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制作的完整流程
电影的制作流程基本分为五个阶段:
1.发展阶段:撰写剧本并将之转换为拍摄的蓝图。
2.前期制作:为实际拍摄作准备工作,过程中将会雇用聘请演员和工作团队、挑选拍摄地点,以及搭建场景。
3.中期制作:拍摄录制电影内容的原始片段
4.后期制作:剪辑影片并同时剪辑剧中对话(但是与影片分开进行);创作、演奏并录制背景音乐(和歌曲)、设计并录制音效;制作并加入电脑“视觉”数位特。所有音讯元素被混合成称为“stem”的主音轨,之后将主音轨和影片合并。此时电影正式完成(好莱坞称为“锁定”(locked))。
5.销售和发行:针对潜在可能的买主(发行商)举行试片,发行商购买电影后将之送往电影院和/或发行成DVD等家庭数位媒体。
好莱坞风格的制作流程通常需要花费3年的时间。访谈录
建议不要描写恐惧
“我看到你所有能做的就是提议营造恐怖气氛,但如果你想在银幕上表现出一些非常真实的东西,恐惧感就会消失。所以我必须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来调动观众的想象力。”
雷乃今天的影响力在于他早年间拍的两部电影,他抓住了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大事件的真正恐惧:《夜与雾》中的纳粹集中营和《广岛之恋》中轰炸广岛和长崎的炸弹。两部电影都是以二战阴影里挥之不去的痛苦记忆和对人们的情感创伤为主题,对大事件进行深刻直接的刻画,这是前所未有的。
上述方法可能听起来很熟悉,因为它酷似希区柯克利用观众的想象力去制造悬念,并利用大脑自动填补空白的能力来暗示恐怖。
但雷乃采用这种方法还原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历史性灾难时刻。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逃避现实——他的两部电影各自承载着对历史创伤的沉痛记忆。然而,雷乃采用带距离感的惊心的历史瞬间来并置这些镜头片段——一栋孤立的当代奥斯威辛集中营周围长满了绿草。这组镜头所表达出来的情绪不能再低落了,它似乎让观众看到了银幕上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惨景。雷乃就是这样让我们根据影片去脑补,结合曾发生在这儿的悲惨事件去臆想。
雷乃在他后来的电影中则采用更直接的政治言论来针砭时弊,像在《莫里埃尔》(Muriel )中一个法国家庭交流关于阿尔及利亚战争的看法,或是在《远离越南》中对越战的态度及观点的演讲。
所以,他常常将历史事件具化在日常生活中:就像我们所拥有的某些东西,不管离我们多近或多远,都存在于空间或时间中,来自于“事件”本身。而对于恐惧的建议就是,要勇敢的面对而不是选择逃避。
将你的生活奉献给电影和好奇心
跟雷乃频繁合作的兰伯特·威尔森(Lambert Wilson)聊到,跟一个拍了几十年戏且已经80多岁的导演合作有什么样的感受。毫无疑问,年龄的增长会给身体带来诸多限制。但令我动容的是,威尔森描述了雷乃所坚持的台前幕后的工作:他常年病魔缠身,但对艺术的痴迷常使他忘记了病痛。
雷乃在晚年不断地将多重艺术形式融入电影中。他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只有这样才会忘记年龄,精神财富才不会随之枯竭。
我们所能学到的东西:
不要划清想象与现实之间的界限
“我永远奉行安德烈·布勒东(André Breton)的那句话——假想的生活同样属于真实生活的一部分。”
如果雷乃的工作存在一个指导原则,那么接下来讲的就是。他早期作品的特征在于探讨如何回忆、清除或掩盖,这都是我们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我们重新审视,再重塑过去。他更多的新近作品在尝试结合更多的艺术形式到电影中来。拿《你们见到的还不算什么》来说,其讲述了一群资深演员同看一场舞台剧的排练片段,随着情节的展开,台下老演员们按捺不住地以他们曾经诠释过的角色排练起来。
在人的真实行为和表演之间、现实和想象之间,以及过去和现在之间的理性界线永远都区分不清楚。
事实上,事物间所谓的区分都是我们通过所经历的“真实生活”为参照的,是一种人为的随意的划分。雷乃尝试用艺术去解开这些伪区别,而他的成果也证明了电影是唯一有能力做到的媒介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