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13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13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识记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商鞅变法开始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和意义。

  重点:

  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的评价

  难点:

  改革与保守派的观点分歧变法的某些措施含义及作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教材38页的简表,分析秦国在战国前期的形势,排在七雄的末位,但中后期秦国却强大起来,并通过一系列战争灭掉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那么,秦国是怎样走向强国之路的呢?——商鞅变法(这是一条主要途径)

  二、教学过程

  (一)、秦孝公求贤(为什么要实行变法?)

  1、原因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原因):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秦国相对落后(自身原因):会盟都不让参加,魏国侵略却无力还击。

  2、办法

  改革内政,变法图强,发布求贤令。(秦孝公深感落后就要挨打)

  商鞅来到秦国。

  理解“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二)商鞅主持变法

  1、时间:公元前356年。

  2、背景: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3、主要内容:

  经济上: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罚分明。

  政治上:奖励军功——论功行赏,不论贵贱;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强化国家管理,设31县;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

  4、变法的'影响:

  触犯了贵族利益——商鞅被车裂处死。

  取得成效——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三)秦国的变化

  1、性质:是战国后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2、成果: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3、兴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

  (四)小结

  秦国是怎样走上强国之路的呢?

  前期势弱——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商鞅主持变法——取得显著成果(强大)

  思考: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五)板书设计

  1、秦国为什么要实行变法?

  2、变法前期秦孝公采取怎样的办法?

  社会进步(社会):铁器、牛耕(标志)改革内政、变法图强、发布求贤令(商鞅)

  秦国落后(自身):鄙视、挨打

  3、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

  4、变法产生怎样的社会影响(见小字部分)?

  经济: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触犯贵族的利益——商鞅被车裂处死

  重农抑商—奖罚分明取得成效——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政治:奖励军功—论功行赏、不论贵贱

  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强化国家管理

  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

  5、变法取得怎样的成果?

  6、变法成功与否?

  (性质: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分析秦孝公变法的目的—变法图强,

  建立了新制度,军队战斗力提高,经济得到发展。实现没有?结论——是一次成功的

  兴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改革。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包括黄帝其人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方式合作学 归纳共同点,寻找历史线索,提高抽象归纳能力,逐步学会从历史表象看实质。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共同参与小组讨论,回答问题,并进一步探索新的问题。

  (2)通过互相讨论、共同寻找答案的方式,体验自主学评价。

  (2)教学难点: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流域、人文初祖、王朝、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等历史名词在本课出现很多。作为刚接触历史的初一学生来说,正确理解非常困难。

  教学工具

  多媒体师生互动教学,PPT演示。

  教学过程

  1、引入:

  [教师引导] (出示图片以及相关网页)20xx年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和他的夫人在河南参加了一个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而与他同时参加的,共有4万人之多。而近来又有一份报纸用了很大的篇幅,探讨寻根祭祖活动盛行,甚至上升到国家级别的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为什么祭拜黄帝陵那么受重视?我们华夏民族、炎黄子孙的根又在哪里呢?通过今天的学 在四五千年前,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就活动着许多部落。传说中有两位著名的部落首领,那就是黄帝和炎帝。在东方有强大的蚩尤部落,在南方还有苗蛮部落。(出示部落分布图)相传蚩尤部落勇猛异常,还曾经与黄帝部落发生了一场大战。这场大战在哪里发生?

  [学生回答] 涿鹿。

  [教师讲述](出示形势图)相传蚩尤部落“铜头铁额”,骁勇非常,在涿鹿之战中,黄帝部落一度落于下风,后来与炎帝部落结成联盟,甚至要找来天女相助,还发明了指南车,才最终打败了蚩尤部落。

  [板书]一、炎黄战蚩尤:

  著名战役:涿鹿之战。

  [教师提问]你怎么看涿鹿之战?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涿鹿之战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教师讲述](出示线索)炎帝和黄帝部落打败了蚩尤部落,并且结成部落联盟。而在炎帝和黄帝之后,又相继出现了尧、舜、禹三个杰出的部落联盟领袖。在长期的发展中,华夏民族形成了。因此,炎帝和黄帝被认为是华夏民族的祖先,我们也自豪的自称为“炎黄子孙”。

  [教师过渡]而其中,黄帝更是被称为“人文初祖”,这又是为什么呢?

  [板书]二、黄帝——“人文初祖”

  [教师提问]黄帝和他身边的人有哪些发明?

  [学生回答]……

  [板书]黄帝宫室、衣裳、挖井、舟车

  嫘祖:养蚕缫丝

  仓颉:文字

  伶伦:乐谱

  [教师提问]看完了黄帝的贡献,请大家回答刚才的问题,为什么后人称黄帝为“人文初祖”呢?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 黄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因为传说他发明了许多跟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如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挖井、发明舟车,同时他生活的时代还出现了文字、音乐、养蚕等,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在中国人看来,“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缔造者和中华早期文明的集大成者,在他身上凝聚着整个民族的智慧和创造,他是族群的化身”。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一方牧区养一方人》是整合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章,使我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问:请同学们据《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除元谋人外,我国境内还有哪些远古人类遗址?

  生识图回答: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

  问:北京人、山顶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历史,生活在什么地区呢?

  (开展竞赛活动:迅速阅读看谁回答的即快又准)

  生迅速回答:北京人/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山顶洞人/3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师归纳:除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外,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问: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近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三.北京人

  1.北京人的体貌特征

  投放古猿、北京人、现代人头像幻灯片,要求:比较三者的头部有什么区别,指出北京人同现代人相比,有什么特点?

  生识图后自由发言。

  师生归纳:北京人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

  问:北京人既然保留着猿的特征,但我们已经称之为人了,这是为什么呢,它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教师提示:指出人和猿/动物的`根本区别──会不会制造工具)

  生答:说明北京人已经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了。

  2.北京人制造和使用的生产工具

  (1)问:北京人使用哪些生产工具呢?

  生读课文后回答:石器、木棒、天然火

  师投放北京人制造的石器和天然石块,让学生加以区别以加深印象理解。

  问:北京人又是怎样制造石器和木棒的呢?并请同学们分析:北京人制造的工具有什么特点?

  生答:用石块敲打而成;把树枝砍成木棒。

  特点:简单、原始、粗糙

  师强调指出:打制石器。并指导学生阅读课后知识卡。

  (2)天然火

  教师首先解释何为“天然火”:自然界中自然生成的火种。

  问:请同学们想象,天然火生成的方式或来源有哪些?(结合文中动脑筋: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种的?)

  生思考讨论后自由回答。

  问:请同学们结合现实生活想象一下,北京人可以用火干什么呢?

  生想象后回答:照明、防寒,烧烤食物,驱赶野兽。

  师投放“北京人用火追逐野兽”幻灯片,归纳指出: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3、北京人的群居生活

  投放《北京人的生活》和《北京人生活时期的动物》图片,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问题分解:北京人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下,他们的事物来源有哪些,他们又是如何获取食物的?)

  学生想象讨论,自由发言。

  师生共同归纳: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靠采集、狩猎为生,依靠集体的力量生存下来。过着群居生活。

  师:我们的祖先北京人正是在险恶的环境里,凭着极原始的工具同自然进行着艰苦的斗争,不断进化、进步。那么,十几万年之后的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四.山顶洞人

  投放“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山顶洞人的生活”图片,要求学生结合图片自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指出: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1.结合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指出,山顶洞人在体质特征方面有什么变化?(模样同现代人基本相同)

  2.识“山顶洞人的骨针和装饰品”图,说明山顶洞人在制造工具方面掌握了哪些先进技术?并举例说明(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例骨针)

  3.在用火方面,山顶洞人获取火种的方法同北京人有什么不同?(会人工取火)

  4.识“山顶洞人的生活”图,说明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怎样形成的?(按血缘关系结合的氏族)

  学生阅读课文自由回答,然后师生共同订正归纳总结,填写图表。

  课堂总结、巩固:

  同学们,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3、通过本课学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贡献;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私有财产、贫富分化、阶级等历史概念和这些历史概念出现的背景。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在前一节历史课上,我们学到了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从中我们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的食物来源主要是采集和渔猎,以采集为主。现在,我们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周围的人讨论一下,原始社会人们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现在请同学们回答的是:一、这种不便表现在什么方面?二、怎么样能够避免这种局限性?

  [学生想像、讨论]……

  [学生回答]仅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首先,要受到季节的影响,像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其次,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灾、旱灾等,可能生存就成问题;第三,由于食物来源不固定、不充足,就需要不断变更生活场所,而这种场所的变更在实际中盲目性很大……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

  (问题回答过程中,教师需不断地加以引导)

  [教师过渡]刚才我们回答了以“采集”为生的原始居民的生活的不便之处及解决办法,既然,我们提到解决局限性的最好办法是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开始农耕生活,那同学们想一想,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导入框中关于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并把它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能否给我们提供一些启示?

  [学生回答]原始人类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注意到了可食的食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的现象,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出现了。虽然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传说不可尽信,但自然界野生植物的生长过程给先民以启示,这一点应是确信无疑的。(在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时,教师可逐步培养学生通过历史表象看到或寻找历史发展轨迹的能力。)

  [教师指导]下面,我们阅读一下课本上所引的《白虎通》原文。

  [学生阅读]……

  [教师讲解]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作工具,教民种植。那么,这里所说的天时、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我们说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分、土壤、植被状况。这种地理环境直接影响到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下面,我们就先来看一下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教师讲述]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是1973年在浙江余姚发现的。距今约七千年。从考古发掘的成果看,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进入原始农耕阶段,而且有了较高的水平。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使用磨制石器,主要的器形有石斧、石锛等。还有专门用作木材加工的原始刨光工具石扁铲和用于加工木板的石楔等,共出土九十件。河姆渡原始居民用骨器多于用石器,出土各种骨器的数量是石器的七倍,最常见的是骨耜。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8页“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耜是最常见的河姆渡出土物,骨耜上安装的柄叫耒。通常又把这种装有木柄的骨耜叫耒耜。用耒耜耕作,叫耜耕农业。在河姆渡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稻秆、稻谷,这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种植水稻,而且这在世界历史上是最早的。现在我们再看一下课文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凿井的技术。他们饮水比以前更方便了。

  [教师提问]我们再看一下课文中“干栏式房屋”图,这又能说明什么呢?

  [学生回答]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过着定居生活。

  [教师引导]还能说明什么呢?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还能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有了因地制宜的意识。

  [教师讲解]对,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干栏式房子是一种木结构的地面建筑。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这种木建筑房屋,一般都有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板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

  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至今,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尚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教师在讲解时,可以把干栏式房屋放大图与西南少数民族居住架子楼相比,对照讲解,这样,效果更好些)

  [教师讲述]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种植水稻、开凿水井、建筑干栏式房屋以外,还饲养家畜,以猪、狗、水牛为多。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造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可以讨论。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开始了原始的农耕生活;大量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种植水稻、建筑房屋、开凿水井;饲养家畜,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

  [教师总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比较:从食物来源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主要靠采集野生植物果实为生,辅之以渔猎;而河姆渡人则有了比较固定的食物来源,即种植水稻,发展原始农业。从居住条件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住在天然的洞穴里;而河姆渡人已会建造自己的房屋,而且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房屋的结构和样式。

  从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来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山顶洞人时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河姆渡人则使用磨制石器,并用耒耜耕地,而且会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从社会分工的情况看: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正处于最原始的社会发展阶段,没有明显的社会行业分工,而河姆渡人已经有了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和原始手工业之分。

  同学们,到现在为止,关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我们已经学完了。现在,我们把河姆渡原始居民的主要成就写在黑板上:

  [板书]1.使用磨制石器、耒耜

  2.种植水稻(世界最早)

  3.建筑干栏式房屋,定居生活

  4.挖掘水井,饮水方便

  5.饲养家畜

  6.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学了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历史,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把“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和“大汶口原始居民”两目看一下,按照学  三、大汶口原始居民

  1.农耕经济有很大发展,农具发达

  2.原始手工业有了很大进步

  3.陶器有黑陶、白陶,质量很好

  4.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教师讲解]同学们,在填过后两目内容之后,我们再来把知识更加系统一下:我们学中国粟就向东传到日本、朝鲜,向西传入阿拉伯、小亚细亚、俄国等国家和地区。

  现在,我们看课文中的“半坡出土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图,这说明,远在新石器时代,尤其是在半坡原始居民的遗址中发现的骨制箭头、鱼钩和鱼叉等,标志着渔猎生产在社会经济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我们再看“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房屋呈圆形,但特别低。

  其实,这不是房屋的全部,半坡遗址的房屋大多采用“半地穴式”的建筑形式。这种“半地穴式”的房屋,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由穴居发展而来的一种土木合筑的建筑。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每间房屋的面积大多在二十平方米左右。此房屋平面近似圆形,向南开门。在房屋中央,有灶坑正对门口。房屋周围的墙壁下都是用坑壁作墙基,上部是用草拌泥筑的。墙壁中间立有很多根木柱支撑屋顶。

  屋顶用排列整齐的木椽架起来,外表盖着拌泥的草,以便抵御风雨。课文中关于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第三幅插图是“半坡出土的纺轮”,这是1955年在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它是我国古代发明的最早的捻线工具,它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在纺轮中间的小孔插一个杆,利用纺轮的旋转把纤维拧在一起,并用同样的方法把单股的纤维合成多股的更结实的“线”.另外,在半坡以后的其他一些文化遗址中,也出土了形式多样的陶质纺轮,可见,当时这种捻线工具已被人们广泛使用。(教师可以边讲边用实物示范)。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想一想,再和同学讨论一下,地理环境对长江流域河姆渡和黄河流域半坡的农耕作物品种有什么影响,进而联系到在建筑房屋时,饲养家畜时,各有什么影响?(此问题可用投影仪打在屏幕上,也可以提前写在小黑板上)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因为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气候不同,故在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房屋建筑方面也有区别。因长江流域水量充足,气温暖热,故适宜种水稻,黄河流域降水量相对减少,且气温相对长江流域低,故主要以种植耐旱,且产量较高的粟为主。这种自然环境决定了长江流域的家畜水牛不可能在北方出现,也决定了“半地穴式”的房子只能出现在北方,因为这种建筑形式可以适应北方寒冷的天气。而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建的“干栏式”房子一可以避潮湿,二可以避蛇虫猛兽之害。

  [教师提问]既是这样,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与自然的关系?

  [学生回答]人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中要科学合理、协调兼顾。(该问题可在教师引导下回答)

  [教师讲解]在大汶口文化遗址里,我们首先要注意这几个问题:一、大汶口原始农耕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农具有磨制石镰、石锄等。二、原始手工业比以前有了更大进步,陶器有黑陶、白陶。三、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出现。

  其次,从上述情况来看,大汶口文化遗址已经属于原始社会晚期,这与生产力发展有很大关系。生产力发展又引起婚姻状况的变化,比较固定的婚配对象出现,人们已经有了初步的家庭观念,故出现了把财产传给后代的想法。其前提有了剩余财产。其具体过程应是:

  距今约四五千年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的社会分工日益扩大,商品交换日趋频繁,每个家庭成为独立的生产、消费单位,剩余产品被用于交换。过去的“同族共产制”就逐渐为财产私有制所代替。从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随葬品的情况可以看出,私有制已经出现,并且贫富悬殊特别明显。

  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多,原有的氏族首领们的财富不断扩大,权力也在不断增长,为了争夺土地、财产,在各氏族之间开始了战争,氏族首领把俘获来的别的氏族的成员变成了奴隶,在同一氏族内部,由于贫富差别的增大,也分成了两个对立的社会阶层。这样,对立的阶级产生了。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选几个代表表述。

  这几个概念是: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私有财产、阶级。

  学生回答:河姆渡的原始农耕是指距今约七千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它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生活的一个典型代表。从当时的生活状况来看,他们已经掌握了磨制石器、制作耒耜、种植水稻、挖掘水井、建筑房屋、制作陶器、玉器和原始乐器等技术。这表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进入原始社会中期阶段,比北京人、山顶洞人有了很大进步,是我国原始农耕生活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使答案更完整、准确)

  “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可参照“河姆渡的原始农耕”一问回答。

  “私有财产”和“阶级”,可让学生对比前面学过的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共同劳动、共同消费、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生活特点,得出财产的分配和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了本质变化的结论。(具体答案略)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秦岭-淮河的地理位置及对南北气候的影响;

  2.了解南北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差异及其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收集、分析南北方地区不同的生产特点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资料;

  2.引导学生观察、阅读、逐步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3.能熟练识读各类地图,如“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图”“中国气候类型图”“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等,并能从中获取有用信息;

  4.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让学生初步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和归纳南北差异形成的原因;

  5.具有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力求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增进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之情;

  2.感悟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智慧和能力,树立各地区文化多元性,尊重不同地区文化的价值观;

  3.树立与人合作学习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南北方地理差异的表现。秦岭—淮河一线成为南北方分界线的原因。

  2.难点:秦岭—淮河一线成为南北方分界线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融入生活元素,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各种类型的反映南北方差异的图片、生活场景。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利用书本和互联网等途径调查南方和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生产特点和生活方式。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12

  【课程标准】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记住他们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理解自然条件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能力和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养审美能力;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他们适应、利用与改造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为重点,前者更重。

  难点为新石器的涵义,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情况。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么?……导入农业及农业的起源而导入本课的新课学习。

  (科考队进入下一站,来到浙江余姚……)

  利用学生熟悉的内容谈话,接近历史与现实距离

  二、河姆渡遗址

  该遗址是何地发现的?发现了些什么?这些发现能说明什么问题?能画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吗?

  除此以外,他们还从事哪些生产活动?你知道稻谷是如何种植、储存、加工、食用的吗?

  当地的气候条件怎么样?这与先民的这些生活习惯有什么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P12史海拾贝。

  这是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那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是否一样呢?

  学生看书、寻找、发现

  理解生活的需要制造相应的工具

  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知道最早种植水稻与粟

  过渡,引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三、半坡遗址

  要求学生看书找找“半坡遗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是否与河姆渡原始居民一样?”“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观察书上的石器和陶器,看看它们有什么用途?是如何使用的?

  你能根据书上P10小字的描述和你的理解复原出半坡人的居住的房屋吗?

  带着问题看书,有的放矢

  大胆猜测、想象

  学生看书,然后自己试图画出半坡人居住的房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四、大汶口遗址

  在山东泰安附近,比河姆渡和半坡晚些的时候,出现了一处更先进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即大汶口遗址。

  现在请大家看看书,想想河姆渡、半坡、大汶口三处遗址的其同点?各有什么特点?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想一想“大汶口墓葬的差异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教材,去归纳发现。

  五、小结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我国的原始农耕文化具有起源早、成就大、存在南北两大类型。

  认真听,自豪感。

  六、学习活动与学习测评

  当堂测评、巩固。

  巩固知识、激发兴趣。

  【教学后记】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13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2)教材内容分析

  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半坡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的干栏式房屋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原始农耕文化的产生,是人类向文明社会过渡的重要里程碑。

  二、教学目标

  (1)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的主要遗址图》上指出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的位置,并指出所位处的河流。

  (2)通过阅读课本,口述《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活概况表》,包括距今年代、所位处的河流、食物品种、主要工具、居住条件、艺术技能等,并指出其不同之处,尝试分析其原因。

  (3)对比北京人的生活,分析使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活变得丰富的可能因素。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播放电影《舌尖上的中国》关于农耕的片段,并提问:自从人类学会了农耕以后,人类社会会出现哪些变化?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回答教师提出问题。【情境创设】

  教师活动:时光倒流,如果你是一个河姆渡原始居民或者半坡原始居民,你会哪些东西?

  学生活动:根据提问,快速阅读书本。【小组合作】

  教师活动1:元谋人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20万年,而半坡人生活在距今约7000-6000年左右。与北京人相比,他们会建造房屋,会使用更先进的工具,会种植农作物。同时,我国南北地区也出现了差异性。下面我们将全班分为两大组,第一组穿越变成河姆渡人,第二组穿越变成半坡人,来看看你们这些原始人类具体会一些什么。

  请完成以下表格,并在此基础上想像:我的一天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北方半坡人南方河姆渡人

  1.生活的时间、地点

  2.住房

  3.生产&狩猎工具

  4.农作物

  5.生活工具

  6.饲养家畜

  7.狩猎的动物

  8.音乐艺术

  9.其它补充学生活动:认真阅读书本,完成表格,并在此基础上想像河姆渡人或半坡人的一天的生活状况。

  教师活动2:

  教师展示半坡人的半地穴式房屋和河姆渡人的干栏式房屋,提问:这两种房屋有什么不同?差异在哪里?为什么?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回答提问。教师活动3:

  展示半坡遗址尖底瓶和河姆渡遗址陶器,提问学生他们分别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解释陶器用途,展示当时的陶器文化以及重要的`意义。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并回答陶器用途。教师活动4:展示几组图片:

  第一组:半坡骨器、河姆渡骨耜,解释新石器时代。第三组:半坡种植的粟、河姆渡种植的水稻

  第四组:半坡人饲养的猪陶器、河姆渡遗址的水牛第五组:半坡陶勋、河姆渡骨哨

  第六组:半坡人的石制纺轮、河姆渡人的天然漆器。提问学生: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教师活动5:

  展示图片水稻、粟,猪、狗、水牛,半坡人聚落、骨耜,向学生提问:哪些现象是原始农业出现的重要标志?

  学生活动:参考课后练习第1题,回答问题。教师活动6:

  展示材料: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养包括物质上的给养,也包括精神上的滋养。自从农业产生以后,物质上的给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而获得,而文明最初也就是在人类取得物质给养的过程中诞生的。“民以食为天”,农业生产的目的首先在于满足人们对于食物的需要求。日本学者篠田统说,主食作物的种类,往往决定耕种这种作物民族的命运。

  ——曾雄生《麦子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

  提问:根据材料的说法,原始农业给中国人带来了哪些性格特征?

  四、评价设计

  学生独立完成半坡居民和河姆渡人生活特征的比较表,对原始居民生活特性的了解,培养比较能力,从而进一步理解原始农业的兴起。

  评价阶段:自评、小组评、师评相结合。

  评价方法: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先各自独立完成表格填写,完成后对照教材自评;然后小组交流,进行小组成员间的互评;在此基础上,教师随机抽查各个小组代表,进行师评。根据其独立完成表现、纠正表现等环节,按照优秀、良好、合格三个标准对各小组进行评价。

  评价总结: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对历史教学效果作出科学的解释,使评价不仅能了解学生历史学习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板书设计

  一、半坡人和河姆渡人对比:北方半坡人南方河姆渡人

  1.生活的时间、地点

  2.住房

  3.生产&狩猎工具

  4.农作物

  5.生活工具

  6.饲养家畜

  7.狩猎的动物

  8.音乐艺术

  其它补充二、原始农业对文明的影响

  六、教学反思

  本课最需要注意的是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让学生从已经发现的陶器、石器上去推断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活习惯。其次是要密切注意在第一次课堂大讨论上引导学生的发言,注意发言人数,引导发言的走向。