平等的,超出一般的”意思。

  再比如“牢”表示古时候用来关牲口的围栏,后来引申为“结实、坚固之意”,比如:牢牢抓住、牢不可破……

  四、研究结论

  通过对汉字的研究,我觉得我们要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激发中小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让我们一起来把我们的汉字发扬光大,提高我们大语文的思辨能力。

  历史研究报告 篇3

  一、写调查方法

  二、写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三、写结论

  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那时是母系社会,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组成,形象的说明最早的姓跟母亲有关。

  姓和氏的区别:

  先秦时期,姓和氏含义不同。姓代表血缘关系,同姓不能通婚,氏则是从姓中繁衍出来的分支,是特权和地位的标志,用以区别贵贱,有氏者为贵。所以,先秦时男子称氏不称姓。

  姓和氏的融合:

  秦代废除了原始的宗法分封制度而实行郡县制,氏失去了代表贵贱的意义,逐渐与姓合用,都成为父系血缘传承的标识。中国现在大多数的姓,都是承袭了产生于周代的氏。

  《百家姓》是公元960年北宋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发展到后来,总数据说有已达5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

  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

  1、以氏为姓。

  2、以国名为姓氏。

  3、以邑名为姓氏。

  4、以乡、亭名为氏。

  5、以居住地为姓氏。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

  7、以排行为姓氏。如春秋鲁国有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8、以官职为姓氏。如西周的职官司、司马、司空后来均成为姓。又如汉代有治粟都尉,后代便姓粟。

  9、以技艺为姓氏。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创始者,后世便以为氏。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艺为氏。

  历史研究报告 篇4

  一、提出问题

  我们学校有不少同学姓王,我有一些朋友也姓王,“王”姓是怎么来的?“王”姓是不是我国最大的姓氏?带着这些问题,我对“王”姓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上网搜索相关资料。

  2、询问身边的人。

  3、阅使相关书籍。

  三、资料整理

  传说先秦时期,东周灵王有太子晋,太子晋聪明智慧,才识过人。后来,洪水泛滥成灾,太子晋给灵王献计,没想到灵王不但不听,还废掉了太子晋。为了纪念太子晋的王族身份,他的家人都改姓为王,一些外族也改姓为王。

  历史名人

  有战国时期秦国军事家王翦。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以及其子有“小圣”之称的王献之。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的王昌龄。“诗佛”王维。

  现状

  据20xx年统计,排名前五的姓氏是王、李、张、刘、陈。其中,王姓和李姓均超一亿,王姓比李姓大约多六十万人。

  四、研究结论

  1、传说王姓的直接来源是先秦时期东周灵王的太子晋。另外,一些外族改姓也是王姓的来源。

  2、在历史长河中,王姓人才辈出。有战国时期秦国军事家王翦。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以及其子有“小圣”之称的王献之。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的王昌龄。“诗佛”王维……

  3、王姓人口超过一亿,比李姓人口多约60万人,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

  历史研究报告 篇5

  一、问题的提出。

  这姓李究竟是怎么来的?这个世界上总共有多少姓李的人呢?历史上有多少姓李的名人呢。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中华姓李的的书籍,阅读报刊,上网浏览,了解李姓的来源和李姓历史名人。

  三、结论

  1、李姓来源的说法共有九种之多,最多的说法是: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外族的改姓和指李为姓。

  2、李姓名人层出不穷,有有春秋末期思想家李耳,战国

  时期水利专家李冰,唐太宗李世民,大诗人李白,北宋女词人李清照,明朝药物学家李时珍,明末农民军领袖李自成,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我们为李姓祖先创造的.辉煌感到自豪。

  3、李姓是当今中国6

  一、问题的提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离不开汉语言文化,可在使用汉字时有些人却容易在书写上出现问题,比如写错别字,为了帮助人们规范用字,我展开了此次调查研究。

  二、研究方法

  我调查了街边的广告牌,还分析了同学们作业本中的错别字。

  三、资料整理

  错别字的类型多样,出现的错误也让人啼笑皆非,现归类如下:

  1、同音致误

  有些店铺为了推销,用同音字代替原来的字,如“桃之夭夭”、“老婆食代”,这一类店名,利用读音相似,把原来词语中的字用其他同音字代替。这样的手段在现实生活中十分常见。虽然这样起到了推销作用,但是却误导了正在学习的`人,让他们误以为那些词语本来就是那样写的。

  2、形近致误

  我们在作业中经常因为字形相近而出现错误。比如一个同学把“自己”写成了“自已”,就闹出了一个小笑话。之所以大家经常写错,是因为字形太像,无法分辨。有一次老师说在看作业时发现了一位同学把“陡峭”写成了“徒削”,顿时教室里就笑声一片。

  四、研究结论

  汉字的知识十分丰富,历史悠久。汉字的演变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才到我们今天所用的楷书。所以我们要学好汉字,做好汉字小医生。我提议大家要正确使用汉字,把我们中国的汉字艺术发扬光大。

  历史研究报告 篇7

  一、问题的提出

  人们常说:“陈林半天下”。我们班级姓陈的同学很多,有一天,我突然好奇姓氏是怎么回事于是,有人很满意,有人却很不满,于是,我做了关于陈氏的历史和现状的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中华姓氏的书籍,阅读有关陈姓的报刊,上网查找陈姓的的来源和陈姓的历史名人。

  2、访问有关人士了解陈姓人口数量和分布情况。

  3、通过各种途径,搜集陈姓的名人故事。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涉及方面具体内容

  书籍、报刊、网络陈姓来源陈姓最早出自妫姓,是舜帝的后裔。因“陈国”灭亡。陈国子孙便以陈为姓。陈姓就诞生了。

  书籍、报刊、网络历史名人陈嘉庚,西汉名将:陈汤,开国元勋:陈毅,历史大家:陈桓、陈寅恪,大将:陈赓,历史上8

  一、问题的提出

  “韦”姓是怎么来的?历史上姓韦的名人有哪些?现在主要分布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我对“韦”姓的历史和现状作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上网搜索。

  2.询问身边的.人。

  三、资料整理

  “韦”姓的来源:为汉初韩信之后裔,为避难简改为韦氏。据岭南韦氏族谱世代记载,传西汉初年,功臣韩信被吕后所杀,韩信一族遭灭门之灾,萧何暗中派人将韩信的幼子送往南越王那里(今广东、广西一带)躲避,为避仇以“韩”字的半边“韦”作为姓氏,世代相传下来,主要在广西,还有唐代碑文为证。

  历史名人: 韦孟:西汉(约前228—前156年),韦孟西汉初楚国彭城人。诗人,韦伯遐之9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学校有不少同学姓张,我有好几个邻居也姓张。“张”姓是怎么来的?历史上姓张的名人有哪些?现在的“张”姓是不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姓氏?带着这些问题,我对“张”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网上搜查

  2、查看书籍

  3、请教他人

  4、其他方法

  三、资料整理

  “张”字的来源:

  张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张挥为该姓始祖。历史上,西汉时期张耳被刘邦封为赵王,张耳的十七世孙张轨(255年——314年)建立前凉国。

  历史名人:

  1、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

  2、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3、张飞(165年-221年)字益德(《华阳国志》作翼德),幽州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他勇武过人,与关羽并称为“万人敌”。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

  现状:

  当代,张姓的人口已达到近8500万,为全国第三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6。79%。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张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大约占张姓总人口的27。5%,其次分布于江苏、四川、安徽、辽宁、黑龙江、湖北六省,又集中了28。5%。河南居住了张姓总人口的10。1%,为当代张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张姓区和低比率的南方张姓区。

  四、研究结论

  1、“张”源于姬姓,出自上古黄帝之子挥,属于以职官称谓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

  2、姓“张”的名人有:张仪、张良、张角、张衡、张飞、张自忠、张天佑……

  3、20xx年,我国户籍人口最多的姓氏是“李”,排名第二的是“王”,排名第三的就是“张”了。

  历史研究报告 0

  —、研究目的

  了解海口历史古迹游客量的状况;分析海口历史古迹游客量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二、研究阶段

  1。准备阶段(6月份):制定研究计划,明确研究方向及有关内容。

  2。收集阶段(7—8月份):主要是针对海口历史古迹进行参观,初步掌握游客量的'变化;深入开展采访、调查、拍摄照片等活动;到有关单位了解情况及其原因。

  3。整合阶段(8月份):对材料进行分析、讨论和研究,发现问题,提出观点和建议,完成研究报告。

  三、研究方法

  1。现场采访;2。实地了解;3。单位调查;4。讨论分析;5。研究整合。

  历史研究报告 1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学校有不少同学姓杨,听爸爸妈妈说,姓氏是一种很深奥的文化。于是,我对杨姓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姓氏的书籍,了解杨氏的起源。

  2.阅读相关的报刊、教科书,搜集有关杨氏名人的资料。

  3.上网浏览有关杨氏人口数量的资料,记录下来。

  4.查阅书籍和相关资料,了解杨姓在百家姓中的排名。

  5.上网浏览有关于杨姓族谱的资料。

  6.上网查阅资料,了解杨姓迁徙史。

  7.上网浏览,了解杨姓的'地位。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书籍

  杨姓的起源

  一、出自姬姓二、赐姓转姓三、少数民族杨姓四、出自姞姓五、出自扬姓

  报刊、教科书

  历史上的杨姓名人

  杨纂、杨坚、杨广、杨炯、杨玉环、杨行密、杨延昭、杨士奇、杨延和、杨慎、杨震、杨振宇、杨利伟……

  上网

  杨姓人口

  杨姓为中国第六大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3.08%,约有400万。

  书籍资料

  百家姓排名

  杨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6。

  上网

  杨姓宗谱

  《弘农杨氏重修房谱》、《墨杨氏家乘》、《武林杨氏宗谱》、《杨氏谱书》、《杨氏族谱》、《杨氏谱系》、《杨氏家谱史》……

  上网

  杨姓迁徙史

  台南佳里杨氏台北半线杨氏台中杨氏台中沙鹿镇杨氏香港杨氏海外杨姓马来西亚沙巴州杨氏孟加拉杨氏缅甸仰光杨氏菲律宾杨氏新加坡杨氏泰国杨氏印度尼西亚杨氏欧美澳洲杨氏

  上网

  地位

  是现时中国第六大姓氏,也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

  四、结论

  1.我国杨姓源远流长,杨姓的发源也在今山西省汾水中游霍县一带,后来繁衍分布至今河南境内,成为后世杨姓发展的主流。

  2.在历史长河中杨姓人才辈出。有北宋名将杨震,唐玄宗宠妃物玉环,唐代著名诗人杨炯,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以及诺贝尔物理获得者杨振宇。

  3.杨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位,约有人口400万,占全国的3.08%。

  4.杨姓不管在国外还是国内,都有着重要的地位,杨姓遍布许多个国家和地区,光是宗谱就有一百来卷,我为自己是一个杨姓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历史研究报告 2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班上有两个同学姓王,爸爸经常和我开玩笑说:“五百年前,你和王钧杰是一家。”妈妈听到我和爸爸的对话后,不紧不慢地说:“姓氏是我国颇具特色的一种文化,很有研究价值!”我心里疑惑不解,心想:姓氏生来就有,有什么好研究的?于是带着这个疑问,我展开了对王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

  二、调查方法

  1、浏览有关中华姓氏的书籍,上网查阅、了解王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

  2、通过报刊了解王姓的人口和现状;

  3、询问老师、父母、祖辈,了解王姓人口和分布地区情况;

  4、通过其他渠道,搜集王姓的'名人故事。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书籍《百家姓》王姓的起源

  传说殷商王子比干,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比干被杀后葬在当时国都朝歌附近,他的子孙世代为他守陵,同时为了纪念他,便改以王为氏。

  网络历史王姓名人王昭君、王莽、王充、王羲之、王献之、王勃、王维、王安石、王昌龄、王之涣等。

  网络王姓人口数量据统计,王姓为中国第一大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G。

  爸爸的陈述王姓族谱在四川珙县下罗乡五星村保存着清王廷等主修光绪四年刊印的王氏族谱。

  四、结论

  1、我国的王姓历史悠久,传说殷王子比干,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比干被杀后葬在当时国都朝歌附近,他的子孙世代为他守陵,同时为了纪念他,便改以“王”为氏。西汉末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国二年下诏说: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或捕告反虏,厥功茂焉。诸文与三十二人同宗共祖勿罢,赐曰王姓。这也是王姓人口增长的一大原因之一。

  2、在历史中王姓名人辈出。有江南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东汉大思想家王充,被誉为“书圣”的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唐朝诗人王维、王昌龄、王之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元朝画家王冕。

  3、经公安局治安管理局对全国户籍人口的统计,王姓为中国第一大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G。

  历史研究报告 3

  一、问题的提出

  我的姓氏是“孙”。可是在班里加上我也只有两个“孙”姓,身边也几乎没有人是“孙”姓。所以我想知道“孙”姓是怎么来的?“孙”姓的历史名人有哪些?“孙”姓在我国是不是很少。带着这些问题,我对“孙”姓做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阅书籍和报刊。

  2、询问身边的人

  3、上网搜索资料

  三、资料整理

  “孙”姓的来源

  孙姓,中华姓氏之一,东吴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据史书记载,主要源自姬姓、妫姓和姚姓、芈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与陈胡公,春秋时期卫国的孙乙与齐国的孙书为得姓始祖。

  “孙”姓的历史名人

  1、春秋战国时的孙叔敖。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著名政治家

  2、孙阳:(生卒年待考),字伯乐,秦国人。著名相马大师。

  3、战无不胜的'孙将军,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春秋末期军事家,被古今中外奉为“兵家之祖”。

  4、孙膑,战国时期齐国人,孙武后裔,是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军事指挥家,著有《孙膑兵法》。

  5、“药王”孙思邈,又号孙真人,唐朝最杰出的医学家,被后人尊为“药王”,著有《千金方》。

  “孙”姓的现状

  当代孙姓的人口已达1848万,为全国第十二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54。孙姓分布

  全国三十多个省市区都有孙姓分布。其中以东北三省,山东、河南。河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为多。在新版《百家姓》中,“孙”姓排第12。

  四、研究结论

  1、“孙”姓是多民族改姓。并且“孙”姓人口不算少,只是我身边较少。

  2、历史上“孙”姓名人辈出,他们严格要求自己,十分努力,才才造就了今天的辉煌。

  3、新版《百家姓》中,“孙”姓排第12。

  历史研究报告 4

  (―)采访

  我们小组走访了五公祠古迹,下面是对五公祠主任的采访摘录:(我们来到主任办公室,知道我们的身份及来意后,他很热情地与我们交谈。)“在这近十年内,游客量是增多还是减少了?”

  “近十年内,与刚开放相比,游客量的确减少了!”

  “那您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状况的呢?”

  “是这样的,我们旅游业有分两季,所谓的两季是‘淡季’和‘旺季’。像你们学生也有寒假和暑假,每年的8月份就是一个过渡期,6?8月份,学生旅游较多,因为这时高考结束,暑假来临,为了放松身心,就会选择外出游玩。但淡季近几年比八九十年代减少。其中,是因为海南省现如今的旅游市场呈现‘南重北轻’的趋势。大部分内地游客来海南都是向往海南的自然景观,如蓝天、海水等。所以三亚那边旅游发展就比较热闹。”

  “面对这种状况,我市政府有没有采取什么相关的措施?”“有啊,市政府20xx年推行了发展海口旅游的两个奖励。”

  “是哪两个奖励呢?”

  “一个是对航空公司的`奖励,一个是对旅行社的奖励。如果有游客停留在美兰机场,每年政府给予一千万的奖励,对旅行社引导游客到海口观光游玩也给予奖励。”

  (二)调查问卷

  这是对市民问卷分析研究:随机问卷一份,访问100人。

  1。您曾在海口游览历史古迹吗?(如五公祠等)()3。如果有机会,您会选择在省内的()旅游。

  A。海口市28%B。三亚市72%

  4。您觉得海南哪些旅游点较吸引人?()

  A。海口历史古迹22%B。自然景观54%

  C。生态景观19%D。其他5%

  5。您觉得机场对当地的旅游发展有无积极影响?()A。有82%B。无18%

  6。如果您是位外来游客,您会选择停留在哪个机场?()A。凤凰机场76%B。美兰机场24%

  (三)数据分析

  据统计,我市历史古迹十年以来游客量有明显减少,比最多人次10多万/年逐渐减为6万/年。自开放以来,五公祠、琼台书院等地年游客量不足5万,比往年减少了几万人次/年。这当中,都是旅行社带团队的人多。一个团队大约有十几人,这样,就比一个人或几个人游览的数字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